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区] 德国的 “洋白老配亚洲小生”探因

德国的 “洋白老配亚洲小生”探因


◆ 


       “洋白老配亚洲小生”探因

              二 言

  德国的同性恋社区有以下一景:年龄较大的“洋白老”和二十出
头的亚洲小伙结伴而行,而这位亚洲小伙在外表和年龄上占据着绝对
优势,禁不住让人纳闷:他难道寻找不到一位年龄相近的白人或者亚
洲同志为伴吗?在酒吧和舞厅等聚会场所,洋白老们随意对亚洲小生
动手动脚,在互联网上毫无自知之明地回应亚洲小生的征友广告。

  香港学者周华山先生将“洋白老配亚洲小生”的现象归结于白人
文化对亚洲种族在精神方面实施的“后殖民”统治,其起源为双方在
权力关系中的不平等竞争。根据笔者的观察,“洋白老配亚洲小生”
的恋爱和伴侣模式几乎都是基于双方的自愿,是双方各取所需的竞争
和妥协结果,其中体现的不平等有其深刻的文化和社会原因。

◇ 西方审美情趣的霸权

  在过去的几百年中,随着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
的发达和扩张,西方文化广泛地传播到全球各地,而具有悠久历史的
东方则往往处于仰望的境地。西方社会在全球政经等各方面的霸权使
他们有条件和实力将自己的文化标准标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建
构起一整套基于西方文化的美学标准和审美情趣。西方绘画和雕塑中
的男性形象成为男性美的模板,其典型体型包括宽肩和长腿等特征。
东方人在西方艺术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套观念。比如说,
当我们说某人身材匀称时,就不知不觉地沿用了西方艺术中有关“匀
称”的标准,比如较长的下身比例等。假如用这些体格特征来定量
“美”,那么亚洲人显然不占优势,比如我们(尤其是东南亚人)的
身材普遍不高,而且下身偏短,难以符合西方雕塑中的美男形象。

  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使东方人容易欣赏西方美,而西方人却不容
易接受东方美,例如东方人看的西方电影比西方人看的东方电影要多
得多。亚洲青年很容易认同白人青年的外表美,但白人青年却难以容
易认同亚洲青年的外表美。当然,这种相互接受也可以受到文化的熏
陶,笔者认识一位从小在东亚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的白人男性,而他不
仅只喜欢亚洲人,而且偏爱如佛像那般慈眉善目的脸型,但这种脸型
在绝大多数亚洲人看来,根本谈不上英俊或者漂亮。再举一个相关的
例子,金发曾经被视为西方女性美的特征之一,但在近几十年内,随
着种族间的融和度增加,各种发色都得到赞美,对金发的崇尚也就逐
渐失去了主导。

  与亚洲男性在男性世界中的地位相比,亚洲女性在女性世界中占
据的地位则相对较高,这与欧美现代文化中对亚洲女性的崇尚与赞美
很有关联。虽然男权使各族女性成为供男性观赏的“玩偶”,但对各
种族女性的一致赞美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亚洲女性在女性世界中的
地位,而亚洲男性则无法得到太多关照,典型对比就是章子怡的迅速
窜红和周润发的艰难推销。当一些亚洲男同志为自己的白人伴侣感到
沾沾自喜时,亚裔女同志不会因此而产生优越感,因为她们对自己肤
色和种族背景怀有较强的自信心,寻找本族伴侣的可能性也较大。

◇ 新移民寻求稳定和安全感的心态

  来到海外的华人,多半希望在异乡生存下来,但由于学业和身份
等原因,时刻感到某种不稳定感。在校就读的学生和尚未拿到绿卡的
从业人员,心里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身不由己的茫然与不安感。处于这
样的心理状态,不少同志渴望某种稳定感和安全感,他们傍洋白老,
就在于寻求这种感觉,而不一定因为对方有“糖”(即有能力提供物
质帮助)。

  德国基本上还是一个以白人文化为主的社会,年轻的亚洲同志在
与洋白老相依时,通过与一个来自稳定背景的人相连,获得一定程度
的稳定感和安全感。一旦心理上习惯了这种依靠,就再难以挣脱。我
们经常看到某位外表亮丽的亚洲同志与一位大腹便便的洋白老相依,
但如果你向这位亚洲同志表示好感,他很可能会拒你于千里之外。虽
然你觉得自己和那位洋白老相比,不仅在年龄和外表上都占据着优势,
而且也可能愿意做出同样的付出,但由于你的肤色和文化背景有别于
当地文化,他不会把你当作来自稳定文化背景(即白人社会)的成员,
因此难以对你产生依靠感。

  这里就牵涉到一个心理年龄的问题。纵观网上的中国同志征友广
告,弟弟找哥哥的远远多于哥哥找弟弟的,绝大多数人都希望对方能
够对自己采取主动,担负起照顾的责任。看了《北京故事》,大家竞
相争当蓝宇,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虽然蓝宇和捍东两人都年轻英俊,
但捍东又具成熟和富有等特徵,犹如一个理想的避风港,中国同志通
过把自己幻想成蓝宇来表达对捍东的向往。

  我们还可以比较一下越南移民与大陆移民的不同境况来说明经济
地位和个人前途对于选择伴侣的影响。两者具有相近的文化背景,并
已在美国各地形成一定的社区规模。越南移民往往是来自南越的难民,
抵美时已经进入了青少年时代,错过了将英语当母语来学的年龄,这
与大陆移民的情形也很相似。第一代越南移民往往在美国没有任何经
济基础,抵美后身无分文,虽然拥有永久居留权或者公民身份,但需
要自力更生,很多人在中学时代就开始打工,成年后仍然从事体力劳
动,经济上的持续拮据使他们难以选择接受高等教育(教育的作用在
于通过牺牲短期利益来获得更高的长期利益)。与他们相比,获得赴
美签证的中国人几乎都是拿到全额或半额奖学金的研究生,在衣食方
面拥有基本保障的同时,移民法却禁止他们在校外自由打工,所以这
些人面前只有一条“阳关道”:努力学习,保住或争取到全额奖学金,
毕业时拿到硕士或博士学位,而学位决定他们将进入白领阶层,成为
中产阶级的一员,并同时获得绿卡。可见,虽然越南移民和大陆移民
拥有相似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两者却走着不同的生活道路,而越南移
民对自己的前途更感渺茫。事实表明,越南同志傍洋白老的可能性也
更大。另外一个相似的例子是加拿大的两类中国移民,一类通过留学
就业取得移民资格,他们的经济条件和个人前途较为理想(一般也是
白领阶层),另一类在国内通过技术移民来到加拿大,这些人由于缺
乏海外的学业和就业经历,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很多人以在餐馆打
工为幸,时有朝不保夕之感,想要寻找“糖爹”也就不足为怪了。

◇ 亚洲男性的柔顺与拘谨个性

  洋白老并不是因为年过半百,不再爱慕年轻的白人或黑人,而是
因为他们向年轻的白人或黑人投怀送抱时,很可能招致白眼或者其它
更强烈的反应,而亚洲人一般个性拘谨,偏于息事宁人。加上“洋白
老配亚洲小生”的模式在同志社区里已司空见惯,所以很多洋白老觉
得自己对亚洲小生稍试身手的成功机率较大,因此敢于贸然出击。在
酒吧里,洋白老对亚洲小生随便动手动脚;亚洲小生在互联网和报纸
上登出征友广告后,应征者绝大多数是洋白老,而他们对同样年轻的
白人和黑人却不敢如此轻举妄动。

  另外,中国人一般个性上比较被动含蓄,不会主动投怀送抱,经
常恰遇对方又是含蓄拘谨之人,所以往往默然相对而又不想采取主动,
因此好事难成。当你为一位亚洲小生傍洋白老而感到惋惜时,是否可
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为什么没有勇气向这位可心的同胞展开爱的攻
势?

◇ 新移民与洋白老容易沟通

  很多刚刚到达海外的新移民,遇上同胞同志的机会甚少。在美国,
只有亚裔人口较集聚的旧金山、洛杉矶、纽约和华盛顿等地拥有自发
组成的中国同志团体,但规模仍然有限。在其它地方,亚洲同志基本
上与外族同志交往为主,不然的话等于没人交往。然而,由于语言和
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在沟通上具有一定隔阂,而洋白老与年轻的白
人同志相比,更有耐心,这使身处异乡的亚洲同志觉得比较容易沟通。

  洋白老由于年龄和外表等方面的劣势,更愿意在其它方面做出更
多努力,其中包括物质上的帮助等,而亚洲人又比较重感情,对别人
的关照较易产生感激之情,所以洋白老对亚洲小生有所付出时,比较
容易得到回报,比如性满足和同居等,可谓各取所需。亚洲文化本来
就有尊老的传统,而年轻的白人或黑人不一定这么看,这也是洋白老
更喜欢亚洲小生的原因之一。

  最后笔者想指出的是,“老少配”或“跨年交”并非洋白老和亚
洲小生之间的专利,这种模式在白人同性恋社区内也很常见,大多也
是由于双方权力的不平衡所致(比如年长的一方比较富有和稳定等),
但由于双方种族和文化背景的相似,往往不如“洋白老配亚洲小生”
那样醒目显眼,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了促成了欧美同志社区对亚洲同
志的偏见。

  由上可见,“洋白老配亚洲小生”的伴侣模式具有其深刻的历史、
文化和社会原因,而这些原因也给出了以下假设:随着种族间的经济、
文化和社会条件逐渐走向平等,随着亚洲同志社区的扩大和多元文化
观念的深入人心,这种模式终将有所弱化甚至改变。一百年后,当同
志社区蓦然回首时,“洋白老配亚洲小生”的模式或许已经沦为历史。

AACHEN 没有同志吗?  感觉50% 的亚洲男生都是同性恋啊,  大家不要不好意思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