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控制不稳定情绪

控制不稳定情绪

◎达摩难陀法师/著  林淑丹·廖舜茹/译

  喜怒无常的人不只在社会中制造不愉快的气氛,而且呈现出一付丑陋的表情。
  每个人或多或少受到情绪的影响。我们应试着去了解自己的心情,以便能够支配它,避免做出令人遗憾的事来。处于情绪大起大落的压力下,应该延缓做出重要的决定。因为在愤怒或恶劣的心情下,我们无法看清事实,考虑欠周详,无法达成完善的决定。相反的,当我们兴高采烈,得意洋洋时,更易懈怠,思考较不客观,所做成的决定也容易有成见。因此,需要花点时间让心冷静下来,分析问题,反复思虑。一颗平静的心不会受到喜怒无常的影响,所下的决定或判断将会更客观,而易臻于完美。
  心情的改变呈现在脸上,可藉由看镜子得到印证。这是个治疗情绪不稳的锦囊妙计。当我们看到镜中怒目而视或闷闷不乐的怨怼的表情时,令人忍不住想咧嘴而笑。相反的,如果我们微笑,放松脸部肌肉,便有振奋精神令自己欣喜的结果。
  我们举棋不定的心情亦显示出瞬间的心灵状态,在反复无常的改变中,人视为永久的“自我”仅是个幻象罢了。当人快乐、悲伤或愤怒时会说:“我好快乐、悲伤或生气。”无论如何,此乃保守者表达自己的方式。然而,感觉到这些心情的我在哪里呢?在脑中、在心中、亦或灵魂中呢?倘若仔细观察自己,将会发现没有一个永恒的“我”,只是一连串的身心状态,忽起忽落。道元禅师说:“学佛就是学着静观自己,静观自己便是忘记自己,忘记自己就是视自己为万物之一。”
  倘若真有永恒的“我”,这个我会一直是相同的,没有任何改变。我们永不会变老。因为这些精神力量起落太快,以至后人以为这是不断的、永恒的。有如我们很难相信地球确实是绕着太阳转一般。假如我们视真实的自我并不存在,那么我们所有的情绪——无论好或坏的——只不过是通达恬静及和谐的阻碍罢了。理解这点便可以更容易的驾驭情绪。
  想象身体如同一辆公车,而所有的心境是乘客,乘客若想坐在司机的座位上驾驶方向盘,试想结果会如何?一场意外或惨遭横祸是可想而知的。假如不知如何处理性格中不稳的情绪,便可能造成类似的灾难。
  所以,司机必须减少乘客的人数,沿途让一些人下车,抛开喜怒哀乐、贪婪、嫉妒、憎恨等情绪。用这种方式分开注意力,那么,就不会有人想要争夺司机的位子,司机既可以安心驾车,又可以掌握完全驾驶的权利,身心皆在自我意志的支配之下,便可以随心所欲,想开往哪里就开往哪里,你将是自己的主人,主宰自己的命运。
  “自我”这个观念惹来不少麻烦。因为我们一直以为有个永恒的自身或自我,因而过于重视自己,时常认为自己的需要比任何一个人都来的重要。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我们不会为他感到高兴(虽然理当如此),反而奋不顾身的挖掘他过去的隐私、家丑,将之公诸于世。同样的,倘若他人长的较俊秀或做事较有技巧,我们又萌生妒意。而对抗这些负面的情感最好的方法,便是对他人成就,同感喜悦。试着卸下隐藏于胸臆的自傲及优越感,便可以结交到更多朋友,否则只会带来更多的烦恼。
  缺乏同理喜悦的心还会引起另一项错误。我们不愿承认自己的成就是得自他人的援助,好朋友通常会离开,就是因为人们通常不知该如何答谢朋友所付出的友爱。今天世上还有许多成功的人,不愿相信既有的一切乃得自父母的帮助,人而忘恩负义至此,实须花所有代价根除才行。

深思与仁心

  当心情不好时,有些人会残酷的对待那些比他更不幸的人,大发脾气,以提高自己的优越感。“我找不到任何慈悲为怀的人”,有个作家这么说着:“我仍然能记得我的理发师,厨师及邮差都是和我一样,是上帝以相同的黏土捏塑而成的。”假使无法与人为善,便会摧毁心灵的宁静。因此,我们必须深记平日所遇的每个人均有其生存的自尊。
  为他人着想的行为可大可小,原则是相同的。那些以外交手腕及策略对待员工的人,将很难得到喜悦,而一个快乐、有冲劲的部属正是任何组织最大的宝藏。替他人或动物着想的必要性可藉由以下的故事表达无遗。
  切勿匆促行事:从前有个国王受教于一位名闻遐迩的驯马师,学习驾驭的技术,就在四轮马车抵达空旷的原野时,马匹甚至还没有机会暖身,国王就开始用皮鞭鞭打马匹,想与师父相互较劲,所以,很快的国王就远远落后在驯马师的后面了,不论他怎么用力吆喝、鞭笞也徒劳无功。国王非常生气,他召唤驯马师:“显然你并没有把最好的驾驭技巧教给我。”
  “陛下,”驯马师回答,“我已经教完了所有驾驭马车的技巧,实在是陛下过度急切了。我们骑师有个准则,就是先考虑到马匹的状况,然后再与之配合。当陛下落后时,变的心焦异常,以至慌乱的鞭打马匹,丝毫没有考虑到它的安危。陛下,您只关心是不是能取胜而毫不在意马匹的感受,这是您失败的主因。”

对每个人寄予同情

  “不寻求毫无价值的快乐,在崇高责任的喜悦中寻求快乐。”源于释尊的指点,这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人与人相处的道德教诲,而非抽象虚无的信念,并且能够带来自我成长与创造社会幸福快乐的秘方。
  即使有些人不受情绪变化的影响,也会表现出愤怒、憎恨之情。倘若人们能够对他人仁慈和体谅,人类的历史可能会重新改写。然而,纵观历史,显示人对施与痛苦比减轻更有兴趣。这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看看周围的人,爱因斯坦曾说:“这个世界太危险了而不能居住,不是由于人们作恶多端,而是因为人通常坐视不管,任由事情发生。”
  由于人的愚蠢和无知,无法看穿施加在他人身上的痛苦,矜弱无助的动物遭到所谓文明人的虐待或捕杀,来满足追求舒解身心或冒险的心态。而贫穷无辜的人被无情的剥削,好满足现代社会的欲望。因此,许多人必须为少数人的娱乐和兴趣而受苦。
  攻击毫无防御能力的动物,或自私的利用他人令人感到不齿,然而嘲笑他人,或非人道的行为对待他人,并引以为乐,更能够暴露出人性中脆弱和黑暗的一面。只有愚蠢的人才以作奸犯科自得其乐。苦痛是所有生物都经历过的,我们都能感觉得出痛苦。然而,有些人竟以嘲笑他人的痛苦为乐,当他人欲加害自己时可就一点也不可笑了。看他人处在痛苦深渊中并不有趣,然而,不幸的是很多人却不做如此想。想要人格崇高,我们必须抛弃这些污秽的心思,无论是对待伟大或卑微的生物,我们都应予以同情与关爱。

                       摘自《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凡是真精gg的帖子一定要顶!

一旦遭遇到低落情绪的袭击时,思维系统该如何观望呢?

一开始就做到像乐天派那样乐观的把坏的想成好的,是不现实的,毕竟思维习惯有其惰性。

于是我训练自己,停止思维活动,仅仅关注情绪,以此把情绪和思维区分开来。

刚开始思维系统被勒令停止了制造思想的工作,很难受,其实这也是一种强迫思维,

在这个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紧张和压迫,太阳穴胀痛,这个时候配合腹式呼吸,压力就会慢慢减轻。

这个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紧张和压迫,太阳穴胀痛,这个时候配合腹式呼吸,压力就会慢慢减轻。

这其实就是冥想,坐禅的意义。所谓“空”,“虚”的就是空虚在这里。  

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要意识到,情绪和思维是两个各自独立操作的封闭系统,它们的关系是相互观望,相互解码。
凡是真精gg的帖子一定要顶!

TOP

万古晴空,任由风云变换,过了就过了,不留任何痕迹。我想你的脾气大不过上次的红色警报吧,过了之后天还不是朝阳绿,该日出的时候日出该日落的时候日落。

楼主的这种冥想会出大问题的。个人的情感是很正常的,发了就发了不必强迫压制。思想意识包括情感都是流水一样,靠堵是行不通的,应该任其流淌。要知道这个你个人认为的好坏都是你自己的心理作用而已,想想其本质究竟是甚么?

《中庸》上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不光肯定了各种情感的存在,而且这种存在还是相当积极的的表现,人跟石头的根本区别,就是这个“大本”嘛。

如果说要怎么控制自己的念头意识,《圆觉经》上面有句话可供参考。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不加熄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不了知不辨真实。

TOP

原帖由 五十步 于 2007-3-23 18:42 发表
万古晴空,任由风云变换,过了就过了,不留任何痕迹。我想你的脾气大不过上次的红色警报吧,过了之后天还不是朝阳绿,该日出的时候日出该日落的时候日落。

楼主的这种冥想会出大问题的。个人的情感是很正常的 ...


谢谢Ls,我那段话是从我以前的blog上摘录过来的,所以有点无头无尾。那是用来对付抑郁情绪的,那是慢性病,呵呵,脾气大的时候,是急性的,呵呵。


不过,冥想(meditation)还是非常有益的,至于为什么,我也在思考。如果你对此感兴趣的,我们可以慢慢多加讨论
凡是真精gg的帖子一定要顶!

TOP

冥想 。偃坐。入静。静虑。静坐,禅那。禅定。入定。打坐等等    都是差不多的行为。属于古今中外都有的共法。不管姿势如何,主要是静下来,调整自己地思维,通常通过调整呼吸等方式达到平和,从中受益。

《大学》上面说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可见儒家对冥想是非常重视的,道家和释家自然不必说了,据说基督教也有这样的方法,只是不要求盘腿,而是在一间小木屋里面坐着,自己静静地呆着。
上次看国学大师钱穆在文章中提到他自己20多岁的时候特别喜欢静坐,后来成了一种习惯,每次从外面回来之后就静坐10分钟,收拾自己的心念,然后马上可以很高效得投入阅读当中去。

我说你这这种冥想有问题,并不是说冥想不好,而是说你采取的这种冥想方式有问题,是我之前没有说清楚。从你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你是强迫控制自己的情绪,勒令停止了制造思想的工作,这样只会激化自己的情绪,反而无法使自己静下来,短时间还不太有所谓,长久这么对峙下去,会引发生理上一系列的问题,到时候就不太好办了。听起来我这么说会有些危言耸听,就算使我善意的一个建议吧。至于为什么说强迫情绪是不好的,我在之前的帖子里面已经说了。

[ 本帖最后由 五十步 于 2007-3-25 00:48 编辑 ]

TOP

原帖由 五十步 于 2007-3-25 01:46 发表
冥想 。偃坐。入静。静虑。静坐,禅那。禅定。入定。打坐等等    都是差不多的行为。属于古今中外都有的共法。不管姿势如何,主要是静下来,调整自己地思维,通常通过调整呼吸等方式达到平和,从中受益。

《 ...


我明白你的意思,所以我的回帖中说,那是治疗慢性病,抑郁情绪的。而不是治急症的方法,那种某情绪正激烈的时候,比如愤怒,激动,要强行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当时的分析是,抑郁症实际上是一种思维定势,思维习惯——这个时候,思维和情绪两系统的互动模式是相互把各自产生的信息解码成悲伤和忧虑的意义。它们结成了一种正正反馈的耦合。为了纠正这种思维习惯,就是说,当人触景生情,情绪系统自发的产生悲伤的元素的时候,思维系统观望到它,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用负反馈的方式来解码情绪系统所发出的信号。否则就会很容易陷入正反馈的激荡反应中——比如抑郁症。

但是,如果对于一个习惯了这种正反馈思维习惯的人,很难马上就做到用积极的负反馈的方式来排除忧伤,比如一个抑郁症之人,看到落花就落泪,无法让他马上看到落花就强迫自己想着这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积极反应(不可能的,这只会让他越想越复杂,越想越痛苦)。所以,我觉得,可以训练用冥想的方式来达到负反馈的效果。

这种方法最重要的是,必须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就是一个人的行为是和情绪、思维相互结构性耦合的,就是说,行为、情绪、思维是三个彼此独立的封闭操作的系统,他们三者的关系,只是相互观察,把各系统产生的信息在自己内部解码,解码的“意义”(每个系统有自己的意义体系)则指导各个系统的操作:比如行为系统收到某种信息便会微笑,而不是吵架;情绪系统会快乐起来,而不是悲伤;思维系统则比较复杂(人和人思维系统操作的巨大差异是构成了人和人之间巨大分化的主要矛盾,而不是情绪和行为的模式,这两个方面人和人之间的差异相对比较小)。所以说,冥想的道理就是在,思维系统应该占据主导作用,首先能意识到,能区分出各自的思维和情绪的独立性,也就是说能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和情绪的某种耦合不过一种偶然性,非必然的,因此是可以改变的。

所以一旦情绪发生变化时,思维能迅速把该情绪解码成冥想的意义(原来是解码成悲伤,痛苦等意义)。更具体地说,这个时候,思维、情绪、行为三者的互动关系是这样的:当情绪不佳时(情绪系统是最原始的和基本的,所以往往是它发生变化),思维系统保持独立性,不去观望情绪(就是说思维不做解码情绪释放出的各种信息的工作),只是指导行为,比如深呼吸,闭上眼睛,全身放松等等。

所以禅中的空和虚,实际上是一种思维习惯,是要让思维保持高度的独立性,遇到生老病死的事情,不做区分上的解码工作,思维不解码,不产生任何能让情绪观望的信息,情绪也不能解码思维,因此相互保持相安无恙。当然,如何才能做到这点,也是需要思维系统达到高度的认识,高度的区分能力后,才能做到最后的不区分,无意识的境界——也就是混沌,涅磐寂静的境界。


所以西方的哲学和东方的智慧的区别就在于,西方的哲学是一种纯粹的思维解码活动,不断的区分区分,所以哲学(或神学)必须需要艺术(艺术是混沌性的)的辅助(哲学和艺术在西方的传统是完全分开的两个系统)。东方的智慧是兼顾区分和混沌这两中相辅相成的运动的,不断地在区分的基础上混沌,在混沌的基础上区分,所以说东方的智慧是一种人生的艺术,呵呵,艺术和认识论是不区分的。



有不少网友问我,学哲学(西方哲学的定义,非东方智慧中的哲学)是不是很危险,会学到发疯(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一一举来了)。
可以说有这么样的可能性,因为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说需要系统学习的指导,否则往往会发生两种可能性:

一是在形而上学中打圈圈的人,不能领悟到形而上学思维自我指涉的循环性,而深陷不能自拔的,这种人很容易出问题,所谓走火入魔。



二是领悟到了形而上学本质的,而突然醒悟到,人世皆空或者皈依上帝,如果在此基础上不能被理性的思维(继续在此基础上区分)重新拉回来,也不能再沿着正常的哲学系统学习的轨道进行了,比如看破红尘的,或者去做些更实用的工作,或者搞艺术等。

东方的智慧是倾向于第二种的,在得悟了以后,就归于行为,归于现实。
但是西方的传统则是把形而上学归于了上帝,归于信仰,于是在思维的区分中继续前行。
凡是真精gg的帖子一定要顶!

TOP

刚刚发现烧坏了两口锅,忘记了,完全忘记了我正在蒸阿胶, ,die arme Toepfe
凡是真精gg的帖子一定要顶!

TOP

所以说,冥想的道理就是在,思维系统应该占据主导作用,首先能意识到,能区分出各自的思维和情绪的独立性,也就是说能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和情绪的某种耦合不过一种偶然性,非必然的,因此是可以改变的。

禅宗里面有句话叫:寰中天子,塞外将军。  这里的天子指自己的心,将军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因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而生起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对应着你的说法就是各种情绪,当然情绪还只是这些六种识里面的一种。
难怪有人说过西方的文化发展到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时候才有跟佛教唯识对话的可能,看来一点都不假。

不过有一点要提出来,不要认为混沌就是寂静涅槃的境界了,这些只是你的一种推断,在没有真正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最好不要做出这种个人意识上的推断。
用混沌和分区这两个提法的确可以解释很多东西,但是在解释的时候还是最好慎重一点。按照你的这一提法,你用分区和混屯来解释东西方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分区的行为,于逻辑上是有很大问题的。

另外在情绪方面孔子提出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概念就是“乐”,这里的乐不是简单的器官享受,而是人精神自适时的自然外显,当然也是通过自己的器官来表达出来的,你可以试着用西方的观念来解释一下。

TOP

原帖由 五十步 于 2007-3-25 13:36 发表

不过有一点要提出来,不要认为混沌就是寂静涅槃的境界了,这些只是你的一种推断,在没有真正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最好不要做出这种个人意识上的推断。
用混沌和分区这两个提法的确可以解释很多东西,但是在解释的时候还是最好慎重一点。按照你的这一提法,你用分区和混屯来解释东西方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分区的行为,于逻辑上是有很大问题的。
...


至于混沌和涅磐寂静的关系,要看你如何理解混沌,如何理解涅磐寂静了,这两个概念都不是那么好理解的。也许可以这么简单的说,混沌是一种基本的宇宙规律,涅磐寂静是对混沌这种规律的认识和采取的一种对应策略。不过这不光是我自己的理解,也结合了西方对禅的一种认识,也是至今为止人们所能达到的认识吧。
凡是真精gg的帖子一定要顶!

TOP

恩 ,如果说只是一种认知可以接受,如果把这种认知说成事情的真相,那就不太能够接受了。

“西方对禅的认知”,这里的禅是指祖师禅还是如来禅,是“直至人心见性成佛”,还是参话头的话头禅? 我只知道西方有禅是从日本的铃木大拙开始,但是之后的发展就不太清楚了。上次碰到一位杜塞的zen-maister,从他的介绍里面知道现在德国比较流行的还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默照禅,只管坐下去,跟明心见性完全没有多少干系。试问现在欧洲有真正通过习禅开悟了的吗?他们习禅的究竟目的是甚么?   如果没有真正习过禅,而且开悟的人,是怎么也体会不到禅的真谛的,其他人也只能外行的揣测而已。  上次我还看了一篇研究禅宗公案的文章,把禅宗公案分析得很公式化,最后要得到一个跟博弈论差不多的对弈理论,但是看了之后就觉得很有问题。   
在这方面我觉得做得比较不错的就是雍正,雍正上台之后整顿三教。他自己也参禅,并且有所了悟,所以他是内行人,整顿宗家内部事物就有十足的发言权。

楼上的可以说说你所掌握的一些资料,我对这方面更感兴趣一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