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肉”

原谅风铃用了一个乍看很香艳的词语做题目,再看看,还是香艳,不过,这香不是脂粉之香,而是钩起食欲的肉香。
我并非生于饥饿年代,饥饿对于我来说,顶多就是童年某个傍晚,妈妈延误了作饭;高三上午第四节课时的那种有气无力,不过就是大二晚11点熄灯了,谈了小恋爱越墙回宿舍,翻箱倒柜却死活不见那包方便面时的恼火。
真正的饥饿,被父辈渲染得很悲壮。
那个年代,妈妈说,凡是水里游的地上爬的统统都被划入了食物范畴,想象力丰富的我马上想起“小强”,小心翼翼地问,小强也***?得到肯定回答,马上跑到厕厕狂吐不已。
有肉吃么?我又问。爸爸大笑,肉,那时,果真是数月都不知道其滋味的。
听完,我很感激父母相识得晚,没有把我生在那个与肉无缘相识的年代。

*****
我坚持认为肉是很豪爽的东西,我总觉得它们只适合豪爽地铺陈在大个的碟子里,再被食客们大把地塞到嘴里。总记起五台山那耐不了寡淡饮食的花和尚下山切两斤卤牛肉大碗喝酒时的爽气。肉,在我心中如侠客,呼啸而来,呼啸而去。

*****
如果要给肉挑选伴侣,我选择火。在我看来,肉的味道需要火的直接拥抱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看吧,一串串涂满了各种佐料的肉放到了烧烤的炙子上了,火伸出舌头舔着它们的每一寸肌肤,仔细而深情,肉们呢,当然不能辜负火的厚意,在尽情吸取了各种滋味后,终于发出了阵阵浓香。这时,就着爽喉的小酒,你不欲”肉“么。呵呵,我不像在说烤肉,倒像是在描绘一场缠绵悱恻的爱情。
其实,此欲与彼欲,很多时候谁又能分得那么清呢。

TOP

水飘过的那滋味——童年品藕记

说藕,不能不说到水。
童年时,我极顽皮,上房揭瓦,无所不能,陆地上都玩够了,自然想把势力范围发展到水里。
第一次大着胆子到河边边玩,就被妈妈知晓了,于是一顿暴菜,之后又搂着我哭,说着这河边如何如何危险。这番硬软兼施,不仅没有打消我对水的好奇,相反,我更向往了,妈妈无奈,只好委托一个叔叔教我游泳,意思是,就算我掉到水里也可以自救,嘿嘿,妈妈的教育思想今天看来都是先进的,堵,不如疏。
说远了,绕回来吧。说到藕吧。
我游泳的小河边有许多荷塘,一到夏季,满塘碧绿,间或有一两枝直棱棱的荷花满不在乎地探出脑袋,张望着。荷叶用处极多,对于我们这些小孩来说,最大用处是遮阳和遮雨。看不见的东西是最吸引人的,看惯了面上的荷花和荷叶,我很是想知道那软软的淤泥下藏着的是什么。
一次,终于得以探个究竟。那是正碰上了河边农民踩藕。
踩藕,顾名思义,踩的动作是主要的,这时,触觉是引导,踩中了,手才有了下一步动作,脚在这样的“采摘“工作中成了主角。我蹲在旁边看着,心痒痒的。
藕被踩出来了,第一道工序,那当然是洗白白,经过水的洗涤,藕那粉嫩露出真颜。粉得最可爱的要算最顶端的那节小芽芽了,严格地来说,那都不算藕,太稚弱了。如果拿到市场上那是卖不了的,于是,洗藕的农妇们就顺手拧下弃在河里,顺水飘下。这弃物,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无上的美味。我到现在还记得偶然在水中捞到后品尝第一口的感觉。
在齿间嘎巴一下,一阵荷叶的清香沁人心脾,与成熟后的藕节滋味迥异,那是一种初生的清纯滋味。一好友说,每次见到这节嫩芽,都想起小脚女子的三寸金莲,果真,那形是极像的,可我不愿意做此联想,因为,那懒婆娘的裹脚布可不是什么美味东西,实在是耽误了我味觉的自然发挥。
可惜的是,长大后,我再也没有机会亲见农妇们洗藕的场面了,也就没了截获水上飘过的那节嫩芽的机会,好友说,有把那节嫩芽当水果卖的,可我最终没能觅得芳踪。

TOP

桂林的鲜香酸辣

刚才看到论坛上有朋友说到广西菜,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桂林MM忍不住也想说两句了。
说到广西菜,不能不提到它的方言系统,广西的方言系统是比较复杂的,汉语就有两个体系,一个是北方方言系统,一个是粤方言系统,柳州是这两个方言系统的分界线。此外,还有少数民族自己的语言系统,因此,各地在饮食上就有很大的不同。
只说说桂林,桂林靠近湖南,属于北方方言系统,方言接近湖南和四川。饮食上,接近湘菜的风格,喜食辣。而喜食酸却是当地自己的特色了。
先说辣,桂林气候较广西其他地方寒冷,而且较湿润,所以,可驱寒驱湿的辣椒就成了桂林人饭桌上的熟悉面孔了,很少有不加辣椒的,甚至连炒青菜都要添加,
再说酸,在广西的不少少数民族都有食酸的风俗,如酸鱼酸肉等,就是把鱼和肉放到坛子里腌制,据说是一种避免变质的方法。桂林人以汉族为主,但也很会泡制酸笋和酸豆角,这二酸都是桂林家常菜的常用配菜,可做成,酸菜大肠,酸炒尾节,酸炒干鱼仔,酸炒牛蹄筋等菜肴,酸笋还可做成酸笋鱼头汤。
说到鲜香,那还真不能不提到桂林著名的米粉了。论坛上有朋友说,在阳朔吃到了桂林米粉,呵呵,那还不是正宗,正宗的,还在桂林市区内。桂林米粉确实算是色香味俱佳的小而全的代表食品了。一碗米粉上,有卤制的牛肉、叉烧、肚(读堵)子、锅烧、连桥(就是脾脏)、油炸黄豆等,可自己选择的还有葱花、酸豆角、酸萝卜、酸辣椒、香菜……红的,绿的,黄的、暗紫色的,“群色荟萃”,浓香扑鼻,确实很能勾起人的食欲。而且价钱还很实惠。
我到外地出差,最想念的就是桂林米粉,所以,每次回来,一到桂林,必先吃上一碗桂林米粉后才能理顺情绪,这是一种无法说清的乡土情结。

TOP

头菜炒饭

头菜,也就是大头咸菜。先把头菜和肉用量多的油爆炒,然后再与米饭和着翻炒,好象没有什么诀窍,但却是我小时候吃过的最好吃的炒饭。
觉得它好吃当然有背景的。记得那是偶5岁的时候,爸爸在外地工作,家里就剩下偶和妈妈两个,一天妈妈发烧起不来床,偶被饿了一天,到了傍晚,忽然又遭遇停电,偶又怕又饿,大哭,妈妈被我哭醒,挣扎着叫我去向邻居阿姨求救,邻居阿姨来后忙把妈妈送医院。之后,就做了这头菜炒饭给偶吃,偶当时还不知道淑女是何仪态,一阵风卷残云,此后,再也不能忘记。

TOP

给点阳光就灿烂的面 条

小时候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没有了亲娘,后娘对她不太好,总是虐待她,做汤面时,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吃面条,而让她喝面汤,当时我就想,面条一定是天下极好吃的东西。
面条,确实有理由好吃的,绵长温润又柔软的口感,可以汤可热炒,滑腻而分明,在红绿荤素间,很能激发起人的食欲。我病的时候,妈妈会给我做上一碗,吃上了这碗面条,调剂的也许就不仅仅是惯常的生活习惯了,承载了亲情,在别人看来,平平常常的一碗面条,就成了我病中最可慰藉的良药,好了么?还想再病上一回。
食色性也。我最喜欢吃自己做的番茄鸡蛋葱花面,不说味道,光看着鲜红的,艳黄的,碧绿的一大碗就很赏心悦目了。做这面的番茄一定要多汁而新鲜,鸡蛋最好是红心的,至于葱花,那可不能随便捋一把就往里扔,要选小葱,茎白叶绿、小巧青翠的才是上品。吃得冲的还可以剁上那么一点或绿或红的生辣椒,要不,来点现成的辣酱那也全看个人的口味。
面条可做成温婉的“阳春”风格,也可化作温暖的“炸酱”或激情的“红烧”口味,面条是很随性的,果真是给点阳光就可以灿烂了。
有些人下面条喜欢先把面条过一下热水,这样面汤显得清爽,我偏不,我就喜欢那稍带浑浊的混沌,那透着小麦原香的汤水才是最可品味的。
都说面条可养胃,因为面条里有碱,其实这个说法是片面的。面条里是否搁碱,是和当地的水土有关系的,水软的,含酸必定多,放点碱刚好平衡平衡。而遇到水硬碱性物质多的,做面条可就不能再放碱了,那就在吃的时候撒点醋,也就平衡了。
今天,你面条了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