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金融] 美国金融风暴的警示

http://www.globalview.cn/ReadNews.asp?NewsID=15901www.csuchen.de0 e5 z! U) L% X  c. k' w+ G. S

" Q% D: T" K9 U. m

美国金融风暴的警示

   继今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因濒临破产而被摩根大通收购近半年之后,9月15日美国金融业再掀风暴。当天,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则被美国银行收购。前后仅半年时间,华尔街排名前五名的投资银行竟然垮掉了三家。这场风暴给人带来的冲击让人联想到1929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伴随着数以万计的华尔街员工失业,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纽约正面临空前的考验。人在德国 社区" H# l* }* H7 T5 j0 n
    危机发生后,全球信贷市场恐慌至17日达到历史性水平,促成了一波投资者向安全资产的“逃亡”,其程度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所未见。
2 @9 x2 h, u* o. ~4 w    有报道指出,在全球范围内,金融压力指标都达到了创纪录的峰值水平。短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跌至二战时伦敦遭到大规模空袭以来的最低点。银行间借贷实际上陷于停顿,投资者争相从任何前景存在疑问的机构或行业中撤离资金。
* Q/ T# D6 l6 m6 L/ t. o
6 ?' x- l* y3 t5 M. uwww.csuchen.de                                  危机的全球化
. I4 o" D: Q! Y) E- y$ d2 A1 g) z. h: M2 k. L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为灾难的后果可以与自然灾害相匹敌。一种是战争,被历史学家称之为“流血的政治”;另一种则是经济危机。与战争相比,经济危机虽然不至于立刻杀死成千上万的无辜生命,但是其对于实体经济、民众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破坏性影响,同样是巨大的。8 I2 `' E$ Y) F$ j8 w
    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引发了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大规模动荡,更引发了人们对于全球经济衰退的进一步担忧。虽然经济衰退与经济危机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多数人都会用最坏的考虑来思索这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能否幸免于难。人在德国 社区$ A! x- i1 [9 Q3 I' }
    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从表面上看只是一家投资银行的倒闭,但是将带来人们对于金融资本市场动荡的更大担忧。这是战后世界金融体系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雷曼兄弟公司的标本意义,不在于其158年的华尔街历史,而在于它暴露出现有世界金融体系在全球化大潮中的脆弱。" N" X* @' z0 ~: \2 }+ X
    从此次有可能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中,我们并非没有教训可以总结。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业高度发达,成为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撑。但是这种超级大规模流动的金融市场,既是全球化的机遇,也蕴藏着巨大的资本风险。$ ?. U! j( H: N5 L0 M
    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全球化成了一个理想未来的代名词,仿佛只要进入全球化进程,就能够分享这个世界上的所有资源、人力、资本甚至是现代化的成果。对于全球化的批判,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其实所谓全球化,并不止意味着资本的全球化、人才流动的全球化,更不仅仅意味着全球性金融巨头的一家独大。全球业也应该意味着在危机到来的时候,全球各国能够联合起来,对这场危机作出必要的反应。
# m7 P; @0 N2 Y" K    此刻,对有责任感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来说,联合解决当前危机,并重建国际金融秩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 f3 a3 I+ y& H# z1 \
    雷曼兄弟的倒掉,究竟是开端,还是谷底,资本市场的预言家们已经噤若寒蝉,宁愿作出最坏的判断,也不肯提供最小的信心。但是任何一个国家,仍然要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安全和金融稳定做出最后努力。面对此刻的金融危机,这是投资信心所依赖的最后希望。6 ~$ }0 t6 _1 J: W$ e( j! O- z
% y7 \7 w/ W/ X/ u
                             华尔街全融风暴的警示
  f3 W6 i2 d! q0 d3 b& R6 j7 i人在德国 社区# {+ r/ J2 Q; o! E( A4 V2 N" P
    自去年夏天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来,随着问题恶化,各方的反思也越来越多。在回溯危机根源时,许多分析人士把矛头对准了美国住房市场和金融业的疯狂投机炒作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住房和金融的双重投机酿成了目前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的局面,并造就世界金融稳定难以承受之重。
1 ~: R9 I4 l6 X% {: y. k9 y# c1 x    2006年以前,美国住房市场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保持着繁荣。随着房价不断攀升,市场投机现象越来越严重,加上一些银行在贷款审查程序上有意识的疏漏,大量收入较低、信用纪录较差的人群也加入了贷款购房者的大潮,成为所谓“次贷购房者”。这部分购房者存在极大还贷违约风险,为危机日后全面爆发埋下了隐患。$ y  x/ }% ^& r# e( a
    同时不少金融机构搭上了住房市场繁荣的“便车”,在金融创新的名义下开发了越来越多与住房抵押贷款相关的资产支持证券和金融衍生品,其种类、规模和复杂性均令人瞠目结舌。
" V. s: y( r9 \- ^5 \* }$ M7 L人在德国 社区    虽然目前美国次贷危机远未结束,但从过去一年多的情况来看,已有许多东西值得总结。$ i3 g. i6 C* u
    首先,金融监管必须加强。金融监管作为政府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的一部分,理应在预防、处理金融危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 y; K) M' N! X    其次,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不能放松。本来,风险控制是企业治理的重要内容,在通常情况下这几乎是一个常识,但在次贷危机中人们看到,美国的许多放贷机构、投资银行和抵押贷款融资机构都放弃了严格的风险控制,加入了住房市场投机炒作的大潮,最终酿成灾难性后果。
. Z0 z8 i( l2 F: `6 X: M# @2 \! N
                           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正在变奏
* g: g7 ~  [& g! d9 s( |9 d" v人在德国 社区
& ^! t+ h( j0 j; A- I9 ]人在德国 社区    中国央行9月16日突如其来宣布,决定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央行近四年来首次下调一年期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更是多年来首度向下调整,显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正在变奏。5 |+ E7 i: O: d* s9 k/ ?5 L1 p6 k" t
    中国股市今年以来已跌了六成以上,一些地方楼市降幅也不少,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出口厂商的日子,更是很不好过,中国经济下行的风险在增大。一些学界和市场人士在多种场合呼吁救市之声不绝于耳。但是,官方对于具体“救市”的举措,除了在信贷方面对“三农”、中小企业和灾区融资方面开了一扇小门之外,一直谨慎行事,不轻易出手。
# i' S" V- u: ]$ Z3 M5 E. D人在德国 社区    此中缘由,在于保经济增长和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是中国官方重中之重,有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敢偏废。所以,在“维稳”的旗帜下,更多的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时间换空间。
7 R1 |7 T. ~3 H5 B. t人在德国 社区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很少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其外,千山独行。因此,就在美国雷曼兄弟面临破产清算危局、华尔街风声鹤唳之时,中国央行一反常态,拿捏局势,“双率”齐降,显示中国政府确确实实增强了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用以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避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www.csuchen.de# U$ A0 {) T0 k. v! @8 B2 J
    (《环球视野》摘自2008年9月22日《老年文摘》)* @9 \" ~. I  ~8 p+ o- n/ m

6 Q. j- e8 W: N) f# c* D. ][ 本帖最后由 搞不懂. 于 2008-10-2 22:53 编辑 ]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