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就这样子让帖子自然沉底,低调收场的,结果没有想到被某位热心的同学一洛阳铲又给发掘出来了。
看来还是得简单交代一下。本人上个星期在家闲的无聊,又没有工打,又没有课上,人闲就起杂心。于是就有了这个最初的帖子。本来想着半玩半认真的做做,没有想到亚琛的兄弟姐妹们对于祖国传统饮食文化如此的热爱,在短短的2天时间里,我接到了至少30个电话的预订。本人鄙陋,从来没有应付这么大的场面,施展浑身解数也忙不过来了。加上这个星期突然电脑厂有活儿干,而且还天天加班,每天回家都已经7点过,根本来不急吃饭,一直要在厨房里转到晚上1点钟左右,才能够休息,每天也只能睡4,5个小时而已。我觉得基本上我上班的时候都在梦游了,对于最开始已经订购的同学,我不敢食言(害怕千夫所指啊,呵呵),尽量满足,但是对于之后订的同学,只能说声抱歉了。我也觉得这样做不算厚道,但是实在精力有限,希望大家能够见谅。
在短短的3天时间里,同学们的热情让我万分吃惊。昨天晚上一阵冰雹,一位哥们儿顶风冒雪前来取,到的时候已经浑身透湿。一位阿姨把小孩子哄睡着之后,10点多从火车站坐车过来取肺片。今天晚上,一位姐姐,在买了肺片回家吃完之后,还专门打来电话问候致谢。这些都让我非常的感动,借用郭德纲一句话:小子何德何能啊!
如果过段时间不那么忙了,也许在圣诞节期间,又会开始继续做一段时间的。
Share |
Share

TOP

我自己本人是个很喜欢吃的人。一直不太喜欢孔子,尤其讨厌《论语。乡党》一章,觉得讲究得让人恶心了,却唯独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点体会。
大家对肺片都很感兴趣,那我就简单讲讲这个菜得来历吧。
有清以降,四川就是一个移民省份,众所周知的“湖广填四川”就是指这个,各省外来人口带来了各省份的口味,到了四川这个盆地,一加混合,就慢慢形成了一种新的口味。到了清朝道光同治年间,辣椒这个南美舶来品进入了中国腹地,它提供了辣味,代替了以往姜,芥提供得辣味。辣椒和四川本土特产的花椒(全国最麻最香的花椒就出产在四川,以汉源,茂县汶川地区的大红袍品种最佳)相结合,最后大概在清朝末年终于定型为现代川菜,成为中国八大菜系最年轻的一道。
肺片原名其实叫“废片”,是一道正宗的回民食品。这个菜出现的时间大概在清光绪年间,在当时成都的市中心,有一座贡院(科举考场),这个考场前面有一大片空地,在平时,就被许多食品小贩占据,小吃品种林林总总,据清人傅崇钜《成都通览》记载,那时候小吃品种有一千多种之多,品类之盛,远胜如今。废片便是其中的一种,是如今夫妻废片的滥觞。
刚刚面世的废片原料是用黄牛的头皮做成的,牛的头顶正中,有一块方正的头皮,呈半透明状,煮熟之后,口感濡脆化渣。头戴白帽的回民们把牛头皮用卤水煮熟之后,用刀将其片成极薄的一片一片,然后用特制的红油将其泡上,装在用桐油石灰刷底(防止漏汁水)的竹篾篓里面。其色红亮诱人,其味异香扑鼻,以此招徕顾客。在废片摊子面前,摊主放一双筷子,供顾客夹食,这双筷子是公筷,严禁沾嘴。于是吃得时候,吃相便很滑稽,小心翼翼得夹起一片滴着红油的头皮片,仰头张大口,一定要对准。一来防止红油滴在衣服上甚至流进脖子里面,二来异香的红油也舍不得半点的浪费。顾客吃一片,摊主在他面前便放一根小竹签,以便最后结算价钱。光顾这样的摊子的食客大多是短褂草鞋的平民,但是这样的美食 ,也往往能吸引那些长衫大褂的上流食客。蹲下吃废片,如果被熟人看见,对长衫们自然是很没有脸面的事情。于是在蹲下前,长衫们自然要左右看看,确定没有熟人之后,才蹲下大快朵颐。美食面前,人人平等。久而久之,这道小吃又有个浑名“两头望”。
后来到了清末民初,有一对夫妻,好像男的叫郭朝华(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在废片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牛肉,牛舌,牛肚,碎花生米,芹菜叶子等等原料,最后更名为“夫妻肺片”。不过据说,夫妻肺片不管在香味和工艺上,都不如最初的废片。废片这道小吃,便像《广陵散》曲谱一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终成绝响。
打字是个体力活,楼主明天还要上班。闲话少说了,洗洗睡吧。
再次祝大家周末愉快

TOP

以后你上班的时候多带点去分给大家吃就可以了:naughty: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