标题:
[中国新闻]
割裂传统搞不成现代化 不能唯西方是从
[打印本页]
作者:
日月光
时间:
2007-4-1 17:24
标题:
割裂传统搞不成现代化 不能唯西方是从
最近,国内不少媒体正在热议中国何时实现现代化。笔者认为,当前重要的不是现代化的预期,而是走健康的现代化之路到底要有何心态?目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有一种心态是健康的现代化的阻碍,那就是一味跟从西方、漠视传统,进而割裂传统与现代化的联系。
% ^8 W+ m3 G* d8 |, F1 q: u
$ G( Z$ Y2 [# S2 M3 d
现代化绝不是简单的唯西方是从。在目前不少国人的心里,有一个不成文但是几乎是定势的思维:现代化就意味着引进西方的东西。这在很多方面可以看出来,比如我们的建筑设计,几乎总是要西方建筑师“把关”才算“现代化”和“国际化”;比如,在管理界,对任何新出现的西方管理思想总是趋之若鹜。一味对西方的跟从,并不总是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某些西方设计师设计出来的建筑,跟周围环境不协调,遭到很多人诟病。而很多西方管理思想在中国也出现了“水土不服”。这种一味跟从西方的心态一旦坚固,很容易被人利用。例如“欧典”地板假称是德国品牌,卖出了难以置信的高价。署了一个假美国人名的《没有任何借口》一书一度热销。
% t" L3 q1 W$ {' |4 ~& V8 K+ J
* I# u0 v9 q7 ^5 r
因此,在更深一些的思想领域,我们有必要抱着怀疑的态度对纯西方的视角提出疑问,先考虑是否可以为我所用,多大程度上可以为我所用,以及如何为我所用。这随时都需要用智慧拣择,而不是轻易拿来就万事大吉。如同一个不自信、没有主见的人,面对外来的东西,不知如何取舍,始终无法学有所成。笔者以为,面对西方,我们必须有谦虚但是自信的态度。因为谦虚,我们学到该学的东西,因为自信,我们时时保持独立和清醒的判断,知道如何应对外来的事物。而要具备这样的自信,就要求我们加强对自身文化体系的认识。
& \5 H" K" Y& I- u
7 k7 _' w) K5 L D* ~; G- l
现代化也不是一味漠视传统,不是无根的创造。毫无疑问,不断创新是现代化的题中之意。但是,正如文明有一个连续性,现代化的进程也必然要有连续性,空中造不成楼阁。很长时间以来,我们走进了割裂历史与现代化的误区。在很多人心目中,一谈到创新和现代化,下意识的念头就是颠覆。一谈到城市现代化,我们的想法就是跟过去说拜拜,一个劲建高楼大厦。笔者一个外国朋友感叹:北京如果没有故宫、长城、颐和园,还能叫北京吗?由于缺乏对深层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发掘,我们的文化创作总体也显得比较肤浅和浮躁,无怪乎瑞典汉学家马悦然看了中国春晚后,抱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太少了,并担心,“中国人失去美感了吗?”由于漠视中国文化中蕴涵着深厚的企业道德精神,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巧诈不如拙诚”、“童叟无欺”等,中国产品常出现诸多问题,让人不禁要问:这些企业还有没有传统商业道德?
% Z. G% K. ?. _
2 j+ ]- _: x* `) H5 n* O0 W- n
没有哪个有所作为的国家,其现代化是在完全颠覆优秀传统精神的基础上获得的。使欧洲从中世纪走出来的文艺复兴运动,正是古希腊优秀文化精神的再现,并在此基础上的创新。笔者在德国真实体会到“德国制造”的优质质量,德国西门子公司前总裁彼得·冯·西门子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德国近现代工业化靠的是敬业、精益求精的优秀民族精神。它永远都不过时。
/ b) ] b: o& b2 t; l+ e8 X6 `# a
1 `. h0 [+ C* ]
这样的精神衔接,即使从城市建设上也可以看出来。在巴黎,从艾菲尔铁塔上环顾,只有西部一个叫做“拉德芳斯”的区域是现代城,其余的地方,满眼是传统的古建筑。在德国的很多城市,总是有新城和老城。老城要么是当年遗留下来的,要么是有意重新修筑的,走在老城区,会产生宁静而幽雅的感觉。在这样的城市里,感受到古与今的一种自然的衔接,但你绝对不会认为,这不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面对传统文化,自然并非连糟粕都要继承,但是绝对不应一味排斥。从某个意义上说,现代化是立足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上的创新和建设。对于当下来说,我们对优秀的传统精神发掘和继承得非常不够,这不利于健康的现代化进程。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www.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