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vwlmeister 于 2009-7-14 14:51 编辑

你所提的问题,我认为涉及到至少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我们的媒体宣传问题,试问一下, 在90年代中期,甚至到牛棚杂忆出版之前,全中国有多少人知道在北大的一个角落有个老先生在这样一个偏僻的领域默默耕耘并且成果斐然,因为人们更多地关注经济,科技领域的事情。到了稍后,由于内外因素的刺激, 所谓的国学在中国开始了虚火上升,为了让这虚火烧得旺点 媒体发现找个大师级的人物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人一贯是尊师,崇师的。于是老先生因为其学识,其成就以及其资历就成了不二人选。可是,有点儿讽刺的是,媒体在炒作之前没完全弄懂老先生的研究领域,就主观臆断的给老先生国学大师的称号,因为这个称号完全符合市场需求。老先生为此真的上了火,声明好多次,但是仍然拧不过市场的力量,声明最后反而成了老先生谦虚地事例被广为传颂。其实老先生的研究重点是古印度的宗教和文化,但是考虑到印度宗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国学的相关专业了。至于相关度的大小,就见仁见智了。
我个人认为老先生不戴爱国学大师高帽的做法,和他的牛棚杂忆的写法是一脉相承的。牛棚杂忆一书实际上是由老先生在那个时代的日记整理而来的,他真实地记载了当事人在那个特定时期对所经历的人和事的各种心理历程。其价值在于坦白,并且坦白地有境界。我也看过一些其他的关于文革反思的书,老先生的书立意真的要高出一节。至于德国之恋的"绯闻"我理解是老先生想给那段感情一个交待,至少我看完后有些唏嘘,对那个德国姑娘有些敬重。
最后是关于吐火罗文的问题,要说的事,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学完后工作前景是学习的最大推动力。两者 缺一不可。告诉你个杨澜以前采访老先生时的花絮,杨澜问老先生为啥选吐火罗文做为专业,老先生说, 因为这个专业冷门,给的奖学金高。杨澜无语,该段后来因为不符合主旋律被删掉了。
Share |
Share

TOP

10# choupiwen

关于1), 我们现在通常意义上说的国学,大概是泛指四书五经,诸子百家 这些中国本土原创的思想体系,客观地讲,在过去的2000年里,佛教对这些宝贝的形成和发展还是有影响的,那时,咱们天朝文化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吸收力特强, 吃吗吗香。所以,我们的国学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到了近一二百年,西餐的流行,让我们的消化能力大大地打了折扣,于是我们思想文化的发展慢了下来,症状之一就是大师难产。但是保不齐,再过个一二百年,我们把西餐消化好了,再弄个独领风骚的大师出来,那时的大师就是真正的学贯中西了。整出来的东西就不能叫国学了,叫世界学,够气派 所以现在的西餐到那时都是我们的相关学科,低调,低调。哎,俺是赶不上了 。目前来看,我们要做的是要和谐,保持统一宣传口径,不能给西方媒体机会,就国学了,实在不行把印度收了,还不成吗。
关于2)实际上没啥好不好的,作者只是进尽可能把实际情况纪录下来,给读者一点儿思考的材料,每个人角度不同,经历不同得到的启示自然不同。

TOP

本帖最后由 vwlmeister 于 2009-7-14 18:19 编辑

16# choupiwen

出来了,老先生本来就是一个在他的象牙塔里安安静静捣鼓着自己喜欢的事可敬的老头,但是社会需要把他应给推出来了,没办法我们太需要精神上的回归和认同了。给老先生大师的称号,我认为此意义非比彼意义。真正的大师,正如你文中所引,首先必须是个公共知识分子, 其思想要能对后人不断产生影响。老先生所做的研究工作显然没有这样的作用。有点儿不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可这也是我们不能选的。
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称号就是个带有更多娱乐性质的名字而已,你没发现现在老师,xx家满天飞吗,能唱红一首歌曲就可以被称为老师了,我有时想mj到中国还不得至少是个特级老师。
我们的语言出问题了,还是我们的社会价值观出问题了,不得而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