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5407
- 威望
- 1203
- 金钱
- 0
- 阅读权限
- 90
- 在线时间
- 538 小时
|

二、关于“中国责任论” www.csuchen.de% {) N8 l; w. F; b' M
; X6 f2 H" z! J
此次金融危机是在全球失衡的背景下爆发的。从表面上看,金融危机似乎和全球贸易失衡存在着某种关联。但如前文所述,美国的经济政策、金融监管和金融市场的多重失误,才是造成危机的根本原因。美国长期的低储蓄和高逆差的根源在于其自身的经济政策和消费习惯。如果将全球经济失衡归咎于顺差国,显然是推卸责任,也是立不住脚的。
) Q' K) d1 \: g4 p+ V7 j. i" ~9 z" M
- |& k6 L3 B4 p' @- e 1.低储蓄、高逆差是美国长期以来的政策选择和消费习惯造成的,中国的高储蓄、高顺差不是美国低储蓄、高逆差的原因。
1 u* }8 V$ B" V, z& K3 \www.csuchen.de% s0 J/ i- ?+ i1 G$ G9 f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高顺差与美国低储蓄的出现存在明显的时期差异,说明两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实际上,美国高消费的习惯早在中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之前就如此了。在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个人储蓄率就曾降到零以下,1933年甚至降至历史最低点-1.5%。美国新一轮的个人储蓄率下降从1984年就开始了,到1999年就已降至2%左右的水平,并维持了长达6年之久,2005—2007年均低于1%。美国的贸易赤字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一直持续到现在,已历经近30年,同期财政收支除1998—2000年,也就是克林顿执政的最后几年之外也均为赤字,这些都不是近些年特有的现象。
* S# Z& S0 J! Y; X
: O9 X. v, a, z" z人在德国 社区 中国的外汇储备是在2003年之后才开始大幅增加。显然,认为中国的高顺差导致美国高消费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另外,中国官方外汇储备投资构成了其国际投资头寸的绝大部分。虽然中国外汇储备当前处于全球最高水平,但其国际投资头寸总量远比不上主要发达国家,净头寸量也不在国际最高水平。 1 q, ^& A2 @' V; [
; E" N7 A- V0 C7 d6 t5 p( I& E
导致美国高消费和巨额逆差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美国自身的国内政策。一方面,美国自IT泡沫破灭后,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大幅降息刺激经济增长。同时实施大规模减税和赤字财政政策,这些都极大地刺激了个人消费增长和公共开支扩大,导致居民个人和政府储蓄率不断降低;另一方面,美国在大量进口消费品以满足本国市场需求的同时,却对出口设置各种障碍,阻止本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两方面的综合作用导致美国储蓄率持续下降和贸易逆差大幅上升。 人在德国 社区8 a, ^ y3 z7 y- B! o$ u5 y
2 Y; n+ \$ \8 J4 `% b4 x
2.要求亚洲新兴经济体加强国际储备和国内储蓄,既是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提高危机应对能力的措施,也是IMF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给亚洲国家开出的“药方”。 6 ]1 n+ |+ f; D8 K- l2 X$ x0 C
* U5 j K3 {; N8 |( l! {! s# N
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救助过程中,美国政府主导了IMF对亚洲国家的救助政策及救助条件设计。在IMF给亚洲国家开出的“药方”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亚洲国家实行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减少财政赤字,增加国际储备。10年来,亚洲国家尤其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主要国家吸取教训,增加了国际储备和国内储蓄,提高了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现在却又被西方国家的某些人看成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源。其论调明显自相矛盾。
$ I$ E0 }: m' s/ G, \8 A人在德国 社区
* ?2 U& }, h% q, `' Z( u 3.中国的贸易顺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是全球化背景下由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全球产业分工深化的结果。
8 i# A! i* {( s& ^
1 @( t1 a& T) `# |& m( U" u 过去20年间,美国等发达国家完成了低附加值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结果是发达国家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越来越依靠进口。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顺差是在这种新的分工条件下的必然结果。这种分工模式并非是中国能完全主动选择的,中国的出口增长是全球产业转移的必然结果,具体有以下三种表现。一是从1999年开始,加工贸易顺差均高于当年贸易顺差总额。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贸易顺差为1800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则达到2100亿美元。二是2002—2007年,外资企业的顺差占总顺差的比例从31%提高到51%。2008年前三季度,外资企业的顺差占比进一步提高到61%。三是出口转移明显。不仅发达国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制造业也向中国转移。近年来,中国在对美欧拥有较大贸易顺差的同时,对东亚和一些石油输出国的贸易逆差也在不断扩大,中国有相当一部分贸易顺差是其他国家转移过来的。
+ J, }% v& T8 o$ @www.csuchen.de7 l$ G4 X9 r5 f; l0 c
从进口来看,中国的低进口也不是自愿的,这与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高技术贸易壁垒有关。中国经济的较快增长带来对高科技产品的旺盛需求。从比较优势的角度看,中国应当大量进口高端产品,但发达国家设置多重贸易壁垒,限制和禁止高科技技术装备出口到中国,导致我国进口增速持续低于出口增速,加大了贸易顺差。 www.csuchen.de0 O1 B8 J/ G, u9 d8 m
; B s+ K% R* H, Y2 a 4.自80年代以来,美国长期利率就一直保持下降趋势,这是由美国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造成的,与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并无直接关系。
$ l& y5 x% L& U. M. W) }( P* \ e% f2 e8 ]! W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与美国长期利率下降存在明显的时期差异,说明两者之间并无直接因果关系。美国长期利率从80年代以来就一直保持下降趋势,90年代末之前的下降速度比2000年之后还要快。而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是在2003年之后才开始大幅增长的。显然,认为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导致美国长期利率下降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如前文所述,中国国际投资总头寸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净头寸量也不是最高,对美国长期利率的形成不可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 U% S) m) V" ~) J) p$ O- [+ Q人在德国 社区: V8 Z) e7 x! _2 @- \ ^: k
导致美国长期利率下降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美国自身的宏观经济政策。长期以来,美国历届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一直推行扩张性的财政赤字政策,大量发行国债。尤其是2000年之后,布什政府一直采用各种方式刺激美国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为配合扩张性的财政赤字政策美联储也不断降低利息,导致美国长期利率始终处于低水平。 7 U9 z& l" z! Y7 S. d. [
9 c# D& e( P# J, {& v4 v, C* K$ q 综上所述,美国的经济政策失误和监管失灵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根源在于其自身的经济结构和宏观经济政策。那些试图把这场危机责任推卸给高储蓄国家的言论是严重缺乏自我批评精神的集中体现。而自我批评正是反思危机根源,充分吸取教训,改革国际金融体系,避免类似危机重复发生最急需的。 人在德国 社区7 e4 y; n* _* z+ T8 R
9 |1 w; i: J4 [- _; o" J+ Y 我们也认识到,全球经济不平衡的纠正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主要贸易大国在相当长时间内的共同努力。当今世界,大国行动对推动解决全球失衡实际上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美国首先应加快自身政策调整,减少财政赤字,提高国内储蓄率,加强金融监管,减少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限制;美元既然是储备货币,美国政府的美元政策,就不能一味追求美国一国的经济政策目标,要负起大国责任,负起世界主要货币发行国的责任,更多考虑和追求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政府一贯保持负责任的态度。今后将继续贯彻落实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完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领域的体制机制,稳步推进资源价格和汇率形成机制方面的市场化改革,下大力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依靠内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推动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