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 zz

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伟大的德国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歌德出生在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家庭,父亲是律师。歌德从小受到良好教育。1765年,歌德赴莱比锡大学学习,1770年转赴斯特拉斯堡大学深造,在那里结识了赫尔德。后者使他眼界大开,步入文学新天地。他们共同掀起了狂飚突进运动。  
    1771-1775年,歌德成为狂飚突进运动的主将。他创作了抒情诗《欢迎与离别》、《五月之歌》和《野地小玫瑰》等,歌颂美丽的大自然和积极的人生,感情炽热,艺术手法新颖,富有浓郁的民歌色彩。1773年创作的《铁手骑士葛兹》是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表达了作者渴望统一,要求自由平等的反封建精神。主人公葛兹临死时还在呼唤:“天国的空气呀!——自由!自由!”这是狂飚精神的生动体现。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是歌德早期的代表作。出身于市民阶层的维特,感受到封建落后的德国令人窒息的气氛,再加上爱情的失败,于是自杀身死。他的死既是对丑恶现实的控诉,也是德国市民阶级力量弱小、悲观妥协的表现,因而赢得了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共鸣。小说发表后轰动德国文坛,为作者带来了世界声誉。  
    1775年秋,歌德怀着辅佐“开明君主”的幻想和改革社会的愿望来到魏玛公国,次年成为宫廷枢密顾问,从此埋头从政(1776-1786),间或研究自然科学。这个时期创作的抒情诗《漫游者夜歌》以及《致月词》、《迷娘曲》等,表达了一种渴望安憩的平静心情,纯洁、新鲜,充满生活的欢悦,表明作者脱离了狂飚精神,开始向“古典”、“和谐”转变。  
    1786-1788年,诗人在意大利旅行,从古典艺术中发现了他所憧憬的纯朴、和谐、宁静的艺术理想,幻想通过艺术和美实现人性的美和社会的正义。回到魏玛后,歌德不再参与政务,专心创作。在意大利和回到魏玛后完成的剧本《哀格蒙特》、《伊菲格尼亚在陶里斯》、《托夸多·塔索》即表现了这种美学理想。  
    1794年,歌德与席勒订交,开始了他们密切合作的十年(1794-1805),共同缔造了德国“古典”文学的繁荣。这个时期歌德完成了教育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6)、田园牧歌体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和诗剧《浮士德》第一部。这些作品表现了诗人对平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1805年,歌德进入晚年创作时期,他不断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研究自然科学,孜孜不倦地创作,并从东方文化汲取营养,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来临”的著名预言。《西东合集》(1819)是诗人晚年抒情诗的代表作,它以完美的艺术形式抒发对时代的感受和对生活的体验,感情深沉,思想明睿。另外,诗人还模仿中国诗风创作了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1827),完成了长篇小说《亲和力》(1809)、《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1829)、自传《诗与真》(1811-1830)和《浮士德》第二部等巨著。这累累硕果把歌德一生的创作推向高峰。在诗人漫长的一生中,不断探索进取构成了他生命的主旋律:从高呼“自由!自由!”到服务封建宫廷,从寄希望于少数天才圣哲,到主张为人类幸福而劳动,表明诗人逐步摆脱了用和谐的古典艺术改造世界的梦想,站到了现实的土地上。
欢迎您与我探讨数学问题
Share |
Share

TOP

TOP

*************************
Kleine Kinder,kleine Sorgen,
und ein Haus voll Sonnenschein.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