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中国制造需区域对接 两大三角洲暗争东北 (ZT)

振兴中国制造需区域对接 两大三角洲暗争东北 (ZT)
中经网(www.cei.gov.cn) 2003-12-19 08:49

  中国制造业拒绝“打工经济”

  装备制造业是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先后形成东北、珠
三角和长三角三大装备制造基地,被喻为“东北虎”、“华南虎”和“过江龙”,三
地制造业总产值约占全国比重60%以上,出口比重超过8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家广教授认为,“两虎一龙”各有优势,论产业结构,东北的
重型和成套装备仍占据不可替代的优势;论区位,珠三角毗邻港澳和东南亚,经济发
展的外向度高;论机制,长三角一些民营企业完成资本积累后,向更高产业层次迈进
,具备灵活的机制优势。

  辽宁大学教授林木西认为,三大基地的新角逐,不是谁打败谁的问题,而是要在
竞争中确立科学的产业分工,“龙虎互动”,共促发展。珠三角在轻型制造业方面具
有优势,可以尽快占邻国内甚至是国际市场,但是在重型制造业方面,东北地区更有
明显优势,应当尽快转化成市场优势。上海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应当重新发挥它的龙
头作用,带动长江沿岸经济腾飞。

  我国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已居世界第四,但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高峰等专家指出
,我国装备制造业虽然总量可观,但是大多属于打工经济,“替人加工”多,“原发
创造”少,机械产品57%以上的技术、大多数电子信息设备的核心技术依靠引进,
国民经济建设和高技术产业所需重大装备均依赖进口,每年进出口逆差达200多亿
元。

  面对新一轮竞争,“两虎一龙”似乎都意识到,中国装备制造业必须摆脱“打工
经济”,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拼产业结构升级

  两大三角洲暗争东北

  新世纪之初,两大三角洲开始了新一轮区域经济调整和产业机构升级,发展重型
工业成为共同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能否抢得“东北”,是两个三角洲谁能在竞争
中抢占先机的重要因素,一场争夺东北的竞争也许将不可避免。因为,作为一个发展
中国家,工业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而工业化的关键则是制造业的发
达。



  “长三角制造”欲激活“东北重工”

  ■周放王振宏

  近一两年,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正加快结构升级步伐,并明显有向重型化转型的
趋势。而中国第一个制造业基地东三省也涌起了深层改造浪潮,开始上演我国制造业
结构升级的重头戏。

  记者最近在江南和东北采访,强烈感受到长三角和东三省制造业的巨大差异,也
感受到了双方业已出现的互动势头。“长三角制造”与“东北重化工”在产业链上能
否最终实现对接,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制造”的未来。

  三大变数

  在“长三角制造”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大型成套设备、数控机床和工业基础原材
料,正昼夜不停地从境外运往长江三角洲。投资数十亿元乃至上百亿元的钢铁、工程
机械、机床、化工等重化工项目开始现身长三角。由此,我国制造业格局面临三大变
数:

  一是“长三角制造”转型不成功,长期陷于加工制造的初级层面,以价格低廉的
劳动力换取微薄的加工费,成为国际制造业分工中的“加工车间”;

  二是“长三角制造”付出巨量投资在装备工业和基础原材料工业领域另起炉灶,
新建一整套现代制造业体系,而东北老工业基地面对“长三角”新兴重化工业的竞争
,进一步趋向沉沦;

  三是东三省重工业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市场化改造,承接国际重化工产业
转移,加快实现现代化,重新成为我国现代制造业的支撑力量,最终与珠三角、长三
角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

  长三角与东三省能否成功实现对接?“长三角制造”能否激活“东北重化工”?
将决定我国现代制造业新格局的形成。专家认为,一场制造业重型化南北角逐大戏即
将上演,对于目前仍然保持龙头老大地位的东北重化工业来说,面临新的命运转折点


  谁来强壮长三角的“软肋”

  统计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创造了全国25%的工业增加值。同时又是国际
资本在我国的最大栖息地,成为纺织服装、家电、机械、信息技术产品和小商品等数
十类工业产品的全球货源地,“长三角制造”是一个国际化的概念。但“长三角制造
”的市场竞争力和庞大的规模效应,是缘于市场体制、机制爆发出的活力,其基础却
主要依托国外装备和技术。专家认为,这是“长三角制造”的一根“软肋”,如同珠
三角一样,长三角也需要“补钙”。

  无锡第一棉纺厂是全国棉纺企业的一艘旗舰,是国际名牌服装生产厂的首选供货
商之一。支撑无锡一棉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这家企业拥有清一色的世界一
流的进口无梭织机。作为全国重要纺织工业基地的无锡纺织工业集团,从1990年
以来,技术改造投入高达数十亿元,其中绝大部分用来购买进口设备。

  无锡纺织工业的状况是“长三角制造”的一个缩影。记者在江苏省吴江市调查发
现,吴江经济开发区目前已经形成年产500万台彩色液晶显示器、300万台扫描
仪、300万台笔记本电脑、1500万部手机、100万台数码相机等电子资讯产
品的生产能力,但400多家生产企业中的93%是外资和台资企业。吴江经济开发
区副主任吴仲健不无忧虑地说:“尽管产业已成规模,但我们现在的产业并没有根基
。”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外来工业一旦出现成本增高、盈利下降的情况,就会马上成
批、成建制迁移到能够继续带来高额利润的地区。

  谁来强壮长三角的“软肋”?是国际市场、国外资本还是东三省,这是一个令经
济界人士十分关注的问题。

  东三省重化工业要与长三角形成互补局面,时间是十分紧迫的。当前,国际产业
资本向我国转移已经明显呈现出由轻变重的趋势。据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东北地
区总经理王晓白介绍,西门子在中国的投资布局基本完成,其中2/3的份额投向了
长三角。统计资料表明,今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世界5
00强中有400多家进驻上海。

  记者在江苏省常熟市看到,这个曾以“鱼米之乡”著称,以纺织、服装为主导产
业的江南名镇,今年以来进口钢板300万吨,美国杜邦、日本大金以及芬兰的造纸
和台湾的钢铁深加工等一批重工业项目前来落户。今年以来,江苏、浙江的工业增长
中,重工业远远超过轻工业。

  振兴“中国制造”需要区域对接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不论是长三角、珠三角,还是国际产业资本,从来都没有
忽视东北重工业的巨大存在和潜能。因体制不适而沉睡多年的东北重化工业巨额资产
,始终吸引着国内外产业界的目光。

  透过浙江民间资本与德国西门子的“沈阳变压器厂”控股权之争,就可以窥一斑
而见全豹。从本世纪初开始,拥有世界一流生产技术装备、国内行业规模最大的沈阳
变压器厂,先后受到德国西门子和浙江正泰集团的密切关注。就在记者最近到东北采
访时,这场围绕“沈变”的控股权之争仍在继续。实际上,通用电气、巴斯夫、西门
子、克虏伯、三菱重工等一大批跨国制造业巨头早已“定居”东三省伺机而动。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在国内外引起的巨大反响超出了许多人的
预期。刚刚从国外招商归来的辽宁省外经贸厅厅长陈晓琨告诉记者,他所接触的美国
、日本以及台湾企业界、中介组织等方面人士,对辽宁的石油化工、动力设备、造船
、机床等重大装备制造业及政府相关政策,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记者走进鞍
山市经济委员会主任吕金秋的办公室时,一批为收购鞍山一家国有企业而来的浙江客
人正准备离开。吕金秋介绍,洽谈并购国企的南方投资商令他应接不暇。

  “东北集中了数量众多的巨人企业,非一般民资和外资所能消化得了。”辽宁省
一位政府工作人员认为,振兴东北没有国际资本巨头和长三角巨额民资的参与肯定不
行。

  面向全球市场、已经形成产业集群的“长三角制造”为东北重化工业提供的巨大
市场需求开始显现。记者从大连机床厂无锡销售公司了解到,今年以来,江苏企业购
买大连机床的总量成倍上升,无锡市已经成为大连机床厂最大的销售地。

  业内人士指出,东北制造业必须抓住这一商机,通过国有、民资、外资的相互融
合,重塑东北重型制造业竞争力,进而增强“长三角制造”的“厚度”,实现与“长
三角制造”的对接。这也是强化“中国制造”的最佳选择。

  粤资踏雪寻梅

  珠三角重构南北经济纽带

  ■石庆伟沈锡权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序幕拉开,珠三角也踏上了提前实现现代化的征程。在市
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正在谋划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的珠三角,为在与长三角的竞争
中抢占先机,开始将目光瞄向万里之外的东北,南北两地重又开始寻找失落已久的经
济纽带。

  市场拒绝“东北制造”

  “买机床,到沈阳。”这是句老话,但印证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有过的辉煌。
但在十几年前,当赵玉民仍像往常那样背着20公斤重的砸机设备来到南方推销时,
这位沈阳机床厂的老销售员突然发现,今非昔比,抢手的设备乏人问津。随着机床关
税下调,进口产品大举抢占国内市场,昔日占国内市场一半份额、号称中国工业“母
机”的沈阳机床首先“趴了窝”,大量产品积压。东北大部分国企也开始出现巨额亏
损。

  在迈向市场经济后,用计划手段建立起来的东北国企群体,以及依靠行政调拨和
国家指令运行的东北经济,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症,与全国大市场的联系纽带开始断
裂。鞍钢因每月5亿元的资金缺口而发生了连“文革”时也未曾出现的高炉熄火事件
;长春一汽的“大解放”积压数万辆。

  而珠三角抓住国际制造业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在市场最急需的轻工业产品制造
上取得突破。他们大规模吸引外商投资,开始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加工车间”,步
入外向度较高的国际经济循环。

  经济界人士认为,东北与珠三角经济区域在市场对接上出现“断裂”,主要缘于
东北老工业基地观念老、机制老、设备老。由于造不出市场需求的产品,“东北制造
”逐渐失去市场。

  两个“1000亿”中的商机

  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研究员胡春力介绍,我国每年大约要花1000亿美元进
口设备,花1000亿美元进口零部件,这些进口件大多流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
唐等沿海地区,每年进口设备的花费远远超过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东北等地具备装备
制造优势,如果能替代一定份额,不仅会促进自身发展,也会促进国家经济竞争能力
的增强。他说,两个“1000亿”现象,说明了我国经济区域缺乏有效互动、协作


  “如果没有区域经济的互动、互补,东北难振兴,珠三角难长久。”胡春力对记
者说。珠三角的发展,得益于跨国公司全球产业的转移,如果没有自主发展动力,新
的转移还会出现,因此利用东三省的技术、人才和制造业优势,构筑自主发展动力是
势所必然;同时,东三省需要珠三角的资金、较为成熟的机制和市场。

  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认为,东北资源丰富,工业、农业、能源、原材料等产业优
势突出,技术力量雄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珠三角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前景广
阔。辽宁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朱绍毅说,从当前的经济现象看,珠三角和东三省两大
经济区域之间,人们已开始重视寻找曾经失落的纽带。

  珠三角与东北如何互动?

  2003年,对珠三角和东北的发展而言都是意义非凡的一年,珠三角迎来了C
EPA和粤港联席会议,东北则因党的十六大提出振兴东北的发展战略而引人注目,
东北将成为“国内经济第四增长极”之说也开始流传。珠三角和东北,在新世纪的新
一轮区域经济竞争中能否再造辉煌,东北虎与华南虎能否携手共进?

  珠三角向东北输出什么

  东北向珠三角借东风,一是借经验。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思维模式、
体制结构、运营模式拖了东北新一轮发展的后腿,要“突出重围”,东北必须建立新
的经济发展观念和经济体制。在“南北交锋纵论国策”论坛上,深圳大学国际金融研
究所所长国世平教授指出,东北可以向广东学习的有好几点:一、制造热点经济。当
年深圳之所以那么热,并不是国家投资了多少,而是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将深圳做热
。二是建立开放意识;三是减少政府投入,创造好的条件来吸引民间投入;四是高度
重视服务业,如咨询业、法律业等,给珠三角经济发展以很大支持。

  二是借服务业。东北有工业基地的老底子,有大量的技术人才,又有丰富的自然
资源、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发达的交通体系、明显的科教优势,只是因为长期
的计划经济使得东北经济患上了“市场功能障碍症”,而珠三角的服务业恰恰可以弥
补东北这方面的不足。尤其是CEPA签订后,更加强了大珠三角服务业的整体实力
。一旦双方联手,必将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力,东北可借此走出市场迷局。

  三是借资金。确切的说是吸引更多的珠三角民营资本,投资东北重工业。

  珠三角可反向借力

  在物理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经济上亦同理。如今的珠三角经济前有标兵,后
有追兵,珠三角要寻求新突破,CEPA是一个,东北打造国内第四个经济增长极,
是另一个。而如何利用好东北重振的良机,还有待珠三角用行动来回答。

  东北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但是缺乏配套产业;珠三角轻工业发达,在面向消费
者的制造业上有优势,而它的上游产业,原材料、装备业等重工业发展缓慢,从某个
角度来说,现在珠三角经济发展是“瘸着腿走路”。而一旦东北重工业重振雄风,必
将给珠三角轻工业以极大的支持。东北的重工业需要大量配套产品,以轻工业为主的
珠三角制造业正好可以提供这类产品。此外东北庞大的产业大军也正是珠三角目前急
缺的。在珠三角,要找一名娴熟的技术工人并不容易,但在东北却比比皆是。

  从全国的角度来说,东北建设好了,中国才真正拥有了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也
只有在这样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中,珠三角经济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27]
 
来源: 粤港信息日报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