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所说的《红楼梦》在各方面呈现出的混沌现象说明了什么?我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在他的人生经验里在他的艺术世界里的迷失。因为他的经验太丰富了,他的体会太丰富了,他写了那么多人,那么多事,他走失在自己的人生经验里,走失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他的艺术世界就像一个海一样,就像一个森林一样,谁走进去都要迷失。
  古今中外有许多伟大作家,有些作家著作要比曹雪芹多得多,比如说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的笔调显得非常亲切非常细致,一次舞会就可以写好几章,人物的肖像写得十分细腻,但最后事情本身总是很清楚的,没有太多的迷失感;巴尔扎克写的人物也很多,要从头到尾看一遍也是十分疲劳的,他的笔像外科医生的解剖刀一样解剖每一个人的心灵,解剖每一个人与其他人的利害关系。曹雪芹其实没有那么细腻地去写每一个人,比如说林黛玉长得什么样?也就那么几句话;他经常用四字一句的熟语套语,简练地写了许多人和事,既有实际经验也有虚构。
  读者阅读《红楼梦》的时候也常常有一种迷失感,迷失在它的艺术世界里。迷失以后做出的每一个判断都可能是正确的,但有些个解释又永远不能得到满足的。曹雪芹自己说他的小说大体旨在谈情,但无伤风败俗之意,也无干预时政犯忌的地方。说它是一部爱情小说,说它是生活的百科全书,说它是生活小说,说它的“色空”观念都不能说错。蔡元培先生坚信《红楼梦》是反满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反满。这种迷失现象是其他作品所没有的,我们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这些说法,不管是同意还是不同意,这些说法都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们说《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书,因为它十分丰富;又是一部混沌的书,因为作者迷失在他的人生经验里,迷失在他的艺术世界里。

TOP

王蒙的红学观点没有新意.你应该转周汝昌老先生的或者刘心武先生的.

TOP

Originally posted by xuezi at 2005-9-26 01:04:
王蒙的红学观点没有新意.你应该转周汝昌老先生的或者刘心武先生的.


OK

TOP

红学家周汝昌答疑《红楼梦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有关问题面对面请周汝昌先生释疑。上午9时20分,当86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傅光明研究员陪同下进入演讲大厅时,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周先生也频频招手,点头示意。答疑开始前主持人傅光明研究员首先说:文学馆举办有关《红楼梦》的讲座已有14讲。听众以极大的兴趣参加听讲并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了满足大家的心愿,今天我们请到了86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给我们答疑解惑。一个月前,央视网站在网上征集了有关问题,现场听众也递上来许多题条,请周先生为我们解疑。

TOP

1、如何理解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动机:他是把写作当成想得到社会、历史承认的一种手段,还是为了发泄自己胸中郁闷之气?
周汝昌先生(以下简称周):首先向大家致意,这次在这么大的范围内交流是没多少准备的,回答大家的问题是随想即兴的,不见得正确。我对大家在这个大好的节日,放弃欢庆游乐来到这里讨论《红楼梦》表示十分感动和感谢!凡是学习一门学问,从事一项事业都是从“疑问”开始,没有疑问就不能前进。对红学来说,有些问题是带有普遍性的,有的是文本本身的,任何小说都有漏洞,《红楼梦》也不例外。还有不同读者,对问题的不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我在这里是答疑者,实际上就红学而言我也是有疑者,因此大家的“疑”我不见得能答好!
先就第一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曹雪芹写《红楼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不是一时冲动所为。甲戍本《红楼梦》开始一段之末有两句话: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是闹着玩吗?是消闲解闷吗?字字是“血”,多么沉重。《红楼梦》甲戍本于乾隆十九年问世,曹雪芹开始写作时年龄尚小,目的性不一定很强,受明代小说如《金瓶梅》的影响从风月宝鉴、男女私情写起,后来曹雪芹思想发生了变化。因此,从第十回以后内容与前面完全不协调,这是因为曹雪芹随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心灵的开发,对人情事故乃至宇宙万物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小说的层次规格随之而提升,超越了一般人所认为的小说体裁和功能,实际成为了似小说非小说,中华文明所涵盖的文、史、哲无所不包的集大成之作。我们认为,后来曹雪芹与脂砚斋经历磨难,从相识致相知,脂砚斋对曹雪芹施加了影响,因而《红楼梦》从写风月宝鉴转向人生经历、生活理念,成就了这部传世名著。

TOP

2、面对一部作品,它的客观社会效应是不纠缠、不追求作者的原意呢?还是从生活创作原由进入,去理解作品呢?
周:这是如何对待作品的严肃问题。从自己对《红楼梦》的研究感受来说:提出两个方面:一是文本本身。回想起我在燕京大学(北大前身)读书时,涉入了红学领域。年轻,胆子大,我在报上发表文章,从《红楼梦》文本上与胡适先生发生分歧,我认为不能用西方小说的模式来硬套中国文化、小说。那时少年气盛,发誓不要程乙本《红楼梦》,要校勘一本接近曹雪芹本人所写的《红楼梦》文本。但胡先生平等待我,并说尽可能帮助搞。我搞《红楼梦》就是从文本开始的,分析哪一部分、哪一句、一字是曹雪芹的原文,哪些不是,我们怎么去理解,连哪是曹雪芹的都不清楚,还怎么研究《红楼梦》。二是社会关系方面。曹雪芹的亲戚、朋友、甚至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曹雪芹的史料不就是一点点地从外围一圈圈往核心里捯出来的吗?这两方面是互有联系的。这样我们的研究才更接近、正确、真实了解曹雪芹的情感,理解这部作品。

TOP

3、《红楼梦》的核心主题是什么?对俞平伯的“色空说”如何评价?
周:这里我要冒犯老前辈了,不同意俞平伯的色空说,这样说并没有门户之见、意气之争。小说开始一僧一道,女娲炼石看上去有神迷色彩,似朦胧、似梦幻,但这不是小说的主题,从甲戍本七律诗前四句:“浮生若梦苦奔忙,盛举华筵终散场,人生悲喜空幻了,古今一梦尽荒唐。”俞先生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这四句是引子,后面四句就变了:“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绪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一腔仇恨抱恨终生,这是色空吗?《红楼梦》所表现的是人、人生,写的是人与天地,人与万物的关系,人生的阅历是天人合一,与色空恰恰相反。

TOP

4、1954年两位文学青年与俞平伯红学观点的焦点是什么?这场争论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周:原来《红楼梦》没有多少人研究,只是文人们的闲谈话题,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这部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毛泽东讲中国就有一部《红楼梦》,不能从字面简单理解。这说明这部书的分量之重,因为它积淀中华古代文化的精华。《红楼梦》研究的大论争,引起了学术以至社会红学的重视和关注,开始是学术方面的争论,后来演变成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批以胡适为代表的文化、教育观点、思想,并提高到阶级立场上,大大超出了文学、学术研究的范围。副作用就是把政治与学术混为一谈,影响了学术讨论。没有这场争论《红楼梦》的品格、内涵不会提得那么高,影响那么大。就本身而言引起了内心的震动,同时指出了研究红学走什么道路,这个作用非比寻常。

TOP

5、请周老解释关于《红楼梦》版本108回的观点。
周:我毕恭毕敬坦诚地回答,这是涉及整个《红楼梦》大章法的问题,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古代认为天圆地方,正方者每边都相等,每边正态12,副态12,每边即为24,再乘以4即为96,再加12正好108。根据中华文化品人格为上、中、下,每一等又分上、中、下三级,是九品中正。九排的每排为12,又是108。另外《东周列国志》108回,《歧路灯》也是108回。108是中华文化喜欢的数字,《红楼梦》中重要人物108个女儿,对《水浒传》中108将,这不是数字游戏,而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TOP

6、请您谈谈由冯其庸先生作序的庚辰本《红楼梦》。
周:我姑妄言之,抱着对学术负责的态度谈一点,这个庚辰本出现后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上世纪五十年代收藏在北师大,请20多位专家鉴定过,据报道当场对此版本有不同看法。从抄本的规格、外观、形式上看就是北大(原燕京大学)庚辰本,但我不敢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