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设定行为假设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第二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对经济人的行为方式做出假设。这个假设至关重要,是经济学的根基。一个经济理论有没有说服力和实用价值,一个经济制度安排或经济政策能不能让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关键看所假定的个人行为是不是真实地反映了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看制度安排和人们的行为方式是不是激励相容,即人们对激励是不是作出了对他人或社会也有利的反应。

一般来说,在给定现实环境和游戏规则下,人们将会根据自己的行为方式作出权衡取舍的选择。这样,在决定游戏规则、政策、规章或制度安排时,要考虑到参与者的行为方式并给出正确的判断,看他们是自私自利还是无私利他,是忠厚老实还是老奸巨猾,是讲究诚信还是谎话连篇。面对不同行为方式的参与者,所采用的游戏规则往往也是不同的。如果你所面对的人是一个老实,做事讲诚信的人,你和他处事的方式或者说你针对他的游戏规则将多半会相对简单。如果你所面对的人是一个雷锋式的“傻子”,你和他打交道的规则也许会更加简单,不需要有什么防备心,不需费什么精力(设计游戏规则) 和他处事,游戏规则也许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但如果要打交道的人是一个难缠、狡猾、无诚信可言的人,你和他打交道的方式可能会非常的不同,与他相处的游戏规则可能会复杂得多,需要小心对付,并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这样,为了研究人们是如何作出激励反应和权衡取舍的选择,对所涉及人的行为作出正确判断和界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如研究经济选择,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和它们的变化规律时,确定经济人的行为方式也非常重要。

一个比较合理和现实而又通常被经济学家所采用的人类行为假设是,人是自利的,即人主要追求自己的利益。“人是自利的”这一人类行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假设。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如果人不是“自利”的,也许就不会有经济学。因为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来最有效地满足人们无限欲望的学问,而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只要有一个人是自利的,并且他的物欲是无穷的,就不可能实现按需分配,就需要解决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满足需要的问题,也就需要经济学。利己性假设即使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集体、一个家庭或者一个政治家也是适应的,人们通常所说的,国家有国家的利益,民族有民族的利益,集体有集体的利益,家庭有家庭的利益,讲得就是这个道理。举例来说,政治家们也有他们自己的利益。我们当然希望政治家们总是追求整个社会的福利,真正成为人民公仆,但这往往不现实。许多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也像消费者和企业所有者一样的追求着自己的利益,希望长久掌握权力,以此得到好处。如果对此有什么疑问,只要看看现实中官员以权谋私,甚至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的例子何其之多就可明白。

对人类的利己行为假设不仅必要,符合基本现实,并且更重要的是:即使这一自利行为假设有误,也不会造成严重后果;而相反,如果采用利他性假设,一旦假设有误,所造成的后果要比前者大得多。如本节开头所指出的那样,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并不排除在利他行为假设下讨论制度安排和个人的权衡取舍选择问题。事实上,在利己行为假设下所采用的游戏规则多半同时也适应利他的人,并且在利他行为假设下,所采用的制度安排或游戏规则以及个人的权衡取舍选择问题要简单得多。 但是,一旦利他行为假设有误的话,所造成的后果比利己行为假设有误所造成的后果要严重得多,甚至可能是灾难性的。例如,改革开放前所采用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一大二公”,否认个人利益,在文革期间甚至宣称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到文革结束时,中国经济几乎处在崩溃的边缘。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当时的制度安排基于人是利他无私的假设之上的。其实,对人的行为作出正确判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伤害你最深的人往往是欺骗性最强的人---你相信他,他却欺骗你的人,你认为他老实,他其实非常狡猾。只要想一想在现实中将一个行事自私、狡猾的人看作是一个行事简单、一心为公的“老实人” 来和他行事处世,将会对你造成的什么样的后果就会明白这种假设错误的严重性。

在现实中,那些经常唱着高调、宣称一心为公但实质上却是非常自私的人,一旦他们有机可乘,相对于不具有欺骗性的自利人,无论是给国家还是给他人往往会带来更加灾难性的后果。如果将人基本上都假定为“雷锋式”的一心为公的大好人,来决定制度安排或游戏规则,给出经济政策建议或作出经济政策,那么你所给出的制度安排、政策或建议多半不会成功。为什么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搞不好,大多数的国营企业效益低下,就是由于大多数厂长、经理和他们的上级并不是“雷锋式”的人物,他们有着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中大多数的行为方式往往与这些制度安排是激励不相容的,即使能做到激励相容,所付出的代价也太大。这就是为什么笔者不能同意林毅夫、郎咸平等人认为只要解决公平的竞争环境或让政府监管,国营企业就可搞好的观点。为什么在现实中我们需要“党纪”、“国法” ,需要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比如严格的财务制度,实质上是为了预防个人私利膨胀!由于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有私欲,没有严格的财务制度,这些人就会任意拿走公家的财产。总之,尽管现代经济学不排除利他性假设,利己性假设不仅现实,合理,并且假设有误所造成的风险要小得多。

在经济学中,比利己更强的行为假设是人的理性假设,也就是最优化假设。什么是"理性"? 理性意味着:每个人、每个企业都会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争取自身的最大利益。对于消费者而言,理性行为就是用自己有限的收入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欲望。对于企业而言,理性行为就是在给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选择最佳的投入产出组合以取得最大的利润或经济效益。尽管理性假设不完全真实,但与现实基本接近,至少从长远来看是如此。比如,作为一个竞争性企业,如果总是不追求利润最大化,终究它就会被淘汰。另外,前面谈到的卢卡斯所开创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对经济人行为所作出的理性预期假设:经济人会有意识地搜集一切与自己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信息,并对此作出最合理的反应。这一假设意味着大众会有意识地了解经济环境的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即中国老百姓所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人们往往会通过这种博弈行为方式,将政策的效应抹除或减轻。理性预期假设看来在当前中国也是比较合乎现实的。博弈论就是一门专门研究在各种不同行为假设(如纳什均衡行为假设、占优均衡假设等)下人们如何互动,并作出最佳决策的理论。

需要指出的是,由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Herbert Simon)所提出的有限理性假设并不是对理性假设作完全否定,而只是说明人们有时是健忘的、冲动的、混乱的、有感情的和目光短浅的,不能真正地总是追求其最优目标。尽管如此,有限理性假设仍然是指人的行为接近理性,是较弱的一种利己性假设,在面对这样的主观局限性约束时,人们仍然是权衡取舍,选择尽可能好的结果。当然,由于有限理性假设与理性假设的差异,经济学家会得出一些不同的理论结果。以前看到国内一些学者,如汪丁丁教授,用有限理性这个假设来否定现代经济学,将有限理性假设与理性假设对立起来,认为有限理性假设对现代经济学造成了冲击。其实这是误解,这些人没有弄懂理性和有限理性的真正差别。就像前面谈到的宏观经济学派的例子,由于经济环境假设的差异,导致了许多不同的宏观经济学派,但人们并不认为新的宏观经济学派的产生会对现代经济学造成冲击。科学总是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和理性行为假设一样,有限理性假设也是自利行为假设的一种,只是后者是前者的推广和延拓,后者比前者更一般化,它包括了前者作为一个特殊情况,根本谈不上有限理性否定或者推翻了现代经济学。这就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和延拓一样,前者比后者更一般化,但不能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或推翻了牛顿力学。

此外,在假设消费者的行为时,不是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是从最基本的偏好或效用最大化出发。比如,传统的芝加哥学派就假定消费者行为是由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来表示。这也许是为什么张五常教授不承认存在着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的原因。不过,在理论上至少存在着满足所有基本公理(假设)的偏好关系和效用函数(如单调性,凸性及连续性) ,使效用最大化所导出的需求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并且这些公理假设也比较合乎现实地描述了经济人的消费行为。Mofatt(JME, 2002) 在最近就给出这样的效用函数。这样,从理论上来说,偏好关系的基本行为假设并不排除会导致出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事实上,只要商品是劣质品(即,收入上升,消费量反而下降) 并且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这在现实中是可能发生的),就会得出需求曲线在某个部分是向上倾斜的。
Share |
Shar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