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b9 O/ J/ H P7 X/ Z$ p& k6 K* A腾讯有一个黏性巨大的QQ用户群,其赚钱战略是:当有什么商业模式成熟了,就把这个模式导入我的用户群,然后迅速获得收入。比如早先是模仿韩国人做虚拟物品买卖,跟着中移动捞SP的钱,后来跟着新浪们做门户拉广告,再后来跟着盛大们做大型网游。现在大家都看清楚了,电子商务又尤其是B2C要井喷了,于是QQ也开始大做商城项目了,QQ用户也可以通过财付通定机票和酒店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 I9 ^1 U$ }, z. ]! C
# H) t; V2 N' Z4 w" Z" {问题是:当黄雀腾讯并不承担摸索一个新商业模式以及教育市场的成本,也并不承担推广的成本(向其QQ用户直接推广新产品,市场费用几乎为0),并且,各项业务共同分担管理费用等等成本,那么它做每一个业务的利润空间都要更大,综合起来的利润率都要高很多。结果是:腾讯季度有5亿美金收入,排老二的盛大也才2亿左右,至于利润,更不是一个量级了。腾讯利润这么大,确实要感谢那些辛劳勤奋、为整个行业创新预付成本的先驱。$ T [8 E& j: ]0 D, }) e
& ]8 t3 u! _) r7 @
接下来,当针对于每一个业务的直接对手时,腾讯就可以在某一个特定时间内用其它业务的利润来补贴这一个业务,“耗”掉这个业务主要对手的利润,进而逼迫它压缩投入,逐步削弱对手而自己成为这个细分市场老大。比如门户的广告业务,利润率一直都很薄,腾讯就可以用自己的游戏利润来补贴门户业务,逐步追赶,现在已经非常接近老二搜狐,并有望在3年内取代老大新浪。比如在线支付工具,一直处于烧钱抢市场的阶段,腾讯的财付通就通过9折充值Q币的“强行输血”的方式来不断壮大自己,蚕食掉支付宝的市场份额。附带说一声,腾讯已经是网游业的老大,据说QQ邮箱也几乎把网易拿下,占有率第一。 & i6 i+ W; Y% E; g* \5 K : Z$ K' _' M: O于是我们就明白了马云看似怪异的行为:淘宝盈利如果高于某个指标,高管就有罪,而不是有功。因为第一,如果你盈利了,表明商业模式成熟了,腾讯们就会更加凶猛的扑进来。第二,如果你眼睛盯住利润而不是市场份额,那么就正好契合了腾讯的套路:我用其它业务的利润来“耗”你,我不要利润,要份额。 7 a7 O, \1 w! o% F( [0 R1 s% k5 l$ x) v% D$ g% @# e 跨平台的价值. R9 F; [' H# g6 V+ G
于是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接二连三的跨界运作,多元化,什么有钱做什么,混战,布局。追根溯源,是腾讯的收入模式间接决定的,富户马化腾就是很大程度上制定中国互联网竞争和发展规则的人。要命的是,腾讯的收入模式又决定于其业务模式,即先有一个牢不可破的QQ用户群,才能不断导入商业模式。收入模式可以模仿,但业务模式仅此一家。! p, J" |0 i& B4 X
不过不少业内人士认定:就算没有腾讯的业务模式,也必须尽早模仿其收入模式,只有体积够大,才有持久力,也才有跟腾讯“对耗”的资本,才能争取时间寻找突破或者等待奇迹。这恐怕要被很多互联网人所惋惜:混这个江湖,最重要的是势力,而不是创新。可能,这也是百度那些出走高管们的痛,也是Google粉丝们的痛。2 C9 k2 {# f) E6 C/ ?0 {5 r
+ z) }. o( Q# L R现在学习腾讯的不止百度,而基本成了主流。比如号称拥有第二大客户端安装量(仅次于QQ)的迅雷,就在这条路上撒腿狂奔,先是卖广告,后是联合运营游戏,再到开商场、自己研发游戏,不断把被证明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往自己的用户群里嫁接。不过终归到一点:这样学,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用户群黏性大、牢不可破,才是神。; f1 E3 i4 A6 M* [+ [& D' p
2 d' I/ h/ C9 X3 B& D M3 l目前来看,百度和迅雷都缺乏“神”。哪天用户不再需要下载电影到本地,而直接在网上看了,迅雷的价值也就釜底抽薪了。哪天搜索引擎有了一次技术革命,或者社会性搜索的比重逐渐超过一般信息的搜索,百度的价值也就日渐萎缩。它们没有一个网,在这个网上,用户根本跑不出去。% y3 O- t$ S4 p0 j$ u8 w$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