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1144
- 威望
- 328
- 金钱
- 0
- 阅读权限
- 70
- 性别
- 男
- 在线时间
- 71 小时
|

柏林电影节《梅兰芳》观后感
本不想看《梅兰芳》的,不大感兴趣,所以10号首映那天只是去站在门口看看红地毯,能买到票进去也没买,就像某人说的“假追星”。 没想到第二天搭顺风车,被人顺路稍到Urania,眼看着别人都买了票,而且比首映式便宜,在动员之下犹豫一阵决定还是买张票进去看看。
开演前十分钟进去一看,里边竟然还有很多空座位,上座率也就50%,这跟昨天的盛况大可不一样。
两个多小时的片子,看完之后有一些感想记录一下:
这部电影实际上与京剧无关,讲的只是一个演员、一个旧社会被称为的“戏子”的人的心路历程,京剧只是一个借用的壳子而已。影片到了后半部突然转折,以民族大义为核心,构成了电影版的爱国主义教科书,这有点让人出乎意外。按理说这样的片子在国内放映没问题,可拿到国际电影节上还想获奖,就有点不大合适了。这只是一方面,更重要是另外一方面:导演有意这样安排,似乎是在与前边的片头相呼应: 前清时期的梨园父辈因服丧而没在慈禧生日披红,因此被治罪;十三爷死前又叮嘱他成名之后别忘了提高一下梨园艺人的地位,于是后来到了抗战期间他就通过“蓄须明智”的义举,一下子就把梨园艺人的地位给提高上去了。 而这样的安排恐怕实在有些牵强。
前清时期并非那般的腐败不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礼法贯彻深入,服丧的人不用披红,皇上知道了不但不该降罪,还应该奖赏其“孝”的,电影中为了满足导演自己的“预设”而刻意虚构这样的情节,实在是不合情理。 另外,抗战期间的梅兰芳的确曾蓄须明智,以一个艺人的身份表达了他的操守和气节这倒是真的,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当时日本人也很尊重梅兰芳,只是强烈地邀请他登台演出,并没有太为难他,更别说把刀家在梅兰芳脖子上这种杜撰的事。 要说梅兰芳能通过“蓄须明智”一下子就提高了伶届艺人的地位,这就只能说是导演的自我YY了。这件事除了表明梅兰芳的个人气节外,另一方面从反面讲也说明了日本人对文化事业的重视,懂得收买人心,因此才对梅兰芳宽宏大量、尊重有加。
要说“蓄须明智”就提高了伶人地位,那纯属扯淡。要说传统艺人地位的提高,还得说影片所没有表现的解放后那段时间,梅兰芳这种旧社会妾身不明、任人调戏的戏子到了新社会都摇身一变成了“人民艺术家”,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当然,文革期间又倒下去了则另当别论)。与此类似地,50年代严凤英、常香玉、新凤霞等一大批传统艺人的吃香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各自剧种的地位,而且她们当上“人民艺术家”之后也都刻意大力提携各自的剧种(就像90年代赵本山走红之后就一心想着要让二人转登上大雅之堂一样)。
非要通过前后呼应、弄出个以民族大义提高了伶人地位,这是整部影片灵魂性的、根本性的败笔。 显然,陈大导演并未从《无极》的无厘头之中吸取了多少教训、获得了多大长进;或者说他跟张艺谋一样,压根就不是个文化人,这样的要求对他来说太高。
影片其他方面的败笔大多是只是技术性的、细节性的,此外,闪光点也不少,记录几条个人感受如下:
1,少年的梅兰芳太过妖娆,绝对是同志的好材料(当然,这可能也符合历史事实);
2,擂台赛,梅兰芳三局两胜,不过每一场都有点莫名其妙。梅兰芳为什么赢、哪里表现好?导演并没有展现出来,所做的铺垫严重不足;
3,章子怡是个亮点,她扮演的孟小冬一出场就光彩照人,一扫以前我心目中章子怡刻薄如巩俐般的印象;(电影节红地毯上章子怡的表现也相当好,可以说光彩照人,估计进入良性循环的人都是人逢喜事神清气爽的缘故,呵呵)
4,片头的京剧片断看着还象那么回事,可到了成年以后改由黎明演出的那两段就差得太多了,简直如同儿戏。据说黎明与章子怡都没经受过京剧训练,相比之下章子怡的表现要比黎明好。
5,陈虹找章子怡哭诉那段,陈虹的表演不到位,有点虚假做作的感觉。
6,片中性别混乱的情节较多,如片头坐在大腿上的某哥,后来的那个刺客等等。
7,影片最成功的地方,是孙红雷演绎的邱先生。一方面是他的表演出神入化,再次证明他的确是以演技取胜的实力派演员; 而另一方面则是导演借他之口说出来很多经典之言,最重要的是这段:“梅兰芳所有的一切,都是从这份孤独里头来的。谁要是破坏了他这份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
其实这段话说的恐怕不止是梅兰芳,而是包括陈凯歌自己在内的、一切从事人文事业的人。 这种人,必定要“梅花香自苦寒来”,必定要承受老天“苦其心志,增益其所不能”的安排。 苏格拉底说:娶一个悍妇可以让人成为哲学家,娶一个好的妻子可以让人幸福。苏格拉底当然是前者,而且可以想象,娶了好妻子的人群之中,成为哲学家的比率也必然大为降低。
孙红雷另一句次经典的台词是:“他日本人要是不走,难道这京剧就该亡了?要是德国占了英国,那英国人就永远不演莎士比亚了?” ,这话非常有道理,不过多了一个“永远”二字,就有点偷换概念之嫌了;还有“战争隔几年就一次,,,一切都重归于好,烟消云散,,,这就是寻常世界”等等。
想不到的是,这届柏林电影节上除了《约翰·拉贝》之外,还有一部《梅兰芳》也提到了1937年12月的南京,虽然只提到了日军占领南京,而对屠城只字未提。
总之,《梅兰芳》这部影片不乏一些亮点,但总体而言,是一部中心思想牵强附会的失败之作,这样的片子能代表中国出线参赛不是一件好事情。
总体上我给影片打70分,给孙红雷的表演打95分;影片获得大奖不必指望,就算得了大奖也肯定不公;而孙红雷如果能获奖的话还有道理。 影片所能反映出的是,继《无极》之后,陈凯歌对“人性”的挖掘已经无法再深入下去,以他的境界,已经沦落到了“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地步。
ps:一直以为柏林电影节是周日颁奖,没想到周六晚上就颁奖了,《梅兰芳》果然一无所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