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实践表明,中国作爲一个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産能过剩、投资过热、国际收支不平衡等突出问题,是现有宏观经济理论难以解释和解决的。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深入研究中国经济运行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人民日报发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文章如是说。: m7 u2 Y3 u5 G$ j: `5 N* k
- s7 y4 E9 E+ |* w' l- x$ h K* E7 A: U) P/ s% }% b, f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 $ h8 B5 |* ^! g: K1 m: _, A, J4 ]6 x* y4 `
* I6 T# q6 F6 |% J
现有的宏观经济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经济爲研究对象的,对于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 v' s( Q8 ~# b% d% M- M+ T, B$ v- k. @0 c
文章指出,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如何发挥宏观治理功能,利用政府可控制的政策措施来影响家庭和企业的投资、消费、信贷、储蓄、就业决策,以维持总体物价水平的稳定,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缩小经济周期波动等。 7 V. s) T; r, X( {7 r * f( X& b/ S+ W) I" i: U目前的宏观经济理论分爲新古典和凯恩斯两个主要流派。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认爲市场价格的灵活调整能够使经济中的信贷、投资、消费、储蓄等的供给和需求自动达到均衡,从而使经济趋向于稳定。例如,当投资受到外来的冲击而增多时,会导致总需求增加、经济过热。此时,资金市场会因爲信贷求大于供而导致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一方面会抑制投资冲动,另一方面会刺激储蓄,增加信贷资金供给,从而使信贷市场恢复均衡;同时,储蓄增加意味著当前消费减少,会抵消投资需求的增加,使经济中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恢复均衡。对消费、信贷等其它变量的外来冲击,也会经由市场的类似调整而使经济恢复均衡。所以,按照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包括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政府的宏观治理职责祗在于维持市场秩序,让市场的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由市场利率和价格的升跌来调节投资、消费、信贷等;政府不应该爲了减少周期波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目的,对市场的价格信号和资源配置进行直接的干预或指导。( b3 C5 g( m2 r& F
6 A" a* S) ]+ z2 g7 F
凯恩斯则认爲,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是以经济处于均衡状态爲前提的,如果经济严重失衡,它就会不适用。比如,当産能严重过剩、供给大于需求、出现通货紧缩,因而缺乏好的投资机会时,祗要贷款要还,不管利率多低都难以刺激企业进行投资。而且,産能严重过剩必然使企业盈利减少甚至亏损、破産,不仅失业率会增加,而且未失业的劳动者对就业安全和未来收入的预期也会下降,此时不管利率多低,消费者都要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也就是说,利率下降幷不能刺激当前消费。因此,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认爲,这时应强调政府财政政策的作用,以积极的赤字财政直接创造投资和消费,这样才能啓动市场,消化过剩産能,增加就业,使国民经济恢复正常运行。; S1 W4 {, q* ^% f
& E" _/ Q% |% p' d! j+ K
理论的适用范围受制于其假设前提和所应用对象的条件。新古典和凯恩斯这两种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提出来的宏观经济理论,对发达国家政府发挥宏观治理职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对我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有明显的局限性。 ; l& ~2 b, }4 {9 I 9 }) e& ~$ N" Y9 h# E: k z7 R! b发展中国家産业升级的特点,决定了会不断出现投资「潮涌现象」幷导致经济频繁波动,也决定了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 K% g# \" |6 E5 i" k# H+ ~2 c
4 |* h" |/ Y: [/ m* Y1 W
文章表示,发达国家的一个特征是其産业发展处于世界産业链的最前沿。对国民经济中下一个新的有前景的産业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每个企业的看法会不同,很难形成社会共识,政府也不可能比企业有更准确的信息。因此,以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爲主要研究对象的宏观经济理论,自然以这样的情况爲暗含前提。在这样的条件下,从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来讲,政府对企业投资和産业升级的最好管理方式,是让企业凭自己的分析来判断新産业方向和选择投资项目。在衆多投资中,少数企业的项目会成功,多数企业的项目会失败。发达国家正是靠那些经过市场筛选、事后证明成功的少数企业的投资项目,推动一批新産业的出现,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所以,在发达国家,政府除了维持物价稳定以及经济、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不应该制定産业政策,不应该干预企业投资。5 R9 G: g/ ~- U# U
) E& F- ^9 n8 _: v
在极少数情况下,发达国家也有可能出现违背这种暗含前提的情形,衆多企业同时看好某个相同的産业,如上世纪90年代的信息産业和互联网。此时,企业的投资就会出现「潮涌现象」—像浪潮般涌向这个産业。在投资前,每个企业都确信这个投资项目是获利极高的好项目,于是大量资金投向这个项目,结果导致整个社会的过度投资。等这些投资完成后,産能出现严重过剩,价格大幅下跌,投资回报远低于当初预期,大量企业因此而破産,甚至导致银行坏账激增、股市暴跌,触发金融危机,出现经济萧条。 " q! O6 m9 l5 r: O. c; o) x+ v$ F/ |7 q: O" W& f* K& B
这种对某一新的有前景産业投资的「潮涌现象」,在发达国家通常是很长时间里偶然出现一次,但在以市场经济爲主而又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则可能频繁出现。发展中国家的産业在世界産业链中处于较低部位,其经济发展是在世界産业链内部,沿著现有各种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不同的産业台阶,由低向高不断升级的过程。由于在每个发展阶段的産业升级中,企业所要投资的是技术成熟、産品市场已经存在、处于世界産业链内部的産业,因而企业对哪里个産业是新的有前景的産业很容易「英雄所见略同」,于是在发达国家偶然出现的「潮涌现象」,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很可能会像波浪一样,一波接一波地出现。在每一波开始出现时,每个企业对其投资都有很高的回报预期,金融机构也会认爲是好项目而竞相给予资金支持。此时,靠提高几个百分点的市场利率不足以打消企业的投资冲动,也难以抑制金融机构对这些项目的资金支持热情。然而,等到企业投资完成后,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严重産能过剩,导致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市场价格下跌、大量企业亏损破産、银行呆坏账急剧上升的严重后果。如果政府遵循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不对企业投资进行指导,完全依靠市场利率的升降来调节投资,国民经济很可能出现一个産业接著一个産业的投资过热和産能过剩,进而出现频繁的经济周期波动和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经济学文献中有不少实证研究证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波动和危机确实比发达国家大而且频繁。! G% C8 t+ p" D#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