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
Share

TOP

68# modelica
先从胎教开始吧,生出来接着听,等能说话的时候就能背不少了,不信你就试一试。

TOP

昨天看了雅虎新闻的专题,凤凰网也有,原文是南都的。就说现在又重版了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已经脱销,深受欢迎。应该是当年从事教育工作者做事之认真程度非现在人可比。

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卖断市了,连出版社都没货。同期重印的老课本系列在网上收获好评一片。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 ... /22/3187091_0.shtml

TOP

70# kgvon
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的兴起,再加上文化大革命,中国人的语文水平一代不如一代。真的挺可悲的。

TOP

69# 家庭主妇

我的国文也忘得差不多了,到时候倒是能够再温故知新一把。

TOP

课堂笔记(二十四)
2010-11-28

一场零零散散的小雪,提醒着人们冬天真的来临了。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黄帝内经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乃冬季养生之道。
今天是基督降临节(Advent)的第一个周日,圣诞前的第一根蜡烛也开始点燃。下午参加了林林幼儿园的活动。摇曳的烛光伴着松枝,弥漫着浓浓的圣诞气氛。吃喝完毕,大家围坐在一起唱了很多圣诞歌曲,虽然林林有些五音不全,但是很喜欢,一直跟着唱。
上午读经班的课照例,气场比上次强了许多。大小班分班以后,大班的乐乐妈让几个孩子轮流诵读了一遍今天课上学过的内容,教写了几个新字,布置并检查了作业。识字量的积累需要多次重复,强化记忆。这个过程虽不复杂,但往往枯燥。所以每次乐乐妈都会安排一些文字游戏让孩子们做,比如猜字谜,拆字,换偏旁组字,反义词,对仗句,每次都令孩子们非常兴奋。
小班孩子的课程安排一直令家长们绞尽脑汁。幼儿的思维发育不够完善,兴趣转移快,因此不适合也不易接受系统的文化学习。读经对这些幼童来讲还处于酝酿过程中,到真正的指读,到一千个汤圆都能浮起来尚需一段时间。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能力和识字兴趣,小班一直在变换着各种的游戏方式,都认为不是很理想。 前一段固定下来的闪字卡也终因它的弊端宣告失败,因为没有教材,很多家长回家又不想费力再去制作,仅靠上课闪几次卡片,对孩子来讲就失去意义了。于是小班家长们决定试用现在流行的《四五快读》,一是有教材,二是字句贴近生活。虽然不指望学完了《四五快读》就能让孩子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阅读,因为整个学完也不过小学一年级的水平,但是以灵活新颖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为日后突破识字关,突破阅读关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也不失为一个可试的方法。
学好中文,绝非一日之功,立竿见影是不可能的,大家为孩子们一起努力吧。

TOP

2010-12-5

“几天来的一场雪,使德国进入了寒冬。漫天雪花无边的飘落着,覆盖了世间万物,一切变得单一,一切变得洁白,正是这种平凡让世界美得如此简单。如风的往事,如雪的心境,为简单而感动,为平凡而感动。” 这是前两天写的一段小小文字,然而今早出门才发现,虽然还是雪花飞舞,但是落到地上有些已经化成了水,半尺深的雪加上雪水,给今日的出行造成了极其的不便。原本欣赏的雪景,却因为它的冷酷无情,变得让人痛苦,不能接受了。
因为雪大,今天Wuppertal所有的BUS交通都中断了,幸好还有Wuppertal独特的公交工具Schwebebahn(空中吊车)不停运,才使我们没有迟到得太久。路上,林林很感慨:“别的小朋友都在家吧,只有我们因为有重要的事情,要去上课才出门吧?”
赶到上课地点,大部分人都迟到了,高速公路上汽车也只能开到三四十唛。今天总共来了八户家庭,实属不易。因为人较往日少了一些,所以诵读部分由每对家长带读两遍改为三遍。王财贵教授在他的读经理论里讲得很清楚:“读经要老老实实。” 文科不同于理科,没有这种老老实实的态度,就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没有量变,就不能达到质变。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可以看出,一遍一遍的诵读,看似枯燥,但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讲完全没有问题; 对于小班孩子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表现在缺乏耐久,往往第一节课都很安静,第二节课有些骚动,有的孩子甚至完全不管,独自跑到边上去玩,只要不影响到别人,我们一直是允许的。最近读了王财贵教授的一篇新博文,是关于幼儿读经时间问答的,从我的实践经验看,完全赞同。因为每个孩子都存在个体差异,而且学习方式和成人的想象也不同,所以不管孩子跟读也好,有意听也好,无意听也好,只要给他灌输到了,就算学习。
课间和从ESSEN过来观摩的妈妈闲聊了一会儿,其实几年前在一个家庭聚会中就见过。那时林林和她的女儿都是差不多两岁,谈及孩子们现在的中文差距,她很感慨。不过对于两个孩子又做全职的妈妈来讲,确实不易。但也不尽然,我认为就像如幻说的,只要家长做到从心底里重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总能挤出来。不在于学习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家长是不是在坚持做这件事。借用《老子》的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三节课大小班分班,大班的乐乐妈继续教孩子们写字,认字。小班的叮叮妈用卡片图画的方式教孩子们认字,大人孩子们都很认真,看上去效果应该不错。
雨雪无情人有情,今天是乐乐妈的生日,大家吃到了乐乐妈自制的椰香糯米糍,第二节课教唱唐诗前,大家一起为乐乐妈唱了《生日歌》。因为明天是Nicolaus节,每个小朋友还得到了一个巧克力做的圣诞小人,暖暖的气氛,暖暖的教室,丝毫感受不到室外的寒冷。
课后,风廷爸继续教大家打健身拳和太极拳,能够在这种无聊的天气里多一些肢体活动,确实是身心舒展啊。

TOP

2010-12-12

下周就要带林林启程回国,看望林林一直想念的姥姥,姥爷并且和他们一起渡过盼望已久的春节。虽然今天的课堂笔记是近期来的最后一次了,但是同道者永不言别。回首读经班成立时的情形到今天的发展,往事历历在目。志同道合,彼此温暖,相互鼓励。在这样一个集体中孩子们在成长,家长们也在成长。从基本教学模式的形成,到教案以及组织形式的历次改革,无不渗透着家长们的辛勤汗水。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使我们的读经班有着很强的向心力,这种力量也足以使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里学好中文,为日后的发展多一个空间。
今天《老子》八十一章的内容也全部学完了。大班的孩子们都可以指读,诵读了;小班的孩子虽然不要求指读,但都能或多或少背诵其中的章节,还处于酝酿储备阶段,我相信两三年后这些孩子们会达到他们的爆发期,能够或者接近突破识字关。 无论他们现在理解与否,我想《老子》洋洋五千言已经深深的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增加,也许某一天他们会有所感悟,会为他们脑海中的某句话而感动,或许某句话会成为他们终生的座右铭,这就是经典的力量,这就是经典的不朽之处。
总结半年来的二十几次笔记,对于我们这些家长来说无外乎两条最重要:一是坚持,二是耐心。中文学习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生活在海外的孩子,家长的参与配合便显得更为重要。对于每个个体而言,恐怕都经历过脆弱的时候,所幸的是我们背后有一个强大的集体可以做为支撑。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想养好一个孩子,不知父母要付出多少心血,给予多大的耐心。不要因为大人的期盼过多而对孩子要求苛刻,也不要因为孩子的幼稚思维让我们失去耐心。做到此两条,那么成功在望。
每年都是春天的时候带林林回国,不冷不热还可以躲避花粉。春节在林林的脑海中还没有任何概念。明年他就要上学了,因为放假时间不一样,以后再难赶上一个中国年。春节在中国人的节日中是那么的重要,我希望林林不仅喜欢温馨浪漫的圣诞节,喜欢每年都送他礼物的圣诞老人,也希望林林能够喜欢我们中国人热闹的春节,让他知道什么叫“爆竹声中一岁除”,明白什么是“总把新桃换旧符”;让他体会春节走亲访友的温暖亲情,感受庙会的热闹场面。。。
暂时的告别了,告别我们相处已久的爸爸妈妈和孩子们,告别所有关心我们读经班的朋友,让我们相聚在明年的春天,相聚在那生机盎然的时刻。冬天来了,春天一定不会远。

TOP

吟诵教学笔记(一)

2011-2-27
吟诵培训班归来,原本只打算从诗词开始,因为有现成的教材和录音资料。但在上周的动员会上,演绎了两段徐健顺教授的蒙学片段,家长们感觉不错,所以希望读经班从这周开始的《三字经》就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吟诵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其实我真想在班上也办个师资培训班,可目前看来,家长们关心的不是自己能学什么,而是孩子们是否能快快乐乐的学到他们该学的东西。那么好,这个重担就先落在我一个人身上吧。

因为手头的资料只有徐教授从各个地方采集来的《三字经》吟诵片段,要上课的话基本靠自己编了。虽然我知道吟诵调大多简单,但是真要做一件自己从未尝试过的事情,心里还是有些没底。和班上的学友们做了一些交流,大家都很鼓励,于是便开始着手了。从众多的吟诵调里选则了《我爱吟诵》中徐健顺教授的一个调儿,接近“矿泉水”,最基本的依字行腔。我的想法就是把最基本的东西传达给孩子们,基础打牢了,孩子们日后便可以按照自己的乐感和理解自创吟诵调儿。做了一辈子的中国人,说了一辈子的中国话,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了汉语本身就是有声调有韵律的歌, 难怪古人能够把干巴巴的文字吟诵得有滋有味。开始两天找不着调儿的地方,便把汉语的四声标注出来,按照四声的高低稍微给点腔音,曲调天然而成,我乐呀。收着的心打开了,压力慢慢消散,变得轻松愉快,每天哼哼唱唱,发现做个吟诵课老师其实是个挺美的事儿。

课堂上要教的课算是备好了,心里又开始打鼓。初登讲台,没有任何教学经验,虽然读经班已经开班半年多,但是形成了基本的课堂模式,以单一的读经为主,谈不上教课。此次不同,不仅要单独授课,亲子的形式也从此结束,孩子们不再由家长陪同,每次课只由两至三位家长负责,面对大多数还是幼儿园玩耍的孩子,退堂鼓不停的敲,不知怎么面对。在北京培训班的时候,看过陈琴,薛瑞萍和朱畅思老师的教学示范录像,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我知道了做为一个老师应该用什么样的状态去面对孩子,孩子们应当呈现什么样的状况才达到了应有的课堂效果,但是我们班的情况比较复杂,以幼儿园小朋友为主,最大的12岁,最小的不到两岁半,我该怎么教呢?

上课了,先教了《咏鹅》,选的是杨芬老师的吟诵调儿,孩子们应该是受到了歌声的吸引,开始跟着我的情绪走,然后我们开始了《三字经》的吟诵。原打算在投入热情的同时,还要不嫩装装嫩,其实一切想法都是多余的,只要置身在这个环境中,只要看着孩子们的眼睛,我的心情就像放飞的鸟,陪着孩子们一起唱一起动,一个多小时的课上完了,没有孩子哭着找妈妈,我很欣慰。尽管吟诵教学在国内才刚刚兴起,我们身处海外更是没有经验,但是我看到了孩子们在快快乐乐气氛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深深的为这些赶上头班车的孩子们感到庆幸。

吟诵不仅让孩子们感觉好玩好记,它最大的作用是传承了中国的礼乐文化,只是今人少有人了解。为挽救即将失传的传统文化,叶嘉莹先生,徐健顺教授等一批人在不惜一切的为此努力着,我很佩服他们,这不是某个人的事情,而是我们一代人应负起的责任,我希望有一天吟诵能够唱响世界每一个有华人的角落,做为先行者我感到万分自豪。

TOP

6-03-2011
论吟诵的基本方法
徐健顺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文人们对汉诗文的传统诵读方法,也是汉诗文的重要创作方法,自先秦以来,在私塾官学等教育系统中,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吟诵是汉诗文的活态,是汉诗文的声音载体,是“乐”的功用的实际主要承载者,是汉诗文的传承形式,也是重要的传统教学方法,对我们理解汉诗文、学习汉诗文,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汉语诗歌多半是先吟后录的。鲁迅有诗云:“吟罢低眉无写处”——鲁迅尚且如此,何况唐人乎?何况汉人乎?所以古人叫“做诗”不叫“写诗”。
诗是吟出来的——这件事有什么重要意义吗?有的,太重要了。
吟诵的时候,字音拉的很长,字音本身的声音意义就被放大、加强、夸张,从而占据了诗歌意义的很重要的部分。声韵的意义与字面的意义的结合,才是汉语诗歌涵义的全部。当我们抛弃声韵意义的时候,诗歌的涵义不仅仅是不完整、不深刻的,而且我们对字面意义也往往会产生误解。百年以来,我们是用西方的poetry理论来解释汉语诗歌的,只讲字义、意象、结构、背景,不讲声韵,这是对汉语诗歌的根本性误读。文赋也是这样。关于这一点,我已另文撰述,在此不多谈了。
吟诵为什么又是教学方法?再深言之,为什么要吟诵?
因为吟诵是对诗文的理解。
吟诵的声音里包含着三层涵义:第一,字面的意义。吟诵是严格依字行腔的,绝不倒字,声母、韵母、声调,清清楚楚,准确地表达出是哪个字。第二,声韵的意义。诗文的声韵,包括押韵、格律、入声字、开闭口音等等,都在吟诵中表现出来,这些声韵的意义也通过吟诵而得以展现,这是现代的朗诵、朗读所做不到的。百年以来,我们把对汉诗文的理解建立在朗诵的基础上,这就出现了意义的偏差。第三,吟诵者个人对诗文的理解。每个人的吟诵调都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吟诵不同的诗,也是不一样的,吟诵两次,也会不一样,为什么?因为理解不一样了。反复吟诵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思考、理解品味的过程。
如此,教学的时候就一定要吟诵,老师把自己的理解浓缩在吟诵中教给学生,学生反复体会,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吟诵,如此代代相传。现在读经的人很多,读经倡导者台湾的王财贵先生有个理论,说小时候背过,长大自然会理解。这个理论有一个疏漏,古代的教育并不是这样的。小的时候老师没有把理解的种子放进孩子的心里,他长大后怎能理解呢?古代的教育,确实是小时候背过,多背少讲的,但是,小时候要埋下理解的种子,那就是靠吟诵。后来的讲经,也要靠吟诵。
“吟”这个字在几乎所有文人的文集中都会出现,而且频率非常高,据有人用计算机对《全唐诗》进行的字频统计,“吟”字出现了3397次,在《全唐诗》所有6209个用字中排第188位,和宫、暮、安、醉、少、孤、晚这些字的频率相近。可见吟诵在文人的生活和文化的传承中是多么重要的地位。关于吟诵的记载随处可见,俯拾即是,但是关于吟诵方法的文献却很少。吟诵有哪些规则?哪些习惯?怎样吐气发声?怎样高低长短?怎样变化发展?这些都极少有记载。中国也没有吟诵谱,只有日本有,而且年代并不久远。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吟诵属于口头文化,人人皆能,各各不同,所以很少有人专门论述。我们在采录吟诵传人的时候,尤其是九十多岁一百多岁的人,他们是经过私塾的学习,真正会吟诵的人,他们都说,吟诵有什么可说的?有什么可研究的?这是天生的,就是这样!人人都会还说什么?你也会!吟诵是自然而然的,一张嘴自然就是这样!这些都存在我们的采访记录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们即将出版的《名家论吟诵》。这种情况很普遍,所以我们想,这应该反映了几千年来古人对吟诵的看法,可以作为吟诵文献如此之少的原因。
如此一来,我们研究吟诵方法的主要依据,就是近百年来的影音资料。这些资料的上限是民国时期,其吟诵方法可追溯至清代中叶。清代以前的吟诵也是这样的吗?这的确是一个疑问,今后也应该进一步搜集资料,深入研究。但是我们对吟诵传统的一贯性是比较有信心的,这个信心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
第一,吟诵是代代口传的,口传文化普遍有变异的现象,但也普遍有传承的性质。这是人类学的老话题了。我们不是普遍把《希腊的神话与传说》、《山海经》等当作先民的事实吗?实际上都已经是后代的口传。吟诵不是哪个人创造出来的,它是从老师、老师的老师、老师的老师的老师那里继承下来的,其基本规则和方法,应该改变不大。
第二,日本、韩国、越南的汉诗文吟诵一直传承未衰,其中韩国和越南在近古时期与中国的交往较为密切,其吟诵也受到了中国吟诵的发展变化的比较多的影响,但日本在近古时期比较封闭,其中国文化输入多依靠朝鲜和海上非法贸易,它的吟诵,传承唐朝的成分比较多。今天的中国吟诵和日本吟诵比较起来,尽管旋律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节奏、读音、发声、规则各方面,都存在很多相通相近的地方。这说明了吟诵传承的稳定性。华钟彦先生曾专门撰文论及此事。
第三,关于吟诵方法的古代文献极少,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目前找到的零星的记载与近现代的吟诵并无矛盾。此外,关于吟诵的大量文献都是从外部描写吟诵的,这些记述虽然没有直接论及吟诵方法,但是由外部形态也可对内部规则做一些推论,这些推测也与近现代吟诵并无矛盾。
第四,以近现代吟诵为基础,对吟诵的规则方法所做的研究结论,用以解释古代文学、音乐、语言等方面的现象时,不仅能解释得通,而且往往比之仅以字面解释更为深入顺畅,更为豁然开朗。比如上古音有无声调?近体诗格律为什么是这样的?中国的乐谱为什么是那样的?等等等等。这些都另文撰述,在此不论了。
基于以上理由,我们对吟诵的传承性、一贯性有比较高的评价。以下研究,是建立在近现代吟诵资料的基础上的,但是古代吟诵应该相去不远。
我们所搜集到的吟诵影音资料,老的资料基本上都是前人录的,被我们搜集来的,新的资料基本上都是我们亲自赴全国各地采录的。共计有200多人的吟诵影音,其中我们自己采录的近百人,涉及汉语七大方言区和白语、日语、朝鲜语等多种语言,另有大量的采访记录和文献资料。我们的采录工作还在进行,我们的目标是采录到千人万首。目前我们拥有的吟诵影音,最早的是1948年唐文治先生的吟诵录音,唐先生时年。他的吟诵得自青少年时代,属于近代吟诵。赵元任先生也有录音,但是录的时间晚,乃是70年代,他的吟诵属于现代吟诵。此外,还有朱东润、钱仲联、唐圭章、华钟彦、赵朴初、臧克家、陈贻焮、启功、高文、柳北野、潘希逸、萧璋、江树峰、范敬宜等前人,以及周有光、南怀瑾、叶嘉莹、霍松林、戴逸、钱绍武、屠岸、周退密、刘衍文、文怀沙、吴小如、王运熙、程毅中、刘崇德等一大批前辈学者的吟诵影音。也有很多散在民间的吟诵传人的影音资料,以及一批吟诵曲谱。我们也系统地搜集了百年以来的吟诵文献,包括各种专著、论文、杂记、回忆录、采访手记等等。所有这些影音和文献资料,我们都做了切分、分类和整理、研究。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吟诵具有鲜明的中国口传文化的特点。一首诗在以前有成千上万的吟诵调:地方不同,曲调就不同;人不同,曲调就不同;一个老师教十个学生,十个学生的曲调都不同;一个人吟两遍,曲调也会有所变化。曲调跟当地的语言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吟诵曲调的丰富多彩,并不说明吟诵是没有规律的。对吟诵来说,曲调并不重要。吟诵不是唱歌,它的目的是深刻、完整、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内容。吟诵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如何表达词意的方法,不是一种曲调。吟诵的方法是有规律可循的。全国各地的吟诵,从东北到广东,从上海到甘肃,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所有的正宗的吟诵都必须遵循的,因此也可说是吟诵的规则。
本文即是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吟诵的规则所做的初步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