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缺乏成为世界大国应具有的三个关键因素

美国《华盛顿季刊》刊登新加坡东南亚问题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员盛利军(音)的
1 篇文章,题为《中国与美国:非对称型战略伙伴》,摘要如下:

  中国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们对中国的倔
起表示了忧虑,而且有人预言,中国很快会成为一个与美国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


  但是进一步研究的结果表明,尽管中国的地位可能还在提高,但是中国缺少成
为超级大国所需的三个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对自己有利的安全优势,军事和经
济的硬体实力,以及政治、社会和理论的软体实力。

  安全优势:国内以及周边地区的安全

  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大国,它需要保证自己周边地区的稳定,以保证自己对境
外事态施加和保持控制及影响的能力。地理位置是保证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
有着巨大安全优势的美国,它只与两个实力比它弱的国家为邻,还有两大洋保护它
免受其他强国的威胁。中国则与美国截然不同,它的海上和陆上邻国约24个,这些
邻国中至少有5 个国家的人口超过l 亿:俄罗斯、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
斯坦。如果中国想要成为世界强国的话,这些国家将会形成强大的地缘政治的制约
力量。甚至连台湾的中国人也在竭尽全力抵制中国为统一所做的努力,而且台湾问
题本身就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牵制中国,破坏中国的现代化势头。中国其他邻国的
态度也不令人乐观。"

  东北面:日本和两个朝鲜由于仇视和过去的悲剧性对抗,日本人和中国人往往
认为他们的国家是在一种非赢即输的游戏中竞争。不幸的是,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
,他们今后能将这种双边关系转变为双赢关系。尽管日本和中国进行合作会有很大
好处,对抗则会有很大损失,但是在这两个国家中,几乎没有人认识到,一个较为
强大的中国如果遭到敌视它的日本的暗中破坏(或者情况反过来),有可能导致这
两个国家出现另一场悲剧。

  朝鲜半岛是中国面临的另一个安全制约因素。如果朝鲜半岛出现大规模突发事
件,就有可能影响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关系。朝鲜的
统一如果是在美国的引导和保护下实现的,那么它就不会增强中国的安全感。

  北面:俄罗斯中国与俄罗斯目前重建和睦关系,其着眼点可能是21世纪的战略
合作。然而,如果美国不发出过份的威胁,这种关系也许不会导致中俄两国结成牢
固的长期联盟。俄罗斯不可能向中国提供足够的最先进的武器系统和" 技术,不可
能帮助中国获得即使是地区性的支配地位。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动机不是为了
建立针对华盛顿的进攻性联盟,更多的是为了减轻美国给它的压力,保护自己不受
俄罗斯激进民族主义的伤害,因为这种民族主义有可能在叶利钦后的俄罗斯发生政
治危机之后突然倔起。

  西面:伊斯兰教影响如果今后中亚伊斯兰国家的实力和影响大幅度增强,那么
,很难确定中国是否会轻易地与它们结为联盟。中国可能会拒绝参加伊斯兰国家与
西方的对抗行动:为了继续它的现代化,中国必须在很长时间内将西方作为资金和
高技术的主要来源和主要的出口市场。中国与伊斯兰国家发展未来关系的唯一战略
动机可能是:通过威胁要利用美国的战略弱点,避开美国过大的压力;其目的可能
就是要得到大量讨价还价的筹码。然而,如果美国减轻对中国的压力,中国很可能
会在西方和伊斯兰国家之间保持中立。

  一般来说,中国人比伊斯兰国家的人民更加熟悉西方的成就,他们更容易接受
西方文化,而不是伊斯兰文化。在心理上、文化上和政治上,中国人均没有做好与
伊斯兰国家建立密切战略关系的充分准备。由于历史上的不信任、领土争端、文化
差异以及地缘政治的竞争,印度与中国之间看来不可能结成牢固的联盟。

  在中国的南面还有东南亚国家联盟,该联盟不会寻求与中国结盟,而是设法在
中国与西方之间以及中国与日本之间寻求一种对等位置。强烈的民族主义使得东盟
对中国人将处于支配地位的任何一种迹象都极为敏感,一些东盟国家不是抱有地区
性地缘政治的野心,就是对中国、对本国的华人少数民族持有根深蒂固的怀疑态度


  除了这些地区性地缘政治的制约外,中国的倔起还引起了西方的深切疑虑和抵
制。中国地位的继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受到亚大地区内部以及外部的地缘政
治实力分布的制约,尽管这些地区性制约会发生变化,但是中国周边的这24个国家
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改变其政治和战略基本要素而成为中国的盟友的。在未来的很
长时间内,中国的许多邻国可能会继续寻求与美国密切相关的经济利益,寻求与美
国而不是与中国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地区性地缘政治对正在倔起的中国依
然会有很强的制约力。为了将这些战略上的不利条件变成自己的有利条件,中国需
要有名列前茅的硬体实力;尤其要有软体实力。但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它是不可
能做到的。

  没有名列前茅的硬体实力

  世界上处于支配地位的国家都是具备了那个时期所需要的名列前茅的硬体实力
的国家。当前中国在其所需要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军事实力
由于技术水平很低,中国军队在拥有一个世界强国所需要的军事能力之前还有很长
的路要走。就在现在,中国甚至不能在自己的领土周围建立空中优势,沿自己的海
疆掌握制海权。中国要想至少在2020年之前让海军力量达到适当的水平,那将是非
常困难的:首先是海军的防空、指挥和控制、情报、电子战、后勤以及反潜能力需
要极大地提高。

  尽管中国在导弹技术上的成就给人的印象深刻,但总的来说,它的航空和航天
工业仍然经费不足,没有取得什么特别的进步。与发达国家相比,它在电脑科学上
所做的努力以及随之而来进行战略资讯战的能力,起步晚了很多,并且远远地落在
后面。

  军事现代化将继续受到大量问题的干扰,其中包括供应的控制、有限的经费、
吸收与利用能力低,以及管理和行政上的障碍。现代化的过程将是艰巨而缓慢的。
国际形势将会限制中国的武器供应,国内经济局势也将限制武器的购买。

  由于大量武器已经过时,迫切需要更大规模的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军事科研和技术也需要大笔资金,因此中国缺少迅速改善其武器系统、赶上西方
武器系统水平的资源。即使它拥有必需的金融资源,中国依然难以赶上西方。中国
国内的许多体制制约着经济、科学技术和国防进一步迅速发展。这些国内体制的改
革需要很长的时间。

  经济实力尽管中国经济的发展令人瞩目,但是这些快速增长的数位不应该被用
来夸大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实力和影响力。这些数位并不反映整个形势,也未必能
反映生产率和技术发展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劳动生产率最低的国
家之一,它的生产率只有美国生产率的很小一部分。

  目前,中国在全球市场上的影响仍然不大。与世界大国不同的是,它没有利用
投资、高技术产品以及对主要工业的控制在世界市场的某些领域里施加决定性影响
。" 它在经济上的重要性只是主要体现在它的进口市场和国内工业吸收外国投资上
。它的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国投资和廉价劳动力。这些特点使得人们不
能肯定中国经济今后是否能平稳而生气勃勃地发展下去。

  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与其说靠的是通过高技术来提高生产力,不如说靠的是资
源的使用。除非中国能掌握并且利用高技术,否则目前的这种经济推动力将会失去
动力。

  江主席最近真诚地呼吁中国发展科学技术,这也反映出中国面临的挑战。然而
,中国面临着的任务要比人们普遍意识到的更为艰巨,因为目前这些领域中生产率
低的现象不是中国应该向科研投入多少资源的问题,而是被扭曲了的、无效率可言
的体制问题。

  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l995年,中国将近一半的科研
所和组织没有发表任何研究报告。中国大约有5000个这样的研究所和机构,平均每
个机构有125 名科学家和研究员,因此该报告表明,那一年,近2500个研究所和机
构的31万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甚至没有发表一篇研究报告。调查报告还发现,研究
机构拿出来的科研成果只有5%达到" 国家级水平" (最高水准),还有15% 达到"
部级水平" (二等水平)。报告还说,1995年,各研究所和机构申请的创新专利平
均只有0.09个。

  很显然,中国科研领域这种糟糕的成绩是不能只用缺乏资源来解释的,而是证
明了制度和体制上的制约。这些制约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投入了大量资金枣通过政府
直接购买和合资企业枣进口先进的设备和生产线,但在吸收和利用外国技术取得重
大技术突破方面行动还如此缓慢;这些制约还解释了为什么实验室内取得的科研成
果越来越多,而创新的成功率却只有10% 左右。

  同向科技发展投入更多的资源相比,有效地解决这些制度和体制的制约问题需
要更长时间。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中国难以提高其科技水平,进而提高其生产率,
获得名列前茅的硬体实力。我们应该牢记,中国要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
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一转变不仅艰巨,充满了风险,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
成一种能创造出长期、持续、强劲的经济增长率的稳定局面。

  缺乏名列前茅的软体实力

  没有一个国家能在没有硬体实力也没有软体实力的情况下变成一个世界大国。
软体实力包括政治、社会和理论上的实力,并且包括以下因素:(1 )开放、稳定
、持久、吸收型的国内政治、社会和经济安排;(2 )强大的文化、政治、道德感
染力和凝聚力;(3 )理论指导;(4 )战略上的深谋远虑和外交技巧;(5 )国
内和国际的有效管理,包括有效调动国内和国际资源(尤其是非军事资源);(6
)教育水平高、有强烈文化意识的民族;(7 )高水准的生活。" 中国在取得这种
软体实力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经济和军事实力替代不了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鉴于中国目前的国内政治和文化体制非常脆弱(与成熟的美国自由民主体制相比
),过于向国外扩大只会导致灾难性后果。国内制度的脆弱性将严重破坏中国为成
为世界大国所做的任何努力。"

  如果中国不能吸引自己最有才干的年轻人回国,它怎么能像美国那样吸引最出
色的外国人才来这个国家效力呢?这种能力是这个国家的软体实力的表现形式之一
。中国一般化的生活水平只是问题的一部分,中国没有建立起一套令人满意的奖励
制度,或者具有吸引力的政治和社会环境。随着经济现代化的发展,生活水平将会
提高。然而,即使经济繁荣了,建立这种能吸引和奖励本国和外国人才的制度也需
要时间。只有到那时,中国才可能引进大量高技术。在国家出现危机时,中国证明
了自己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例如在遭受外国侵略或威胁期间,在出现像1998年
长江洪灾这种自然灾害期间。然而,这种在困难时期出现的凝聚力并不意味着中国
已经成了在和平时期也能吸引精英的国家。

  国际理论指导上的薄弱是软体实力的另一个不足之处。在中国一心发展经济之
时,它将大量注意力转向科学技术,牺牲了社会学研究,包括国际研究。政府资助
出国的学生和学者中,绝大多数人学的是科学技术。出于种种原因,从实际上不鼓
励到将不同的学术观点予以政治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新闻控制,几乎没有学者专门
研究社会学。专门研究社会学的那些人中,又有许多人放弃了自己这种低工资的研
究工作,转到了商界。中国存在着严重的" 人才流失" 问题,不仅是从国内向国外
流失,而且是从社会学向自然科学、技术和商业研究,以及从理论研究向商业活动
流失。出于明显的商业原因,这个国家最有才能的年轻人中,有许多人即使不出国
而选择留在国内,也是进入合资企业和外国公司,而不是进研究机构。这一切对中
国的继续倔起产生了长期不利影响。社会学研究的薄弱在中国的国际研究中也非常
明显,尤其是对中小国家的研究,如果这些国家距离中国很远,文化也不为中国人
所熟悉,情况就更明显了。在国际关系中不老练是中国常常不能展示其理论上的指
导性、外交上的创新精神和国际事务中的主动性的部分原因。它也是中国在利用国
际准则、规则和组织为自己创造有利条件方面犹豫不决、缺乏灵活性的部分原因。
没有这些在国际上联盟的技巧,中国就不可能巧妙地利用多边安排来达到自己的外
交目的,或者像美国在1991年海湾战争所做的那样组织成功配合默契的大规模国际
行动。中国可能在一些小规模的外交冲突中获胜,但它难以建立长期的战略联盟。


  外交策略薄弱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中国常常不能预见到问题的出现——如1995年
台湾" 总统" 李登辉访问美国搞得中国措手不及。中国的外交活动" 常常像是一辆
忙碌奔跑的消防车" ,试图用反提案和反措施来扑灭别人放的火。中国的外交提议
和决定应该更多地注重先一步看到的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首先采取行动对付这些
问题。

  外交技巧对一个世界大国来说至关重要。有了这些技巧,中国就可以将地区性
的地缘政治制约因素或者说不利条件转变成战略上的有利条件,大幅度增强自己的
实力。许多中国官员和战略家仍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往往将他们能力的缺乏全部
归罪于经济和军事实力不足。他们看不到,软体实力是不会从硬体实力中自然产生
的。结果,中国常常像它传统的做法一样,大多是自行其是。但是,中国越是单独
行动,尤其是在经济和军事攻代化上,它的邻国就越会对它的意图产生怀疑,它的
倔起也就越会强化地区性地缘政治的制约因素。

TOP

经济总量达到世界前三/五/十名并与第二集团有质的差距,我觉得才算大国。这就制约了有些人口和/或地域等方面先天不足的国家某些方面再强也成不了大国

人均指标/科技水平/世界影响力等等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同等水平国家最多最多不超过20个),我觉得才算强国。这就制约了部分发展中的大国即便有些指标再突出也不能算强国。

强国不一定是大国,大国很可能不是强国。就仿佛精瘦小巧的人身体可能很棒,身宽体胖的人未见得生理机能健康。身躯庞大的人要是机能再强健,那就可以算一方霸主了

中国目前正在成为大国,成为强国的路相对还比较远,虽然有些方面已略具强国雏形,而且其实有历史承传的原因。以大国的身份成为强国,非常非常不容易,一长段历史内全世界能有一两个就很不容易了。美国因为历史机遇和自身发展的科学演进,现在算是唯一一个大且强的国家吧。二战呀,太tmd给美国露脸了,现在世界各地的军事触角都得益于当初,百年内世界无质的变化,则世界格局很难改变,即便国家发展得比美国强大了,也不会再那么容易获得在世界范围扩张自己实力的机会勒。

[ 本帖最后由 chinesesongs 于 2007-1-17 14:26 编辑 ]
(*)&(*)
有一次做梦梦见我在考试,吓的我心惊肉跳,醒过来发现自己果然在考试

TOP

原帖由 iatb 于 2007-1-17 00:19 发表
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l995年,中国将近一半的科研
所和组织没有发表任何研究报告。中国大约有5000个这样的研究所和机构,平均每
个机构有125 名科学家和研究员,因此该报告表明,那一年,近2500个研究所和机
构的31万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甚至没有发表一篇研究报告。调查报告还发现,研究
机构拿出来的科研成果只有5%达到" 国家级水平" (最高水准),还有15% 达到"
部级水平" (二等水平)。报告还说,1995年,各研究所和机构申请的创新专利平
均只有0.09个。 , ...


说明这个文章写于1995年前后 拜托 10年多了耶

1995年的时候 计算机还486-66 4M内存呢
末世征象:地震 粮荒 战争 瘟疫 世界四分五裂

TOP

世行预测中国在2007GDP将超过德国,2006大约是2.58万亿美元,德国是2.81万亿美元,GDP其实不代表什么,可是却又代表了什么,呵呵。。。

TOP

中国现在能打卫星了 30年前还放卫星呢
末世征象:地震 粮荒 战争 瘟疫 世界四分五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