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急不可耐地进入了上堂,前面说过,此行考察的主题是文艺复兴壁画,选择阿西西作为开篇,实在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因为该修院教堂里面珍藏着艺术史中被尊为西方近代绘画之祖的大画家乔托(Giotto)的作品。而此艺术珍宝也的确命运多舛,1997年9月26日,两次强烈地震令上堂的部分拱顶轰然坍塌,造成当时多名信众不幸罹难的同时,拱顶和墙壁上多达二百平方米的精美壁画也于尘灰中毁于一旦。当全世界都在为此震惊并叹息这巨大损失时,意大利的艺术家和技术人员硬是收集了全部建筑残片,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先进的技术辅助,迅速将无数壁画细小碎片拼合复原,仅于两年后便令教堂恢复了华丽旧观。在此背景下,当我们踏入教堂的时候,心情不仅是兴奋而已,更有难以描述的忐忑和感动。举目望去,那轻灵秀逸的哥特式十字拱顶不仅重新完好地飘悬在高空,而且建筑表面精美细腻的壁画也同样光彩焕发,完全看不出浩劫的痕迹。其华丽的色彩和繁复的笔触渗透到每一个细小的角落,让教堂的内墙好像是整个被花毯包裹了一过似的,美仑美奂。如此杰出的创作能够得到挽救重生,实乃全人类之福。
在上堂大厅的侧墙和窗拱中,便是乔托于约1266 到1337年间完成的著名湿法壁画,其题材是圣弗朗西斯科的生平以及圣经故事。这系列绘画的叙事方式类似于连环画,顺次看来就是该圣人一生的行传,包括在广场上抛衣弃父以及后来经历过的种种奇迹,手法简洁一目了然。该壁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虽然还明显带有拜占庭式的平面化和哥特式的拘谨谦卑等古拙特色,但是其中已经出现了极具革命性的绘画元素 - 透视表现和明暗阴影,这是该技法在古典时代之后的首次复苏,从而使得对人体和物象的表现走上了追求立体和写实的道路,并正式开启了文艺复兴绘画的门径。在上堂的后殿和横厅的墙上还有乔托的老师契马布埃(Cimabue)于1280年前后完成的表现圣母生平的作品,因为当时他所使用的铅白颜料经过长期化学反应逐渐变成了黑色,所以该壁画如今已经面目全非、模糊难辨,十分可惜。我们考察的方式是事先分配给各人不同的研究题目,每个学生要据此题目收集相关资料整理成演讲稿,然后在考察中面对实物向大家加以解说介绍。该计划眼下就碰到了点麻烦,因为管理该教堂的是当地持律极严的披黑袍、削顶发、腰系白麻绳的方济会修道士,他们面若寒霜在教堂中往来巡行,一旦发现有人高声喧哗或者举止不敬的,就会马上用强硬的嘘声加以警告镇压。我们被嘘了好几回之后,只好悻悻地跑到外面去讲解了,好不扫兴。
下堂的空间比较低矮,光线也阴暗得多,气氛令人压抑,尽管如此拱顶和墙壁上也绘满了时代略晚些的壁画,而其中也不乏名家作品。下堂中央的祭坛下有阶梯可通向地下圣弗朗西斯科的墓穴,圣者的埋灵处造型奇特,外部使用巨石块和粗大的铁筋纽结而成,看上去凛然难犯,也许正是为了让心怀不轨者打消轻慢亵渎的念头吧。我们正好又碰到了当日的礼拜仪式,便好奇留下来随喜了一会儿。之见僧众们簇拥着面相庄严的红衣主教由外进来,随行的执事们左右摇动手中所提的锃亮铜香炉,不一会幽暗的下堂中就烟霭迷离,四下的景象也变得亦真亦幻。在后排远远地朦胧看到后堂的祭坛下,憧憧烛影中,主教和僧侣们按照尊卑次序排列整齐,这种次序通过他们不同的衣饰服色表现得异常鲜明。后排才轮到俗众,其中尤其虔诚的,都努力往前靠,有的干脆就面向祭坛垂首跪地不起。主教授法的时候,只见四周的信众们多数低眉合十,口中蠕蠕默诵,神态极为庄重,不禁暗自感叹本地宗教情节之浓重。过了一会儿唱诗班开始朗声颂歌,浑厚宽和的男音在这闭合空间里回旋交响,含着强大的力压迅速渗入听众的身心,其中亲和的暖意不知不觉之间使得心中的坚冰松动软化,信众们很多就随着曲谱高唱了起来,漫声来自四方八国,归于一己虔敬。
从教堂出来后,我们在旧城中漫步周游。刚刚离开了艺术的圣殿,如今体会到艺术的人间,这古城中,委实随处皆是创造力的细节,生命力的流露。在这山城里面,路径本就迂曲勾连,形势复杂,更在当地人颇具匠心的经营下,成就了为奇异的多维空间。这儿两条平行但有上下高差的街道之间有许多斜街加以沟通,但是这种斜街却并不以习惯的形式简单地将空间切割,而是往往在上方修建一个圆拱,拱上面再建房将两边建筑联结,而拱下面就变成了一条隧洞, 曲径通幽间实现了空间的贯通;或者纤细的圆拱上面干脆就空空如也,好像一笔即兴的画眉,又好像是为小仙人建造的天桥,不论如何,空间在这里被再次干脆地分置并俏皮地粘接。这类魔术般的空间效果多重而丰富,行走其间就好像爱丽丝漫游仙境,在每一个街口都会有别开生面的空间方位维度的全新组合在挑战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令你迷而忘返。此外在窗畔墙角,更时时会有古壁画和雕刻的支零片断令人体验发现的惊喜,借给我一千双的眼睛,这古城中还将有无数来不及揭开的秘密。
回程路上天色渐晚,途中经过一处湖水,湖中有一对秀丽的姊妹小岛,当紫红色的晚霞在孔雀蓝的湖水上载浮载沉时,不禁令人想起了乔托壁画中的鲜明大胆设色,天人交映之际,均是美不胜收。回到庄园,晚餐就绪,主人未来就座,饥肠辘辘的我们放开拘束大吃一顿。今天的主打菜是意大利的名菜腊扎尼亚(Lasagne),大概的烹调法如下:用特制的面皮铺在容器中,浇上炒肉馅、西红柿酱、洋葱或蔬菜、调味品等做成的肉酱汁,然后再铺上一层面皮,面皮上洒上乳酪丝,然后再浇上肉酱汁,铺上面皮,洒上乳酪丝,这样重复再三铺成数层,最后在最上面厚厚洒上一层乳酪丝后,送入烤箱烘烤直到乳酪完全熔化表面金黄起皮为止。出炉切块分盘,每一口下去都能拉出长长的酪丝挂在嘴边,外酥内绵,乳香四溢,这时候若再盛上新出桶的红酒,那就堪称绝配了。只不过后来上床就寝的时候,看到自己凸起的肚皮,那却又是一种何等惊心动魄的经历。

Resize of Assisi圣弗朗西斯科修院教堂内景.jpg (33.09 KB)

Resize of Assisi圣弗朗西斯科修院教堂内景.jpg

Resize of Assisi城市景观30.JPG (40.91 KB)

Resize of Assisi城市景观30.JPG

Resize of Assisi城市景观40.JPG (50.85 KB)

Resize of Assisi城市景观40.JPG

Assisi圣弗朗西斯科修院教堂乔托壁画.jpg (45.3 KB)

Assisi圣弗朗西斯科修院教堂乔托壁画.jpg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

原帖由 dancemann 于 2006-5-30 20:01 发表
咋投稿的涅,偶有一片大作:<<令人昏旋的北京月坛公园顶峰>>

是主编来找我约稿的。我想你的大作他也许也会感兴趣。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

原帖由 zycoc 于 2006-5-24 15:53 发表
说老实话,散人的文笔真是好


原帖由 MY 于 2006-5-30 20:43 发表
赞一个!


谢谢大家的鼓励和支持,我会更加努力!;)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

文艺复兴之都

第二天行程前往“文艺复兴之都”佛罗伦萨。在此确有必要将文艺复兴﹝Renaissance﹞这个概念加以解说,因为实际多数人都对其印象模糊,这不奇怪,因为文艺复兴并非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广义的思想文化运功。文艺复兴是封建主义的中世纪欧洲和资本主义的近代欧洲之间的过渡,时间是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间。文艺复兴运动高擎复兴古典文明的旗号,主张古希腊现世主义和古罗马个人主义,拓展人生视界并突破宗教束缚,塑造一种自立自觉自信,维持对神适度敬畏同时发展自身潜力并实现今世成就的理想人格。与其相配合的则是一种强调个性和人格尊严的人文主义教育,不再以驯顺人性为目的,而去激发和完善人性。其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重新学习和鉴赏古典文艺作品,拜占庭帝国灭亡后,很多学者逃亡到意大利,适时地带来了古典学术的权威指导。
文艺复兴于十四世纪首先在佛罗伦萨地区实现集中突破。佛罗伦萨位于意大利中部,距离罗马、米兰、威尼斯都不到三百公里,历来是重要的商业转运枢纽。十一世纪这里是贵族和学者的共和制城市,此后扩张领土成为独立城邦国;十四世纪借助兴旺的毛纺业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城市之一;十六世纪成为专制公爵国,1865至1871年间在意大利统一初期曾短暂作为首都。如今这里是全世界最热门的旅游城市之一,约的四十万人口每年接待的游客量却超过六百万。该城保持了完整的文艺复兴时期旧貌,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博物馆。  
“Renaissance”这个词的原意是重生的意思,在形式上重生的是古典黄金时代的造型方法和审美情趣,在实质上重生的是人类的原初健旺生命力、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性的倚重。其文化先锋在文学方面以但丁(Dante)和薄伽丘(Boccaccio)为代表,他们用长篇诗歌和讽刺小说质疑宗教悲观世界观,挑战教会与贵族打造的权力秩序,颂扬高尚独立人格,肯定个体才智;在美术方面以乔托等为代表,用饱满鲜明的色彩描绘人界的动人景致,用丰满茁壮的躯体表现充满活力情感的个体,用庄严的姿态和睿智的眼神肯定人的尊严。
佛罗伦萨的手工业传统历史悠久,其中尤以金银加工业、毛纺业和皮革加工业著名,在金银镂刻、羊毛织染和皮革鞣染的工艺中,逐渐分离出雕刻和绘画的专业,就是从简陋作坊中,走出了大批的杰出艺术家,他们在学徒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功底,其中天赋超群者,更从最优秀的学者那里吸收精神养料,将自己塑造为兼通众艺的惊人全才。“文艺复兴三杰”中的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都是来自佛罗伦萨的个中翘楚,大画家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又是一位科学家和发明家,精通解剖学、光学、力学、化学、数学,设计过飞机、潜水艇、攻城机等等当时匪夷所思的机械;卓越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自修成为出色的建筑师和画家,此外还是位诗人。这两位之外的很多同时期艺术家都身兼数能,在各领域之间穿梭自如、游刃有余,那是一个令人惊异的思想活跃智力激荡的风云际会的属于天才的时代。
当时的商业新贵为提高自身社会威望,有意识地担当了艺术赞助人的角色,大力推动文艺风气。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佛罗伦萨的实际统治者 - 美蒂奇家族(Medici),美蒂奇的先祖十三世纪从事银行业并富甲一方,随之参与市政,1434年老廓司摩.美蒂奇(Cosimo de&acute;Medici)取得执政权,十六世纪初,阿历山德罗.美蒂奇(Alessandro de' Medici)被封公爵,从此后,托斯卡纳地区直至1737年始终处于该家族铁腕统治下,显赫的三百多年中前后曾出过两位教皇和两位法国王后,对欧洲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美蒂奇宫邸中常年有大批学者和艺术家往来,少年米开朗基罗就是在其中成长并完成艺术教育的。在美蒂奇家族的主导下,市民的财富和艺术家群体的创造力实现了富有成效的组合,城市实力的上升为市民们带来了归属感,深感需要华丽体面的市容来彰显荣誉,大兴土木为艺术家提供了大展拳脚的广阔空间。工程中不仅有建筑师的参与,随着建筑装饰的增多,雕像和壁画成为了建筑美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成分,随着雕刻家和画家承担越来越多的工作份额,雕刻与绘画的质量和技法都在迅速地成长提高。
佛罗伦萨作为本地区最大的核心城市,在一座山头上可就放不下了。该城坐落于阿诺河(Arno)两岸,旧城主体都在北岸,中世纪的城墙现已大多被拆除,城郊仍现存好几座大型军事堡垒。我们一行在河岸边下车,首先造访的是城东的圣十字教堂(Santa Croce)。圣十字教堂是一座大型的哥特式教堂,其正立面借鉴了法国哥特式的三开间大门形制,在底部大门上更成品字形安置了三个山形墙立面,虽然门窗也是尖拱形,但是没有哥特式建筑典型的拱顶和扶壁,开窗也很小,教堂内部相当阴暗,这都其实相当程度上维持了古罗马老巴西利卡教堂的风格特征,这不能不说是意大利人在借鉴潮流的时候下意识维护民族风格的结果。教堂正立面用彩色大理石贴面,色彩缤纷华丽,比例合度布局匀亭,以其建筑美感著称于世。据说每年至少会有十二名参观者因其美丽而不支晕厥的,该现象被称为“司汤达症候”,因为这位法国作家就是因教堂之美而不省人事的人士中最著名的一位。圣十字教堂的名气还来源于其中众多伟人的陵墓,其中包括但丁、米开朗基罗、马基雅维利、伽利略、罗西尼和吉伯提等为城市带来巨大荣誉的名字,所以这里也被称为佛罗伦萨的先贤祠。
教堂左手侧是高大的但丁石像,诗人头戴桂冠身披长袍,目光严峻,脚畔的雄鹰象征其高迈坚毅的气节,雕像基座四角有四只扶盾雄狮守护。教堂内的但丁墓只是衣冠冢,其遗体留在了拉韦纳(Ravenna),陵墓中但丁支颌沉思的雕像被高置于顶端,灵前两位女神,一位扶棺悲恸,一位正在宣扬他的显名。米开朗基罗墓规模很大,从屋顶垂下金红的天篷幕帏,小天使飞翔其间,中间是大师的半身胸像,其灵柩周围环坐了三位忧伤的女神。
我们在此考察的重点是后堂里巴蒂小礼拜堂中的乔托壁画,圣十字教堂是方济会修建的,所以仍以崇敬圣弗朗西斯科为要务,乔托在墙壁上描绘了圣人的故事及其弟子在其辞世后悲恸欲绝的场景,它们是大师最成熟的杰作,比起阿西西的风格来,造型更加结实立体,动态也更加逼真稳健,同时还避免了前期的比例和构图上的许多简单缺陷,虽然画面空间感和景深方面处理还是比较幼稚。侧面小礼拜堂中还有乔托的弟子加蒂(Taddeo Gaddi)绘制的圣母生平壁画,技法虽中规中矩,但是才气和笔力已经明显弱得多了。
此外还不得不一提的是教堂南侧院落中建筑大师菲利浦.勃鲁涅莱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于1430年设计的著名的帕奇小礼拜堂(Pazzi Chapel),在这个乍看不起眼的小型建筑里面,大师将古典建筑的基本元素 - 柱廊、圆拱、圆厅、穹窿 - 用戏笔的方式实现了独具匠心的空间重组,乃是极富勇气的借鉴和回归古典范式的实验之作,在建筑史上属于里程碑式的一笔。

Resize of Firenze城市景观.jpg (36.36 KB)

Resize of Firenze城市景观.jpg

Florenz圣十字教堂.jpg (101.28 KB)

Florenz圣十字教堂.jpg

Resize of Florenz圣十字教堂乔托壁画.JPG (20.28 KB)

Resize of Florenz圣十字教堂乔托壁画.JPG

Resize of Florenz圣十字教堂帕奇小礼拜堂.JPG (35.39 KB)

Resize of Florenz圣十字教堂帕奇小礼拜堂.JPG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

参观了圣十字教堂后我们横穿市区前往新圣母堂(Santa Maria Novella),途中经过许多大名鼎鼎的景观。首先便是君主广场(Piazza della Signoria)和旧公爵府邸(Palazzo Vecchio)了,君主广场是当年市民集结论政和统治者显示威权的场所,公爵们不但用斩首和火刑震慑百姓,也用艺术对民众进行教化,在公爵府脚下的广场一侧,由南到北依次陈列着众多的传世雕塑:班迪内利(Bandinelli)的大力神赫剌克勒斯征服巨人卡库斯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多纳泰罗(Donatello)的尤狄特像和阿玛纳提(Ammannati)的海神喷泉,其中除了大卫像表现了城市为了捍卫独立自由的不屈斗志外,其他作品都带有明显的武力宣示的威吓用意。最北端有美蒂奇大公爵廓司摩一世(Cosimo I)的青铜骑像,其威风八面的凌驾气度更为这一系列塑像营造的氛围加上了明确的注脚。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以古典雕塑为样本,准确表现人体结构和动态的同时,努力塑造人物的超凡气概和崇高精神,追求形神兼备的同时鼓励个性化风格语言,令作品在纪念性之外兼有超越性的神性和活生生的人性,从而在层次和手法的多样化上全面超越形质单纯的古典雕塑;此外艺术家们还大胆突破教会禁忌,表现完美裸体,恢复了古典的理想人体美观念。广场南侧有一高敞的三开间圆拱廊,因公爵的雇佣兵卫队常年手持长矛驻守其中,所以称为矛兵长廊(Loggia dei Lanzi),拱廊下也陈列了许多尚武题材的雕塑,进一步强化了威权主题,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本维努托.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的帕修斯铜像和姜博洛尼亚(Giambologna)的“掠夺萨宾妇女”群像,帕修斯是杀死蛇发女妖梅杜莎的英雄,在雕像中他脚踏女妖的尸体,高举其血淋淋的头颅,勇猛骠悍的气势极具震撼力。
旧公爵府邸建于1314年,是一座典型的托斯卡那式堡垒,下部是高大坚实的城堡,上端环布雉堞,防御性明显;上部耸立一座直入云霄的九十四米高望塔,塔上共有两重雉堞,局面森严,上设巨钟以示警,塔尖安置雄狮扶卫市花百合的金色市徽,雄狮象征强势武力,百合象征高贵和平,意即和平必须以武力捍卫,表现了马基雅维利的功利主义政治哲学。旧公爵府自1550年后是佛罗伦萨市议会的所在,内有宽阔天井和豪华会议大厅,内饰由瓦萨里于十六世纪末期主持完成,更陈列有大量的艺术珍品。在中世纪,教堂是城市的绝对中心,广场一般毗邻教堂体现中央统治权。在文艺复兴时期,市民成为社会主角,而作为世俗权利的代表的市政厅就变成城市的新中心。旧公爵府邸向南的延伸部分,由瓦萨里于1560 至1580年间建为三面围合的院落,原本用作行政和司法用途,后改作博物馆,即举世闻名的乌菲齐美术馆(Galleria degli Uffizi)。建筑有上下三层,底层柱廊为市民的室外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也成为一种典型的文艺复兴建筑手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至今日,这里仍然是市民和游人户外活动喜爱的去处。底层柱廊间的壁龛中安置着佛罗伦萨杰出人物的雕像供后人缅怀瞻仰,其中自然不乏但丁、米开朗基罗等人;美术馆中有全世界最丰富的文艺复兴绘画作品收藏,藏画数量超过四千幅,其中包括大画家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的“维纳斯的诞生”和“春”,以及达.芬奇、拉斐尔、提香等其他大师的名作。
其后跃入我们视野的就是本地的主教堂 - 著名的圣母百花大教堂(Firenze di Duomo Santa Maria dei Fiori)了,其得名首先是因为该堂所崇拜的对象是圣母玛丽亚,其次是因为其绚丽多彩有如百花绽放的大理石外墙。大教堂包括一组建筑:大教堂、钟塔和洗礼堂(Baptistry),1296年动工,落成于1436年,而外墙装修则一直延续到了十九世纪晚期。其建筑平面为拉丁十字式,长一百五十三米,宽三十八米,内部可容纳一万人,是世界第四大教堂。该建筑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当属赭红色的巨大中央穹顶,建筑师勃鲁涅莱斯基采用了创造性的“攀爬式框架”,将穹顶以一系列不断缩小的八边形环体叠合而成。按照勃氏的原设计,鼓座向穹顶的过渡部分是白色大理石柱廊饰带,但是该部分工程不久就中止了,因为米开朗基罗批评说这设计看上去好像鸟笼子一样扎眼,从此问题就搁置了几百年,奇怪的是,这种未完工的状态完全不干扰整体视觉效果,也许这也为米开朗基罗所预见到了的,从而有意为之吧。穹顶由内外两层薄壳构成,两层穹壳之间有四百六十三级螺旋形楼梯,人们可以拾级而上直达顶端观景;穹顶内部有瓦萨里和祖卡里绘制的末日审判题材的巨幅天穹画,仰望观之,其中的人物都像在高天上漂浮飞升。教堂外墙以产自卡拉拉的纯白雪花大理石为基调,上以黑、绿、粉色条纹大理石砌成几何纹样格板并加以精美的雕刻、马赛克和花窗,屋顶和穹顶用明艳热烈的赭红色陶瓦覆盖,总体外观异常华丽雍荣,仿佛一个硕大无朋的精描细刻象牙首饰盒。西立面上开三道大门,除了不大的圆花窗和少量的尖龛之外,基本找不到哥特式的痕迹,外立面上基本没有尖塔和扶壁,放弃了垂直性飞升的意象,反之用坚厚墙壁承重并强调水平线条,其消极后果就是内部空间陷于阴暗。教堂内部以大理石铺地,巨大的圆拱廊将空间分割为三个纵堂,拱顶上是高耸的十字肋拱拱面,下面支撑粗大的柱墩。庞大的教堂内部风格简洁流畅,没有繁缛的装饰细节,可惜给人以空荡荡的印象,因为早先陈列其中的许多艺术精品都已经被移到各博物馆中保藏去了。我张望了半天才见到几副骑士壁画和一副表现但丁手持“神曲”讲解天堂炼狱地狱形势的木板油画。意大利人冒天下之大不韪,连教堂圣所也要卖票进场,这种厚着脸皮坐吃祖产的精神似乎不值得提倡。
大教堂南侧的钟塔是乔托设计的,被称为“乔托钟楼”(Campanile di Giotto),钟塔高八十四米,分五层,其外墙也是白色大理石贴面,加上彩色大理石图案和出自名师如安德列.皮萨诺(Andera Pisano)之手的浮雕,精美匀称,被公认为意大利最美观的钟塔之一,楼内可登顶俯瞰全城。西面的洗礼堂是八边形的罗曼式单体大厅,外观端庄沉稳,外墙以白、绿色大理石饰面,共开三道大门,东面大门上有雕刻家吉伯提(Ghiberti)制作的表现旧约故事的镀金铜雕,十块雕刻以浮雕形式镶嵌在青铜大门的框格内,浮雕中透视准确,细节丰富、造型生动,米开朗基罗曾对其大加赞赏,认为天堂大门的精美也无过于此,该门于是得名“天堂之门” (Gate of Paradise),此后更被教会封为圣门,每隔二十五年轮到圣年才能开启一次。
城内的古迹俯首皆是,我们途中还经过了美蒂奇家族的私家教堂圣洛伦佐教堂(San!Lorenzo)及附属的著名“美蒂奇礼拜堂”(Medici Chapel),由米开朗基罗修建,其中有其雕塑名作“日、夜、晨、昏”,乃是文艺复兴室内建筑的杰作,此外更有成为托斯卡纳大型府邸风格典范的美蒂奇宫邸(Palazzo Medici Riccardi)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位于现佛罗伦萨中央火车站旁边的新圣母堂(Santa Maria Novella)是一座风格纯粹的文艺复兴式教堂,建于1246至1300年,其中集中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明快简约审美情趣。该教堂外观朴素,外墙大部可见裸露的红褐墙砖,只在西立面用彩色大理石贴面。该立面由名建筑师阿尔贝蒂(Leon Battista Alberti)于1458年修建,不仅造型装饰异常美观,更在结构语言上确立了文艺复兴式的典范。立面在纵向上分为三部分,下部有三个圆拱门,大门间及两侧共有六个壁龛式的假拱窗,其上方又用彩色大理石构成虚拟的连续圆拱窗,进一步放大了列拱的合奏交响;中段是一宽阔水平饰带,中间有藻井式的方形装饰图案;上部模拟希腊神殿立面,四根方壁柱托起三角形山墙,造成强烈的纪念碑性。以上元素都是对古典样式的引用和发挥,而最具革新性的地方却是上部神殿式立面两侧的含精细装饰纹样的曲边三角形,它们在上部和中部间造就了精彩的过渡,不但制造了金字塔形的稳定视效,更借助灵动的曲线实现了非常曼妙的动态效果,使得立面充满了生气和情感。
教堂内部拱顶由十字肋拱支撑,侧厅墙上有尖拱彩窗,中厅高墙上只有很小的圆彩窗,投入教堂内部光线非常有限。此处的考察重点是后堂托纳博尼小礼拜堂(Tornabuoni Chapel)中画家琪兰达约(Domenico Ghirlandaio)在1485年到1490年间创作的表现圣母和圣约翰生平的精美连环壁画,共有二十五个场景,从两壁下一直铺展到天顶中,气势宏大。左边的圣母生平中有圣母降生、进殿服役、圣母婚礼、受胎告知、伯利恒杀婴、三王来拜、圣母升天和圣母加冕等场景,右手的圣约翰生平中有天使报福、圣母来访、圣约翰降生、圣约翰受名、沙漠苦修、基督受洗、圣约翰布道、圣约翰殉难等情节,天顶上是四大福音使徒像。整套壁画结构严谨,布局完整,堪称经典。其创作年代属绘画技法已有相当发展的文艺复兴盛期,画中人物和环境的表现在写实性上达到很高水准,在通过神态表现内心情绪和通过动态凸显事件戏剧性方面也有极出色的表现,光影透视以及静物描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上无懈可击,选用色彩的多样华丽和敷设运笔的纯熟技法各方面更已达到当之无愧的大师水准。在宗教故事场景中画家还加入了很多当时的真实人物,从他们的衣冠服饰和举止面貌中,我们很可以去遥想当年佛罗伦萨市情风貌。单从技法水平来讲,如果将乔托时代的作品与其的差距比作专业和业余的话,也许并不算过分。琪兰达约是我负责的专题,当仰头凝视这些绚丽画面时,其直指人心的动人程度是在手持画册揣摩中所远远不能体会的。我压抑内心激动,为大家依次序讲解每部分的内容、技法、特点、背景资料等等,口干舌燥把圣母生平部分讲完就花了近一个小时。教授这时看了看表,说没时间了就先到这里好了。我心中很是遗憾,并不完全是因为没能把准备好的内容讲完,其实主要还是渴望在这华丽的艺术天地中多一些驻留徜徉的时间。
回程中教授顺路去访问了一位金匠朋友,说得更时尚一点就是首饰设计师。他住在坐落在一个美丽山坡上的一座宽大的古别墅里面,我们参观了几间居室,其中器具精雅,充满了艺术气息,同时还布置得异常舒适,丝毫没有假惺惺的拿腔作调,实现了艺术和起居的真实融合。设计师领我们去到工作室,展示了加工中的一件大型金胸饰,是用粗金丝勾连编织而成,边缘镶缀巨大珍珠,看上去质感十足,几乎像一件小坎肩似的,据称重量在半公斤以上。教授后来说这位老兄乃是业界高人,得过好几次相当于奥斯卡奖水平的国际大奖,还曾为戴安娜王妃工作过呢,看来佛罗伦萨的金饰加工业传统的确后继有人。
晚餐主人在座,同时招待两位来自罗马的客人,都是漂亮女大学生,大约是他妻子的同学吧。今天才得见他年轻的妻子,原来是位典型的南方大嘴美女,瘦瘦的有些腼腆总是在微笑,朴实到几乎有点不修边幅了,头发只是随便扎的马尾。她后来应大家的要求把五个月大的小女儿抱出来了,小家伙本来已经睡了,被吵醒了很不高兴,扁着嘴作势要哭,一双天使般清亮的蓝眼睛忽闪忽闪好像过了露水的星星一样,叫人看了无法招架。我最近才搞明白主人大名叫萨利尼(Salini),是位大型工程的建筑承包商,旗下企业叫Salini Construction Private Ltd.. Co。老头儿兴致很好,和我用英语聊天,说他1971年曾经在北京被周总理接见,当时和总理碰杯喝茅台,黄河小浪底电站工程他的公司也投标参建了。这些履历太有说服力了,我对他的敬意更是水涨船高。

Resize of Florenz君主广场廓司摩一世公爵像.JPG (47.87 KB)

Resize of Florenz君主广场廓司摩一世公爵像.JPG

Resize of Firenze圣母百花大教堂.jpg (32.77 KB)

Resize of Firenze圣母百花大教堂.jpg

Resize of Firenze圣母百花大教堂天堂之门.JPG (44.73 KB)

Resize of Firenze圣母百花大教堂天堂之门.JPG

Resize of Florenz新圣母堂.JPG (35.46 KB)

Resize of Florenz新圣母堂.JPG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

原帖由 Laufen 于 2006-5-31 11:13 发表
图文并茂,好看!yes.gif

什么时候上希腊的游记,期待中。。。

酝酿不出情绪来啊,还在丢东西的阴影里面苦恼着呢!:Q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

尘封的黄金年代

新的一天,新的目的地,第三天我们前往古城锡耶纳(Siena)。锡耶纳也是托斯卡纳一个强大城邦,和佛罗伦萨长期以来是一时瑜亮,不断争夺地区老大的交椅,不幸最终落败,1557年沦为藩属,尽管如此其经济文化仍自成系统独具特色的。锡耶纳也是一座山城,规模比阿西西要大得多。当我们在城边下车被身边日本旅游团所淹没时,抬头所见的只是山坡上层层叠叠的棕褐色古墙和平缓屋顶,唯有几座高塔突围而出,傲然地炫耀头角。沿着坡度陡峭的石板路进入城区,路边绵延不绝的高大古建筑有很多醒目的绿色百页木窗对抗骄阳。街道狭窄的所在,抬头只见一线天空,这时候阿西西的跨街飞拱又出现了,规模却变本加厉,甚至达到上下重叠好几层,此间结构加固的作用应该是超过美学功能的吧。在古街道的迷宫里转来转去,那些高塔的塔尖就像在和我们捉迷藏一样,一会儿在楼间出现,一会儿在拐角探头,让人全然失去方位感,开始怀疑自己究竟能不能最终到达它们那边。
毕竟功夫不负有心人,正当腿软气喘即将失去信心的时候,主教堂(Duomo di Siena)巨大的台基跃然出现在眼前。在登上一连串台阶之后就来到了教堂侧面广场,该教堂始建于十二世纪,十四世纪完工,本来为了与佛罗伦萨主教堂争锋,曾有过大幅扩建的计划,但是好事多磨始终未能实现,按照该野心勃勃的规划,现存教堂只不过是计划中建筑的一个横堂部分,占计划总体面积的区区六分之一,那样的一座巨型建筑如果真的落成的话,进入世界前三位应该不成问题。教堂西立面满是哥特式精细高浮雕和小尖塔,给人以强烈的升腾感,和圣十字教堂类似,底部的三道大门上品字形安置了三角形山墙立面,山墙上都有彩色马赛克圣像。立面整体采用洁白大理石,浑然一体的和谐,仿佛一个精致的牙雕作品,这是著名雕塑家乔万尼.皮萨诺(Giovanni Pisano)的作品。而大厅外墙上稀疏的开窗和大面积的墙面,以及侧面延伸的拱廊,却都是旧式巴西利卡的遗风,外墙上没有扶垛,中央的四聚穹窿和位于侧面的孤零零的高大方形钟楼也都不属于哥特式,总体上该建筑的风格相当混杂。外墙上的水平彩色大理石纹样是托斯卡那的地方特色,带有很浓的阿拉伯摩尔风味。
进入教堂之前,教授领我们去到广场另一侧的国立博物馆参观画家杜乔(Duccio Buoninsegna)的大型专题展。杜乔和马丁尼(Simone Martini)是所谓锡耶纳画派的代表画家,他们的创作年代和乔托相近,作品却不属于文艺复兴的范畴,其风格沿袭东罗马帝国的拜占庭绘画传统,强调平面性和精神性,追求的是一种富于装饰性的神性表现。展览中的多数展品都有拜占庭风格特色,首先题材单一,多为宗教圣像;其次形式刻板和风格化,几十幅各种规格的圣母子像几乎都是相同的姿势,形体平板神态僵硬,在结构和解剖上面也经常不准确,其背景多为平涂的华丽金地或蓝地,完全失去了空间感。抛弃多余细节,将创作和鉴赏的注意力集中到人物的虔诚悲悯情绪上面,从这种角度说这种风格具有一种崇尚唯心和抽象的趋向,比起后来的文艺复兴风格就生硬拘谨得多。展品中有一件木板上的基督殉难像,标牌上面说它是从我们那位萨利尼借来展出的,又是一个不小的惊讶。展览中还有皮萨诺父子的雕刻,老皮萨诺(Nicola Pisano)的作品有浓厚的古典主义色彩,形体结实饱满,富于动态和纪念碑性;小皮萨诺乔万尼(Giovanni Pisano)的风格则趋向柔和典雅,虽然不象其父的创作那样充满力度,但是构图更完整合理,并且富于绘画性和空间性。他们的作品属于晚期哥特雕刻,虽然已不再满足于公式化的束缚并开始认真观察和模拟自然,尝试赋予人物真实情感,可是总体上仍趋向强调类型而非个性,表现集体信仰而非个人心灵,其艺术感染力自然比不上后来的文艺复兴大师们的作品。
从博物馆里出来,教授接到了萨利尼先生的电话,他说前不久主教堂下面挖掘出一个神秘的地下室,其中发现不少古老的壁画,轰动一时。虽然目前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但是他通过关系让我们可以去先睹为快。机不可失,我们调整了原来计划去到主教堂背面一处不起眼的偏门等待,一会儿有人来引我们进去,下了几道台阶经过一段甬道,便进入了一处约四五米高的昏暗宽阔空间,随处可见残破的墙壁、圆拱和圆柱,脚手架也比比皆是,显然清理发掘工作还没有结束。教授说,这是一座年代更早的主教堂的残迹,如今的主教堂就直接修建在其上面。墙面上还可以清晰地辨别出许多壁画的片段,个别部分保存甚至相当完好,不但可见鲜艳的蓝色背景,人物的红绿服饰,金色头光,所表现的圣经故事和人物都可以容易地识别。专家推测这些壁画作于约1270年左右,因其典型的拜占庭特征,无怪乎有人大胆判断这就是杜乔的手笔。

Resize of Siena城市景观3.JPG (28.68 KB)

Resize of Siena城市景观3.JPG

Resize of Siena城市景观6.JPG (41.86 KB)

Resize of Siena城市景观6.JPG

Resize of Siena城市景观10.JPG (39.87 KB)

Resize of Siena城市景观10.JPG

Resize of Siena城市景观37.JPG (39.54 KB)

Resize of Siena城市景观37.JPG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

接着我们进入了主教堂,其内墙同样布满了斑马条纹,用以调和大柱的升腾势头,在拱廊顶和高侧窗之间探出一百七十二位历代教皇的头像,形成一条阴森森的饰带,下面更有三十六尊面目凶恶的皇帝胸像,昏暗中很有些诡异感;堂内地板由光润大理石铺就,装点有五十六面精美彩色大理石镶拼画,表现圣经故事、历史故事和美德寓言。中央穹顶六边形的内面歇在装饰有长老和预言家画像的柱廊构成的鼓座上面,穹顶内以凹格藻井区隔,其间装饰以大金星象征天穹,雕像和装饰上面更铺张随处贴金,整个中堂部分金光灿灿,贵不可言。
此间考察重点是北翼的皮廓洛米尼图书馆中的壁画,该图书馆是1492年主教弗朗西斯科.皮廓洛米尼(Francesco Piccolomini Todeschini,后来的教皇庇护三世)为在此保存其叔父教皇庇护二世(Pius II)的藏书所建的。画家平托瑞丘(Pinturicchio,原名 Bernardino di Betto)于1505至1508年间在其间绘制了描述庇护二世生平的连环壁画,画中表现了该教皇如何从一个出身寒微热爱学术的青年成长为外交官,之后被任命为锡耶纳主教以及最终被选为教皇的曲折经历。壁画一方面体现了文艺复兴晚期绘画的成熟技法,一方面也显露出画家独特的细腻风格,造型强调流畅曼妙的线条,有拉斐尔秀美笔法的遗风,设色和动态克制温文,其柔媚有余,力度不足,构图上面也显得散乱漫不经心,缺乏戏剧性和高潮。这是文艺复兴晚期艺术的通病,顶尖大师的后辈们很难找准自身位置,往往在崇拜模仿和标新立异两种路线中摇摆,其结果就是艺术水准无可奈何的下滑趋势。室内天顶的装饰壁画也令人印象深刻,在鲜艳夺目的金、红、绿色的背景上,充斥了富于想象力的动植物题材的繁复图案,望上去就像簇新的织锦一样华光逼人,也只有教皇的排场才支撑得起这样的奢华铺陈。
从教堂出来,我们顺山坡而下,两侧建筑相当气派,高大的宫堡间杂橱窗新颖的商店,各色新鲜水果直接陈列在路边,对视觉和味觉都是严重的诱惑。石板路完全沉浸在建筑阴影下,透出一种幽幽的蓝色,其间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经过一个路口时,不经意向边上一瞥,唉呀,好大一个惊喜,便迈不开步子,那感觉就好象一条玻璃缸里的鱼忽然被投到了大河中那样。眼前赫然出现一个极宽敞的广场,广场边上是雄伟的一派建筑,这就是城市的中心广场(Piazza del Campo,意思是旷野广场或者运动场广场)和公众宫(Palazzo Pubblico)了。这广场的形式很别致,表面呈圆弧状外高内低缓缓收拢,好像贝壳的内面一样。据考证此地在古罗马时代是沿山势而凿的一个露天剧场,上面是座席下面是舞台,所以才有这样的空间形势。站在广场上,之间四周建筑将其完全围合封闭,还真有些运动场的感觉。地面用红白两色的地砖铺出巨大的放射形图案,更加强了圆弧形的印象效果。当年在此经常举行大型赛马,由于其不规则的外形,赛手在转弯时经常人仰马翻,如今为了纪念当年的盛况,每年城市都举行两次模拟赛马节大肆庆祝。坐落在广场底部的公众宫以前是统辖者的宫邸,其形式和佛罗伦萨的旧公爵府很有几分神似,尤其是那座一百零二米的高挑望塔。建筑主体于1288年到1310年完成,呈品字形,顶上有雉堞,上部外墙都是红褐色砖,下部白色石灰石,上面排列清秀的哥特式尖拱窗,其立面和广场的形状相配合,有一个内凹的曲度。
公众宫现已改为市博物馆,我们走入其左手边高大的圆拱亭式华盖后,眼前出现一个四方的天井,内面墙上整齐布置着比例匀称的尖拱窗,举头则可见直插入蓝天的望塔塔尖。入馆后我们先去了阔大的球仪厅,参观画家西蒙尼.马提尼(Simone Martini)于1325年创作的巨幅壁画,画中表现圣母怀抱圣婴高坐宝座上,身边环侍众多天使和圣者,阶前跪拜着几位圣人和主教,向她奉献珍宝或者敬拜祷告。画面四周装饰以很宽的饰带,中间有许多圆框中的人像,这使得壁画乍看上去好像一幅巨大的壁毯一样。之后进到面积较小的和平厅中去鉴赏画家洛伦塞迪(Ambrogio Lorenzetti)于1337年到1339年间完成的著名寓言性壁画“好政府和坏政府”,在正对的两面墙上画家描绘了两幅截然相反的城市图景,在善政下人民生活幸福市井繁荣和在恶政之下悲鸿遍野流离失所的场面,其中的幸福都市中含有许多锡耶纳的标志性景观,其中对当时主政者颂扬奉承的意图昭然若揭。这两处绘画的年代都早于文艺复兴,其风格属于晚期哥特绘画,造型比较平板僵硬,人物和空间的客观再现都力不从心,其中使用金色和蓝色平涂背景的技法还含有明显的拜占庭风格影响,技法显得单薄古拙。不过在洛伦塞迪那里,已经开始尝试再现大尺度风景,虽然其中比例和景深的表现都掌握得很不成功,但毕竟属于意大利风景绘画可贵的最初尝试。
回到庄园时夜幕已经拉下,却在天际还留下极为绚烂的一片晚霞,将托斯卡纳的自然美抽象到了超现实的程度。没等车子停稳我就跳了下去,抓拍了几张此行最为得意的照片。晚餐中为了犒劳自己暗中加量,实在快哉快哉!

Resize of Siena中心广场42.JPG (38.94 KB)

Resize of Siena中心广场42.JPG

Resize of Siena主教堂.JPG (50.28 KB)

Resize of Siena主教堂.JPG

Resize of Siena公众宫51.JPG (34.05 KB)

Resize of Siena公众宫51.JPG

Resize of Siena主教堂皮廓洛米尼图书馆中壁画61.JPG (48.1 KB)

Resize of Siena主教堂皮廓洛米尼图书馆中壁画61.JPG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

百塔之城

第四天早餐不见教授,后来才发现他昨晚喝高了睡过头,他勉强起身后,埋怨我们没有去叫他,看他红头涨脑脚步踉跄的样子我们只能强忍笑意。这天前往小城圣吉米亚诺(San Gimignano),山路羊肠般迂曲,连从来不晕车的我都有些不适,忽然联想到意大利人热衷的赛车运动,也许就是在这样的路线上找到的灵感,而那法拉利的品质也大约因此而精益求精的吧。
圣吉米亚诺是一座中世纪景观保存完整的古城,给人的感觉比阿西西森严,比锡耶纳朴实。其外围城墙和其上厚重的棱堡都完好,高大坚实的城门正上方有跨楼,上面的哥特式连拱下开掷物口,当敌人攻城的时候,守军就从中倾倒熔化的沥青和铅水,如今抬头看那几个黑洞洞的孔眼,还是令人有些不寒而栗。入城的幽深街道用平整石板铺就,城内大型建筑物一般用石材,民居则多选砖材,色调总体以棕褐为主,建筑形式平实,追求实用随遇而安,结构上时见各种别出心裁的创新方案。街道迤逦上行,不一会经过另一重城门就登上一个中央有石雕喷泉的小广场,这就是城市中心了。教授酒已经醒了,即兴给我们上了一堂历史课,话说此城十二三世纪时虽只有数千居民,却分裂为许多敌对的族系社区,他们各自圈占水源,修建广场回廊作为活动中心,然后更在侧构筑高塔互相对峙监视。坚固的高塔又名族塔,其功能相当于戒备森严的小型堡垒,一旦族人遭到攻击就全体退入塔中坚守反击。各族间关系剑拔弩张,流血冲突乃家常便饭,这类占山为王彼此交恶的风气在中世纪意大利非常普遍,发生在维罗纳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也是以此为背景的。强烈的对抗过程中,城中陆续修建越来越多的族塔,为了争强好胜,各方都努力将自己的塔造得尽可能高大粗壮压倒他人,从而张扬宣示财富和威势,最后便造成了城内望塔林立,几近摩肩接踵的局面。其实这劲头和眼下世界各地争建最高楼的竞争大同小异,这似乎说明文明固然在进步,人类本性却毕竟难移。直到中世纪中后期,城市经济和市民社会兴起之后,在同一山头上面的对立社区才慢慢消除了界限,逐渐融合到统一的城市政治中。德语的城堡叫“Burg”,而市民叫“Bürger”,其中语源很明显的表现出城市的市民其实是从城堡中的堡民发展来的渊源。圣吉米亚诺城中先后共有七十二座族塔,现存完好的还有十五座,素有“百塔之城”之称,更名列于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目录。行走城中,感觉像是漫步于中世纪的芝加哥和浦东,穿街过巷的时候,无法不一再与这些拔地而起数十米高的傲然巨物迎面邂逅,仰望中遥想当年那些执拗的族人为此付出的巨大艰辛努力,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千。族塔的造型简洁,一般都是细长立方体,上面开圆拱窗,风格属于粗糙厚重的罗曼式建筑。
中心小广场旁连通另一个广场,这里坐落着市政厅和圣玛丽亚.阿苏塔主教堂(Collegiata di S. Maria Assunta),该堂建于十二世纪,是一座外观朴素的罗曼式巴西利卡教堂,其内壁满是壁画,多是锡耶纳和佛罗伦萨的画家的作品,表现了从创世纪开始的新旧约故事,虽非出自名家手笔,但保存相当完好,色彩鲜明。在侧堂的圣菲娜小礼拜堂(cappella di Santa Fina)中有琪兰达约于1473至1475年创作的表现城市守护圣者圣菲娜生平的壁画。圣菲娜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女孩,生于1238年,十岁的时候患病全身瘫痪,但是她并不叫苦抱怨,只是终日祈祷并效仿耶稣受难的形式选择了一块橡木板做床榻苦修,不久她父母也双双去世,只有一位保姆来照料她,因为长时间在木板上僵卧,她的皮肉和木板粘连在一起,还经常被老鼠和虫子啃食。这样受了五年的非人痛苦之后,1253年三月七日圣人葛瑞格向她显圣将她从苦难中解脱,在姑娘死时,从已经和她的身体无法分离的木板上面忽然绽放出紫罗兰花朵。琪兰达约创作的这套壁画规模较小,只有三部分,一道墙上描绘了躺在木板上双手合十的圣菲娜,身旁是她的保姆和保姆的女儿,在室内半空中出现了圣葛瑞格的影像,圣人用祝福的手势给与姑娘最后的解脱;对面墙上画的是圣菲娜的葬礼,她的遗体被移到了教堂中,周围僧侣在为她祷告,这时候发生了三件奇迹,教堂的钟自动敲响,保姆的手疾忽然自愈,盲孩子也重见光明;天顶上画了四福音使徒。虽然这几幅画的结构相对简单,但是大师的功力在其中却没有丝毫含糊,人物造型和环境再现都达到了高度写实,空间感令人信服,色彩鲜明响亮。这组壁画也归我讲解,这回能完整地讲下来,自我感觉很不错。圣菲娜的故事在今天的多数人眼中应该都会显得异常残忍,但是在中世纪的理解中,她纯净无辜的经历却体现了一种完美的忍耐顺从、卑微虔诚的人格,并为当时的宗教界和统治者共同宣扬推广,至于其中的用心则是不言而喻的了。
之后我们开始自由活动,我一个人在城市里面漫无目的地闲逛,沿着城墙根时而攀援时而下行,一个多小时围着旧城走了一整圈,感觉如果在山脚下仰望那些摩天楼一样的族塔,效果是显得分外雄伟。游客较少的偏僻角落在我眼中格外可爱,看静静的暖阳停在古朴的拱洞拱门上面,在一叠叠细腻的光影层次中,时间好像在千年和今日中融合凝固,令人心中浮涌莫名的感动。也许真是缘法使然吧,兴之所至的漫步中,命运将我带到了圣菲娜故居门前,在简朴的木门边上有一块造型秀丽的陶牌,上有圣菲娜的生辰和忌日,中央则画着圣菲娜乘云飞上天国,天使在旁边为她手托着那块木板,背景中是圣吉米亚诺的市景。我虽然自己并不太相信云上真有一个无忧无虑的天国,但是确实怜悯这姑娘的悲苦,也诚心希望她在身后果然实现了远离痛苦的终极解脱。圣吉米亚诺的地方特产有彩陶、皮具和木器等,城中有繁华的商业区,因为旅游者众多,生意兴旺。其特产在造型和品质上都有独到的特色,很多纪念品设计得非常可爱,其中尤其常见的是一种匹诺曹造型的拉线木偶,一旦扯动下面的棉线,长鼻子的木偶就手舞足蹈相当滑稽。
晚饭一同就坐的有萨利尼的比他自己还年轻的丈母娘,看他们神态自若的样子,我们当然不敢觉得有何不妥。这一餐有比萨饼,意大利本地的比萨饼比在德国的要薄,口感更绵软丝毫不干硬,因为选用了橄榄油和新鲜的西红柿酱,味道清香可口;其余还有土豆泥、菠菜泥做的蛋糕、烧鸡肉以及火腿卷等,菜式新奇,口味出色,尽情享受间,我忽然想到过两天就不得不和这些美食告别了,又不禁黯然神伤。
萨利尼在庄园中设置了一间私家小教堂,里面悬挂耶稣受难像,设置了石祭坛。这天晚上教堂中灯烛通明门户大开,据说是为了驱除满月下活跃的妖魔。这强化措施反叫人感到有些心里发毛,第一次觉得大宅子在惨白的月华中有些阴森森的味道,孤身在空荡荡的大屋里面竟会觉得心神不定,跑到主人为我们准备的活动室里,发现同学们居然几乎都在里面打乒乓球。远远的树丛中不时传来几声低哑的猫头鹰叫声,我们面面相觑,强笑着安慰自己说不怕不怕。

Resize of San Gimignano城市景观33.JPG (33.81 KB)

Resize of San Gimignano城市景观33.JPG

Resize of San Gimignano族塔27.JPG (26.34 KB)

Resize of San Gimignano族塔27.JPG

Resize of San Gimignano圣菲娜故居门牌20.JPG (50.49 KB)

Resize of San Gimignano圣菲娜故居门牌20.JPG

Resize of San Gimignano族塔29.JPG (42.12 KB)

Resize of San Gimignano族塔29.JPG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

末日审判和圣体遗物

最后一天的考察先取道山城奥维延托(Orvieto),奥维延托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公元前古罗马势力兴起之前,这里就已经有埃特鲁斯坎人修建的城市了。说山城也是名符其实,其城址是一巨大的凝灰岩台地,三面都是刀削斧砍般的笔直峭壁,仅一面有坡路通入城中,乃易守难攻的天险。这里曾是教皇行辕,1527年当罗马遭掠时,教皇克莱门特七世(Clement VII)曾避难于此,他为城市留下了一件大礼,即如今的旅游胜地圣帕特里克井(St. Patrick Well)。为保证城市被围困时有充足水源,教皇下令在山岩上开凿了这口深达六十二米的水井,该井非常宽阔,在岩石井壁内更开凿出两道螺旋形的阶梯,在井壁上开一系列圆拱窗为阶梯取光,人们可以赶着毛驴一直走到井底取水。这在五百年前是一件浩大的惊人工程,充分体现了人定胜天的精神。
我们乘车爬上蜿蜒陡斜的坡道来到城门前,进入城墙后,路面渐渐变得平缓,市内景观和圣吉米亚诺有几分仿佛,古建筑之间偶尔也能见到高大的族塔。三弯两转之后奥维延托的主教堂(Duomo di Orvieto)出现眼前,该教堂(Duomo di Orvieto)始建于十三世纪末,其华丽的西立面于十七世纪完成,虽没有锡耶纳主教堂那么华丽,但布局结构更清晰,拱门上相同的三个山形墙面是典型的“假构面”,其外形和后面的建筑结构无关,仿佛是个虚张声势的广告牌。其内部是罗曼式的,屋顶上有裸露的木梁架,圆柱支撑圆拱廊,高侧窗面积很小,圆花窗也很朴素。外墙上是有地方特色的斑马纹大理石饰带,并有间隔出现的半圆形外凸龛,在结构上能起到类似扶壁的强化作用。我们正赶上了外墙维修,脚手架将立面遮个严严实实难以看出其本来面貌,但是从大门两侧表现人类世系和末日审判的精美大理石浮雕上,已经可以大致推想出其原有的富华瑰丽。   
教堂中显得空旷,寥落地有几座出色的大理石雕像和一座大型哥特式洗礼盆,它们都是用上等的雪花大理石雕凿,质地细腻。此间考察的要点是侧面礼拜堂中画家卢卡.西格诺瑞利(Luca Signorelli)于1499年至1506年完成的末日审判题材的大型壁画。壁画的主体位于拱顶和墙上饰带之间的四块圆拱形墙面中,表现了非基督徒的恶行,世界末日天使吹响了号角死者枯骨重生,人类被天使裁判,善者被引入天堂享受极乐,恶者被打入地狱遭受永罚的四个场景。其画面充斥匀称健壮的裸体形象,动态强烈细节丰富,远观好像是肉体的洪流一般,充满了戏剧性的力感。西格诺瑞利将自己和画家安吉里科的形象也放入了画中,在被打入地狱的人像中,一个被魔鬼驼起在空中飞翔的裸妇据说便是画家不忠的妻子,个中原因不言自明。西格诺瑞利是十六世纪初期的主要文艺复兴画家,他笔下肌肉发达的壮硕人体和其中蕴含的强烈生命力强烈影响了后来的米开朗基罗,通常认为米氏在西斯廷礼拜堂中的伟大的末日审判壁画就是以西格诺瑞利这里的创作为蓝本的。
正对面的礼拜堂里面则珍藏有两件镇堂之宝,即所谓的“圣体遗物”。话说1263年在波希纳(Bolsena)的圣克里斯蒂娜教堂中来了一位波希米亚的游方僧,当他参加授圣餐仪式时对基督血肉化身于圣餐饼中的理论发生了怀疑,忽然间他手中的圣餐饼渗出血来,浸湿了他身披法衣,游方僧深为震惊,认为这是基督显灵教化开导于他,于是伏地忏悔。这奇迹传到了教皇耳中,他令人将浸血的圣餐饼和法衣两件宝物取来奥维延托,并且下令修建教堂加以保藏,这就是奥维延托主教堂的来历。在礼拜堂中我看到了这两件“圣体遗物”,都被保藏在纯金打造的圣体龛中,光彩夺目的圣体龛上面布满了精细雕刻和各种珍宝,而其中的遗物却影影绰绰看不真切。尽管如此,一会儿功夫就有好几个参观者来到宝物前,毕恭毕敬翻身拜倒,叩头祈福,一点也不含糊。
教堂旁的广场边上有一座低矮的钟楼,楼顶竖立一座铜钟,旁边立有一青铜人像,到了整点就用手中的大锤敲钟报时。奥维延托城市虽小,却有好几所大型的宫堡,都是当年为了接待教皇设置的,除此之外还有多间教堂和修道院,宗教气息非常浓厚。

Orvieto 圣帕特里克井.jpg (51.86 KB)

Orvieto 圣帕特里克井.jpg

Orvieto主教堂.jpg (67.47 KB)

Orvieto主教堂.jpg

Resize of Orvieto圣体遗物12.JPG (26.51 KB)

Resize of Orvieto圣体遗物12.JPG

Resize of Orvieto西格诺瑞利壁画16.JPG (41.76 KB)

Resize of Orvieto西格诺瑞利壁画16.JPG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