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在节日里寻找自我

在节假日里,既然“上帝也要休息”,那么,西方人自然是不会亏待自己的。不过,他们善待自己的方式有点“自私”,全是为了自娱,比如阅读、看戏、参观博物馆或者艺术展。


阅读看戏


  阅读和看戏,可谓中产阶级在星期天、圣诞节和其他节假日的“必选项目”。这样做倒不是为了增加新知或提升文化素养什么的,而是对文字或艺术本身的痴迷。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西方星期天的报纸发行量比平时高出许多,为什么最佳读物评选等文化活动都集中于圣诞节或复活节。

  底气很足的欧洲人在文化享受上各有千秋。英国人对文字很迷恋,对好书、字谜、报纸上读者来信一律感兴趣。英国每年出版10万种新书,等于美国、加拿大、澳洲、新西兰等英语国家每年出版物的总和。一位外交官在离开伦敦时说,“书籍是英国人的护照”。

  欧洲大陆的人则更乐意把节假日花在美术馆和歌剧院,去瞥一眼来自世界各地的绘画、摄影和雕塑,看一场歌剧或现代舞,能让他们满心欢悦。英伦和欧陆略有差别的文化倾向,源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扎下的根须。在欧洲大陆,启蒙人们自我意识和自由精神觉醒的主要源泉是雕塑、绘画和建筑等艺术作品,使得欧陆人对视觉文化情有独钟。当文艺复兴风气吹到英伦,焦点成了如何解读其中蕴含的政治和理性意义,因此文字成了英国人的擅长之处。


自己动手


  修整花园或“自己动手”(Do-It-Yourself,缩写成DIY)把自己的房子收拾出个性,是西方人的另一项重要节假日活动。每逢周末或假期,欧洲的男人抛开妻子,父亲丢下孩子,兴致勃勃地去摆弄锤子、锯子、铲子、刷子。他们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建设“理想的家园”。

  欧洲人把家视为自我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住着舒服的房子。除了对私人生活空间的保卫和改善外,西方人更乐意自给自足,通过最基本的劳动来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显示独立自尊精神。

  在英国,如果你说你不屑于更换灯泡、贴墙纸、安装家具、修理剪草机等日常小事,他们一定悄悄笑话你太无能,即便你已戴了博士帽负责过几项大工程。同样,你要是怀疑你的英国同事没有DIY技能,他会马上跳起来辩白,生怕别人把自己划入“无用之辈”行列。不难理解,英国人最得意的假日成果是自己安装了一个新式地板,或是修好了有点问题的供水管道。

  1969年诞生的英国百安居(B&Q),现已在小小英伦生出300多家分店,每年出售约100亿英镑的DIY产品。有意思的是,“自己动手”与政治参与直接关联。1832年以前,英国人参政的基本条件是自己拥有房产,一年能上缴超过6先令地产税的男人才有选举权。后来民主权扩大,有房产(不管大小)的男人可以投票。不少大银行起家时是为了推行民主,给年轻人贷款购房以便让他们尽快获得投票权。“投资买房比花钱喝酒带来的快乐要长久”,这句话曾是强有力的广告词。


出外猎奇


  外出旅行去见识自己未曾亲历的新奇,或者到大自然体验滑雪的刺激、登山的快感,也是西方人在节假日的优先考虑。凡是新鲜的,他们都会设法利用节假日去感受一把。一些大学生在课余打工,为的是积攒点路费去猎奇。经济状况好的人出国远行,条件差的人国内游荡。总之,他们不愿呆在家里继续司空见惯,出门踢一场足球也算是一种“与往日不同”。这种行为是“更积极的精神健康”的延伸。

  德国一位外交官说,欧洲文化的共同之处是人总想走出熟悉的环境,去呼吸新鲜空气,去获得一点儿他人没有的精神快感和意外收获。善于猎奇能保证个人“更积极的精神健康”,在工作与生活、物质追求与精神享受、人与自然间保持“灵活的平衡”。

  你看,西欧、北欧国家生活节奏不快,经济和科技却并不落后;工商业发达,却没有把地图上的绿色染成烟灰色;现代化程度高,却没有太多的高楼大厦。

  西方人的节假日活动更多地带有个体自娱色彩,他们抓紧时间寻找自我,像流行歌曲所唱的那样“去做我想做的事”,一般不会无私奉献出宝贵的时间去社交的。

  有件事我印象深刻:我曾陪同一个中国博士和他的法国女友参观伦敦的泰德现代艺术馆。那个博士老兄死活对现代艺术没感觉,左一个“像垃圾”右一个“真没味”。那法国姑娘笑着说:“过去你在节假日不是加班加点,就是聚餐喝酒,要不然怎么会不喜欢这里呢!”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Share |
Share

Originally posted by 一般 at 2004-3-2 03:33:
我们在节日里寻求自慰。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