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将借四大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组织专家研究把经济特区转化为“政治特区”,以政治体制改革带动其它各项改革。 4 A, a! G& ~4 A4 B' z1 \9 E ; W @" S, ?% R0 Y, F) Y8月26日是中国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大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香港《明报》引述最新一期《同舟共进》杂志中“1983,胡耀邦在深圳”的文章,忆述1983年2月7日至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到初创中的深圳经济特区视察的情形,并强调胡耀邦对特区的全力支持。: ^3 \' Y* T0 a [
% X6 R; t! S: \6 Y
报道表示,深圳30年的快速发展近年已陷入瓶颈,社会、政治体制改革相对落后,累积不少社会和民生问题,贪腐问题严重、人才、资金外流。因此,深圳特区欲借这次中共中央关注特区30周年纪念的时机,破解再发展难题。% O# @4 V: |& B& T! O, Y8 L
^* {0 {3 |% V5 X A/ h
中共深圳市委秘书长王毅日前已透过新华网公布,为纪念深圳特区30周年,每一位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居民都可以获得一张面值人民币100元的电话储值卡。0 x0 `# o# u* J4 r
* H" @$ n, s. n
据《明报》透露,官、学各界专家正在积极探讨把经济特区改为“综合特区”或“政治特区”,以政治体制改革带动其它各项改革。3 Y: ^' M/ g% g. j' u% l0 E# n7 n
$ A" ?8 P# p. l y5 a/ G ?% o到今年8月,中国的经济特区们——特别是第一批建设的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即将迎来30周年的纪念日。 3 q4 v" `8 |7 ^, E, r: p& c $ U- `; ?6 L* e# o* x0 B9 v* u$ p在深圳大学举办的这次“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正是在30年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召开的探讨经济特区未来命运的一次会议。会议吸引了包括港澳学者在内的各地的研究学者及相关地方的政府官员参加。 Z% j! r( A- g% o% z8 S5 k& n" \4 v4 G
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在致辞中说,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经济特区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经济特区的成长与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历史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精彩缩影和生动反映。新的形势下,经济特区面临着还要不要“特”下去,能不能“特”下去,如何思考自己新内涵、新定位、新走向等问题。: e p5 I$ Q5 p# q1 m O
! c& A, a4 E# h/ |' z& F
如果以30年为节点,这是传统经济特区的终结点,还是新特区再造的起点?1 J1 m2 W. R' V
7 u5 V. C0 }- o8 d: h8 t
历史:没有特区就没有今日中国 & t8 E3 ^9 S' B+ g( |2 c7 x4 n. e+ s2 i0 L v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没有经济特区,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0 V) v( Q/ K" i# Z' L! q7 o' h' `) q; O2 I4 r1 w
这次论坛以重量级人物的历史回顾开场。 , B- ^! f4 X# R1 u, O- i6 O! r7 W! Q; Z% e: G
原广东省副省长、原深圳市委书记、市长李灏,原广东省委常委、珠海市委书记、市长梁广大,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高尚全,首先在会上作了主旨演讲。三位经济特区见证者、推动者深情回顾了经济特区的历史,以他们的亲身经历讲述了特区建设中的风风雨雨和老一代人激情满怀、大胆进行改革开放试验的故事;也以亲身经历的特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说明了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所起的历史性作用。 ; ]5 t5 O3 A! ~1 m! p' ] ) v# L# I+ U. b$ _# o“试验田就是经济特区最根本、最重要的功能。”李灏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办经济特区就是实践科学发展观。& y' e: `" j% \, Q, s
% M* ~9 a z7 u: _8 S
李灏回忆说,经济特区在最早构想时并不是叫“经济特区”。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搞“出口加工区”,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创办“出口特区”,许多人认为“出口特区”的内涵太过单一,那么还有农业、商业、其他工业怎么办呢,最后确定为“经济特区”。8 v8 e7 Z) P! J% W8 X3 N
' o8 w* d0 g! m1980年在广州开的广东、福建两省会议制定的文件中,正式提出“经济特区”概念,表示是综合性的而不是单纯的加工贸易出口区。之后,“经济特区”一词沿用至今,不过李灏也表示,从内容、内涵上来讲,经济特区的功能任务还在不断地发展。3 m5 k4 t. b; d4 h
# [% m- r: s7 L7 E
“从出口加工区发展到办综合性的改革试验区,这是一个重大进步,是值得记住的,如果没有这个转变我们特区不会发挥到今天这么大的作用,对全国的影响没有那么大。”李灏说,对于特区来说,试验田才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功能,不过对这个功能也是经过实践逐步认识到的。, s8 X w5 D5 P2 ~9 m0 ?
* a K' u2 _9 d+ Y/ ~李灏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历任深圳市长、市委书记,对于究竟什么叫“经济特区”,有着自己的认识。“按照我的理解,特区可以写成一个公式:经济特区等于在改革和发展中担负特殊任务,加相应的特殊政策,加授予立法权的地区。”他说,特殊政策不是什么优惠,不是多给钱,而是允许你改革开放先行,允许你对一些不合时宜的体制进行突破。4 z" W O, ?1 Y* E. N9 n+ w
0 R5 N, h. y B% i对于经济特区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李灏表示,讲经济特区成就主要看两方面作用,一方面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一个是改革探索试验的作用。“城市(省、区等)和经济特区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他说,这就意味着经济特区有双重的功能,至于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改革探索试验功能哪个成就更大,则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改革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那改革是放空炮;如果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进行改革,发展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 y6 h- c& j5 F8 W
0 s$ N" r% ]6 h" O8 `/ F/ D r
梁广大在发言中,以珠海特区的发展经历说明,特区建设中的每一步改革都遭受了非议和政治风险,站在一线的特区建设者作为率先改革者,以不凡的勇气承担起探索的责任。珠海发展中创造的“市场融资、举债发展、土地财政、高端发展、保护环境”等经验,创造了珠海经济发展年均35%左右的递增速度。 : S/ _' u4 x5 N# _7 X , [) G5 A1 M$ f/ T% c2 x. f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特区是关键的转折点,邓小平两次“南巡”特区,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跃上新的台阶。作为两次小平“南巡”的亲历者,梁广大怀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回忆了其中的精彩细节。3 E. Z) i3 Q2 m4 b2 Y9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