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出游] 计划圣诞节去土耳其12月22日出发28日回,找同游

日期如题, 我们3人, 二男一女,想再找一女童鞋,这样一路更好玩,
租酒店更优惠些。
路线 / 伊斯坦布尔 / 安卡拉 / 安塔利亚 , 除飞机往返德国杜塞外,
计划在土耳其一路乘汽车或火车, 住青年旅舍,适合学生背包族旅游。
如有兴趣加入的童鞋, 联系 179546 5591 或 tm.so@hotmail.com

一次难忘的,探索中国古代突厥人故乡的旅游, 机会难得哦, 快加入我们吧。

持有学生签证的同学, 可以网上申请电子签证。
或到土耳其机场, 盖章,即落地签证。

TOP

时间可能小小改动, 24日杜塞飞安卡拉, 29日伊斯坦布尔回杜塞。
最便宜的机票才 221欧, 要去的童鞋, 赶紧啊, 晚了机票就没了。

TOP

关于签证问题,有几位童鞋打电话来询问, 我在这答复, 就不一一回电话啦。
网页 www.evisa.gov.tr/en
只要持有中国护照,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欧盟签证,即可在该网上申请,
三步, 申请, 付账, 打印, 就可拿到电子签证。签证费 15欧

TOP

关于订机票的事, 我们是在亚深 last Minute 店订, 童鞋也可自己在网上订,
网页 www.ltur.de
我们计划订 Pegasus Airlines , 票价 221 欧。 要一起的童鞋, 订之前, 来个短讯或电话, 以免
订的时间和我们不一致。 注意,我们不是旅游公司,别告诉我们银行帐号,安全起见, 我们代劳不了。
本来就是想找个游伴,结果找来些麻烦。还可能被人误解。。。

TOP

别人玩的心得, 发来给各位看看

作为唯一一座地跨两大洲的城市,伊斯坦布尔(Istanbul)是土耳其文化,经济,金融中心和最大的城市,人口超过1300万。伊斯坦布尔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公元前七世纪,来自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希腊移民,在当地建立了一座城市,名叫拜占庭。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选中拜占庭,作为罗马帝国新的都城,当时更名为新罗马,后世称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为君士坦丁的城市。公元395年,东西罗马帝国分裂,君士坦丁堡成为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的首都。拜占庭帝国延续了一千多年,是历史上最长久的帝国。作为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在漫长的中世纪一直是欧洲最繁华的都市,建于公元六世纪的索菲亚大教堂在之后的一千年间,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席卷中东,在北进扩张的途中,与基督教拜占庭帝国遭遇。根据先知穆罕默德的圣训,谁打下君士坦丁堡,就能升天堂。公元674年,第一个伊斯兰教政权倭马亚王朝派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战争持续了四年之久,双方死伤无数,穆罕默德的亲随,掌旗官阿尤布(Ayyub)也阵亡城下。最后拜占庭靠着秘密武器“希腊神火”,打败了倭马亚军队,阻止了伊斯兰教向欧洲的扩张。





进入公元第二个千年,基督教经历了一次大分裂,以君士坦丁堡牧首为领袖的东方教派,形成了东方正教会,简称东正教,与罗马天主教会分庭抗礼。之后的几次十字军东征,有的以君士坦丁堡为进军耶路撒冷的中转,有的是应拜占庭帝国之邀,抵御周边的塞尔柱突厥等异教徒。其中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还没跟异教徒交手,先对友邻下手,攻占了君士坦丁堡,赶跑了拜占庭皇帝,建立了一个罗马天主教的拉丁帝国。直到1261年,拜占庭才收复君士坦丁堡。





经历了几次十字军的折腾,加上突厥人的围攻,拜占庭帝国每况愈下。到了十五世纪,昔日庞大的帝国仅剩下君士坦丁堡一座孤城,四周完全被奥斯曼突厥的领土包围,只能从海上接受外援。1451年,默罕默德二世继任奥斯曼苏丹,年仅19岁。这位被后世称为“征服者”(Fatih)的年轻苏丹,一位虔诚的穆斯林,念念不忘先知的圣训,志在夺取异教徒的最后堡垒——君士坦丁堡。默罕默德二世先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建起了两座城堡,阻断了拜占庭来自黑海的援助。又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封锁了达达尼尔海峡,切断了来自威尼斯的增援。同时出巨资从欧洲人手里买来当时威力最大的火炮,用以摧毁君士坦丁堡坚固的城墙。





1453年4月6日,默罕默德二世率领二十万大军和三百多艘战舰,对君士坦丁堡发起了总攻。经过近两个月的围城苦战,终于用大炮轰塌了君士坦丁堡的一段城墙,5月29日,奥斯曼大军攻入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殉国,千年帝国寿终正寝。默罕默德二世从埃迪尔内门入城,即刻将索菲亚大教堂改为清真寺,并下令停止屠城。对于东正教和基督徒,默罕默德二世采取了怀柔的政策,保留了东正教教会和君士坦丁堡牧首,允许基督徒保留信仰。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对基督教世界特别是西欧,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意味着通往东方的贸易通道落入穆斯林手里。为了寻找从海上到东方的新航道,西方的航海家只得另辟蹊径,向西向南航行,从而导致了航海的地理大发现。





拜占庭帝国灭亡后,默罕默德二世宣布继承罗马帝国的帝位,但是没有得到基督教世界的承认。俄国,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君主,也纷纷称帝。最后号称继承罗马帝国衣钵的有三大帝国:奥斯曼帝国,沙皇俄国,和神圣罗马帝国。


奥斯曼帝国将首都从埃迪尔内移至君士坦丁堡,逐步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在征服了阿拉伯世界之后,又承袭了哈里发的头衔,十六世纪苏莱曼大帝统治时期,是奥斯曼帝国的黄金时代,君士坦丁堡也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中心,通过对东西方陆路贸易的控制,富甲一方,其文化艺术建筑也达到了鼎盛。





从十六世纪末开始,奥斯曼帝国盛极而衰,版图逐渐缩小,到十九世纪,沦为西亚病夫,君士坦丁堡也不复往日繁华。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帝国战败,战后被协约国瓜分。1923年,奥斯曼帝国末代苏丹退位,土耳其共和国成立,迁都安卡拉,结束了君士坦丁堡近六百年奥斯曼帝国首都的历史。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急于破旧立新,很多地名特别是希腊化的地名,纷纷改成土耳其时代新名字。1930年,君士坦丁堡正式更名为伊斯坦布尔。现在君士坦丁堡一词,只能用于拜占庭时期。





自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伊斯坦布尔逐渐恢复了元气,人口大量涌入,经济腾飞,迅速发展为现代化的大都市,成为欧洲第二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地处欧亚连接之处,扼守黑海和地中海之间的航运要道博斯普鲁斯海峡,是古代丝绸之路和海运的必经之路,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来自东西方的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种族,在此融合交汇,形成了伊斯坦布尔独特的风情和魅力。伊斯坦布尔的老城区,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10年,伊斯坦布尔被评为欧洲文化之都。伊斯坦布尔独特的风韵,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2012年来访的旅客人数达一千一百多万,位居世界第五。





那天一早我们离开埃迪尔内,沿着高速公路驶向伊斯坦布尔,一路都很顺畅,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了伊斯坦布尔的郊区,可最后不到20公里的路程,却用了一个多小时,充分体验了伊斯坦布尔著名的大塞车。特别是加拉塔大桥下,埃敏诺努码头到锡尔开吉火车站这一段,完全是第三世界国家才能见到的彻底的无序和混乱,各种车辆争行,互不相让,三条车道的路上基本上是五辆车并行。因为我们的旅馆位于老城区的巷子内,周日的白天禁止机动车入内,我们只能把车停在锡尔开吉火车站,旅馆派来一位前台的小哥,帮我们拿行李带路。在旅馆安顿好之后,我们把车开到金角湾对岸的塔克西姆广场的Avis办事处,还了车,顿时感到一阵轻松。





我们在伊斯坦布尔有三天半的时间,不算充裕,但刚好可以涵盖最主要的景点。从下面这张地图上看,伊斯坦布尔被海峡和金角湾分成了三个部分,依次是左下部的法提赫区(Fatih),左上部的贝依奥卢区(Beyo?lu),和右边的亚洲区。

TOP

法提赫区是当年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老城区的所在,伊斯坦布尔主要的景点基本上集中在这里。贝依奥卢区旧称佩拉区,拜占庭帝国后期曾经是热那亚人和威尼斯人聚居地。这两个区都在欧洲部分,被金角湾南北分隔,由加拉塔大桥相连。与这两个区隔海相望的是伊斯坦布尔的亚洲区,这一段海峡比较宽,欧洲区和亚洲区之间没有大桥连接,交通要靠轮渡。我们在伊斯坦布尔的三天半,其中半天花在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的轮渡,半天去了贝伊奥卢区的新皇宫,塔克西姆广场和独立大道,其余两天半都用在法提赫区,亚洲区根本无暇驻足。





关于伊斯坦布尔旅游的几点小贴士:




•交通:我们的旅馆在老城区,大部分景点都在步行范围之内。去塔克西姆广场,大巴扎这些比较远的地方,坐过几次有轨电车,用的是伊斯坦布尔交通卡,26TL可以坐10次。打过两次出租,都是事先讲好价,没有打表。


•博物馆卡:每张72TL,在72小时之内,免费参观伊斯坦布尔的主要博物馆,包括老皇宫,索菲亚教堂,考古博物馆,土耳其伊斯兰教艺术博物馆,马赛克博物馆和科拉教堂。用博物馆卡可以省去排队买票的时间,去四个博物馆就能收回成本。通过旅馆就可以购买。(刚上网查了一下,现在博物馆卡已经不包括老皇宫的后宫了,参观后宫还要另付15TL,也许就不合算了。)


•伊斯坦布尔的三大主要景点,老皇宫,索菲亚教堂和蓝色清真寺,特别是前两个,属于游客必到的地方,最好赶在早上开门之前提早去排队,越晚到队伍越长,等候的时间就越久。我们去的时候是五月初,还不算真正的旺季,在索菲亚教堂和蓝色清真寺都排了二十分钟。同理,参观老皇宫时,先去珍宝馆,后宫,尽量避开游客的高峰。




由于伊斯坦布尔内容较多,分为上中下三贴贴出。这一贴介绍新老皇宫和考古博物馆。





托普卡帕宫(Topkapı Palace ),是奥斯曼帝国的老皇宫。苏丹莫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后,于1459年开始动工兴建这所皇宫,此后四百年间,既是奥斯曼苏丹处理军国大事的官邸,又是日常生活的居所,直到1853年,苏丹阿卜杜勒-麦吉德一世把皇宫迁到新建的多玛巴切宫为止。托普卡帕宫建在塞拉格里奥海角的制高点上,扼守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金角湾的交汇点,地势险要。托普卡帕的意思是大炮门,源于19世纪的一座老城门。托普卡帕宫包括四重庭院和后宫,全盛时期有超过四千人在此居住。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托普卡帕宫改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游客除了欣赏奥斯曼时期的宫廷建筑,还能参观宫里展出的珍宝,瓷器,书法,绘画,武器,服饰,以及伊斯兰教的圣物。





1. 托普卡帕宫通向第二庭院的致礼门(Gate of Salutation)。双塔式的大门,是拜占庭风格的建筑,而非奥斯曼式的。

TOP

后宫(Harem)是苏丹和家眷以及佣人仆役卫士居住的地方,外人禁止入内。阿拉伯语里,harem就是禁止的意思。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之间不可以互相奴役,所以苏丹宫里的妃子,女奴都是基督徒。男仆役卫士则由阉割过的黑奴充任。
8. 后宫:黑人宦官庭院(Courtyard of the Black Eunuchs)。
14. 后宫:苏丹穆拉特三世(Murat III,1574至1595年间在位)的私人宫殿。罗马尼亚电影《勇敢的米哈伊》里米哈伊朝见的那位苏丹就是穆拉特三世。穆拉特三世是苏莱曼大帝的孙子,属于比较文弱的君主,一生从未指挥过一场战争,到了后期,甚至深居宫禁,闭门不出,生怕被手下的禁卫军谋弑,和明朝几十年不上朝的万历有一比。盛极一时的奥斯曼帝国就是在穆拉特三世时期走向衰落。这间宫殿是后宫保存下来的最为古老而完整的宫殿,是建筑大师锡南设计的。

TOP

提到君士坦丁堡,人们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索菲亚大教堂,这座雄伟的圆顶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的典范,君士坦丁堡的象征。索菲亚大教堂的名称Hagia Sophia,希腊文里的意思是“神圣的(Hagia)智慧(Sophia)”,有的介绍称其为圣智大教堂,索菲亚只是音译,大教堂并非以圣人索菲亚命名。

历史上,君士坦丁堡共有三座索菲亚大教堂,第一座建于公元360年,毁于404年,第二座建于公元415年,毁于公元532年的尼卡暴乱。当时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是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罗马拜占庭从君士坦丁大帝算起,一千多年间共有99位皇帝,查士丁尼的地位和声名仅次于君士坦丁,他最著名的功绩,一是留下了一部查士丁尼法典,奠定了欧洲法律的基石,另一项就是重建了索菲亚大教堂。

尼卡暴乱发生的时候,查士丁尼刚登基不久,地位还不稳固,元老院和贵族里有不少反对他的势力。尼卡暴乱的起因是一场马车竞赛,当年君士坦丁堡的居民疯狂地迷恋这种赛事,城中有一座大赛车场Hippodrome,可以容纳10万人。当时民众分为两派,因为一场比赛的结果,两派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最后演变成暴乱,暴民烧毁了元老院,索菲亚大教堂,并且在反对派的挑唆下围攻皇宫,逼查士丁尼让位。查士丁尼见局势失控,准备乘船出逃,被他的皇后痛骂道,头戴皇冠的人不应该在失败时临阵脱逃,必须坚持下来,皇帝的紫袍是最美丽的裹尸布。查士丁尼羞愧难当,打消了逃跑的主意。一面派出太监总管,用重金收买其中的一派,另一方面暗地从外地调来大军,对暴乱的民众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三万多人被屠杀,暴乱才终于被平息。查士丁尼随后大搞秋后算账,借机灭掉了反对势力,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平息暴乱之后,查士丁尼下令重建索菲亚大教堂。为了修建一所前无古人的宏大建筑,查士丁尼聘请了一位物理学家和一位数学家作为设计师,应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征调了全国的物资和人力,耗时五年多,于公元537年年底,举行落成仪式。据说,当查士丁尼见到这座空前庞大的建筑时,情不自禁地说道:“所罗门王,我终于超过你了!”索菲亚大教堂从建成之日起,直到1520年塞维利亚主教堂建成的一千年间,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索菲亚教堂不仅规模宏大,内部装潢也精美无比,墙壁和屋顶都装饰着造型精美的壁画镶嵌画。

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征服之后,索菲亚大教堂旋即被改成清真寺。征服者并没有摧毁这座建筑,只是进行了一系列改建,原来的壁画镶嵌画并没有被毁掉,只是涂上了一层泥灰,因而得以保存下来。奥斯曼的建筑师们在原有的建筑上,有增加了宣礼塔,米哈拉布,敏拜耳等伊斯兰教的元素。索菲亚教堂精美宏大的建筑结构,为奥斯曼帝国的建筑师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模板,奥斯曼风格的清真寺,就是脱胎于索菲亚大教堂。

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之后,实行政教分离制度,索菲亚由清真寺改为博物馆,地毯被撤走,原来覆盖在墙上的那层泥灰石膏被细心地剥离,使得这些古老的镶嵌画重见天日。走进教堂,你会看到一个独特的场景,基督教题材的镶嵌画和伊斯兰教书法并排陈列,在米哈拉布(祈祷壁龛)上方是圣母的画像。

1. 索非亚大教堂。

如果说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建筑的典范,那么代表伊斯坦布尔奥斯曼风格建筑的精华,则非蓝色清真寺莫属。蓝色清真寺的全名是苏丹阿赫麦德清真寺(Sultan Ahmed Mosque),因为内部装饰使用了伊兹尼克的蓝色瓷砖,而得名蓝色清真寺。蓝色清真寺建于1609至1616年,由苏丹阿赫麦德一世出资,建筑大师锡南的弟子默罕默德·阿伽(Sedefkâr Mehmet Ağa)设计。

蓝色清真寺的设计基本上遵循了锡南所创立的风格,默罕默德·阿伽只不过是亦步亦趋,中规中矩。蓝色清真寺整体上简洁大气,特别突出的是六根宣礼塔,独树一帜。当年只有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大清真寺拥有六根宣礼塔,其它清真寺最多只能有五根,否则是大不敬。为什么蓝色清真寺也有六根宣礼塔,传说是设计师问苏丹想要什么样的宣礼塔,苏丹回答说“鎏金的”(土耳其语altın),结果设计师听成“六根”(altı)。其实这多半是对外界的一个托辞,苏丹这样做真实的目的是要显示自己作为伊斯兰世界领袖的地位,和麦加叫板。这一逾制之举在伊斯兰教界还是引起了不少非议,最后苏丹不得不出资给麦加大清真寺又加了一根宣礼塔,才算平息了这场风波。

和其它清真寺稍有不同,蓝色清真寺在每天有几段祈祷的时间内,不对游客的开放。内部很大一片也给拦了起来,只对信徒开放,允许游客活动的空间十分有限。我们参观的那天,正赶上周末,排了半个小时才进去,里面又是人挤人,印象不免打了些折扣。

26. 蓝色清真寺。

TOP

土耳其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在他的自传体散文集《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一书里,对他出生成长生活的这座城市,写过这样一段话,“奥斯曼帝国瓦解后,世界几乎遗忘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个废墟之城,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跟每个伊斯坦布尔人一样)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

作家对伊斯坦布尔最初的记忆来源于童年,“一个小孩透过布满水汽的窗户看外面所感受的情绪”,对伊斯坦布尔的印象好像一些“黑白影像”:“博斯普鲁斯老别墅的空船库。。。挤满失业者的茶馆。。。还是帕夏官邸时木板便已嘎嘎作响、如今成为市政总部响得更厉害的木造建筑。。。拜占庭帝国崩溃以来的城墙废墟。。。清真寺不断遭窃的铅板和排雨槽。。。几百年来曾是壮观的街头喷泉,现已干涸,喷头遭窃。。。”

帕慕克1952年出生于伊斯坦布尔一个商人家庭,成长的过程中,正好见证了家族的家道中落,和城市的衰落变迁。作家的心情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目睹千年古城的破败衰落繁华不再,倍感忧伤失落;另一方面,虽然内心崇尚西方,盼望自己的国家和城市早日走向现代化,但又为急功近利的政府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城市改造计划对古迹文化的破坏而痛心,却又无可奈何。帕慕克把这种感受称为hüzün,中文翻译成“呼愁”。这种“呼愁”,不只是他个人的感受和记忆,也是数百万人共有的阴暗情绪,是伊斯坦布尔整座城市的忧伤。帕慕克的书里,附了很多伊斯坦布尔当年的老照片,从这些黑白的旧照片是看,当年的伊斯坦布尔和骆驼祥子时代的老北京到有几分相像,略显破败苍凉,却不失旧都遗韵。不过和北京相比,伊斯坦布尔算是非常幸运的,至少绝大部分昔日帝国的遗迹,都保留了下来。而北京的古迹,除了几个主要的改成公园,其余包括城墙,牌楼,大部分胡同,四合院,早已荡然无存。

今天的伊斯坦布尔,色彩绚烂,丰富多姿,充满活力,和作家笔下当年那个“黑白影像”的城市全然不同;作为游客,不是生长于斯,也很难真正体会到那种“呼愁”。不过当我们流连在伊斯坦布尔喧闹的市场,穿过古老的狭巷,在落日的大桥边看着远去的轮渡和清真寺的剪影,确实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风情和魅力,这也许或多或少和那种“呼愁”有着某种的关联,正如另一位土耳其作家拉锡姆(Ahmet Rasim)所说:The beauty of a landscape resides in its melancholy(景色之美来源于其自身的悲愁)。

伊斯坦布尔的欧洲部分被金角湾一分为二,南岸的法提赫区是当年的君士坦丁堡的老城,主要的历史遗迹都集中在那一带;北岸的贝伊奥卢区旧称佩拉区(佩拉是希腊语对岸的意思),拜占庭时期曾经是热那亚威尼斯人的殖民地,后来奥斯曼帝国时期也一直是是欧洲移民特别是希腊人的聚居区。从十九世纪开始,奥斯曼帝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城市现代化,在贝伊奥卢(佩拉)区修建了包括新皇宫在内的很多欧洲风格的建筑,特别是当年的佩拉大道(今天的独立大道)两旁,满是各国领事馆,银行,商店,剧院,咖啡馆等现代化的豪华建筑,号称东方巴黎。最初的电线电话街车地铁等现代化设施,也出现在这里,其中1875年开通的地铁(其实是连接加拉塔码头和佩拉大道的隧道缆车)是欧洲第二早的地铁,仅次于伦敦。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贝伊奥卢区曾经是奥斯曼帝国的金融中心和现代化的窗口,但在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以及二十年代和五十年代两次希腊侨民的大规模撤离,和外地移民的涌入,贝伊奥卢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日渐衰落破败。从九十年代起,政府开始陆续修复一些历史性建筑,古老的街车也重新开始运行,一度破落的城区又重现十九世纪的古老风貌,特别是独立大道一带的,重新成为伊斯坦布尔的时尚中心,吸引无数的市民和游客,前来观光,购物和休闲。

1. 独立大道的起点塔克西姆(Taksim)广场,是伊斯坦布尔最著名的广场。广场上的共和国纪念碑建于1928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5周年之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