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晴空,任由风云变换,过了就过了,不留任何痕迹。我想你的脾气大不过上次的红色警报吧,过了之后天还不是朝阳绿,该日出的时候日出该日落的时候日落。

楼主的这种冥想会出大问题的。个人的情感是很正常的,发了就发了不必强迫压制。思想意识包括情感都是流水一样,靠堵是行不通的,应该任其流淌。要知道这个你个人认为的好坏都是你自己的心理作用而已,想想其本质究竟是甚么?

《中庸》上说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不光肯定了各种情感的存在,而且这种存在还是相当积极的的表现,人跟石头的根本区别,就是这个“大本”嘛。

如果说要怎么控制自己的念头意识,《圆觉经》上面有句话可供参考。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不加熄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不了知不辨真实。

TOP

冥想 。偃坐。入静。静虑。静坐,禅那。禅定。入定。打坐等等    都是差不多的行为。属于古今中外都有的共法。不管姿势如何,主要是静下来,调整自己地思维,通常通过调整呼吸等方式达到平和,从中受益。

《大学》上面说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可见儒家对冥想是非常重视的,道家和释家自然不必说了,据说基督教也有这样的方法,只是不要求盘腿,而是在一间小木屋里面坐着,自己静静地呆着。
上次看国学大师钱穆在文章中提到他自己20多岁的时候特别喜欢静坐,后来成了一种习惯,每次从外面回来之后就静坐10分钟,收拾自己的心念,然后马上可以很高效得投入阅读当中去。

我说你这这种冥想有问题,并不是说冥想不好,而是说你采取的这种冥想方式有问题,是我之前没有说清楚。从你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你是强迫控制自己的情绪,勒令停止了制造思想的工作,这样只会激化自己的情绪,反而无法使自己静下来,短时间还不太有所谓,长久这么对峙下去,会引发生理上一系列的问题,到时候就不太好办了。听起来我这么说会有些危言耸听,就算使我善意的一个建议吧。至于为什么说强迫情绪是不好的,我在之前的帖子里面已经说了。

[ 本帖最后由 五十步 于 2007-3-25 00:48 编辑 ]

TOP

所以说,冥想的道理就是在,思维系统应该占据主导作用,首先能意识到,能区分出各自的思维和情绪的独立性,也就是说能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和情绪的某种耦合不过一种偶然性,非必然的,因此是可以改变的。

禅宗里面有句话叫:寰中天子,塞外将军。  这里的天子指自己的心,将军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因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而生起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对应着你的说法就是各种情绪,当然情绪还只是这些六种识里面的一种。
难怪有人说过西方的文化发展到弗洛伊德心理学的时候才有跟佛教唯识对话的可能,看来一点都不假。

不过有一点要提出来,不要认为混沌就是寂静涅槃的境界了,这些只是你的一种推断,在没有真正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最好不要做出这种个人意识上的推断。
用混沌和分区这两个提法的确可以解释很多东西,但是在解释的时候还是最好慎重一点。按照你的这一提法,你用分区和混屯来解释东西方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分区的行为,于逻辑上是有很大问题的。

另外在情绪方面孔子提出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概念就是“乐”,这里的乐不是简单的器官享受,而是人精神自适时的自然外显,当然也是通过自己的器官来表达出来的,你可以试着用西方的观念来解释一下。

TOP

恩 ,如果说只是一种认知可以接受,如果把这种认知说成事情的真相,那就不太能够接受了。

“西方对禅的认知”,这里的禅是指祖师禅还是如来禅,是“直至人心见性成佛”,还是参话头的话头禅? 我只知道西方有禅是从日本的铃木大拙开始,但是之后的发展就不太清楚了。上次碰到一位杜塞的zen-maister,从他的介绍里面知道现在德国比较流行的还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默照禅,只管坐下去,跟明心见性完全没有多少干系。试问现在欧洲有真正通过习禅开悟了的吗?他们习禅的究竟目的是甚么?   如果没有真正习过禅,而且开悟的人,是怎么也体会不到禅的真谛的,其他人也只能外行的揣测而已。  上次我还看了一篇研究禅宗公案的文章,把禅宗公案分析得很公式化,最后要得到一个跟博弈论差不多的对弈理论,但是看了之后就觉得很有问题。   
在这方面我觉得做得比较不错的就是雍正,雍正上台之后整顿三教。他自己也参禅,并且有所了悟,所以他是内行人,整顿宗家内部事物就有十足的发言权。

楼上的可以说说你所掌握的一些资料,我对这方面更感兴趣一些。

TOP

3 Q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