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也一直有很多人说“最好的艺术就是适应观众的艺术”,“只要符合观众的欣赏需要就是好电影”,“观众觉得好看就行,因为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

    香港电影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做法显然是不行的。片面的强调观众的喜好,为了商业利益投其所好,其实是在透支观众的审美疲劳底线,观众的趣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固定的,即使有变化也不容易被创作者觉察。就着观众的兴趣拍电影,必然造成资金的重复投入,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跟风。时间一长,数量一多,观众就不买帐了,香港电影就是这样失去市场的。

    所以要一边适应市场,一边寻找新的审美方向,要培养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这种方向,这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创作者的一个基本职责,短视的追求商业利益,为了赚钱而赚钱,早晚会落得没钱赚。要宏观和局部结合,要尊重市场,更要尊重艺术规律,就象国家搞经济建设,既要开放市场,又要注重宏观调控——电影事业要同观众的欣赏水平和电影修养一起进步。

    文化产业首先要适应观众,以人为本这没有错,但是这里有个比例的问题。一方面,要注重观众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要对观众的欣赏能力有一种引导的主观意愿。这两方面,前者体现为各种商业元素,后者往往体现为一种艺术含量,一种思想文化蕴涵。两者的比例,好莱坞的成功经验基本是前者八成对后者的二成,中国的商业实践可以多一些,因为我们族有思辩的文化传统,至少应该要达到七成对三成,也就是所谓的“商业艺术片”。

[ 本帖最后由 RSPCA2001 于 2007-7-1 19:56 编辑 ]
对一个MM说:我想和你一起睡觉-------这是流氓。 但是,如果说的是:我想和你一起起床-------你就是徐志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