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试金石并非在于一国能否吸引到大量外国直接投资,而在于该国是否有培养创业、支持健康竞争,以及相对免受粗暴政治干预的商业环境。在这方面,印度比中国做得出色。印度出现了一批世界级企业,包括软件业的信息系统公司(Infosys)、制药业的兰伯西制药(Ranbaxy)、汽车零部件业的巴夏汽车公司(BajajAuto),以及汽车装配业的Mahindra。它们的出现绝非偶然。
Share |
Share

TOP

那么,为什么印度在变强呢?经济学家和分析师往往都嘲笑印度没有能力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这种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偏执既奇怪又有害。学术研究没有得出让人信服的证据,说明外国直接投资与负责的经济政策、教育投资、健全的法制和金融制度相比,是经济发展的最佳道路。事实上,人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反例。20世纪60年代的巴西是外国投资者的宠儿,但巴西最终辜负了他们的期望。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得到的外国直接投资很少,但却成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经济体。

TOP

微观经济学证据也能更清楚地说明印度的情况。印度股市近年来猛涨,而中国的情况则截然相反。 2001年,上证指数达2200点,而到2005年时,一半的财富都蒸发掉了。2005年4月,上证指数为1135点。一边是股市急剧下滑,一边是GDP 年增长超过9%。很难再找出一个这样的国家,卓越的宏观经济表现和惨淡的微观经济表现奇怪地交织在一起。这两种模式的融合是个时间问题。

TOP

如今,印度似乎已彻底摆脱了其不慌不忙的“印度增长速度”,即2%到3%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年增长速度,其经济表现正开始接近东亚的水平。从2005年4月至6月,印度的GDP增长了8.1%,而上年同期的增长为7.6%。更令人惊叹的是,印度建新厂和设备的国内投资只及中国的一半水平,外国直接投资也只有中国的10%,却取得了这一成就。过去两年,尽管中国的GDP维持了高增长,但在2003年和2004年,中国将近50%的GDP投资到了国内的工厂和设备上,差不多与印度的整个GDP相当。这一比例超过任何其它国家,甚至超过了中国在中央计划经济年代里自己夸大的水平。证据明显依旧:中国的增长源自庞大的资源积聚,而印度的增长则来自不断提高的效率。

TOP

有没有娱乐新闻呀.

TOP

所以说林并无治国之才,解放后当过寓公就好,方能善始善终

TOP

林彪的一生是个历史的误会,他的威信是与地位不相当的。这么大的国家需要一个强硬的领导者,即使真有一天接了班,他的话也没人听,或被人驾空,指导思想与实际行动脱节,光凭这一点就比毛泽东差远矣,毛泽东说自己的影响只限于中南海,林的影响呢?

TOP

不光没有权威,而且不会处理人情事事。举例来讲,一般来说,同僚和部下很少因琐事去找林彪,找了,林彪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林彪任红28团团长时的政委熊寿祺找到武汉,请林彪帮助安排工作,林彪去问萧克怎么办,萧克顺手就给了熊一个小官。可笑的是,晚年时,林彪却对儿女大谈如何如何人情世故,要求他们对单位领导要拍马……林彪贵为副统帅,却不知道人家都得拍他(以及儿女)。林在文革时候专门派人去回收歌颂他的语录本和大字报。

TOP

据说在五十年代,林彪一度住在钓鱼台,许多老总也住在那里,用服务人员的话说,“当时林彪党内没什么职务,地位不高,不爱与人交往,所以我们也没太把他放在心上,不象朱老总,爱与人聊天,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说出来马上就解决了,林彪不喜欢说话,我们也没主动问。”即使当了副统帅后,有的秘书也敢当面顶撞他。从上可以看出林彪并没有什么权威,老毛让这样的人做接班人,是选错了,他并不适合这样的角色,没人怕

TOP

林彪生活俭朴,不讲吃不讲穿,不好女色,吃喝方面,林彪和彭总有一比较。林彪讲究俭朴节约,做了好吃的,101一般是不吃,开始哼唧一句“不要这样嘛”,如果还做,哼唧也懒得哼唧了,依然是不吃。然后厨师(或者关心领导的其他部下)也就不做了。彭总也讲究节约,部下弄点特殊吃喝,生气,大骂,不吃,还弄到大会小会上展览。如果有威信的话,部下一定会效仿,林彪看到部下有违反规定者也会斥责,可实际情况是,警卫员都比他吃得好,一个铁路公安局处长都敢把他的秘书调走,其它一些人大吃大喝就更不要说了。林彪对此视而不见,不斥责不追究,独善其身。部下也不怕他。就在他眼皮底下吃吃喝喝。可见彭总的权威高于林彪。这还不算,林有失眠的毛病,他手下的一帮人竟在他隔壁一夜一夜的吵闹,至使叶群不得不出面劝说秘书们下次玩小点声。换一个角度,即使是个邻居,早就不能忍受,半夜起来砸隔壁门去了,偏偏林彪能忍的下去。林彪的威信从何谈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