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学者忧中国读史热催生史学泡沫

二十七岁的小李和五十七岁的老李最近都迷上了「历史」──小李可以趴在某网站的「煮酒论史」消磨一下午时光来看帖子,老李则雷打不动每天守著电视中的《百家讲坛》,每每被问及,都是同样的答案﹕「好看啊﹗」www.csuchen.de& Z* ]9 K/ w! C$ q, y9 x
8 J( g. n# }  q" t2 L2 c1 @  W
小李和老李口中的「好看」,正是通俗历史的正解──从阎崇年、易中天到当年明月,从《正说清朝十二帝》、《品三国》到《明朝那些事儿》,一股全民「读史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高潮,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前列也总是挂著这一类的读物。
3 v" ^4 K  c# w4 J" |& v. @www.csuchen.de/ F9 \3 H  D" {" e- d' o9 B
按照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的解读,听史、读史实际上是中国人的传统。「‘历史’从来是中国大众日常生活中娱乐消闲的重要部分,从曲艺说书,到戏剧小说,无不如此。」所以通俗历史成为「休闲文化」,本身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6 r( \+ D* g! t( H3 W- l
人在德国 社区  d/ E" s6 v6 g, Q' f; v2 `; r. S8 D
而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钱文忠看来,当下这场「读史热」从某个角度来看已经演化成一种商业行为,买书消费的人更象是「粉丝」,其行为和追星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9 L, ?9 N/ }' ^2 e( v: g/ r
人在德国 社区+ R+ Z# D% a! D7 o$ C) Y
毋庸置疑,「消费历史」的潮流已经从电视剧的「戏说」,向其它文化领域扩展──把「诺」叫「YES」,把「兵部尚书」叫「国防部长」,把「自荐信」叫「求职简历」,这些无伤大雅令人会心一笑的概念置换,让冰冷的历史骤然活泛有趣起来,读历史如同听故事一般,确实让人欲罢不能。www.csuchen.de3 P! K$ r  S3 v' v# ]3 v

" |& T5 U  r+ s2 |9 z/ g& k「但是,对于眼下的热潮来说,通俗历史仅仅有趣是不够的」,此间著名文艺评论家朱大可表示,一方面是讲故事的能力,一方面是基于史料的深刻理解,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历史的阐释才能有效维系下去。「目前流行的这种样式很容易被市场所吞没。因为市场是急功近利的,它会把这些作家毁掉,并制造出大量的文字垃圾。」
% a7 V2 u; |1 h7 |. X9 ]/ E) y人在德国 社区
$ S, T6 k* I9 g! Q- r事实上,市场的功利已经不断透过作品体现出来,从「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诗句推论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因为「冷月葬花魂」所以林黛玉是沉湖而死,历史的考证成了书面的文字游戏,趣味化地剑走偏锋以致走火入魔,明显有炒作化、娱乐化倾向。
- W# |4 M% v% X. W2 u+ y, K0 E人在德国 社区
) G- H9 S" Q# J+ \1 R6 n: N一面是通俗类历史读物的热销,一面是传统类学术史籍的乏人问津,「读史热」并未让读者真正爱上历史﹔如朱大可所言,这种趣味性的历史读物一部分纯粹是追求好玩,畅销但不过是过眼云烟、市场上的泡沫﹔他更希望通俗历史的尝试,能摆脱中国史学的传统格局,好看也留得住。
人在德国 社区! |8 M% x: ?7 w- [3 ]

5 x& n/ B3 }, j5 s; |6 g中新社北京八月六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