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欧洲之行的奇闻怪想【转帖】 [打印本页]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4-15 21:39     标题: 欧洲之行的奇闻怪想【转帖】

转自 《东营蓝天社区》
作者  香烟
去欧洲的中 国 人越来越多了,许多人回国后都爱写些流水账,大谈观感。我也有幸于2004年10月去了一趟,不到半个月横跨了欧洲五六个国家,不能免俗,也要把所见所闻所感记录在案,以示不虚此行云。

(1)中 国在崛起      
真想不到,在今天欧洲大都市的商场、旅游景点、中餐馆里,会遇上那么多的中 国人。十几年前,曾是日 本人、中 国台 湾人成批涌向欧洲,当时欧洲人一遇上黄皮肤黑头发的人便问是日 本人还是台 湾人,然而现在,他们不再提这样的问题了,因为现在在欧洲遇到的日 本人和中 国台 湾人多是一些随旅游团旅行的老头老太太,东方成批的成年旅行者多来自中 国大陆。欧洲人今天才忽然发现,原来大陆中 国人也很有钱,他们每到一地都要疯狂购买东西,以致现在许多卖欧洲特产的商店里有中 国雇员,甚至欧洲店员也会整几句汉语,除“你好”、“谢谢”外,对他们来说必须掌握的关键词汇是:“五十块”、“一百块”、“三百块”。个别商店还直接打出招牌:“本店有会说汉语的店员为您服务。”中 国近年来经济的腾飞,已让欧洲人有了切身的感受。    
在巴黎塞纳河上坐游船,能听到船上用六个国家的语言介绍两岸风光的播音。让我欣喜的是,其中第六种语言是汉语,尽管每当汉语播出时,所介绍的景点早已远去,但毕竟法国人已认识到游客中中 国人所占比例不是小数目。尤其出乎我意料的是,六种语言中竟没有日语!其中奥秘是否值得我们玩味?  
中 国强大,会使一些人害怕,“中 国危胁论”便是这样出笼的。其实,当中 国富起来的时候,同时受益的何止是中 国人?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4-15 21:40

(2)导游夏小姐
 我们的导游姓夏,来自台 湾,是个说话絮絮叨叨、然而听者永远不会嫌烦的人。    
  很有幸由她做我们的导游,一路上她没让我们感到寂寞。 
   
今年是她的本命年。她已经有在英 国留学七年(学饭店管理)、回台 湾进一步深造了三年(学幼儿教育)、再到欧洲各国闯天下多年的经历,应该说,凭着英、意、德、法、汉五门语言,加上当导游四处奔走,她已是一个有相当阅历的人,有较宽的知识面,有处变不惊的能力,还有一丝不苟的责任心。——别看我在此给了她如此高的评价,而一路来因我不时有迟到、失踪等表现,她心里未必对我有多好的评价。  
 
 中 国大陆的女人出嫁给欧美的男人后,多半会一心一意生孩子,尽职尽责当主妇。而她嫁了一个德国人,却不要孩子,理由是不希望生出的孩子可能因异族而受人歧视,但我想更主要的原因大概还在于她不愿做家庭主妇吧。无论如何,她显然已深深地受到了欧洲人的种种影响。她说她已改变了过去像大多数中 国人一样不好意思大声对妈妈说“我爱您”的毛病,改变了不好意思与亲人拥抱、与朋友熟人亲吻的习惯。从表层的礼仪,到深层次的性情、办事方式,均被欧洲人所同化。以致当她与我们在罗马机场要分别时,她采用欧洲人的告别方式,在所有人脸上亲两下,她做得那样自然,而我们这些接受者却非常不习惯,不过心里感觉暖洋洋的。 
 
  她给我们讲欧洲的历史与传说,讲欧洲各国的风土人情,讲欧洲人的性情格调。更重要的是,她一直在很善意地引导我们进入到欧洲人的文化中去。其实,她的引导都类似于幼儿园阿姨教小儿,但对于一直生活在一个不十分遵守礼节或规则的环境中的人来说,这种引导却非常必要,也非常有用。比如吃早餐,从第一天起,她就嘱咐在宾馆自助餐的餐厅吃早餐时,要吃多少拿多少(显然她知道初去欧洲的中 国人常犯眼大肚子小的毛病),有的座位可以随意坐,有的地方却不宜去坐(比如尽量是你们代表团的人坐一桌,别与外人混杂着坐,或在自己这桌尚未坐满,又去开一新桌)。又如外出,过马路时,必须像她一样,走斑马线,并且无论有无汽车开过,必须看见绿灯亮后再走(纯粹“小儿科”问题,然而谁让我们是来自中 国的人呢?不能不接受这种“再教育”);为解决内急问题,她会告诉哪儿的公共厕所要收费(30分50分欧元不等),哪儿的不收费。有一回她笑着有意强调:“你们注意呵,意大利可有厕所所长,你们要是不交费,他会从厕所一直追你上马路的!”我的英语学的不好,印象中只知道厕所是以W.C.为标识的,经导游指点,也经我自己每回上公共厕所都刻苦认真地背诵,总算把toilet这个词牢牢地刻在了心中。   

 夏小姐从不同角度介绍着西方文化。有一次她说起西方人的手势的象征意义:他们要是向你伸出一个中指,那是很粗鲁的侮辱你的意思。果然,当我们一位女同事在外面对一位黑人青年拍了一张照片后,那家伙便向我们这位女士伸出了一个中指一上一下地晃悠。如果要表示更大的侮辱,那就是握拳(拳背对人),直立小臂,肘朝下狠狠一震。所幸我们没遇到这种表达方式。还有一个让中 国人搞错的手势——伸食指和中指,通常我们理解为V,胜利、成功的意思。然而我们不知道,手心对着人这么做,是这意思;手背对着人伸这两个指头,却又成了骂人的意思。夏小姐说,她刚到欧洲时,有一回与一位朋友进酒巴,她那么伸出两个指头表示要个“两人座”,然而服务生却对她横眉怒目,说:“你想怎么着?”    

夏小姐讲解中时常会手脚并用,使所讲的内容更形象。即使在旅行车上也不例外。一次她讲东西方不同习俗,谈到外国人对中 国人的某些看法。她说,中 国人有时很不注意自己的形象美。如吃饭太快,太喧闹,一点也不温文尔雅——夏小姐一边说,一边用手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又如中 国人在公共场所往往毫不在乎地跨开腿下蹲——夏小姐从座位上起来,侧身到旅行车中间的过道上,跨开腿下蹲,说,你们看,难看不难看?因过道很窄,她这一动作显得十分夸张,当然确实难看。为了制造喜剧效果,我却说:虽然难看,但很有诱惑力呵。这话令夏小姐很不自在。 
   
夏小姐偶尔也说几句带点黄色的语言。由于她说得很随意,很快,没有刻意强调,竟让听众没感觉到其中隐藏的“少儿不宜”。比如她说:“男人有三宗宝,贡丸香肠一堆草;罗浮宫也有三宗宝,蒙纳莉莎维纳斯胜利女神。”又比如她讲的一个故事:“西方人很幽默。有一次我去一商店,男店员上来问:‘我能帮你做点什么吗?’我说眼下还不需要。店员便说:‘有需要的话,店里其他小姐会为你服务的。’我抬头环顾,没看见一位小姐,店员全是‘带把(柄)的’。我感到可笑。他让我这女士提要求叫那些带把的‘小姐’服务呢。”   
 
夏小姐与我们为伍也很不易,因为我们常常不服从“指挥”。拍照是旅游者旅游的重要项目,这是“到此一游”的证据。因为拍照,我们便常常顾不上去听夏小姐讲解。待她集中讲完后让大家自由活动时,却开始不断有人重复地问些她刚刚解说过的问题。不得已,夏小姐便一再重申纪律:“到一个景点先听我讲解,别拍照,你们一行十二个人,同一个问题别让我重复十二遍好不好?”然而,这样的事情还是不断发生,夏小姐也只好摇头,无可奈何。我们窃笑,说,夏小姐真不明白,中 国人的特点之一就是——“不耻瞎问”。   
 
最让夏小姐提心吊胆的,是怕有人走丢或被人抢劫。还好抢劫未在我们身上发生,走丢现象却时有出现,以致我们旅行团的负责人也不得不重申:“大家千万注意了,以后别再丢人了!”当然,对导游来说,真走丢还不打紧,怕的是潜逃。据说,发生潜逃,导游要被罚款三万欧元(相当于人民币三十万)!不过,带我们这样的团队出来,她在这一点上还是尽可放心的,偶尔“丢人”算什么?终究不都赶回来了嘛!可她长年累月要“接客”(也就是要一个接一个地带旅行团队),谁知什么时候会忽然发生那样的可怕的事情呢?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4-15 21:40

(3)出洋相    
欧洲人衣着都很随意。某日在德 国法兰克福街头,我们忽见一帮西服革履、衣着十分整齐(一律深色西装、浅色衬衫、花色领带)的人雄赳赳、气昂昂,昂首阔步走过。导游说,那一定是中 国人。我们一看,在到处都是穿休闲服饰的人群中,忽见这样一帮严肃、沉闷的人,犹如在夏日海滩衣着泳装的人群里忽冒出一队身披黑袍的修女一样,看上去十分可笑。我知道,他们可能当天有公务活动,不能不穿西服,那种正经场合,欧洲人也是穿西服的。但是,人家通常是坐汽车去参加公务活动,而我们那支中 国人的队伍却是步行,从宾馆穿过闹市前往公务活动场所的。偶让人觉着可笑,是不是也情有可原啊!  
  
别看我们也会西装革履,用餐时也正而八经地使用餐巾和刀叉,用句名词用如动词的话,叫表面看上去“很欧洲”,就像我们对某种有中 国特色的东西称为“很中 国”一样,然而本质上我们不可能真的“很欧洲”。  

  中 国人在国外出洋相的事举不胜举,以致有人编出这样的笑话,说一个不懂英语的中 国人乘飞机,空姐推着饮料问他需要哪一种:“Coffee or Tee?”我们这位老兄听不懂,但揣测着Coffee、or、Tee三个英语单词肯定指的是三种饮料,虽然是哪三种不知道,但挑中间一种,估计喝起来还能习惯,于是回答:“我要——or,那个叫or的饮料 。” 
   
还有一个笑话,说二十多年前,中 国国内尚不时兴床罩,那时初去欧洲的一位国人住宾馆,在床上看到折叠整齐的床罩,未见棉被(棉被放在衣柜中,而他不知道),便以为是用床罩当被。寒冬腊月,他是越睡越觉得冷,只好起身穿上脱去的衣裤再睡,并自我叹息:嗨!还是欧洲人身体壮,能耐寒,睡觉不用棉被,咱中 国人不行,没那体质。  
  
虽说是“洋相”,但以此作为贬低中 国人的理由也是荒唐的。凭什么一定要以欧洲人的是非为是非?以他们的文明为文明呢?文明与不文明,得看你站在什么角度说。比如吃,中 国人吃的食物,在烹饪前便切成了大小适合入嘴的样子,做熟后直接用筷子夹着吃。欧洲人不然,食品在烹饪前不细加工,偏要等端上餐桌后,让每个进食者自己举刀弄叉切着吃。你说在餐桌旁挥舞明晃晃的刀子(杀气腾腾),到吃了还得忙乎、一点也不轻松(享受大受影响),这样更文明,还是中 国人的吃饭方式更文明?因此,当我自己也出类似的“洋相”的时候,我就丝毫没感觉到不好意思。我一点也不以不擅于用刀叉为耻,甚至情急之下会直接拿叉子将食物扒入口中。这就像在一个中餐馆里看见一位老外用筷子扒着捞面吃是一个道理,我也丝毫不觉着他的吃相不好。    

在阿姆斯特丹,我们住的那家宾馆的自助早餐品种很丰盛,连饮品也不下七八种。然而我面对那两个炊料机,不知如何操作,瞎操作了,又不知会流出哪一种饮品。只好碰运气,结果先整出来的是一杯开水;又拿一杯子,整出来的是很凉的橙汁;我如果再拿杯子似乎不太好看,可吃早点喝开水和橙汁,对我而言也太不习惯。不习惯,也得这么喝!喝完再去整别的呗。    
在德国,我按国内习惯,拿起带壳的熟鸡蛋往桌上一碰,以便剥壳。没想到德国人爱吃半生不熟的煮鸡蛋。我手里的鸡蛋被碰破后,里面还很稀的蛋黄泄了出来,把桌上洁白的餐巾染得黄乎乎的,让我一阵苦笑。    

我们一位老兄,看见一种食品类似奶油蛋糕,白、黄、褐几层颜色,便弄了一大块。待他一口咬下去,顿时也叫苦不迭,满嘴里外油乎乎的,原来全是奶油,根本没有蛋糕。全吃吧,太油腻,吃不下去;剩下一大堆吧,也不好看,刚接受过导游“吃多少拿多少”的教导。最终还是不得不剩下了。    

我们住的都是双人房间。第一次进屋,但见一张极宽的双人床,上有大床罩盖着。我们大呼不对头,怎么给我们安排夫妻房呢?到别的屋一看,都如此,不免疑惑不解。待掀开床罩一看,才发现是两张单人床合并成的。我们只好两个同性按夫妻方式睡在这么个大床上(所幸各有各的被子)。如此“同房”多日,偶在与他人的闲聊中才知道,有的宾馆这样摆置的床是可以挪动的,把床罩拿掉,将并在一起的两个单人床分开,就不是双人床了嘛。靠!我们怎么没想到呢?    

要说洋相远不止这些,还有去洗手间,完事后想洗洗手,却怎么也找不着水笼头开关;要通过地铁站口的转动式铁栏杆时,因动作不敏捷,最初曾被挡住过不去,等等,全属于在国内时要被笑为乡巴佬的举动。然而,我至今仍不以成为这样的乡巴佬而自卑。要让我这样的人变得“文明”起来,看来还有太漫长的路要走,而且糟糕的是,那条路我还老是不肯规规矩矩地去走。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4-15 21:41

(4)购物 
当年,恺撒横扫欧洲时曾说:“I come , I see, I conquer.”    

现在,我们横跨欧洲列国时,导游也让我们说:“I come, I see, I buy.”   
 
确实,我们一路走,一路“疯狂”购物。中 国人出远门旅游,总是带着给亲朋好友捎礼物的使命。See与Buy几乎同等重要。由此就不得不花大量宝贵的游览时间“游览”起商店来了。荷兰的钻石和奶酪,德国的化妆品和钢皂,奥地利的水晶,意大利的皮衣,法国的香水和葡萄酒……这一路如果没在这些方面扔给那些地方的商家几百几千欧元,那就相当于没去过欧洲。游客有此心愿;商家对游客是热烈欢迎;导游为此也乐在心中,因为商家要按规矩返给导游回扣。皆大欢喜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旅行社早与相关的商店谈定了分利方式。旅行社源源不断地给商店带去顾客,商店则使出浑身解数让顾客掏出票子,顾客则只要物有所值,买的真是名牌、质优、价格与别处比有一定优势,那就痛痛快快购买了。商家再视销售量的多少,给导游计算返款。    

一切都很正规,遵守游戏规则,因而基本上不会发生类似国内某些旅行社那样,拼命把游客带到质次价高的商店去的情形。
    
当然,对于重游览、轻购物的某些游客来说,这样的欧洲之行也会让他们留下不少遗憾。导游带游客去各景点时总是行色匆匆,节奏紧张;而在购物场所便不着急了,从容不迫,只要还有人在店中挪不开步,就得让全体人员都耐心地等待着。这一等,宝贵的游览时间便悄悄流逝。在阿姆斯特丹的钻石定点店里,从店员讲解钻石知识、介绍钻石品种开始,到最后购完,前后大约花了近两个小时。而那钻石店附近有一座荷兰国家博物馆,里面藏有大量世界闻名的油画、雕像,然而我们的行程中却没有去那儿参观的安排。后来我的一位不买钻石的同事说,如果咱俩那天不去钻石店,用那些时间到博物馆中去一趟,那该有多好。——当然好,可是谁敢擅自行动呢?一旦没跟上我们的团队,人生地不熟的,那将给自己也给别人带来多大的麻烦!    
当然,东西我也没少买。回国后将礼物送人时,花钱不多而效果最佳的品种,我感觉还是:法国葡萄酒、小瓶香水,德国旁氏化妆品,奥地利巧克力。按规定葡萄酒一人只能携带两瓶,但在法国机场,安检人员根本不在意我们多带了几瓶。这使我颇感后悔,我为什么不再多买几瓶呢?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4-15 21:42

(5)威尼斯商人        
在荷兰和奥地利,我们一群人各自买了不少精致的首饰,在到意大利威尼斯以前,没人有到那儿买什么高级工艺品或饰品的计划,因为那是个世界闻名的水城,可以尽情游览,却未必是购物的天堂。    
威尼斯商人精明,自古而然,这回我们真领教到了他们的风采。在导游带领下,我们进了威尼斯的一家玻璃、水晶加工店。一进黑洞洞的门,便有一位制作玻璃器的工匠做演示,用铁钳把一块烧红的玻璃从炉膛里夹出,一边转动着,一边用另一把小铁钳对玻璃进行撑拉挤捏,仅几下功夫,便制成了一只奔马。在这里,我们感觉是在参观传统工艺,自然兴致勃勃。然而,接着往里走,登上那很有岁月感的旧式楼梯,进到楼上厅中,眼前顿时豁然开朗——灯火明亮,映照在那四处陈列的玻璃器和水晶首饰上,晶莹剔透,一下就把人从传统的氛围带进了另一个世界,即当代的购物世界。    
主人请我们坐在一个大台子旁,台上放着几套精致的彩色玻璃器。主人开始介绍玻璃器之好了,他用一根细金属棒轻敲了几下玻璃酒器,说,看这色彩,红、蓝、绿、紫、褐、黄,多美丽!看这酒杯上的金箔,完全融在了玻璃中,在威尼斯只有这一家能做到,其他地方都是让金箔浮在玻璃表面一层;每件都是手工制作,因而当你敲击时发出的声音都不同,有音乐感。他一边说一边将每个酒杯敲了一下,果然音韵清脆。他又说,这种酒器从不出口销售,而且他们每年只生产200套(不知是真是假),每套有政府颁给的认证书和编号;所摆出的几套酒具,原价分别是3000、2500、1300、600欧元(当时欧元与人民币的比价约为1比10),他可以打点折,购买时即包含退税,因而大致每种能便宜约20%。他的推销介绍不可谓不精彩,但是毕竟太贵了,而且玻璃器也不便于携带,竟无一人购买。一招不行,再换一招。他又拿出了几套水晶首饰,称单个买多少钱(较贵),成套买多少钱(比单个买更合算),买一串项链、一串水链,赠一副耳坠。如果多买,可以多打点折——几乎为你想到了各个有利可图的方面。先是,我们的人里有一位女士动了心,发挥中 国人买东西善砍价的优势,与那位精明的威尼斯商人来回猛砍价,若干个回合下来,把价格从130欧元一套降到100欧元,由此引发了我们另外六个人的购买欲望,连我也没有坚持住,买下了一套水晶项链、手链、耳坠。这样,威尼斯商人的功夫没有白费,他在那短短的十几分钟里,从我们这些中 国人身上获取了700欧元的营业额。他不会说汉语,但却会说汉语中的数字及“元”、“块”等,从而大大方便了讨价还价时的沟通。    
当我们走出该店时,站在门口的一位店伙计看着我们的手表,故意问:“这手表这么好看,是真的吗?”我们一位同事一扬手,说当然是真的,劳力士!“你们中 国人真有钱。”不知那小伙子是有意恭维呢,还是真的感叹。但不管怎么说,人家让你们中 国人在这里掏出了钱口袋,再回赠给你们几句中听的话,也不损失什么。这,就是威尼斯的商人精神。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4-15 21:42

(6)“考察”红灯区  
      
有人说,到阿姆斯特丹不去“看花”是个遗憾。我头脑不开化,最初还以为是看养花呢。导游说,如果你们想通过看那类表演寻求到多大的刺激,那可能会失望;如果带着一种了解世俗风情的眼光去看,那就真值得一去了。经过反复磋商,我们几个男士否定了去花街“游玩”、“欣赏”、“观光”等名目,找出了一个最有说服力的题目——“考察花街”。于是平生第一次踏上了“黑暗的资 本 主 义世界”的“红 灯 区”。
    
据说,西方许多国家的唐人街都设在红 灯 区附近,阿姆斯特丹也不例外,唐人街与红 灯 区相隔仅五十米,这让我心里略感不爽。这是因为巧合,还是海 外 华 人就乐于接近那种地方?
  
不幸的是,我们也怀着好奇心,在夜色降临后,来到了那种一向被我们鄙视的地方。    

荷兰是个奇怪的国度,她允许在红 灯 区吸食大麻、性表演、橱窗女郎。花街无疑被管理得很有条理,虽然在某些酒巴里外和小桥两边歪歪扭扭站着一些看上去有点可怕的黑人青年——据说他们多是吸毒者,但秩序总的说来很好,路上不少观光客和“采花人”。花街中间夹着一条小河,沿着河边走,两岸路边有酒巴、性用品商店、性表演小剧院,而最多的便是透着昏暗粉红色灯光的橱窗和门厅,那里面站着穿三点式的女郎。她们或站或坐,或姿态优雅或骚首弄姿。有的橱窗不见人,那一定是在屋子里面的帘子后开始迎客“工作”了。“工作”前得先谈价,曾见一女郎要价一百欧元,有三个欧洲青年上去砍价,说一次上三个人,是否应该便宜些,而女郎绝不杀价,以勿庸置疑的口吻说:三人,三百元! 
   
我们当然不会钻进那“前店后厂”式的门厅去成为她们的服务对象,但说实在的,我们本来是很想拍点照片的,以便把所过的“眼瘾”留得长久些。但那地方是不允许拍照的,我们没敢带相机去。   
 
看到橱窗女郎高矮胖瘦、老少妍丑都有,我很惊讶(“老”当然也不会老到四十以外),我想那些条件不优的女郎,会有生意吗?然而别人告诉我,这个世界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花街特色之一就是能满足不同喜好者的需要。我看到有一个橱窗里站着一位足有一米八五以上、身材庞大还满脸横肉的女子,我暗想敢找她“办事”的男人也得有胆有气魄呵。然而她能在花街站稳脚跟坚持下来,也证明着她正对某些男人的口味呢。(由此可以给世间所有丑女一个启示:永远别担心嫁不出去!)    

在花街的一个性用品商店里,摆着一辆奇特的自行车,车上安置了一个快乐得呲牙咧嘴、光着屁股的女人模型。车子奇特之处在于,车座上有一个洞,洞下有一根男根一样的棍子,与飞轮相接,通过杠杆原理,人一蹬自行车,轮子一转,棍子便在车座的洞里一上一下运动。我们看着那仰头朝天快活得要命的女模型,觉得十分可笑。老板见带我们到花街的是当地一位女士,便故意逗她说:还不搞一辆自行车回家去过过瘾?女士也毫不在乎,大声回答:我想它想了快两年了,回头你白送一辆给我吧!
    
我一边感叹着西方人也太会“创新”了,一边却忽然回忆起以前在国内看过的一个性文化展览,其中一件展品是在马鞍上安一件硕大的男根,说明书上说,古人为惩罚“淫妇”,将其下身扒光,让其骑在马鞍上。马一走,人便上下颠簸,而固定在鞍上的男根会使女人阴部疼痛无比。要说中 国人的“创造力”,可不比西方人差,所不同者,他们是为了人的快活,我们是为了给人痛苦。 
   
到花街去的重要项目之一,是去那个叫Theatre Casa Rosso(红楼表演厅)的小剧场观看“Live *** show”。40欧元一张门票,里面大约能容纳观众一百二三十人。表演大致是男女半裸的跳舞、女人 自 慰 、男女 做 爱之类。因为灯光变幻,观众想看到多清晰的场面是不可能的。台下有不少来此观光的东方人,也有大量来此度假的欧洲青年男女。那些欧洲游客会边看边和着音乐拍掌尖叫,好不热闹。而东方人都很沉默,毕竟不很适应这种场面。当演员将表演与台下观众互动时,他们也不会找东方人,比如一个手持水枪半裸身表演的男青年会将具有象征意义的水枪对着那些欧洲女青年“射击”,而不会去挑逗东方人。    

看完那些表演,我的感想是:一、那帮表演的哥们真不易,他们卖力地向人们展示他们做 爱的力量,却又必须能够严格抑制住自己的本能,不得“射了”——或者说不得“漏了”,因为他们在一场表演结束后,必须紧接着下一场次的相同表演。一个晚上他们可能要重复相同的表演五六次。那么,这还能叫“做 爱”?分明是在为了一个晚上的演出费而进行的真正的艰苦的精神和体力双重劳动啊!用阶级观点分析,不知他们能否划入劳动阶级(或称无产阶级)阵营?二、女人不宜看这种表演,否则她们多半会回家埋怨自家老公不行,怎么床第功夫比台上那些强壮的汉子相差那么远呢?其实,谁知道那些汉子除了身体棒之外,还吃了什么奇怪的壮阳药呢。我就很纳闷,一位独自拿着一块遮羞布在台上做了好半天与阴部无关的表演后,在没受任何刺激的情况下,他还能让挡住阴部的遮羞布产生几下往上翘的动感,他怎么做到的呢?   
 
一场表演45分钟。看完出来,我与同去的人的共同感受是——不来看会后悔,因为花街太让人充满想象了;而看了之后也后悔,因为那些花样,“不过如此嘛!”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4-15 21:42

(7)劳碌的中 国人  
      
中 国人活得劳累,欧洲人活得潇洒。
    
曾在报上的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的文字:“欧洲人把钱花到了悠长的假期、较高的社会福利和一些低投入的精神消费之上,一个人什么都不做,既没有消费也没有创造财富的时候比较多。”到欧洲一看果然。你可以看到他们下班后坐在路边的咖啡桌旁一边喝咖啡一边闲聊,或在广场的椅子上悠闲地坐着看过往行人——看别人忙碌也是一种享受。在德国法兰克福,我们几个人从一个个体商店橱窗中看到一件款式、质地、价格都很理想的衬衣,便想进店去看看,然而正好到了下午五点半,是下班的时间。老板竟然向我们歪歪头撇撇嘴摊开手耸耸肩,作出个“很遗憾,我要下班了”的表示。尽管赚钱机会送上门了,却不能耽搁他停止工作、下班放松的“铁律”。在中 国,这种情况下,老板忙到半夜也会乐在其中的,可是这是在德国,工作与休息,是绝对不能彼此打破疆界的。   
 
你还可以看见欧洲人闲庭信步式的旅游,每过一些日子,他们会安排一段时间旅行,钱多的远走高飞,钱少的就近转悠。当我们极怕太阳晒黑了自己的皮肤的时候,欧洲的男男女女们不仅以皮肤黑为健康标志,还作为一种你有没有钱出远门旅行(从而晒得黑了)的象征。在水城威尼斯,适逢下大雨,我看到光滑的石拱桥上一位走路本来就不利索的七八十岁老头,在这种天气下扶着石桥栏杆颤颤微微地侧身一步一步横着往前挪,他的老伴比他利索一些,站在桥那边耐心地等着他。我想,都这么一大把年纪,冒风险也要出来旅游,这是一种什么心态?是像中 国老人们在家窝着“坐以待毙”好,还是像人家这样活一天就要鼓起勇气打起精神外出游览一天强?    

中 国人也时兴旅游了,也可以在各个景点看到男女老少齐上阵的景头。然而,中 国式旅游更确切地说,应该叫赶路。导游每到一个景点,都会给游客留半小时或一二小时游览,但会强调,到集合时间,任何人不可耽误其他人的行程。时间安排非常紧凑,让游人总是带着一种紧张的心态去旅游景点奔波,从而使工作之余外出旅游散心的初衷,变成了另一种的继续忙碌。在国内如此,出国游更是如此。由此便有了这样的顺口溜:“上车睡觉,停车撒尿,下车看庙,对人拍照。处处都到,回家一笑——什么也不知道!”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4-15 21:43

(8)抢·盗·骗        
吃 喝 嫖 赌,坑 蒙 拐 骗,鼠 窃 狗 盗,杀 人 越 货,这 是 中 国 人最 卑 视 的人 干 的 勾 当 。 在 欧 洲 ,是 否 也 如 此?  
如今欧 洲很重视中 国,这很让我们得意。然而,乐 极 就 会 生 悲。有些在欧 洲混得不好、生 活 潦 倒的人,比如有的黑 人,有的心术不正的白 人青年,甚至于有的没有良心的中 国人,他们可能会把初到欧 洲的中 国人当作他们坑害一把的对象。初到欧 洲的中 国人一不小心,就可能上他们的当,欧 洲,也不是一块净土。  
在欧 洲旅行的中 国人随身都带着现金。在街头被人盗 窃或抢 劫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还有连骗带抢的事情。某日在荷 兰街头,一个警 察模样的欧 洲青年拦住一位中 国人,掏出一个所谓证 件在中 国人眼前晃了晃,嘴里叽哩嘟噜,意思是说他是警 察,让中 国人拿出证 件,他要检查。其实那家伙自己的证 件便是假的——也许是学 生 证或者身 份 证,可是不懂当地语言的中 国人又看不懂,相信他就是警 察,便乖乖打开随身的挎包去拿护 照。护 照肯定是与钱和其他贵重物放一起的,就在挎包打开的一刹那,这假冒警 察一把夺过护 照和某些贵重钱物,转身就朝路边巷子飞奔。可怜这老实巴交的中 国人,人生地不熟,追又追不上,喊又没人理,光天化日之下眼睁睁被人抢劫了。没了护照,寸步难行,接下来的欧 洲之旅也就该画句号了。  
而某些在欧 洲混日子、本来就不是什么正经人的中 国人,竟也干起了坑害同胞的勾当。  在阿 姆 斯 特 丹的南天中餐馆里,大红灯笼高高挂,财 神 爷、观 世 音有专龛供奉,电视播放着中 国 中 央 电 视 台的新 闻 联 播 ,十人圆桌上摆的是中式菜肴,就餐者基本上是黄皮肤黑头发、讲着汉 语的人,整个一派中 国氛围,他乡如故乡。然而大煞风景的是,餐馆正中的圆柱上贴着红纸告示,上面用黑笔歪歪扭扭地写着:“提防扒手,小心财物。”  
在巴 黎的香榭丽舍大道高档皮质品商店门外,有中 国人专门骗自己的同胞——那些长居欧 洲的中 国人。骗子会拿着假币让同胞进店去帮他们购五六百元的皮包,称店里让顾客一次只购买一个包,他们不得不请人帮忙。在店里用信用卡购买的话可以享受17%的退税,进去帮忙买包的人如果当时一转念,为挣那点退税而用自己的信用卡买包交给外面的骗子,那就倒了大霉了。   
在欧 洲,我们不能不提高警惕,严守钱包。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4-15 21:44

(9)小费       
 导游说,如果你在宾馆没打算给收拾房间的服务员小费,那么就千万不要在枕头下放钱。只要你放了,无论钱多钱少,人家都会当作小费收走,即使你说不小心把钱包放在了枕下,想讨回,那是难上加难的,法 律不会站在你这边。    

中 国人没有给小费的习惯。小费本是随意给的,中 国人既然没这习惯,那就必然把小费也当成份内必交的费用;既是必交,那就会计较多少之数;一计较,便失却了小费的本意。而这种情况是轻易无法改变的。因而,每当需要向司机或其他为我们服务过的人给小费时,导游都会提醒我们别忘了;而我们必问给多少,并会为这小费如何给法商议好一阵(是单独给还是集体统一给,是一人给五毛还是给一块两块等)。常常为了小费而开会似的议论,让老外看了也会觉着可笑。  
  
一天,由给小费引出的麻烦,还牵扯到了导游。在出 国前,我们代 表 团已被告知最终须给导游小费多少,须给司机多少。然而那天导游提醒我们在某日应给她小费,而小费的数额比我们原先被告知的多了一些,原来按她为我们服务的天数计小费,她比我们知道应给小费的天数多算了一天。我们团向国 内 旅 行 社提出疑问。这时导游向我们解释:最后一天因为我们乘早晨七点钟的飞机离开,原天数中就未计这一天,但实际上为赶飞机,她必须凌晨三点钟就起床,陪同我们一起赴机场,这一天不算她工作是不对的。当然,她说这事与我们无关,她会与国 际 旅 行 社交涉。 
   
于是,她拿出手机与国 内的旅行社就这一事情谈了好一阵。打完电话,她说:“钱多钱少还在其次,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原则问题。”确实,这一天的小费估计是五六十多元,而她打那个国 际 长 途,大概就得花去二三十元。在原则问题上不肯让步,她表现得很像一个德  国人认真起来时的那种样子——毕竟生活在德 国多年了,不会不受影响。
    
西 方 人的东西只要与中 国人的环境一交融,必然变味,失却其本来的色调。对他们来说,小费是被服务者对服务者工作的一种肯定,是心甘情愿的给予。可是我们却把小费变成了一种按规定必须交付的费用。既是按规定,那么规定以外的费用就肯定要斤斤计较了,小费也就成了不是为了赞赏你的工作而给你之费,而是成了你的正常工作收入。正真意义上的“小费”,对我们中 国人而言,仍是一个十分遥远的概念。  
  
然而,当我们在罗 马与导游告别时,我感到导游为我们做了那么多事,我们本应好好感谢她的,可是我们却曾与她那么计较。那天,在我们乘七点钟的飞机离去后,她还得在那个机 场闲待着一整天,等着下午五点钟的飞机,飞往德 国。那一天不算她工作的话,真是太不合适了。我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与她招手道别。我知道,也许今生今世,再不会见到她了,只好在心里默念:祝她一生平安!也愿她早早忘了我们之间关于“小费”的故事。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4-15 21:45

(10)庄园        
我们的房 地 产 商喜欢炒作种种诱人的概念,如把新楼盘命名为爱 琴 海 岸、欧 亚 花 园、罗 马 广 场、北 美 别 墅……总之,都有欧风美雨的气息。可是,当你真到那楼盘一看,印象中的地 中 海 之 风和夏 威 夷的阳光便可能顿时荡然无存;尤其是当你真去了一趟欧 美,你更会发现当今中 国的所谓西 式 花园广场、庄园别墅,与它所标榜的本源目标之间,何止是天壤之别!诸如欧 式山庄,它绝不是一个空洞概念,而是一种形神兼备的意境,一种真正贴近大自然、同时又让人感觉到一种幽深的古典的人文氛围。当你来到一个真正的保存着古风的欧 洲 庄 园,你会真正体验到什么是宁静,什么是清幽;会在潮湿的空气里感受到滋润,从深绿的色彩中感数到深沉。那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罢脱了尘世的污浊。让你在与自然的交融中,舒展了眉宇,放松了身心,融化在蓝天绿野中,融化在深林小道的尽头。

在法 国北郊的NOVOTEL宾馆,我切身感受到了古旧庄园的遗韵。一座老式庄园,深林、草坪、旧楼,掩映在晨光中。我踏入那座古旧的洋楼,看到里面华灯灿然。室内布置非常优雅,井井有条。服务生按传统规矩小心翼翼地摆着餐具,整理桌椅。当你坐在那样一个整洁、高雅的环境中吃早餐,再怎么不善于举刀弄叉,你也会自然而然地极力表现得像法 国人那样,轻松、悠闲地做着每一个动作:切一片两片香肠或奶酪,抹一点西红柿酱或草莓酱,夹在面包中,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味,不时地喝一口泡着麦片及其他杂粮的凉奶,再用纸巾擦擦嘴。尽管这一切对我而言仍很做作,但在那样的地方,实在不忍以我的中 国方式破坏人家的法 国情调。据说,英 国人说吃是为了活着,而法国人却说活着是为了吃。因而,把一切都浪漫化的法 国人,自然会把吃也做得浪漫之极了。连我们这类极不习惯于西餐的人,处在那样一个弥漫着梦幻色彩的庄园中,也不会不受到那儿的一切浪漫东西的感染。 
   
餐后,从曲曲折折的楼道走出,看看窗外的晨曦,再到楼外的草坪漫步,庄园的遗韵,便彻底融入了我的心神之中。    

我将照相机对准了庄园入口处。进入庄园的路口设有篱笆式栏杆,它大部分是绿色的,与周围环境很协调,只有一道白色提醒司机注意。没有设置中 国 人印象中的禁行栏杆样——一段红一段白的圆形长杆,如果那样,它就与周围的绿色格格不入了。    

一辆亮着车灯的轿车闯入了我的镜头,我摁动了快门。绿树掩映中的幽静旧庄园里,开进一辆现代轿车。动与静,幽暗与亮光,历史与现实,一切是那么和谐,那样美好。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4-15 21:45

(11)意 大 利漫议        
意 大 利有很多让人不如意的地方。
住——我们住的是标为四星级的宾馆,可是宾馆条件还不如欧洲别的某些国 家的三星级,更与我们中 国的同等级宾馆不能比。曾在一个宾馆里,我们俩人一间的房间,却只放一只漱口杯;抽水马桶上的塑料盖很旧,一动,还掉在了地上;床上的毯子极薄,以致我半夜被冻醒了。吃——早餐极简单,仅两三种食物,某日总算增加了苹果,却一个个只比核桃大两圈,令人了无胃口。行——如果你上街,会老听到震耳欲聋的摩托车轰鸣,让人联想到越 南河内的街头景象。有的中 国人的挎包,正是被某些骑摩托车的意 大 利人抢走的,钱被抢事小,护照被抢可就事大了。而意大利人特爱抢劫中 国人,因为中 国人身上总是带着很多现金而不是信用卡。因此每到一地,导游都在提醒“小心小偷,小心抢劫”。还有办事——意 大 利人做事节奏很慢。法 国 人做事也慢,但法 国 人很优雅,他们会用让你感到很舒服的笑脸和言词缓解你对他们办事拖拉的不满。而意 大 利人不同,不仅慢,事情办得一团糟,还态度蛮横,以致“客人永远是对的”这话在意 大 利压根就行不通。 
   
然而,不能说意大利一无是处。历史文明,成为意大利永远的骄傲。 
   
当初,古 罗 马人征服欧 洲时,欧 洲各国的人们是那样的不情愿;而今天,还是这些地方,那里的人们却是如此崇敬地感怀着古 罗 马人,他们骄傲地对今天的外来人说:看,我们这个国度有古 罗 马文化。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古 罗 马风格的建筑遍布欧 洲各国,那些国 家是那样精心地保护着这种历史文化遗存。    

别看与欧洲其他发达国 家相比,今日意 大 利的经济显得落后一些,然而世界上又有多少国 家拥有意 大 利所拥有的那么多世界顶级品牌的声誉?意甲足球、法拉利跑车、皮尔卡丹皮革……当然,意 大 利人太爱慕虚荣,在奢华的外衣里面,说不定还穿着一条破裤衩呢。    
导游说罗 马城是个老姑娘,很有历史遗韵。导游教我们说意 大 利语“谢谢”,语音类似于“哥拉姐”。女人与意 大 利,也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    

当你来到佛罗伦萨,看到米开朗基罗留下来的杰作,看到那些带着斑斑历史痕迹的石雕,尤其那些反映古代神话传说故事的女神像,你会忘却意 大 利的所有不好,倾倒在女神的裙脚下;当你来到威尼斯,走在幽暗的古旧街巷中,或坐着小船在那两边是高低错落、东斜西歪房屋的水巷中穿行,你会想起当年风流诗人尼采在这里沉迷三年之久的烟花柳巷生活。意大利不适于长久居住,但绝对是短暂停留的好去处。它可以让人发思古之幽情,联想到战争,也联想到美人。    

当你来到那些游人如织的广场上,可以看到不少吉普赛女人,活泼、漂亮,但你千万不要去与她们搭讪,被她们纠缠上,你不付出金钱的代价,就别想离开;当你看见那儿的教堂中有不少修女是东 方人,你也不要吃惊,因为今不如昔的教会里修女青黄不接,以致教会不得不从菲 律 宾等东 南 亚 国 家“进口”修女;当你看见徘徊在巷尾的某些中 东女人并不裹头巾、衣裙还像门帘,说不定能了解到在意大利获得“解放”的她们,衣裙内也许是没有裤子的;当你漫步街头看见提个篮子叫卖粗糙的竹制小玩具的女人,那可能是偷渡过去的中 国人——衣装不整,面容憔悴,2欧元一个小物品好半天卖不出一个。女人在意大利固然好找生活,但幻想在自己身上发生《罗马假日》那样的浪漫事情可就纯粹是白日做梦。
    
意大利还有一样我在别的国 家没见过的东西。在即将进入意大利时,导游告诉我们:宾馆洗手间里有一个池子,男士可别把它当小便池,那是为女人洗下身而设的,中 国人称之为“妇洗器”。到宾馆一看,果然见抽水马桶旁有一个与抽水马桶大小高低差不多的白色池子,因有水龙头和堵下水眼的盖而近似于洗手池。有一位到欧 洲逗留了三个月的年轻人告诉我,他在那儿一直把这当成洗衣盆,只是总感觉它的高度太矮,让我们那位老兄每回洗衣服都得弓背驼腰,以致腰酸背痛的。而我更糟糕,少见多怪,如果导游不提前说明,我没准真会把它当成小便池。我相信此前说不定也有中 国人很好奇地把它当小便池使用,使得宾馆的侍者和老板咬牙切齿,以为是有意侮辱的缺德行径,因此导游要提前声明,以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意大利如此关注女人洗屁股问题,其他条件不备,此项设备必有,我姑且把这看作是意大利人尊重女权的表现吧。然而我怀疑初到那儿的中 国女人是否会用它,因为我猜想,从卫生角度考虑,她们通常是不肯用公用盆洗下身的——即使人家那个池子看上去非常干净洁白。女同胞们,我说的对么?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4-15 21:45

(12)梵 蒂 冈的石柱        
在罗 马,有一个国 中 之 国,那就是梵 蒂 冈。它的“国境”,实际主要就是圣 彼 得 大 教 堂。你可以随意进出这个国度,教堂前两行环形的长廊围绕着一个广场,你通过长廊的圆形立柱,便进入了梵蒂冈。    

当年,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成立,梵 蒂 冈 教 庭 曾对***政 权 领 导 下的中 国 人 民很不友好,屡次鼓动教民反 党 反 社 会 主 义,让人觉着这宗 教 与政 治也搅得太紧密了,与教 庭所宣扬的用慈爱拥抱所有人的宗旨相左。如今,那样的声音终究已经微弱,我们也可以踏入那个看似展臂环抱众生的圣彼得大教堂去观览了。    

每天,那里会有成千成万的人参观或朝拜。在进入教堂的若干个门前,共设有六名瑞 士籍士 兵,他们穿着数百年前的武士服饰,饺子形帽,红地黑条衣裤,手持古代兵器,似乎与今天的人们保持着时代上的距离。据说,历史上梵 蒂 冈曾遭遇战争危机,一些欧 洲 国 家派兵救援。因战事不利,不少国 家的军队背信弃义,纷纷掉头逃跑,只剩瑞 士的军 人坚持到了最后。所以,梵 蒂 冈只选用瑞 士军人卫士的传统,直沿袭到了今天。  

斯 大 林曾问梵 蒂 冈 罗 马 教 皇,你这至高无上的教 皇顶几个师?要说它的军 事力量,真是微乎其微。然而毕竟它在基 督 教 世 界 具有神 圣的地位,没准几个师还真抵不上一个罗 马 教 皇。    
今天,梵 蒂 冈的武 装 力 量,仅有前述六名瑞 士 士 兵。他们所负之责,其实与我们的居民小区的保 安近似,不过是看看大门而已,然而它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实际功能。瑞 士人在这一点上永远有一种自豪感。一部分士 兵在战争中的坚韧与忠诚,成就了他们的民 族的永久骄傲。这,对任何人都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启迪。    

在那高大的廊柱下,我看到一群年轻人在嬉戏,青春的气息萦绕在廊柱间,弥漫在阳光中,与大教堂的庄严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圆石柱的高大与人的渺小,人的活跃与石柱的稳重,在那个空间中形成一种奇妙的对话,和谐而充满韵律。我对着一位跨坐栏杆上的女孩子举起了相机,而她以为我纯粹是拍景,赶紧从坐的地方让开。我急忙用手向她比划,让她重坐回去,仍架起一条腿。那位青春美少女也真配合,即按我说的做。于是,我便留下了那幅在教 堂前面灿烂阳光下灿然微笑着的女孩照片。    

什么是美?那样的一瞬间便是美。它带有宗教的氛围,更带有世人所普遍向往的:明朗、愉悦、秀美、真情。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4-15 21:46

(13)世 界 名 作        
不事张扬是中 国 人的美德。招摇过市、哗众取宠,都为正人君子所不耻。然而,从另一方面说,不张扬也有其私心在,也隐含着因自己有短处而不肯示人的心态。

真有短处,怕人抓住小辫,也情有可原。问题在于,明明是光明正大的事情,许多中 国人也可能把它搞成暗地里的活动。    

比如,无论是公 家还是私 人,一旦收藏有某种珍宝,通常是秘不示人的,尽管有怕损坏、怕丢失的堂而皇之的理由,但即使不存在这些问题,国 人仍然可能以奇货可居之心,或只可我赏不可你看之念,深藏不露。许多国 宝,便是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长年累月暗藏深宫人不识。比如司母戊大鼎,如今有几个人能看到?
    
可是当我漫步法 国的卢 浮 宫和奥 赛 博 物 馆时,我才深深地感到,法 国 人真是把世界名作当人类共有财产而奉献在世人面前的。维 纳 斯 雕 像、蒙 娜 丽 莎 画 像、莫奈、德加、米勒、罗丹……的名作,可以让任何人作近距离观赏,甚至允许拍照(拍画不可用闪光灯)。它们不是复制品,而是原作;它们不是偶尔露面,而是长年在展厅中展出。学美术的学生,凭学生证可以免票入馆参观、临摹;游人可以租用讲解录音器随处对照展品听讲。那样大的展馆,那么多的艺术杰作,真让热爱艺术的人流连忘返。 
   
我在好些作品前留了影,包括《维纳斯》、《泉》……出来后我就想,什么时候我能站在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司母戊鼎》、《马王堆帛画》旁边,即使不拍照,我也心满意足了。但,这是不可能的。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4-15 21:46

(14)旧城     
中 国人也真是与时俱进。高楼大厦平地起,处处展示美 国 风。美 国人历史短,他们是以现代化的风貌成为世界各行各业流行风的主导。早在四十多年前就怀着十五年内赶英超美之心的中 国人,今天终于迈开了奋起直追的步伐。各种古迹随着推土机的隆隆声被夷为平地,中 国人越来越自豪地说:我们有能力、有气魄改变城市旧貌,平地起高楼,在白纸上绘新图。前两年我去绍兴,试图寻觅水乡旧貌,就曾见满目新楼,除了鲁 迅 故 居、土 谷 祠还略见旧时踪迹外,一派“欣欣向荣新气象”。只因鲁 迅、阿Q旧迹实在是动不得,这才使绍兴尚未彻底旧貌变新颜。但这种新,新得让我愤怒。你把传统整没了,却并没有真正整出个美 国水平来呀!  
  
要说小 城 市 领 导 水平低,眼界窄,胡乱大兴土木情有可原;可是北 京 城怎么样?千年古城,留下了多少遗迹?如今你可以说它是“准现代化首 都”,却不应说成“千年文化古都”,即使它有千年文明历史,可是又能寻出多少文明的东西?看看意 大 利 罗 马城,看看奥地利维也纳,看看法 国 巴 黎,哪儿不是整旧如旧,现代化的脚步隐藏在一派历史文化的氛围中。为什么我们总是要破旧立新呢?   
 
某些中 国人到欧洲,很可能嫌那儿破旧、“老土”,“还不如咱中 国”。确实,欧洲的城市处处显露着中世纪的风味。可是正是那种风貌,让人感觉到一种深远的文化脉络,一种历史的遗韵。当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我们不仅不慨叹人家的传统文明承传之好、反而嗤之以鼻时,我们应该反醒,某些省 级、区 级、县 级的乡 村 干 部 水 平的干部是否正在成为中 华 民 族 历 史 文 化的罪人呢?    
给长 城贴上最美的瓷砖,用最好的钢筋水泥修复圆 明 园,给秦 始 皇 兵 马 俑涂上鲜亮的色彩,把大雁塔改建成世界水平的电视发射塔,这样的宏伟设想不是没有发生的可能。比萨斜塔如果放在中 国,早就被彻底修正了——不能整体扶正,拆了重建也得让它正过来。(北 京 永 定 门,约16世纪初建,1957年拆,2004年又开始重建,说明了什么呢?)所幸,我们现在还有个苏州,它一边保留着古城,一边也建设出新城。二者丝毫不矛盾,依旧让苏州保持了“天堂”特色。由此也带给我们希望:还好,不是所有中 国人都那么愚昧。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4-15 21:47

(15)《大卫》的小鸡鸡    
    
到意 大 利一定要去佛罗伦萨,那儿是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至今仍处处透露着中世纪的昏黄色调,飘逸着中世纪的潮湿气味。    

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大卫》是这座城市中最令人倾倒的雕像。离雕像约十米处是另一尊我叫不出名字的年长者雕像,正手持短棒,扭头盯着大卫,那眼神里透着妒火。而大卫姿态从容,头朝着另一个方向,毫不在乎。   
 
大卫有英雄气概。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大卫的头和双臂比例过大,而底下的“鸡鸡”比例明显太小。这“鸡鸡”一小,与其强健的躯体有些不协调。为尊者讳,历来总有人在为米开朗基罗寻找开脱的理由。有人说:这是描摹大卫即将上阵与巨人搏杀,紧张的气氛使他的呼吸加速,肌肉收缩,那种状态下,“小鸡鸡” 那样的大小是合乎实际的。也有人说,完全从解剖学角度去考察是谬误的,大师不是一个纯粹模仿自然的写实主义者,他心中要表现的理想形象不是我们用现实的眼光进行对比所能理解的,“鸡鸡”小,那是他有意为之。真是公说公理,婆说婆理,莫衷一是。  

如果站在雕像跟前的底座边,仰首观看,因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因,或许不会觉着比例不当,倒会感觉从“小鸡鸡”到双臂、到脑袋,比例都很适中。问题是人们不会站在他的脚边仰视呀!    

十分注重人体比例的米开朗基罗为什么在那方面不按比例雕塑,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便以我的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老米大概是不想让那个位置抢夺观众的注意力,只希望人们专注大卫脸上的优雅气度、刚毅神情和上半身的健美肌肉吧。——可是,女性观众不会不关注那儿呀,她们看后,会不会在心中对大卫的高大英俊健壮之美大打折扣呢?果真如此,则米开朗基罗大师的考虑就有所不周了,近乎完美的雕像,竟还缺了点睛之笔。    佛罗伦萨 市 政 厅正被整休,搭起了木架子,连正门外的大卫雕像也被木架子所框住。但我们绝不会错过这次亲近大卫的机会,要通过相机把自己与大卫放入同一张相纸上,即使大卫被关在了木架子中。我以大卫为背景为一位女同事拍照,突出的是她,将她拍得很清晰,作为背景的大卫拍得模糊;轮到女同事给我拍时,她却把我的影像弄模糊了,大卫变得很清晰。尽管有她不会使用我的相机的因素,而我还是坚持认为,是男女关注点不一样所致,以便为我上面关于“女性观众不会不关注那儿”的观点找到佐证。  
  
其实我知道,那尊大卫像是复制品,真品在博物馆里。但复制品与真品毫无二致,绝不会是因为复制不当而致“鸡鸡”走样。事实上,看看画册上的大卫真品,你也会得出与我同样结论的,不信你借本欧洲雕塑画册看看去。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4-15 21:48

(16)礼节        
在法国戴高乐机场,我看到两对(四个)日 本人初次相遇,彼此十分客气地寒暄,虽听不清他们说什么,但可以肯定是“请多关照”之类;又恭恭敬敬地交换名片。说了一会儿话,要分别时,这边两人与那边两人相互做九十度鞠躬,彼此几乎要碰着脑袋了。我心里在笑他们繁文缛节,礼数太多。
    
我固然不很重客套,然而,当我看到我的同胞过于不讲礼数时,心里也会生出几分不快。在宾馆过道横冲直撞急跑的,可能是他们;在餐馆大声喧哗的,可能是他们;不喜欢按次序排队的,可能是他们;进出门不会让女士先行的,可能是他们;不小心碰着别人或踩着别人的脚而不肯说“对不起”的,可能是他们;横穿马路勇于与汽车争速度的,也可能是他们……    

巴黎塞纳河上的游轮,每半小时开出一趟。游轮上下两层,上层为露天的,视野开阔,人们都爱到上层坐着观光。那天,许多游客都到了上层,几乎坐满了那一排排的座位。开始一切都很正常。而当游轮一启动,秩序便乱了,几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中 国游客立马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举起相机或摄像机。你一站起,必然影响坐着的人的视野。我看到,中 国人深为法 国风光所倾倒,都要做一回摄影家摄像家,纷纷站着“私而忘公”地把眼前的美景收入自己的机器中。而外国人站起来的很少,也没有那么多人举着相机摄影机。也难怪,他们见惯不惊,我们少见多怪,面对塞纳河风光,感触肯定不同。但当人在做某事时,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说来也是不礼貌的,礼数不周的。看来,礼数,是否融化在人的血液中,总是随时随地会表现出来;无礼、鄙陋,总是令别人不舒服的。 
   
中 国的不少东西都在进入法 国。巴黎有一家商店叫“老佛爷”,是许多中 国人在巴黎时购物的去处。店里的职员多是中 国人,在那里让人感到像在国 内的商店似的。可能因为是旅行社的定点店,每天去那儿的中 国人极多,而这却也带来了不好的一面,我的一位同事说,店里的职员居然很有官 商作风,恶劣的服务态度就像我们在国 内商店里习见的那样。“老佛爷”,名不虚传,真是顾客头上的“爷”。也许她说的并非全是事实,恰巧让她碰上了一个服务态度不好的伙计。可是至少该店还是存在不少礼数问题的。    

我忽然想到,说起“礼仪之邦”,且不论欧洲那些“野蛮的夷狄之国”,只看东 瀛——或许,日 本人比我们保留了更多的汉风唐仪。哪一天会不会把1400年前的历史倒过来,由日 本人派出大批“遣唐使”演化为由中 国人派出大批“遣 日 使”?想来真是惭愧。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4-15 21:48

(17)冲 出 亚 洲       
 中 国足球队再度折戟沉沙,在冲出亚洲的征途中栽了跟头,被挡在了世界杯决赛圈之外。冲出亚 洲,常常是中 国人的一种梦想。  
  
我们一直在喊“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什么东西冲出去了,那就是最辉煌的胜利——有时候胜利还带着悲壮的色彩,比如张 艺 谋在中 国电影界比较早地把《红高粱》推向了世界,而他在得到称赞的同时,也挨了不少背后的拳打脚踢,说他迎合西方人的趣味,歪曲中 国文化云云。如今好多了,谁有本事冲出去,谁就是爷!然而真让大伙当爷时,却又没那么些人真能当爷了。
    
中 国文化展在法国影响颇大,扩大了法国人对中 国的关注。可是中 国的一切真要做到在法国乃至世界深入人心,显然还任重道远。在出巴黎城去机场的高速路上,能看到两边有许多世界著名企业的大楼。对那些英文名称的企业,除了“柯达”,其他的我一概没记住,而下面这些企业,那醒目的名称,却一次次地撞击着我的心——“松下”……“佳能”……“东芝”……“马自达”……甚至还有“三星”!我们的企业在哪儿呢?我的眼睛紧盯车窗外,每当一座高楼接近时我都要定定神,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望。当我最后终于看到了我们的“海尔”——那高高的大厦顶上顶着的“海尔”两个大字,我竟是那样的兴奋。与日 本比,这方面我们不能不承认自己的差距。海尔为我们争了气,可是中 国有几个像海尔的企业呢?
    
我正在使用的眼药水,日 本 产。不是我不愿用国 产的,据医生推荐某类药水还是日 本产的质量好。有一次在眼科医院,一位病人听医生这样推荐,头一歪,不无遗憾地说:“嘿,咱还得用小日 本的药水!”我也感慨,一方面一提起日 本我就感觉不爽,另一方面我又不得不选用日 本药水。由此说来,真正的“冲出亚 洲,走向世界”,就得像日 本这样,让别人不得不选择你。“冲出……”只靠斗志和毅力是不够的,还得有本质的东西——精益求精的质量、高水准的科技含量以及周到的服务措施。  
  
如果哪一天我们能在去巴黎机场的高速公路旁看到更多的中 国名牌企业,那么,我们才有理由自豪地说,我们确实走向世界了——现在,还仅仅是踏出一只脚而已。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4-15 21:49

(18)凯 旋 门      
说起凯 旋 门,我原来以为全世界只有一座,便是香榭丽舍大道上拿 破 仑建造的那座凯 旋 门。待我在卢 浮 宫、在意 大 利古罗马圆形剧场旁也看到相似的凯 旋 门时,我才知道,这样的建筑形式并不始于拿 破 仑,而是“古已有之”。欧洲人在外征战胜利归来,通常都要举行阅兵式,凯 旋 门正是举行这样的仪式的地方。当然,早期的海 外 殖 民 主 义 者中,英 国人、荷 兰人、葡 萄 牙人、西 班 牙人最活跃,纷纷长途跋涉,“不辞辛劳”,向非 洲、美 洲、亚 洲、大 洋 洲扩张,相比之下,法 国人的野心就小得多,没那么多的欲望,动作迟缓,以致至今从世界地图上,看到“英属”、“葡属”之类字眼的地区,远比标有“法属”字样的多。但法 国人仍建了一座世界上最大也最著名的凯 旋 门。而且,这么一座并不复杂的建筑,法 国人前后建了差不多三十年才完工(1836年建成)。不知是应该称赞他们做事认真、一丝不苟呢,还是得笑话他们干活不利索,拖泥带水。也许有人会说,那建筑与政 治风云相关,当年拿 破 仑的命运的沉浮,肯定会影响凯 旋 门的建造速度。不管怎么解释,由此还是能看出法 国人做事不急不躁的一贯作风。
    
凯 旋 门是欢迎自己的子弟兵的地方。法 国的拿 破 仑个子不高,但气吞山河,横行欧洲大 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不幸最后在俄 罗 斯遭遇滑 铁 卢大败;德 国的希 特 勒也不槐梧,却更加野心勃勃,将侵 略的铁蹄踏上了欧洲各国,还企图征服全世界,不料在苏 联走上了他失败的转折点。两人的称霸过程有相似之处,可是,希 特 勒现在成了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拿 破 仑却被无数人深深地怀念——凡尔塞宫中,就有反映拿 破 仑征战各地的系列巨幅油画,仍向世人昭示着法 国人当年的英勇和非凡。或许,一个人在历史上有没有征服别人,侵略别国,这不重要,不影响他的英雄形象;重要的是,这个人是否做了最可耻的反人类的恶事,比如像希 特 勒那样把成千上万犹 太 人驱入焚尸炉。法 国人崇敬拿 破 仑,至今每年7月14日法 国 国 庆 日,仍会在香榭丽舍大道举行盛大阅兵式,穿越凯 旋 门,多少也有追念拿 破 仑尚武精神的意思。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 特 勒占领法 国,竟也在具有象征意义的凯 旋 门举行阅兵仪式,这成了法 国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伤痛——那时凯 旋 门前“欢迎”来的不是法 国 子 弟 兵,却是让法 兰 西民族低下骄傲头颅的德 国 军 队!奇耻大辱,永世难忘。 
   
由此可见,一种具有象征意义、被赋予体现国 家和民族精神的建筑,对于这个民族是何等的重要。这就像长 城和天 安 门,那已成为中 国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倒的精神象征。    
法 国人也确实有意思,富于想象力,能把严肃的事情做出彩来。我 国只有极特别的时候才在天 安 门前举行阅 兵 式,通常得五年十年甚至更久才出现一次,而法 国 人每年国 庆举行一次。将组成方阵的军 人、军 车、大炮穿过首 都那条最繁华的大街,已够热闹,而隆隆开动的重型坦克、天空成组划过的战机,更增添了节日气氛。有一次一辆重型坦克忽然出现故障,坏在了香榭丽舍大道上,导致阅兵式无法顺利进行,派来两辆大吊车,竟然未能把它挪动一步。那样的庞然大物、一启动百米范围内的地面有震感的家伙,吼叫着开上香榭丽舍大道,给优雅的都市街道添上了威严的色彩。尽管这威武偶尔会“关键时候掉链子”,但法 国人喜欢用快乐的方式去做庄重的事情,这也不能不叫人称赏。又有一次,一架参加阅兵式的战机竟然擅自从高空猛然往下飞,贴近地面,将机身侧着穿越了窄小的凯 旋 门!所有在场人无不为之大惊失色。那么快的速度,那么小的空间,飞行员竟敢冒那样的险,而且是从未这样试飞过、又是不被允许自作主张的一飞。我想,这样的举动,是否也包含着化严肃为浪漫的情调呢?在中 国,这样的事情永远不可能发生,因为中 国人绝不会把严肃的事情当游戏做。在这方面谈不上孰优孰劣,但中 国人不如法 国人思想开放性情浪漫是毫无疑义的。    

我选准了一个好角度拍摄凯 旋 门。路过的法 国人看见我举相机都会停住脚步,以免闯进我的镜头;或绕到我身后走。正当我要拍之际,一个我不相识的同胞却冲入我的画面,摆出照相姿势。我的凯 旋 门照片,便只好等待他们一帮人轮流上场慢慢拍完,才能重新进行。我就想,中 国人也会做非常规的事,但从来都不浪漫,总让人觉着别扭。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4-15 21:49

(19)豆 腐 渣 工 程      
飞机在法 国 戴 高 乐机场降落时,我们看到两三个月前发生的机场候机大厅过道垮塌事件留下的一堆废墟——在那个意外事件中,有两名中 国 同 胞死于非命。事情已过去这么久了,怎么废墟依旧,仍没有清除?虽说在机场里外人不能够接近那儿去看个究竟,但从下降的飞机窗口却能清楚地看到那垮塌的残迹——一大堆杂乱的钢筋水泥块,堵在那个通道上。是法 国人办事拖拉,这么久还解决不利索,还是事件原因不明,至今仍在调查中?    

有人说是因为建筑材料不合格、建筑过程不规范导致了那一事件;也有人说是设计师设计方案有问题导致垮塌。某些中 国人喜欢听到发达国 家也有豆 腐 渣工程的报道,这可以为我们的众多豆 腐 渣工程找到存在的理由。而戴 高 乐机场建筑的设计问题也为中 国人所关注,因为那个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安 德 鲁也为中 国 国 家 大 剧 院和浦 东 国 际 机场做了设计。据说,中 方现已暂停了该设计师为北 京2 0 0 8奥 运场馆设计的工作。    

据说,国 内 某 座 古 城的城墙有四百年历史了,现在在进行修整时,发现那也是个“豆 腐 渣工程”,本应掺杂糯米夯筑粘土的墙体内部,只是添入了一些一般的土石,没按营造城墙必须遵守的规则建造。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豆 腐 渣工程,也屹立了四百年而没有垮塌,也一直没让人感觉有什么别扭。相比于今天我们面对的真正豆 腐 渣工程,我们倒要怀念起我们的古人的“豆 腐 渣工程”了。 
   
没想到,“洋 人”也会搞这类丢面子的工程。戴 高 乐 机 场是世界闻名的机场,倒塌部分的建筑时间也不很长,但它竟坍塌了。何止于此?欧洲某国有一个著名足球场看台不也在一次比赛中忽然垮塌,造成上百人死伤么?  
  
每念及此,我们就会想到中 国的长 城,想到罗 马的古 剧 场与神 庙,今人在这样一个高科技时代,却还在做一些愧对古人事情,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4-15 21:49

(20)萨尔兹堡      
萨尔兹堡是奥地利首 都维也纳西北的一个小山城。如果你想体会什么叫艺术王国,什么叫高雅情调,那一定要去一趟萨尔兹堡,即使你是一个粗鄙不堪的屠夫,到那里后也一定会被艺术所感染,自此甚至于也能把艺术运用于你的屠宰生涯中。   
 
我们到萨尔兹堡已是傍晚。晚餐后走在那静静的街道上,看着那些已打烊关门的商店,你不会埋怨小地方的人下班太早,你会被那多姿多彩的橱窗设计所吸引。似乎所有店主都很有艺术修养,能把自家店面橱窗布置得那样既富于个性又很艺术化。色彩的搭配,明亮的变化,道具的摆设,大小的对比,都是那样的协调。我们国内城市中的商店橱窗尽管也不乏好的设计,但毫无新意俗不可耐的设计也多不胜数,反映着离普遍的高艺术素质还差得很远。   

在街上看到一条跨街横幅,从上可知那儿几乎每一两天都有音乐会。十多万人的小城市,音乐会哪能长期办下去?在中 国,严肃的高雅音乐会总是听众寥寥,若想在一个小地方长期举办下去更是难以为继。而人家那儿真是长期这样,而且每年还举行一次盛大的音乐节。——因为,那里是莫扎特的故里;当年,电影《音乐之声》,也是在那里拍摄的。我们在莫扎特故居外站了许久,那里正是老城的中心。房屋很古旧,街巷很窄小,但处处流动着音乐,洋溢着艺术美。    

中 国人向来漠视乞讨者。然而面对那儿的艺术乞 讨 者,总令人不能不动心。一位年轻艺人坐在地上拉小提琴,琴声悠扬;两位歌手弹着吉他在一座桥上放声歌唱,节奏明快;一个街头活雕塑站在街边,惟妙惟肖,在我们的女士经过他身边时忽然拍了女士一下,惊得女士大叫,却逗得在场的其他人大笑不已。乞 讨,也很艺术。    

莫扎特成为这座城市永远的骄傲。然而,两百年前,莫扎特又是怎样伤心地离去的呢?他不被人们所看重,最后是在被他的雇主——萨尔兹堡大 主 教一脚踹出门后,他愤而离开了故乡。心高气傲的莫扎特,在故乡受到这样的奇耻大辱,却在维也纳获得了音乐事业的成功。以致有人说,踢莫扎特的那一脚,也踢开了维也纳古典音乐的大门。当然,他在音乐上的成功,与他生活上的潦倒,时时密不可分,以致年仅35岁的他,便过早离开人世。而且是在为他人创作《安魂曲》的过程逝去的,好像他是被他所衷爱的音乐埋葬了。死后他被草草安葬在维也纳的平民公墓,当时没人把他当回事。然而今天,甚至连我们在萨尔兹堡买的巧克力,外包装上都印着莫扎特的头像,他已成为那座城市的象征。 
   
这正如我们的屈原,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不容于当时,却流芳于后世。今天我们也有好多城市在争夺曹雪芹的祖籍出处,争夺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南阳所在地,甚至争夺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地。而在当年,又有多少人在乎这些呢?    

人杰则地灵,未必是地灵才人杰。  
  
衣锦还乡是必要的。项羽的说法至今看来是如此有道理。故乡需要名人,名人可以带给故乡以名声。只是今天过份追求属于过眼云烟的时尚名人如“还珠格格”之类,忽略真正能让万世景仰的永久名人。因而,今天的我们,同样还在重复着旧时曾经发生过的悲剧。    萨尔兹堡又叫莫扎特城。我们除了丰都鬼城——阎王城多少沾了点“名流”的边之外,还真难以找到以名人冠名的城市。尽管如此,城市间争夺古旧名人的战争是不会止息的。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4-15 21:50

(21)世界名河 
     
天 津 市这两年提出了一个新口号,叫作“把海河打造成世界名河”。初听时没特殊感觉,以为经过人工“打造”,海河成为世界名河也不无可能。然而,待我在巴黎塞纳河上乘游船转了一圈后,我却有了新体会:世界名河,绝不是短时期内靠人工就能“打造”出来的,没有历史和文化底蕴,一切“打造名河”的梦想都永远是梦想。你可以在海河中看到望海楼、天后宫、回力球场(一宫)和万国桥等历史遗迹,以及今后将陆续建成的新的人文景观,旧貌变新颜是毫无疑义的。但离“世界名河”的称号,恐怕仍有千里万里之遥。    

在巴黎塞纳河上,几乎可以说一步一景,而且那些景往往有举世闻名的历史和功能。如果说,萨尔楼、夏约宫等旧王宫,用巴士底狱的石块建造的桥,德 国和美 国 使 馆、法 国外 交 部和海 军 部等 政 府 部 委 建 筑、人 类 博 物 馆 、自 然 博 物 馆等公共场所,旺多姆广场、皇后大道等街区,以及某某花园、某某故居、某某码头、某某大桥、某某大学、某某教 堂、某某遗址、某某纪 念 碑、某某雕像、某某荣军院……对我们来说,还是陌生的话,那么,下面这些地方,我们可并不感到生疏——波旁王宫,圣·路易岛,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巴黎裁判所监狱,有埃及方肩碑的协和广场,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巴尔扎克故居、伏尔泰故居、奥斯卡·维尔德故居,拿破仑墓,巴黎大学,奥赛博物馆,蓬皮杜文化中心,香榭丽舍大道,等等,它们都在塞纳河畔,都显露着历史的旧痕迹或当代的新风光。它们可不是短期内人为地“打造”出来的,而是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历史长河中有意与无意间逐渐形成的。    

卢浮宫,我去过,里面那些世界级精美艺术品让我留连忘返,然而时间匆忙,我不可能细细欣赏,只能走马观花,因而当我在塞纳河上再看到卢浮宫那座宏伟建筑的时候,我心里还怀着丝丝遗憾。    

埃菲尔铁塔,居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它高324米,共用钢材9700吨,至今仍为世界最著名的景观,更不用说一百年前建成时它在世界上的地位。为了登塔方便,世界上最早的电梯便是为此而发明的;而20世纪30年代最早的电视信号发射也在这上面完成。站在那上面,整个巴黎一览无余;而站塞纳河上看它时,又是另一番景象。夕照中的铁塔,背景是翻滚的云海,斜阳的金黄霞光穿过那道道钢梁,带给人一种神圣无比的感觉。我不知在世界任何其他河上能否看到这样壮丽的景色。    

自由女神像,是美 国 纽 约自由女神像的仿造品。其实美 国人的自由女神像是法 国人设计并铸造,于1886年7月4日美 国 建 国一百年时送给美 国的。美 国人现在极力想淡化法 国人在这尊像上的影响,强调女神的原型应该是黑 人,它是为纪念美 国南北战争胜利、解放黑 奴而建造的。可是此前人们一直认为女神的原型是法 国设计者、雕塑家巴托尔迪的妻子;一说是巴托尔迪受名画《自由引导人民》的启发而设计;还一说是波拿巴政变后一位勇敢的姑娘为了自由,在战斗中高举火炬向前冲时壮烈牺牲,给巴尔托迪深深的震撼从而产生了塑像灵感。不管怎么说,自由女神本是法 国的,如今却让人觉得好像是美 国人的。所幸,塞纳河上还有一尊绿色自由女神铜像,永远在提醒着世人:自由女神,是在法 国产生的。    

塞纳河畔还有那么多该去的地方,但对于我们这些匆匆过客来说,是不可能一一去观览的。但从塞纳河上远远看看它们的轮廓,内心作一番神游,也就有一种自我满足了。    游轮来回走一圈,在经过米拉博桥后折返时,能看到这座桥和自由女神像、埃菲尔铁塔同在一个画面中,如果抓拍及时,可以拍下一张十分美观的照片。我当然也拍了一张,留作永久的纪念。米拉博桥不知因什么有名,但有一首著名的诗歌里有这样的名句:“桥下流淌着塞纳河之水和法兰西的爱。”真的,从塞纳河归来,你真会产生绵绵爱意,一种对法兰西文明的恋慕。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4-15 21:52

(22)德 国 人 与 中 国 人      
德 意 志是个令人尊敬的民族(外人称他们为日 耳 曼 人)。过去我对他们认识有限,只是从几届世界杯足球赛上看到他们无论处于多危急境地,他们都能凭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气势将危局挽回。   
 
对欧 洲南部地中海岸的人来说,北 方的日 耳 曼人完全是野蛮人。当年“文明”的西 罗 马 帝 国,就是毁于他们之手。一两千年过去了,除了“二 战”期间德 国人又野蛮了一把外,现在似乎不再那样疯狂了。而德 国人骨子里所具有的特性,仍使他们明显地区别于周边别的国 家的人。对于我这来自东 方的人来说,我从德 国人身上感受到的特色,使我更喜欢拿他们跟中 国 人比,而不是与其他欧洲国 家人作比较。  
  
德 国人守规矩,有时候规矩得会很死板,死板得让我们笑话。比如有这样一个说法很让我们津津乐道,说假如某处红绿灯失灵,要在这里过马路的德国人会站在原地等待下去,一直等到红绿灯被修好后,才过马路。这显得他们太缺乏闯劲,太墨守成规。中 国人呢,有红绿灯时都未必很遵守,何况是那种情况?中 国人向来是灵活机动的,从来信奉“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信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信奉“吓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因而生活中无规则,总显出一种混乱状态。    

德 国人办事认真,也许干得很慢,但绝对是要干就干好。他们做一件东西也许要花一年时间,干完后也许这东西可以使用五年;中 国人办事不知是否能说认真,因为也干得慢,一件东西做好也需花一年时间,但不同的是,那东西使用起来也许只有五天寿命。有一种指甲刀,在德 国定价是9.5欧元(合人 民 币近100元),进口到中 国后标价大约得三四百人 民 币 元(上 海有售)。想想看,中 国哪家工厂能生产几百元一件的指甲刀?人家那指甲刀极好使,不仅锋利,而且剪时指甲屑不会掉出来,剪后指甲边缘也不用打磨,自然光滑。因此,许多中 国人到欧洲旅行时便买那种指甲刀带回国送人。这种小玩艺儿,并非高科技产品,但中 国人就是做不到像德 国人那样精益求精。    

德 国人认真还表现在商店中对商品的介绍上。商家介绍商品必须一是一、二是二。包装盒上必须真实地写明由何物质组成、有何功能、能解决什么问题等等,如不符实,消费者会上法 院去给它点厉害瞧瞧。不像中 国 人,常常夸大其辞,比如说壮 阳 药能把十年的阳 萎治成既坚又挺还又长,待人家买回去一试,除了火辣辣的感觉滚烫烫的心之外,硬道理却压根儿没有,什么“疯狂变粗增长发硬,翘然昂首,大有百战不疲的气概”,纯属鬼话。而消费者还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并不去与卖大力丸的家伙理论。    

当然,与德 国人打交道,也常常会让中 国人不习惯,甚至于很恼火。德 国人从不一心二用,从来只按自己的方式工作。比如司机开车不喝水、不抽烟、不吃零食,甚至不说话;而且只干份内的事。一次一德 国司机为中 国人拉货去展览大厅布展,中 国人想让他帮忙递递东西钉钉牌子,举手之劳的事,而司机却说:“开车是我专长,别的非我本业,不行。”很令中 国人恼火,妈的,要是咱中 国司机,不用人请求就会热心帮助的。到吃饭时间了,中 国人要一起去外面饭馆“搓”一顿,临走前,其中一位出于客气,问司机要不要给他捎一份快餐“便当”,而司机竟毫不领情,冷冷地说:“我又不是一条要人喂的狗!”这简直要叫中 国 人 骂 娘 了,好心当做驴肝肺,他奶奶的。也难怪,德 国人,即使是干粗活的大老粗,也决不会随意拿个饭盒就地坐着便吃;他们一定要找一个正当的餐馆,正襟危坐,举刀弄叉,从容进食。因为他们认为,干体力活已是够累的了,还不在吃上面好好享受一下?这与中 国成千上万体力劳动者吃饭最能凑合、随便找个犄角旮旯蹲着进食形成鲜明对照。
    
德 国人总是让中 国人捉摸不透。    

德 国人重血统,但他们不搞民族化的东西,城市中没有种族聚居区,比如德 国各地似乎见不到唐人街;德 国人重德 意 志民族精神,但两德统一后,每年10月3日的国 庆 日,见不到普通百 姓 挂 国 旗。在中 国人看来,他们是不是不爱国了?其实,中 国人哪里知道,人家注重的是实际,而不是形式。    

听德 国人说话要有耐心,在他们一句长话没说完以前,你通常很难知道他们要表达的确切意思,我不懂德 语,猜想可能是因为德 语的重要词语总是放在句子的末尾,也可能是他们的语法把关键性的“五W”(即英语中的What Where When Who Why)放在句末?这与别的事一样,反映着跟德 国人打交道不能着急,要跟他们一样耐心、认真。可是中 国人总是难以做到他们那样,因而中 国人与德 国人很难快速成为朋友,志趣难相投,尽管来自德 国的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我们已经念了整整八十年的历史了。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4-15 21:52

(23)阿 姆 斯 特 丹 民 居 故 事      
荷兰被称为“海平面下的王国”,它有四分之一的国土低于海平面。到首 都阿 姆 斯 特 丹去,就能感受到这个“北方威尼斯”与水的关联。    

阿 姆 斯 特 丹是通过坚固的堤坝和大功率的抽水机,得以在低于海平面一到五米的情况下存在着的。这个城市的建筑,也因此是建立在木桩上的——建于1 6 4 8年的荷兰王 宫,就是立在13659根木桩上的宏伟建筑,几百年过去了,它依然巍然不动。    

现存木桩上的民居,也有很长的历史了。沿着市内运河穿行,可以看到两岸连成一体的一座座民居彼此相靠,非常古旧。它们多为三四层楼,有的房子明显可以看出有点斜了,但有旁边的房子相靠,依然相安无事。 
   
记得越 南 河 内的房子都是面宽四五米进深二三十米的窄脸长身子屋,因为政 府对每户人家临街房的宽度有限定。没想到,在阿 姆 斯 特 丹,也处处看见这样的房屋——当然面宽多在五六米,也有上十米的。过去的政 府为了让更多的人家有临街露面的机会,不仅限定房屋的面宽,而且根据屋子临街大门的大小确定纳税的多寡,以致许多房子的门便做得很窄小。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荷兰人为解决搬运家具受到的限制,便将窗户都做得很大,于是他们的住房普遍是门小而窗户大,甚至于像商店的大橱窗。因为荷兰一年四季阴天多,大窗户也有利于室内采光。而这次到该市红 灯 区看到许多橱窗成了展示室内美女的好地方,更感觉到了大橱窗的好处。    

阿 姆 斯 特 丹还有大量船屋。它们浮在水上,靠在运河边,外观像船——最早就是船,后来干脆演化成固定的船形矮屋——本来,那只是在陆上没有立足之地的贫家的临时住所,随着岁月的流逝,住船屋现在竟成了一种时尚,尤其是一些艺术家把那儿当成自己的工作室。当我们乘船从旁边经过时,能看到不同风格的装点——或窗明几净,精美的书画一览无余;或各种摆设乱七八糟,显出不修边幅的景象。中 国人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流行的东西总是变化无常,旧时最被鄙视的东西,现在可能最受推崇。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轮回又将时兴什么,因而我们千万别忘了趁早买下一些旧物,等到一个新的流行时代到来的时候,说不定你就奇货可居了。    

阿 姆 斯 特 丹河岸上的旧民居中,最著名的有两处,一是17世纪杰出画家伦勃朗故居,一是“二 战”时期的安妮·弗兰克故居。遗憾的是这两处胜迹我都没能去看看。但他们的故事我倒是略知一二。    

伦勃朗在世时也是穷困潦倒的,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在他死后才被人们所珍重。其中著名的作品《巡夜》,是他应射击手协会之约创作的,作品表现为反抗西 班 牙 殖 民 统 治做出过贡献的射击手们即将出发上战场的场面。人物构图完美,色彩运用独到,那微妙的光线透露出一种紧张的气氛。这样一幅力作,没想到遭到射击手协会的拒绝,他们认为画得“糟糕透了”,还一纸诉状把伦勃朗告上法 庭,强要他赔款挨罚。伦勃朗为此几乎闹到快要破产的地步。然而今天,这幅画却被荷兰人当成了国宝。由此可见好东西不是人人都能鉴别出来的,人生在世怕就怕遇不到伯乐。尽管你可以自我安慰说总有一天会有人发现我的价值,但你身后流芳了,生前却潦倒了,你说遗憾不遗憾?当然,有的好东西也需要经过时间考验,当时它也确实难以服人。比如《夜巡》一画,有人就说最初未必真有现在这么好的效果。原来名字大概不叫“夜巡”,它表现的是白天的情景。只是因为长期不被人看重,被随意存放中受到烟熏,时间一长,颜色变暗了,从而出现了夜的效果,由此竟提升了这幅画的价值。这虽是传闻,倒也可聊备一说。这就像维纳斯雕像如果完整无缺,没断胳膊,也许看上去倒不如现在这光景。无意中造成的遗憾,说不定又会使坏事变成好事。听说梵高就是一个眼睛有毛病的人,他看到的色彩是模糊的,与正常人的眼睛所见有区别。而这正是让他成为印象派祖师的关键。因此,我们不妨从中吸取一些灵感——如果家里收藏了一幅名画,可以对它进行一些烟熏火燎的加工;如果我们学习美术,可以先把自己的眼睛整成跟正常人不一样,至少变成一个色盲,也比不色盲好。    


再谈安妮故居。    

安妮·弗兰克,一个13岁的犹 太小女孩。在纳 粹占领荷兰期间,她与家人躲在旧居的阁楼上长达两年之久。那里有两家8口人,藏在屋里柜子后面的一个密室里,空间是那样的窄小,生活是那样的窘困,精神是那样的紧张,然而他们满怀着对未来的希望,静静地苦度时光,等待着时势的变迁。然而,不知道被什么人告了密——谁告密,至今仍是一个谜,那个该遭千刀万剐的——在一个秋天的凄凉日子里,有人按约定的暗号敲门,当他们打开房门时,却发现站在眼前的竟是德 国 鬼 子!安妮与家人被关进了集中营,而且这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小女孩,最后竟是在盟 军 解 放荷兰的前两个月,死在了集 中 营!密室中的8个人,只有女孩的父亲活着走出了集中营。他回到自己家里,在密室中找到了战时女儿的日记本。正是这本《安妮日记》,后来感动了天下无数的人。    

电影《辛德勒名单》中有一个镜头不知多少次在我脑海中出现:一个穿裙子的小女孩,被家人拉着手,在德军的押送下,走过那崎岖的路,远远地消失在一栋房子后……而女孩的裙子在那一刻是红色的!在这部让人心里感到非常压抑的黑白片中,那一点鲜艳红色,给人的视觉冲击,给人心灵的震撼,真难以用语言表述。鲜活的生命,就那样被刽子手们扼杀了。联想到安妮,联想到有多少像她一样纯洁可爱的小姑娘,就那样无辜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我就想落泪,天哪!    

如果以后还有机会去荷兰,我一定要去一下上述两座旧居,尤其是安妮故居。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4-15 21:53

(24)俗人登上大雅之堂    

我小时候拉二胡曾上过县城的舞台,现在也还能靠电子琴的自动伴奏弹一些简单曲子自娱自乐。可是音乐素养毕竟不高,犹其是心灵境界偏俗,对于那些经典的西方古典乐曲不甚了了,因而总是敬而远之。可我这样的人偏偏碰上了一个到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机会。在那儿,宾馆房间里设有全天候播放音乐的广播,街头有拉小提琴或唱民歌的流浪艺术家,可以说音乐无处不在,随处可以欣赏。听说到了维也纳而未到金色大厅听音乐,等于没来维也纳。因此,我再俗,也不能不假冒一下雅人深致,进一趟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去体会一下在那儿听音乐的感受。于是,我与几位同事一起,登上了那令世人神往的音乐圣殿。    

中 国有多少搞音乐的人没到过维也纳,没进过金色大厅!他们只能从电视上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从唱片中听维也纳皇家爱乐乐团的演出。而我居然能踏进这样一个地方,一种得意骄傲的感觉不禁油然而生。    

门票有多种价码,据说贵宾座位要一二百欧元;普通票分别是35、55、75欧元。我的目标主要是为表示到此一游(听音乐倒在其次),买75欧元票显得奢侈了些;而35欧元票的座位看不到舞台(在舞台顶上),因而55欧元票成了我的“最佳选择”。    

听说,维也纳市民去金色大厅前,先要沐浴,换上正规场合才穿的衣饰,以一种非常饱满的精神状态和非常优雅的气质前往。记得徐志摩《欧游漫录(十二)·莫斯科游记续》里有一段十月革命后衣装不整的工人们上剧院看戏的描述:    

“康姆赖特(comrade)们打破习俗的精神是可佩服的:因为不但一件整齐的褂子不容易看见,简直连一个像样的结子都难得,你竟可以疑心他们晚上就那样子溜进被窝里去,早上也就那样子钻出被窝来;大半是戴着便帽或黑泥帽——歪戴的多;再看脱了帽的那几位,你一定疑问莫斯科的铺子是不备梳子的了,剃头匠有没有也是问题。……但他们的面貌……他们的神情……他们的态度也比北 京捧角园或南欧戏院里看客们文雅得多。”    

由此我想,外观的不雅并不妨碍内心的雅,我们这种经旅途劳顿、满脸疲惫而且不穿西服的人,从外观看是不接近“标准”的;而内心即使也不合“标准”,那也不能对我们是俗是雅擅加判断。所幸收门票的人睁只眼闭只眼,对此好像并不在意,我们也就顺利混迹其间了。    

一进大厅,我便有两个没想到—— 一没想到所进的演出厅很小,与电视上看到的宏大场面差距极大,然而这确实是金色大厅呀,怎么回事呢?二没想到55元票的座位全在楼上,分后部的正面座位和两侧靠墙直延伸到舞台顶部的侧面座位,我们便坐在侧面。在那上面看,伸长脖子歪着脸,也只能看到半个舞台。脖子伸长,必然挡着后面歪脖人的视线,歪着脸很不舒服,伸长脖子更不痛快。    

20点15分,演出开始。管弦乐队演奏得不是不好,歌唱家演唱得不是不精彩,可我就是听不懂,不知道他们表演的是什么曲子,体现的是哪种情感。不懂,就会走神;何况我本来就不高雅,于是在耳边回响着高雅音乐的同时,却不由自主地数起了全场有多少个座位(得出的结论是580多个座),还计算这么多座位能有多少门票收入(因自己小时候数学没学好,此时终于没把这道由不同价位乘上不同座位数的算术题计算出来);一会儿又数起了楼下观众中有多少个头上秃顶的人。这种计算工作老因一曲唱(奏)完时的热烈掌声给打乱,不时得重算,用我心里话说是“增添了我几分烦恼”。当然,我也不会不关注舞台,歪脖看着那些世界顶级的艺术家们的表演,很想陶醉于他们声情并茂的表演中。却不知不觉,又琢磨起那些统一按西方古典样式着装、头戴金黄假头套的演奏家中,谁是男的谁是女的(结论是很难判断);还想着那位女歌唱家能唱出那么高的声调、那么纯厚的音质,与她的丰乳肥臀是否有密切的关联。    

没想到,总共1小时45分钟的演出,中间还得休息20分钟,这让我在演出重新开始后又有了新的琢磨项目——55欧元,换算成人 民 币多少呢?55乘10.2,大约是560多元。我花了这么多钱,中间却被“砍掉”20分钟,心里不免觉得挨了宰似的。还得平衡自己的心态,于是赶紧转移注意力——你看楼下那两个穿日 本 和 服的女青年,正襟危坐,一副全神贯注的样子,好像不像我这么俗,我怎么就做不出那样高雅的样子呢?    
我的同事显然比我高雅。他在演出中能说出那个惟一没着统一服装的女提琴手是特邀演奏家,不是乐团的第一提琴手——真让他说中了,女提琴家后来独奏了两三支曲子;他还能说出那男歌唱家唱的一首曲子名叫《男子汉就应当兵去》;当他陶醉在音乐中时,还会将手指在前面的案上敲出“笃、笃、笃”的节拍声,尽管维也纳人都不这么做。最后,因歌唱家唱得好,听众们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不过,缺少咱中 国观众看演出时大声叫喊“一、二,再来一个”的氛围,这让我和同事感到郁闷,觉着不便于发泄情绪。歌唱家鞠躬感谢后再加唱一曲,我的同事才得到一点满足,乐着对我说:“哈哈,还饶咱一曲。”    

演奏厅设计很科学,音响效果很好,坐在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把最细微的音乐变化听得一清二楚。因而,在演出过程中,所有听众都是凝神屏气端坐不动,不发出任何其他声响,也不摇头晃脑,以免影响演员表演和其他人观赏演出。我一边看演出,一边却在总结到金色大厅听音乐的四个不宜:肚子不好受老放屁者不宜;尿频尿急者不宜;感冒咳嗽打喷嚏者不宜;长时间未洗澡老抓耳挠腮扭身子者不宜。还好,我没有这些毛病,没有影响别人。    

据科学研究,坚持在养鸡场里播放轻音乐,母鸡生蛋的效率会更高;经常让奶牛听音乐,奶牛产奶的质和量也能提高。牲畜尚且如此,何况人呢?我虽然不会生蛋产奶,我虽然很鄙俗,但是当自己熟悉、且旋律优美的乐曲奏响时,也绝对会被深深地打动。音乐会的最后两首曲子,一是《蓝色多瑙河》,随着乐曲如流水般奏出,我总算摒除了一切杂念,脑海中浮现出了朝阳、绿波、蓝天、森林,以及在河岸和在豪华厅堂跳着华尔兹的男女。真不知一百多年前的约翰·施特劳斯哪来的魔力,能通过五线谱上的音乐符号转换出的旋律让世间任何缺乏音乐素养的人产生美感直至陶醉其中;另一首是人人都很熟悉、听众可以随着乐曲拍掌打节奏的曲子,我也不知是勃拉姆斯还是别的什么音乐家创作的叫什么什么的进行曲,但沉浸其间,真是一种快乐的享受。俗人登大雅之堂,再怎么像大观园刘姥姥,有最后两首乐曲垫底,我也就觉得不虚此行了。    

22点散场,我们怀着满足的心情走出金色大厅。导游来接我们,她说,因我们是当天下午购的票,不是提前两三天预订票,因而是在金色大厅的辅厅看演出,未能进到能容纳1500多观众的主厅去。我顿时如当头被拨了一盆凉水——原来金色大厅里还有主厅辅厅之别!怪不得演出现场与印象中的金色大厅有那么大的区别呢。本来还想以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听音乐为荣,结果连主厅是个什么样子都没见到,失望之极,可想而知。得了,虽说主厅和辅厅的演出内容是相同的,但回国后我一定不向朋友们炫耀:我去过维也纳金色大厅!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4-15 21:53

(25)但丁与神曲      
上大学时,讲世界中古史的老师总会没完没了地提到一个地名——佛罗伦萨。虽说对于以欧洲文明为中心的“世界史”让我很有些不满的看法,但意 大 利文艺复兴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却也的确是不能不令我辈倾心拜服的。因而,当我来到那个意 大 利文艺复兴的中心——佛罗伦萨时,我竟不知哪来的一种特别的情怀,好像我对它十分熟悉似的。    那里有达·芬奇的绘画,有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布鲁内莱斯基的建筑,乔托的设计,以及但丁的文学和思想……古老的街巷,处处洋溢着旧时的昏黄色调和古典艺术的气氛。日暮时分,在广场上,还能看到以极高的弹奏技巧演奏一支支动听曲子以推销其个人吉它唱片的当代民间吉它手,向路人表演。佛洛伦萨,真是一个把你带入艺术世界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向你讲述文艺复兴历史的城市。徐志摩把它译作翡冷翠,很小资,却很贴切。    

街头有一座披着头巾的雕像,没看说明牌,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知道那是但丁!或许过去在书上看过他的形象,无意中便印在了脑海里。看到他,我真想学帕瓦罗蒂唱《我的太阳》的样子那样高声咏叹几声,可惜自己没那底气和嗓门。然而我对但丁的崇敬,却是发自内心的。把他比作那时那刻我心中的太阳,对我来说也是最大程度的推崇。记得自己只在小时候喊过“敬祝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 太 阳 毛 主 席——万 寿 无 疆”,打那以后就再没有把谁比作过太阳了——连搞对象时也没有。   

别看但丁现在还高高地站立在他故乡的广场上、先贤祠中,他的故居也被完好地保存着,接受人们无比崇敬的瞻仰,可是当年他在世的时候,他并不见容于他的父老乡亲。他向来公正做人,满腔爱国热情,却在37岁时即1302年,他被当时的共和国政 府判处永久流放。从那以后近20年,他一直漂泊他乡,未能踏回故土。而他的《神曲》,正是他在外颠沛流离的日子里,花了十几年时间,倾注了他最大的心血,写成的一曲千古绝唱。    

正如中 国的屈原,如果没有被流放、被误解的遭遇,那他就不会写出流传百世的《离骚》和《天问》。但丁也一样,如果他一直生活安逸,仕途顺利;如果他的故乡一直歌舞升平,蒸蒸日上,那么,世间就不可能诞生那部《神曲》。正因为他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他的故乡也没完没了地经历着混乱,他才有那么多的激愤和激情,要为祖国的振兴和人民的觉醒呐喊,也为他自己能见容于当世、能被故乡父老所理解而努力。他的《神曲》,把个人的遭际与国 家的命运甚至整个人类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既抒写个人的迷途知返,也指明国 家和民族通过道 德上和政 治上的纯洁性达到一种伟大的复兴。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类似于《离骚》的精神实质,那是人类所共同期望的——公正,公平;善良,纯洁;爱国,爱民……    

我很羡慕我的导游会讲意 大 利语,并从她那儿学了一声白天的问候语叫“奔叫骡”(你好。“骡”可读nuo),以及意为“天哪”的感叹词“妈妈蜜儿”。我与但丁的眼神相对时,就仿佛听到他对我说:“奔叫骡!”我则发出一声惊叹:“妈妈蜜儿!”    

我幻想自己能懂意 大 利语,是因为感慨于当今国 内仍缺乏意 大 利经典名著的好的汉译本,比如但丁的《神曲》,那么经典的名著,至今国内的译本仍有太多缺憾。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田德望先生的译本,在“信”和“达”上不可谓不上乘,但在“雅”上仍欠火候。《神曲》是诗,每三句押一韵,每句十一音节左右,有抑扬顿挫的韵律,读来朗朗上口,而它的内涵又是那样的深刻,所以能风靡世界几百年。但我们至今不能用汉语像读唐诗一样去诵读它。试看《神曲》开篇,那个译本是这么译的——  
      
“在人生的中途,我发现我已经迷失了正路,走进了一座幽暗的森林,啊!要说明这座森林多么荒野、艰险、难行,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啊!只要一想起它,我就又觉得害怕。”        译作是散文,不是诗。20世纪20年代初,钱稻孙先生仿楚辞用骚体译这段诗句,很精彩,只是有点深奥,今人读来费劲——        

方吾生之半路,    
恍余处乎幽林,    
失正轨而迷误。     
道其况兮不可禁,    
林荒蛮以惨烈,    
言念及之复怖心!      
  
我们至今读不到诗体汉译全本《神曲》。当我站在但丁像前,我感到遗憾,我仿佛觉着那雕像为13亿中 国人至今不能像读唐诗那样诵读他的名作也紧皱了眉头,同样露出遗憾神情。假如我懂意 大 利语,甚至古代意 大 利语,我就……    

我这么幻想着,假设着,自我膨胀着……    

但回到住处静心一想,就凭我这看见佛罗伦萨街头那充满青春气息露着肚脐的美少女就眼睛发亮的德性,即使我真懂意 大 利古语,面对那样一部深奥的、充满智慧和文采的典籍,我的浮躁的心能静得下来去精雕细琢地译吗?我会不会把《神曲》第一章里的“你是名师、你是文蒙,我成名的诗风典雅娇好,全得益于你的高明引导”,无意中翻译成“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希望,I love you the super star”呢?那也难说,谁叫我戴着有色眼镜、眼前老是扑朔又迷离呢,谁叫我耳边时时听到青春美少女的跳跃歌声呢!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4-15 21:54

(26)高速公路       
 “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什么?古罗马人每征服一地,便从该地修筑一条通往罗马的道路,以便于控制该地。而道路畅通,客观上会促进各地的交流,加快彼此融合的进程。今日欧洲各国在文化上如此相近,不能不感谢古罗马人的丰功伟绩。    

今天,欧盟又在实践着当年罗马人做过的事情——推进一体化进程。当世界许多地方的人们还在拼命闹独立的时候,欧洲列国却开始了一个独特的“大统一”进程。从最初的欧盟六七个国 家,发展为十二国,接下来又迅速扩大到二十五国!眼下连土耳其也动了挤入欧盟之心,而欧盟内部也正为是否接受它而争吵不休。  

他们的做法,与两千年前秦 始 皇统一思想、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的做法相似。如果你知道印 度 人有五六种官方语言,那么你会为中 国人通用一种普通话感到骄傲——那得归功于秦 始 皇;而如果你知道欧盟各国使用同一种货币,那么你也应感到不可思议——他们可属于不同国 家呀,货币与国 家 主 权,在我们的印象中是紧密难分的。    

两千年前的秦 始 皇让我们尝到了甜头,今天的我们却常常力图通过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回到战国时代。    

走在欧洲的高速公路上,可以感受到一体化带来的益处,也让我们同自己的国 度里“行路难”的对比中感到难堪。    

欧盟二十五国已没有边境壁垒。从一国到另一国,走高速公路无须签证办任何手续,畅通无阻。十几天时间里,我们乘旅行车在欧洲的高速公路上旅行了数千公里,跨越了六个国 家,竟没遇到一个签证处、检查站或收费站,比起中 国各省之间的跨越时“要过五关就要被斩六将”更便利得多。欧盟二十五国国 境 线上除了路边的指示牌对相邻两国有所标识外,不一定有别的提醒物。而对我们这些不懂当地语言的人来说,那些指示牌也形同虚设,跨越国境时我们没有丝毫反应。倒是我们无所不在的“全 球 通”手机短信,在这时候会及时地“嘟嘟嘟”响起,告诉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国 家了,如从德 国 进 入奥地利,它就显示:“中 国驻奥地利使 馆电话是01-714314918。”从奥地利进入意 大 利,它显示:“中 国驻意 大 利使馆电话是06-8413458。”一方面我感慨于欧洲各国间不设樊篱、不置壁垒的大融合趋势;另一方面我也感动于中 国 使 馆对自己在外公民的关心,通知我们“出境”“入境”了,并随时准备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欧洲的高速公路上,我没看见过像在京津高速上不时见到的50、100、200米距离提醒牌,提示司机注意保持与前面汽车的距离。在欧洲,无须这样的提醒。在公路上我们所见到的所有司机都极其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他们绝不霸占快车道,绝不超时驾驶,也不违规超速或慢速。每走一段路程,他们还会到路边那很有情调的咖啡屋去喝上一杯,休息半小时。我们在欧洲的高速公路上经这么多天、走这么远,竟没发现一起交通事故!而且,汽车还开得相当快,一般不会堵车;遇上大雾、雨雪,高速公路也不用关闭。我们的高速公路再过多少年,才能像今天的欧盟这样呢?我不知道。    

我 国的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从全国飞速扩展的高速公路可以看出这一发展速度的趋势。当然,美中不足是难免的。当我从欧洲归来,下了飞机,上了我们的京津高速公路,我就不能不摇头叹息,我们离一日千里的速度,还不知有多遥远!区区130公里路程,我看到了那些不讲交通规则且开得慢悠悠的一辆辆大货车,它们把快车道和慢车道全给占了,让我们的小车只能作蛇形运动,或跟在他们的车后面慢慢爬行,或从那些大车慢慢露出的逢隙中钻过,甚至于不得不从它们并排的两辆车的右侧——硬路基道强行超过。   
 
我还看到两起已发生的交通事故,一是大货车因司机疲劳驾驶而钻到了路外的斜坡下;一是一辆面包车与一辆货车“亲密接触”。而我的司机又说,今天还算幸运,只下了点小雾,否则雾大一些,高速一关闭,就更别想快速问题了。此时,收音机里报道新闻:河南洛阳某段高速公路因忽下一阵大雾,有二十多辆车追尾相撞。    

“靠!”我愤愤地骂了一声。——最终,我是以这么一种声音,结束了本次愉快的欧洲之旅。
作者: shishi    时间: 2005-4-15 21:54

END
作者: april    时间: 2005-4-17 17:55

好文,顶!!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www.csuchen.de/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