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 真正的行为艺术
  
  作为一个行为艺术家,最重要的莫过于以最低的成本作出最惊世骇俗的事情来。
  有的人吃肥皂。吃屎成本太高,可能造成终身心理残疾,就只好吃屎。
  有的人吃人,当然是死人,是婴尸,大补。
  有的人要把自己的皮植到猪身上,为此跑了好多次医院,但表演场的环境达不到无菌条件。最后只好把自己的血输到一块大猪肉里了事。
  有的人在上海外滩上裸跑三分钟,可惜这样的行为很容易被超越。但是裸体是几乎没有成本的,所以还是有很多艺术家把裸体当成一个必需的重要符号。
  有的人和驴子结婚,为后者戴上新娘的婚纱,创意独特,可惜这样的创意太过形式,因为别的人完全可以把驴换成别的家畜之类的。
  有的人试图自杀,当然这个成本太高,只好求其次,采取流血方式象征性地死去,而后从一头老母猪的肚子里赤条条钻出来,完成二次诞生。
  有的人在一年的时间里只做一件事,上下午各打一次卡。这种行为恐怕比网络偶像无聊多了。
  
  看看这些当今的行为艺术作品,我们不能不为这样的突破叫好。我们已经看惯了那些现实主义艺术,对于这些怪诞的艺术一时还难以承受。
  艺术家裸奔,和普通人裸奔到底区别在哪里呢。
  艺术家吃死婴,广东那帮台湾商人也这么干,谁更艺术呢,谁吃得更香、更有吃文化呢。
  这世上自杀的人多的是,他们是否也可以最后当一回艺术家呢。
  这里,我们发现行为艺术的一个死结,那就是:不能区分艺术与非艺术。
  那么多行为艺术家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符号,都在制造前无古人的骇举。然而,他们始终处在小众的范围里,只具有一点点的理论价值。
  然而,网络新偶像出来了。她用低成本方式造就了一个虚幻世界,她使得中国人第一次领略了审丑的巨大魅力,她震惊了整个艺术界,原来行为还可以这样。
  
  不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网络新偶像的行为艺术的特点吧。
  首先是成本低,几十块钱的衣服道具再加上数码相机,就可以创造那些叹为观止的行为艺术PP了。
  其次是新偶像艺术洋溢着丰满无比的审丑意识。其他行为艺术家即使再搞怪,也难以接受新偶像的丑学,只能说明前者中美学的毒实在是太深了,也说明他们作为行为艺术家还不够格,还处在伪行为艺术家这样的初级阶段。
  再次,那些行为艺术家们对网络一般来说具有生理上的抵触,所以他们无法想到网络新偶像的方式。他们只会用原始而血腥的方式试图唤醒现代人那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艺术力量,当然这种力量也该是原始而血腥的才对。
  可是时代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改变,现代人除了在犯罪时原始而血腥外,一般时候都温文尔雅,只在网络上才又一次出现返祖。而网络新偶像也正是借助了这种原始而血腥的口水才红得如此。
  网络在成就新偶像的同时,也成就了行为艺术。网络行为艺术完全可以作为其欣欣向荣的一支不断进化。这也是行为艺术得以被挽救的唯一出路。
  
  网络新偶像才是真正的行为艺术,真正的行为艺术家。
  想一想新偶像那强烈地欲改写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审丑冲动以及对整个社会的莫大讽刺,从美到善一路颠覆下来构成丑恶的不能承受之轻版本。
  更在于她运用了互联网这一艺术形式,其村姑身份足以让那些留洋归来的大艺术家们汗颜。互联网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使一向小众的行为艺术第一次拥有了亿万口水客。
  自一九八九年北京中国美术馆现代艺术展上一声枪响打破了行为艺术的桎梏以来,还没有谁能像网络新偶像那样,把行为艺术推向万人瞩目的高度。就像人们说的,瞧!这娘们儿。他们总是不能弄明白,网络新偶像到底想干什么。
  如果一种行为从一开始就那么明确,就是为了让人恶心、倒胃口,就是为了给人当头一棒,那么这样的行为艺术绝对是短命的。
  而网络新偶像完全超越了恶心、倒胃口、当头一棒。她是持续不断地以美的外衣来遮掩那烘烘之丑,在含情脉脉中让天下人利令智昏,用那些无以名状的舞姿来展示一个行为艺术家的长谋远虑。
Share |
Share

TOP

LZ这样的东西且不说没人愿意看,对你自己也过于沉重了吧?lol.gif

TOP

四十三 《超级女声》的娱乐民主
  
  火暴的《超级女声》造就了不少平民偶像,令神州为之一阵疯狂。观众投票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超女,这种方式早已有之。但此法在《超级女声》中作为和评委评选同样轻重的手段,并如此大规模地发动了全国人民,实在罕见。
  这已然相当于一场娱乐选举,选举出投票者喜欢的娱乐人物——超女。大家在电视上可以分毫毕现地看出每个人的表演和水平以及可爱的程度,而后在自己的兴趣下用拇指按动手机键。在选举之前,超女们还要来上一番拉票秀。于是,一条条短信在让运营商盆满钵盈的同时,也记载了娱乐的民主之声。
  粉丝、盒饭、荔枝、玉米、凉粉、笔迷们,则分外操心、忙碌。他们大多年轻,具有娱乐上的创造性和无比高涨的兴趣。他们各自是自己盟主的选民,为了自己盟主的胜出而运筹帷幄、合纵联横。想想中国足球的娱乐史,就能想见如今的大众会以怎样的热情参与到娱乐民主当中了。
  
  而这又是一场不完美的选举,因为还有评委在。在这样一场民主的娱乐选举中,评委只能是很尴尬的角色。柯以敏无奈的退出、何炅一味说好话的表演、黑楠与日俱增的白板,无不透露出处于民主选举制当中权威们的心态。
  一向很权威的评委们如今一不能不按照专业的技术取向来评判,二不能不顺应选民们的呼声,三又要按照娱乐的原则办。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把评判的权力更多地移交给大陪审团(超女评判团)和广大观众选民。到了六进五的决赛,只有何洁是三评委一致推选才晋级的,就说明了这点。
  权威诞生在寓教于乐的时代、存在于学校之类的教育场所。他们挥舞着专业的大棒,游走在嘉宾的流水席上。他们以分数和评价左右着选手和观众的情绪,以及比赛的走向。他们扮演着大众的教师、选手们的班主任,以个人的技术性偏见代替了大众的耳目。
  权威终将让位于大众,这是娱乐民主的一个趋势。那时的权威们将龟缩在演播厅的一角,角色类似迪厅里的DJ、股票交易中的操盘手。可以预见的是,到了《超级男声》,这种娱乐民主制将更加完善,很有可能取消评委,从而使娱乐民主抵达它的彼岸。
  至于央视主持人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不过是吃不到葡萄的狐狸的思维。央视的节目何尝不想当收视之冠、广告之王呢。他们以前不就是如此嘛,如今只是来了危机感罢了。并非“收视率是万恶之源”,权威对娱乐的专制才是万恶之源。
  
  依旧可以看到,《超级女声》之所以被指责为“恶俗”,在于其娱乐民主外衣之中的商业利益驱动。天娱公司、湖南卫视、买广告时间的商人、电信运营商,他们是这场娱乐民主的最大获益者。而大众在付出了低廉的成本之后,也获得了娱乐性的享受。这里,商业行为表现出了极大的善的一面。
  没有商业利益的推动,就不会有娱乐民主的超然。正像天娱公司的董事长王鹏说的,谁当选冠军(谁就是人气最旺的),对我们都一样。我们有什么必要搞黑幕?为什么不顺理成章地接受老百姓选出来的人,和民意作对?这样对我们今后的包装有什么好处?
  王鹏话意的主旨是“顺应民意”,可见其对娱乐民主的认识。可以说,一切商业行为都具有顺应民意的朴素倾向,只是在大多数时候商人的自利使得这种朴素倾向翻倒在市场的魔爪之下,从而上升为经济规律。
  
  《超级女声》虽然接近尾声,但那种“想唱就唱”的精神却能留存下来,并在其衍生产品中继续发扬。我想,娱乐民主最接近娱乐的本意,也是大众想唱就唱的本源,更是何洁语“想在哪打洞就在哪打洞”的动机所在。
  《超级女声》会渗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各个侧面与种种细节当中。或许以后会有很多类似的节目跟风而动,这已是娱乐的中国特色。但很难再有《超级女声》这样的巨大影响。当代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就是追求制造第一、追逐享受这个第一。
  而《超级女声2005》制造的最大的第一就是确立了“娱乐民主”在中国的形成,使中国人知道了自己手中握有娱乐权力(而非权利)。

TOP

四十四 文言文保护了大熊猫
  
  我们使用的现代汉语是二十世纪初白话文运动的成果。而白话文又改造自我国自古以来一直就存在的口语语言。在古代,口语是白话一样的,写到纸上却成了文言文。作为古代书面语的文言文简洁、明快,虽然有时比较难懂,但受过一定的教育就能运用自如。
  文言文之所以简洁、明快,在于其语法和一般口语不同。与后者相比,它更复杂,更多修辞,更多的逻辑陷阱,更多地用典,更抽象,也就更难懂。那么,文言文为什么要这样呢。
  我们现在知道,起先的文字是刻在龟壳以及牛骨上,还有的竟然或刻或铸在青铜器上。龟壳、牛骨的数量限制了文章的长度,青铜器上的铭文更需要简洁。于是文言文就适应了这样的要求。
  到后来,人们发明了竹简载书法。文言文的语法已经确立了,在竹简上书写就显得游刃有余。这时,就出现了毛笔书法中的隶书。再后来,蔡伦发明了造纸术。文言文写在纸上更加一目了然,比起口语文能节约很多纸张。中国人历来崇尚节约,而且中国人的建筑都是木结构,家具也是木制的。所以,中国人对文言文就格外亲睐。用文言文写成的散文、文论受到追捧。而如果是平话一样的小说,则会遭到贬斥,以为不可登大雅的二流。
  可见,文言文因为简洁、明快的特点,大量地节约了造纸用的木材,也就节约了森林资源。而森林有涵养水源之功,所以文言文对防止水土流失是有极大贡献,不然黄河早就如此浑浊了。
  此外,汉简的发明与使用固然造成一些竹林资源的破坏,但文言文同样保护了竹资源,使得大熊猫逃过了灭亡之劫。如果在我国古代就开始使用白话书面语,相信今天幸存下来的那几千只大熊猫也早就作古了。

TOP

四十五 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那么软弱
  
  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似乎已被无数次谈及和讨论。这些口水足以让软弱性更软,当然也淹没了真相。我这里所说的知识分子当然主要指人文知识分子、作家等。这真相上可追溯到姜尚钓鱼愿者上钩,下可联想至王朔无知者无畏。在中国,学而优则仕,赢者通吃。就像现在的演而优则唱,唱而优则演,唱演优则主持,则上大学。春秋争鸣当中的百家一天到晚想得,就是自己的学说能得到某个诸侯青睐,从而获得成功。像儒家、法家都是这方面的典范,道家等到了汉朝初期却成了国家意识形态。
  也就是说,中国知识分子在那时候(周朝到汉朝)就在努力使自己受到统治者的尊重、重视、赏识、重用。“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这种观念影响了太多的知识分子。他们如过江之鲫,通过各种方式在经济天下的名义下求得个人的名禄。即使像李白那样的大诗人,也想着儒家所教唆的治国平天下。李白难道不知道自己更擅长什么吗。
  更为严重的是,知识分子的个人精神始终不能独立于现实的团体。知识分子被家(庭)、国(家)、天下(社稷)所包围,被家族、师门、党派、地方所牵扯,其精神上的焦虑感就像竹林那般卧听皆是疾苦声。虽然中国文化中也有很多用来使精神超脱的迷药(如道家、禅宗、水墨艺术),但它们都只能作用一时,属于暂时性麻醉用品。
  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几乎看不到思想者反抗的记述,更难觅科学家的独立探索精神。只有那些壮怀激烈的爱国英雄、清廉官员、忠臣谏客,充满了教学大纲和考试试卷。仿佛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以沸腾热血代替冷静思考、用还我河山覆盖文化精脉、让治乱更替掩盖专制世袭的可歌可泣。 怪不得如今的皇帝戏如此之多,原来是历史教育就留下的病根儿。
  我们的学校也不进行哲学教育,只有马列主义的独门独派。这直接导致了这些知识分子的新一代缺乏思想的方法论和自我支撑的思想习惯。于是,除去那些从思想及其相关专业毕业的知识分子外,其他的知识分子在把握思想递进发展的能力上有了先天的缺陷。
  
  具体来说,当代影视作品的编导大多也是知识分子。他们的人文视野可说是并未出古代之右,尤其是那些以知识分子为主题的作品。我们连文革尚且不能彻底反思,遑论当下与未来。影视文化的娱乐性越来越强,这一点也和学校教育一样,强烈地影响到下一代知识分子的成长。
  以前是政治性的软弱,现在是政治和经济上双重的软弱。以前主是依附于权势,现在还要依附于商人。只有依附于权势、当局,知识分子们才觉得自己的知识、思想有了可施展的时空。达济天下、报效祖国的观念一直就是科学知识分子和人文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历史遗产。
  在历史上,中国文人鄙视很多下九流的文化,也包括小说。他们觉得小说只能供人消遣,而非经济天下所必需的利器,也不是依附权势的手段。其实,小说当中恰恰可以寄寓个人的独特思想。原因正在于其消遣性,面向的是非具体的大众(读者)。文学为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独立的天地,使得那些经久部息的精神得以薪尽火传。可是,到了如今的影视文学,这样的传统却没了。
  从先贤的榜样来看,历史上不为家国天下、只为真理而行而人物实在寥若晨星,亦自周朝到今日更没有被重视和广泛传扬。于是,那种独立天地的精神就一直不能射入到民族的血液当中。在我们中华民族看来,这样的精神似乎并不对民族的进化有多大的好处。我们总是以民族的角度来衡量一个人物和事件的价值,从而就只能养育出软弱的知识阶层分子来。
  

TOP

四十六 这个时代缺什么
  
  中国历来也不缺少聪明人。说一个人聪明,那绝对是恭维。说一个人小聪明,虽略带贬义,但基本上还算很善意。聪明、小聪明,体现了我们为求生存而必需的举措。尤其在中国,求生存的经典简直无数。
  这个时代从来就不缺少财富及其载体,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吧。也不缺乏专家、奥运冠军,他们每四年都肯定会出一批。更也不缺乏那些慷慨陈词、思路敏捷的主持人和嘉宾,他们只是这个时代的小小注脚。
  这个时代缺乏的是智慧。
  聪明和智慧截然不同,就像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区别。聪明往往是灵光一闪,是对环境变化的随机应变,是明哲保身的,是以损人骗人为前提的生存之道。阿谀奉承可以算聪明,善于搞关系可以算聪明,主持人的机峰可以算聪明,炒作话题可以算聪明,但它们绝与智慧无关。
  智慧可以很朴素,很简单,很木讷。但你一眼就能认出,那是智慧,而不是投机的聪明。任何理论不过是智慧的一种或一时的标本。虽然智慧本身只是“一”,但它却可以闪现在每一个人身上。
  智慧是活在时代中的最真实的生命现象,是对现实生存环境做出反应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智慧得以存在,是因为生命本身。智慧能够不断精进,也是因为生命本身。智慧是生命的生存本质,同时,智慧又是生命等级的唯一标志。

TOP

真的要帖一千个吗?:han.gif

TOP

 四十七 美女就是无产阶级
  
  美女爱钱,那是天经地义。通常这样的美女一无所有,比无产阶级还无产阶级。而她们的美貌就好比无产阶级的理论,在共产主义到来之前总是看上去很美,实践起来困难。
  这时资产阶级骑着白马而来,说,在无国界的共产主义到来之前,我们先享受一下全球化的好处吧。
  于是无产阶级的理论变成一整套世界贸易规则,美女们懂得了交换。以前是砸碎铁链,换取一个自由的全世界。现在是用无产阶级的理论去换取一个游走世界的机会。
  美女们游走在一个个资产阶级的怀抱里。资产阶级也许会说出一些封建社会的语言,在大床上还会表达出奴隶主的淫威。但是美女不怕,因为她们坚信无产阶级的理论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而这个无产阶级的理论核心就是:资产阶级终将老去,而美女们是他们的掘墓人。

TOP

四十八 中国文化垃圾论
  
  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同样也生产大量的文化垃圾。虽然十几亿人口平摊下来物质资源就所剩无几,但我们每个人能分得的文化垃圾却还是相当了得。这些垃圾基本上没有出口的希望(当然也有少数出口美国和世界的,那是老外们眼光太低级),只能在国内进行消化处理。
  没有问题。那些垃圾制造者们都是中国人,都熟悉中国国情,制造出来的垃圾也很有中国特色。他们掌握着发行渠道和媒体频道,掌握着宣传包装的手段和势力,所以制造起文化垃圾来就更加肆无忌惮。
  
  先来说说最主流的电视。
  电视作为强势媒体,完全有灌输各种观念的能力。在商业利益的造就下,在没有电视立法的社会里,电视就变成一个大垃圾箱,装满了千姿百态的文化垃圾。而我们手中的遥控器,不过是拣垃圾的长臂夹。
  垃圾之一:清宫戏
  一个令我们相当难堪的朝代,那时的官服相当难看。可导演们为什么那么喜欢清朝呢,一个原因是清朝遗留下来的浩繁史料简直就是给这帮偷懒导演预备的脚本。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清朝的腐败故事太多了,这样可以把戏份搞得更有意思。我们熟悉清朝的历史,但我们对那些清宫戏里皇上长奴才短的镜头更熟悉。我们发现这些清宫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奴性的娱乐。连刘恒这样的大作家都编起《少年天子》,当然这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一脉相承,也就不必惊怪了。
  垃圾之二:武侠戏
  那些腰系钢丝飞来飞去的大侠们在玩儿什么呢,是不是感觉自己又回到了童年或者返祖到了可在林间跳跃的猿猴时代。这种成人童话其实是和清宫戏同出一辙的。有一个金口玉言的皇帝,势必出一个武功盖世的魔王。表现冷兵器时代的风云,肯定比表现星球大战来得省钱得多。
  垃圾之三:春节联欢晚会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大垃圾桶。谁都想上晚会,想在这个大垃圾桶上贴上自己的标签。于是乎,这个垃圾桶更加名副其实。基本上在零点以后,也就是春天到来之后,往桶里放的都是些重度垃圾。在零点之前,多是些平时在别的地方积攒了芳名的人上场献艺。他们的表演不可谓不精彩,只是这精彩早已是过去时。能不能改变一下红色的基调,能不能在垃圾中加入一些思想的防腐剂,能不能去掉一些歌舞,能不能取消舞台,能不能让那些现场观众别傻坐着,能不能把垃圾桶变成万花筒。
  垃圾之四:同一首歌
  审美疲劳的典型代表,在没有新节目的时候一定能在央视一二三四频道里看到。
  垃圾之五:综艺栏目
  说它是幼儿园,可它比幼儿园还幼稚。说它是励志园,可它不仅励志而且弱智。
  
  再来说说歌星和他们的歌曲。
  本来,我们大陆的歌星中创作型的歌手就很少,而能让自己创作的歌曲流行起来的就更少。于是,即使是垃圾原创,只要符合基本的乐理,也被当成流行时尚后备军来加以宣扬。
  垃圾之一:歌手郭峰及其近作
  他曾经写下很多有名的歌曲,比如《让世界充满爱》。可是,他 最近几年已经变成了一个二流歌手,依然经常写歌,可是每一首都是抄上一首的,只需要在演唱的时候区别一下就可以了。正是要作出这种区别,他演唱时的动作、表情和那一头金发看上去就特别别扭。他恐怕已经不知道什么叫旋律了,那脸上的几道褶清楚地表明:江郎才尽是多么地痛苦。
  垃圾之二:民歌MTV
   近年来,民歌教育很兴盛,使我们认识到所谓的“原生态民歌”,这和“绿色农业”、“有机农产品”有点儿接近。然而,当绿色的有机的来自民间的民歌被包装成MTV,就算是完成了深加工。那些极度艳丽的民族服饰做陪衬,那些极其华美的唱腔做主旋,那些唯美的环境和伴舞演员,怎么看怎么像是电脑制作、化学合成的,不知道搁了多少激素化肥、多少色素添加剂、多少硫化氢二苯四胺素啊。
  垃圾之三:晚会歌曲
  中国不知道何时出现了那么多的晚会,可能是太平盛世就要歌舞升平吧。晚会基本上有歌和舞组成,一般是舞伴歌,也有歌伴舞。听听那些歌曲,基本上是两段。第一段叙事,第二段咏叹。然后重复第一段的旋律,但歌词有所不同。再然后同理重复第二段旋律。最后以高调歌唱最尾旋律片段两到三次结束。有的时候,最后那几个字还要像结巴一样重复一下。这种速朽的垃圾歌曲居然是在烘托一个很高尚或很伟大的晚会主题,实在让人作呕。更加作呕的是,居然我还听过这样的歌曲而且还要评论它。
  垃圾之四:爱情小曲
  可以说歌曲的最初形态便是情歌,是卿卿我我、恩恩爱爱。可是,当爱情成为这个时代唯一的信仰,当情歌变得充耳不闻无法令人再感动,耳那些歌手们还在闭着眼睛继续扭捏作唱,也就离垃圾不远了。
  垃圾之五:一首歌主义
  很多歌手都是凭一首歌成的名,此后再不见新的,只是在各种媒体(主要是电视)上当一个文化混混儿。比如:尹相杰、蔡国庆、江涛。他们在迅速获得名声之后就不再能抵御新生代的追击,也迅速从排行榜上消失掉。此后便只能当颁奖嘉宾了。
  
  再说说影视文化。
  电影一度是思想解放的急先锋,后来又是历史反思的前卫。现在则成了商业文化的二奶。那些大师们在抛弃欧洲艺术电影及其电影节之后,迅速向好莱坞靠拢。
  垃圾之一:张艺谋的武侠世界
  《幸福时光》在艺术和票房上的惨败两双让张艺谋不务正业地去搞了一个芭蕾舞《大红灯笼高高挂》。此后,她就着重在票房上下工夫。自有了《英雄》及《十面埋伏》,张艺谋的艺术道德可谓丧之殆尽。人们去看《十面埋伏》,去到电影院里开心地笑,笑的是《十面埋伏》里的破绽和弱智。这跟我们对待网络新偶像的态度何其相似。
  垃圾之二:章子仪
  章子仪的国际路线越走越宽阔,如今她当上了奥斯卡的评委。她可称得上是一个武打明星了,远比杨紫琼功夫要深。从《卧虎藏龙》、《英雄》到《十面埋伏》,靠着花拳秀腿打得那些只认美女的老外没有了抵抗力。当然,她的背后,必定有国际资本的支持,不然,她何以在VISA的广告里也以女侠出现呢。可问问我们本土的观众,没人会认为她会表演中国式的生活。
  垃圾之三:被陈红俘获的陈凯歌
  提到陈凯歌,必须加上“可惜”这个定语。《吕布与貂禅》以及《和你在一起》都是他们夫妇爱情的结晶,只是一个曾经那么注重思考民族命运的人却在庸俗的夫人指挥下向市场低头。然而,他的作品只能让他在二流徘徊,重回一流大师的念头似乎只有在陈红熟睡的时候如潮水般袭来了。
  垃圾之四:“还珠格格”赵薇
  赵薇的主要问题在于那双“还珠格格”的大眼睛影响了表演上的发挥。有时候比语言表达得还要多,有时候又不如语言表达得明白。再看“还珠格格”的表演,似乎和网络新偶像也很近似哩。插科打诨,装疯卖傻,居然能混进皇宫当上公主一类的人物,这和网络新偶像的发迹何其相似。至于“日本国旗时装”事件,更可见她的思想何以混乱。至于她的演技,想必永远也无法超过混乱表演时期的“还珠格格”和她那双大眼睛了。
  垃圾之五:香港影视
  那些天王、天后们在巨大的商业包装之下那可怜的灵魂逐渐暴露,毫无文化底蕴的表演越来越不能适应我们期待民族复兴的神经。于是,没有了强大大陆腹地支持的香港影视只能在铜臭的烂泥塘里越滚越烂,越钻越傻。那些明星的身价也随之大跌,新人越来越难出。
  
  时尚文化垃圾
  垃圾可能就是时尚的未来时,时尚也许还是垃圾的过去时。
  垃圾之一:少年作家
   韩寒还算是个天才,他的出现具有偶像效应。那些仿效者则开始将青春的精华、少年的意气转变成所谓“光阴疼痛”的垃圾和“残酷青春”的消费。他们注定写作狭窄的题材,同时不能把自己的体验改造成共通的思想。他们只能在一定年龄阶段的消费群中寻找买主,一旦那些买主也成为作家,他们就将关门歇业。
  垃圾之二:美女文学
  以前是美女加咖啡,现在是加文学。但文学并不一定需要美女的参与。文字可以给美女增色,美女却不能为文字添彩。这就是美女文学注定衰落的原因。
  垃圾之三:商业话剧
  由林兆华开创、孟京辉继往开来而掀起的话剧时尚,如今已蔚为大气。很多文化公司也盯上了这个短平快的项目,不禁起了开发的心思。于是乎商业话剧此起彼伏,其中最成功的莫过于《爱吃麻花,我就给你拧》。此后,搞笑话剧甚嚣尘上。《淡了,添点儿韭菜花》就是一出垃圾话剧。可越是垃圾话剧,就越是要由名人莱客串,这仿佛也是一个真理。
  垃圾之四:中国足球
  皇马的二度到来足以印证足球文化的垃圾趋向。足球,已经成为继房地产之后又一个可以骗钱的行业了。
  我对中国(男子)足球的建议就是:实行比非典时期更严格的隔离。让那些已经成年的在上一次世界杯铩羽而归的一代球员继续他们的中超联赛,直到烂一个干干净净。让那些还在20岁以下的参加了世青赛的一代希望球员完全离开中超联赛,根本不与上一代球员接触,或留学巴西,或留洋欧洲联赛。
  惟有这样的隔离,才能使得该烂的烂到彻底,该红的红得久远。
  垃圾之五:网络猛女们及其后继者
  正是许许多多文化娱乐垃圾的滋养,使得网络池中有了网络猛女们的芽孢。再加上大众的心领神会,终于使得她们浮出水面。出水的猛女们立刻照出那些高级文化垃圾的丑陋。至于她们的后继者,想必大有人在。毕竟垃圾,尤其是如此个人化的私垃圾的制造相当容易。
  
  以上在各个领域的文化娱乐垃圾已经把我们团团包围。我们已无处可逃、别无选择,只能与垃圾们和平共处。
  那些包裹在月饼、粽子之外的精美包装,那些卖不出去的报纸杂志,那些撂了地的开发区和烂尾楼,那些豆腐渣工程,那些过期食品,那些假冒伪劣,恐怕都注定了成为垃圾的命运。
  当年虎门的那把火不可能再次燃起,因为我们每个人同样是垃圾的制造者之一。
  为什么我们如此乐意去制造垃圾呢。
  为什么我们的文化总是逃不脱垃圾的包围,就像我们的城市一样。
  为什么我们一不留神就能出手不凡地造出垃圾。
  为什么我们以垃圾为乐而不觉耻。
  为什么那些垃圾的制造者有那么多堂皇的理由。
  为什么文化大师也有制造垃圾的本领,而且比别人还要高强。
  
  常能听到这样的论调,娱乐就是要让已经疲惫劳累的观众得到精神上的放松。所以,我们要进行一些娱乐。
  娱乐电视,娱乐电影,娱乐读物,娱乐新闻,娱乐人物,娱乐记者,娱乐歌曲。
  岂不知,娱乐其实就是愚乐。
  智力竞赛被代之以知识竞赛——>商品知识竞赛——>广告商品知识竞赛,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我们是如何被愚乐的。
  在我们被愚乐的同时,大量的垃圾从我们视而不见的地方悄悄地增长起来,最终就是信息的全面垃圾化。
  到那个时候,我们也许就将工作在垃圾里,生活在垃圾里,住在垃圾里,坐在垃圾里,睡在垃圾里,甚至以垃圾为食。
  
  而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垃圾制造能力,全在于我们没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和勇气。
  

TOP

四十九 新时期的创新运动
  
  不知从何时起,标榜“第一”成了一件事是否有意义(意思)的急所。在这方面,精明的上海人总是走在前列。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一场赞助式婚礼。那要结婚的小两口因拮据而想出这么个主意:搞赞助。要赞助的方方面面可真不少,婚纱、场地、筵席、司仪、摄影、婚纱照,等等。这可是全国首例(第一个)赞助式婚礼,那些影楼、婚庆公司、公关公司、酒店都想靠着这个第一而产生的新闻宣传效应达到广告扬名的目的,于是纷纷提供赞助。精明的小两口靠着这个创意引来了记者,也就遂了心愿、进了洞房。那些赞助商也自以为聪明了一把,就等着芝麻结西瓜了。
  可见,第一就意味着创意。而创意,一般也包含着“第一”。
  还有一个残酷些的例子,应该不是上海人干的。它说的是有一个人得了不治之症,又没钱,就想让社会捐助。他找到报社,想让后者通过报导来募集好心人的滴水之恩。但报社说自己不是慈善机构,报道必须具有看点与卖点。于是,那个病者自己策划了一把,把捐助广告登到了一个地方杂志上。由于这样的作为在中国属于第一,于是新闻报道得以成立。病者也在新闻报道所激起的热心中得到了捐助。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媒体活跃其中,特别爱捕捉“第一”。在新时期的创新运动当中,一直就有这么一只看得见的手。这只手对“第一”的偏好已经胜过了新闻传播学可以容忍的标准,使得中国人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创新运动。
  
  在这只手的推动下,更多的第一出现了:
  第一个零工资的打工者;
  第一个展示活体模特的时装橱窗(发生在上海);
  第一个职业打假者(他就是王海,严重利用了消法的漏洞);
  第一个走红的网络歌手(雪村,一个聪明人);
  第一个吃屎的行为艺术;
  第一个手机小说;
  第一个发送短信垃圾的人
  第一个刊登广告征召大款的二奶(她和刊登广告征召二奶的大款不谋而合,天生一对);
  第一个地铁婚礼;
  第一个水下婚礼;
  第一次进行直播的辟谷现场(受到司马南的关注,指责其伪科学);
  第一次直播国际战争(把正义与非正义昭然于世);
  第一次直播航天飞机回归地球;
  第一个人工美女(不知她的保鲜期和维修责任如何);
  第一个被广泛报道的奇丑女(她因此变成一个美女);
  第一个事业成功的毛人;
  第一个飞越黄河的人(如果黄河变成了小河沟,这样的飞越是否依然是壮举);
  第一个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中国人(据说那里经常有很普通的游泳爱好者横渡);
  第一个实名制下的裸体艺术模特(如今成了一名职业话剧演员)。
  这还只是新时期创新运动的一个侧面。
  在运动的正面,是全国人民思维的巨大发散。全民皆兵、全民造反时代久远了,全民下海、倒钢材的时期也古老了。
  于是,一些人找到了与媒体长期共谋的机会。
  
  第一个被叫作美女的作家是谁?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一个群体。其实,很多女作家都很漂亮,像池莉、王安忆。她们比卫慧、棉棉漂亮多了。可她们不算,她们只是作家中的美女,简称“作家美女”。
  美女作家就不同了。她必须要把美女放在第一位,使用美女该有的语言,来赢得一个作家的名声。也许她不是个真美女,但她依旧是“美女作家”。
  一定要记住这句箴言:使用美女该有的语言,来赢得一个作家的名声。
  第一个被叫作美女的作家是谁?这似乎已成了无头案、呆坏帐。但不能忘记的是,是《钟山》搞了一个美女作家联展,才让“美女作家”真正叫响了。
  第一个使用博客走红的“美女作家”,木子美。她沿袭了“美女作家”的名头,而且其平庸的相貌异常符合前述的标准。但她是第一个使用博客来传播其作品的美女作家,所以她也火了。
  继木子美之后,出现了第一个公布裸照的“美女作家”,流氓燕。她又一次实践了“美女作家”的标准。虽然身材很水桶,依旧能以裸照笑傲。这样的写手也注定能火一阵子。
  而那些走审丑路线的“美女作家”,更是深谙“美女作家”之道。
  “第一”,总是能带给我们如此丰厚的回报。第一个国内网络邮箱,第一个网络门户,第一个中文搜索引擎,第一个人才网,第一个房地产网。 网络经济的巨大报偿自不必说。在娱乐界,作出第一个抄袭国外样式的举动同样能举国轰动。
  超级女声实现了这个现象。它可说是“美女作家”路线的集大成者。它先审丑,再审美;既媒体,又网络;不仅偶像,更花边;除了粉丝,还有八卦。它可说是满足了更多的人争当第一的欲望。
  
  以前的创新者被叫做“改革家”,现在则称为“时尚人士”。
  那些跟时尚之风而动者,他们注定思想贫乏、穷困无聊。
  只有摸透时尚胴体、学会创造“第一”技巧的人,才能笑傲江湖、永葆青春。
  有的人想把喜马拉雅山开个口子,引入印度洋的季风,使青藏高原变成鱼米泽国。
  有的人想给长城内外都贴上瓷砖,保护好世界遗产。
  有的人想让体育总局办一个气功训练班,以大面积提高奥运成绩。
  有的人想要月葬。
  有的人想用孔子学院对抗歌德学院和迪斯尼乐园。
  有的人想通过高考作文复兴中国诗歌。
  有的人想把克隆技术传授给九亿农民使他们一夜暴富。
  
  而我更希望在华夏大地能出现这样的第一:
  第一部以哲学家为主人公的电影。
  第一次全民公决。
  第一座自由论坛。
  第一块文革纪念碑。
  第一位拒绝诺贝尔奖的人。
  第一代不被愚乐所迷惑的青年。
  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狂欢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