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有些人的悲痛怎样受到他们的文化所影响?
我们在圣经里有些什么公开表示悲痛的人的例子?
有些人对亲者去世有什么反应? 你在类似的环境下会有什么反应?
什么使配偶去世成为一种不同的悲痛经验?
悲痛的过程是怎样的? 感到悲痛是不对的吗?
感受悲痛的过程有些什么不同的方面?
婴孩猝死的父母受到什么特殊环境所影响?
流产或死产对许多母亲有什么影响?
末世征象:地震 粮荒 战争 瘟疫 世界四分五裂

Share |
Share

TOP

附属内容

婴儿猝死综合症——正视所感的悲痛

婴儿突然死亡是个打击沉重的悲剧。 一个看来正常、 健康的婴孩竟然一睡不醒。 这是完全出乎意料的, 因为谁会想到婴孩或儿童竟会先于父母去世呢? 婴孩以前是母亲无限的爱的重点, 但却突然成为她的莫大哀伤的焦点。

  罪咎感开始涌现。 父母可能觉得要对婴孩的去世负责, 仿佛悲剧是由他们疏忽大意所促成似的。 他们质问自己, ‘我们本可以做些什么去防止这件惨事发生呢?’ 在有些事例上, 丈夫甚至可能毫无理由和不自觉地怪责妻子。 他上班时婴儿还是活泼健康的,回家时婴孩却在床上死去了! 当时妻子究竟做着些什么事? 她在什么地方? 这些恼人的问题必须迅速加以澄清, 以免为婚姻造成压力。

  悲剧是由未能预见和无法预见的环境所促成的。 圣经说: “我又看见在日光之下, 跑得快的未必得奖, 勇士未必战胜, 智慧的未必得粮食; 精明的未必致富, 博学的未必得人赏识。 因为时机和际遇左右众人。”——传道书9:11, 《新译》。

  一个家庭若有婴孩夭折, 别人可以怎样给予帮助呢? 一位曾有这种经历的母亲回答说: “一个朋友来到我家里, 不发一言便将房子打扫干净。另一些朋友为我们做饭做菜。 有些仅是拥抱我一下——只是拥抱, 并没有说什么。 我不想谈及这件事。 我不想被迫再三向人解释有什么事发生。我不想有人向我盘问, 仿佛我没有尽职似的。 我是婴孩的母亲; 我会不惜竭尽全力去挽救我的小宝贝。”

[脚注]

婴儿猝死综合症通常发生在年纪由一至六个月的婴孩身上。 这个名词所指的乃是健康的婴孩没有任何可解释的理由突然死去。 在有些事例上, 研究者相信婴孩若仰睡而非俯睡, 就可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可是, 没有任何睡眠姿势可以防止每一宗婴儿猝死综合症发生。

感受悲痛的过程

“过程”这个词语并非暗示人感受悲痛有任何固定的程序。 视乎当事人而定, 悲痛的各种反应可以同时发生, 延续的时期也长短不一。 以下所列出的并不包括全部的。 当事人也可能表现其他的反应。 以下是当事人可能经历的若干悲痛征兆。

早期的反应: 起初的震惊; 无法置信、 加以否认; 感情麻木; 罪咎感; 愤怒。

深切的悲痛征兆可能包括: 失忆和失眠; 极端疲倦; 情绪突变; 判断力和思想能力受损; 再三哭泣; 食欲改变, 结果体重减轻或增加;各种显示健康不妥的征兆; 无精打采; 工作能力减退; 产生幻觉——触到、 听见和看见死者; 若是孩子夭折, 对配偶怀有无理的憎恨。

逐渐康复的时期: 怀旧的愁绪; 对死者怀有较愉快的记忆, 甚至含有诙谐的色彩。

流产与死产——母亲的伤心事

  虽然蒙娜已有其他儿女, 她却热切期待下一个孩子出生。 甚至在婴孩出生之前, “我已经跟他玩耍, 跟他说话, 甚至做梦也见到他。”

  在母亲和未出生的孩子之间, 形成亲密联系的过程十分强烈。 蒙娜继续说: “蕾切尔·安妮这个婴孩曾将我腹上的书踢开, 在晚上使我睡不着。我仍然记得她第一次轻微的踢腿, 仿佛她怀着爱心温柔地轻轻推我一下似的。 她每次移动, 都使我充满爱意。 我对她十分熟悉,以至我知道她在什么时候感到痛楚, 什么时候感到不适。”

  蒙娜继续叙述: “医生起初不信我的话, 结果到后来已太迟了。 他叫我不要无谓忧虑。 我相信我感觉到孩子死去。 她突然猛烈地转身。 第二天她已死了。”

  蒙娜的经验并非罕见。 弗里德曼和格拉茨坦在他们所著的《渡过胎儿夭折的打击》一书中指出, 仅在美国, 一年便有大约一百万女子经历流产或死产。 当然, 以全世界而言, 这个数字更大得多。

  人们时常未能意识到, 对女子来说, 胎儿流产或死产是个历久难忘的悲剧——也许终其余生都无法忘怀。 例如,现已年迈的韦罗妮卡回忆她所经历的流产, 特别清楚记得她那死产的婴孩。 这个婴孩活到第九个月, 出生时重6公斤。 在出生前两个星期,胎儿已经在她腹中死去了。 她说: “对母亲来说, 生下一个死婴是个可怕的经历。”

  别人, 甚至其他女子, 也未必一定能够明白这些大感挫折的母亲的反应。 一位曾由于流产而失去一个孩子的妇人写道: “我以十分痛苦的方式发觉,在这件事发生在我自己身上之前, 我对于我那具有同样经历的朋友所感的伤痛实在一无所知。 我对她们的痛苦既不体恤, 也不明白,正如我现在觉得别人对我的情形不了解一样。”

  对悲伤的母亲来说, 另一个难题是她认为丈夫对她所经历的损失不像她感觉的那么深。 一位妻子表达自己的感觉说: “当时我对丈夫感到十分失望。 在他看来, 我等于没有怀孕过。 他无法体验到我所经历的悲痛。 他对我的恐惧深感同情, 但却不体会到我的悲痛。”

  对丈夫来说, 这种反应也许是自然的——他并不像怀孕的妻子一样在身体和感情上经历到与胎儿的亲密联系。 可是, 他无疑也经历损失。很重要的一点是, 夫妻应该意识到他们正一同受苦, 虽然各人以不同的方式经历这种痛楚。 他们应当分担彼此的悲痛。 丈夫若将悲痛隐藏起来,妻子就可能以为他麻木不仁了。 因此, 要一同流泪, 互诉心声, 彼此拥抱。 要表明你们比以前更需要对方。
末世征象:地震 粮荒 战争 瘟疫 世界四分五裂

TOP

有这样的感觉是正常的吗?

一位痛失亲者的人写道: “在英国, 我自幼便受到教导不要在公开地方表露自己的感情。 我还记得, 每逢我被弄痛了, 我那曾经是军人的父亲就咬紧牙根对我说, ‘不许你哭!’ 我无法记得哪个时候母亲吻过或拥抱过我们孩子中的任何一个(家里有四个孩子)。 我在56岁那年目睹父亲去世。 我感觉自己有很大损失。 可是, 起初我却哭不出来。”

在有些文化里, 人们惯于公开表露自己的感情。 不论他们快乐抑或忧伤, 别人都知道他们的感觉如何。 在另一方面, 世上有些地方, 特别在北欧和英国, 一般人, 尤其是男子, 自幼便学会压抑自己的感情, 不将自己的感觉流露出来。 他们喜欢保持镇定, 不动声色。 但是, 你若有亲者去世, 表达自己的悲痛是不对的吗? 圣经的主张如何?

圣经里哭泣的人

圣经是由一些生活在地中海东部地区的希伯来人写的。 希伯来人是个富于表情的民族, 而圣经就含有许多公开表露个人悲伤的例子。 大卫王曾为他的儿子暗嫩被杀而哀伤。 事实上, 他“号啕痛哭”。(撒母耳记下13:28-39, 《新译》) 大卫的逆子押沙龙曾试图篡夺他的王位, 但大卫却甚至为押沙龙的死亡而悲痛不已。 圣经的记载告诉我们: “[大卫]王就心里伤恸, 上城门楼去哀哭, 一面走一面说: ‘我儿押沙龙啊! 我儿, 我儿押沙龙啊! 我恨不得替你死, 押沙龙啊, 我儿! 我儿!’”(撒母耳记下18:33) 大卫像任何正常的父亲一样表示伤痛。 作父母的时常宁愿自己能够替儿女死去就好了! 孩子比父母先逝看来是绝不自然的事。

耶稣对他的挚友拉撒路之死有什么反应呢? 他行近拉撒路的坟墓时, 禁不住哭起来。(约翰福音11:30-38) 后来, 抹大拉的马利亚在行近耶稣的坟墓时也哭起来。(约翰福音20:11-16) 许多世人由于对死者的情形没有基于圣经的清楚了解, 所以在亲者去世时常会伤痛欲绝。 诚然, 基督徒明白圣经的复活希望, 因此不会悲伤过度。 但是, 既然人有正常的感情, 真正基督徒虽然怀有复活的希望, 也会为亲者去世而悲痛。——帖撒罗尼迦前书4:13,14。

哭还是不哭

今日我们的反应又如何? 你发觉表露自己的感情十分困难, 或令你尴尬吗? 在这件事上, 一般顾问提出什么建议? 他们的现代观点时常只是与圣经古代受感示的智慧不谋而合而已。 他们主张人应当表达而非压抑自己所怀的悲伤。 这使我们想起圣经里古代一些忠心的人物, 例如约伯、 大卫、 耶利米, 都曾表达自己内心的悲痛。 他们绝没有抑制自己的感受。 因此, 避免与别人接触是不智的。(箴言18:1) 当然, 在不同的文化中, 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悲痛; 此外, 事情也视当地流行的宗教信仰而定。

如果你想哭又怎样? 人生来就会哭泣。 哭泣乃是人之常情。 请再一次想想拉撒路死时的情形。 当时耶稣“心里悲叹……[就]哭了”。(约翰福音11:33,35) 因此, 亲者去世时, 哭泣乃是自然的反应。

一位名叫安妮的母亲的经历足以支持这种看法。 她那年幼的女儿蕾切尔死于婴儿猝死综合症。 她的丈夫评论说: “令人感觉意外的是, 我和安妮在举行葬礼时都没有哭。 别的人却个个都泣不成声。” 安妮回应丈夫的评论说: “当时我们的确没有哭, 但后来我却为我们两个人哭够了。 真正的打击在悲剧过去了之后, 当我终于单独一个人在家里时, 才悄然来到。 我哭了一整天。 但我相信这对我颇有帮助。 我哭完之后, 感觉好得多了。 我无法不为失去小宝贝而悲伤。 我真的相信, 你应当让悲痛的人尽情哭泣。 虽然别人说‘不要哭了’是个自然的反应, 这样的话其实对悲伤的人并没有什么真正帮助。”

有些人的反应

有些人痛失亲者时有什么反应呢? 请考虑一下朱厄妮塔的事例。 她深知失去一个婴孩是什么滋味。 她曾经五次流产, 但现在又怀孕了。 后来她由于汽车失事入院留医, 可以了解的是, 她感觉十分担心。 两周之后, 她的产痛开始——但较预产期早得多。 此后不久, 小瓦妮莎出生了——仅两磅多一点。 朱厄妮塔回想说: “我兴奋得不得了, 我终于是个母亲了!”

但她的快乐却十分短暂。 四天之后, 瓦妮莎夭折了。 朱厄妮塔回忆说: “我感觉十分空虚。 我失去了做母亲的机会。 我觉得自己有所缺欠。 我回到家里, 看见我们为瓦妮莎所预备的房间和我为她买的小内衣, 不免感到心痛。 接着的两三个月, 我再三回想她出生的那天。 我不想跟任何人有任何接触。”

这样的反应有点极端吗? 别人可能很难明白, 但是像朱厄妮塔那样有过这种惨痛经验的人指出, 她们为早死的婴孩悲伤, 跟为一个活了一些日子之后才夭折的孩子哀伤没有什么差别。 他们表示, 孩子在出生之前很久已深受父母所爱了。 孩子跟母亲有一种特别的亲密连系。 婴儿一旦死去, 母亲感觉失去的乃是一个真正的人。 这件事实是别人需要明白的。

你可以怎样受愤怒和罪咎感所影响

另一位母亲那六岁大的儿子因先天心脏病忽然死去。 她回忆当时她的感觉, 说: “我经历到一连串的反应——麻木、 无法置信、 自觉有罪, 以及对丈夫和医生感觉愤怒, 因为他们未能及早察觉孩子的病情有多严重。”

愤怒可能是悲痛的另一个征兆。 痛失亲者的人可能迁怒于医生和护士, 觉得他们应当作出更大努力去照顾死者才对。 或者他们对亲友感觉恼怒, 因为后者看来说话或行事不当。 有些人恼怒去世的亲者, 因为亲者忽视了自己的健康。 丝特拉回忆说: “我记得自己曾对丈夫感觉恼怒, 因为我深知情形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他的病情相当严重, 但他却不理会医生的警告。” 失去亲者的人有时会因为死者所留下的重担而对去世的人感觉恼怒。

有些人则由于恼怒而自咎——意思便是, 他们因为自己感觉恼怒而责怪自己。 另一些人则将亲者去世归咎于自己。 “如果我迫他早点看医生,” “如果我带他看另一个医生,” “如果我留意使他好好照顾自己的健康,” 他们说服自己, “他就不会去世了。”

另一些人所感的罪咎则不仅至此为止, 特别是他们的亲者出乎意料地突然去世的话。 他们开始回想以往, 他们曾向死者发怒、 与死者争吵, 或者觉得他们并没有对死者尽自己的责任。

许多母亲都经历悠长的忧伤过程, 这件事实足以支持不少专家的看法。 他们认为, 孩子的夭折对父母的一生——特别以母亲为然——留下了永久的创伤。

丧偶之痛

配偶去世是另一项痛苦的经历; 特别是双方若曾分享一种非常活跃的生活, 所感的痛苦就越深。 这可能意味到, 他们一向分享的整个生活方式都终止了; 他们以前一同旅游、 工作、 娱乐和互相依存, 现在已告结束了。

尤妮斯解释, 她的丈夫突然心脏病发去世时, 她有什么感受。 “第一个星期, 我的感觉完全麻木, 仿佛我成了走肉行尸一般。 我甚至失去了味觉和嗅觉。 可是, 我的逻辑感却以一种不带感情的方式继续运作。 由于医护人员对我丈夫施行急救时我在场, 我并没有经历通常那种否认事实的征兆。 即使如此, 我的确经历一种极度的挫折感, 仿佛我目击一辆汽车掉落悬崖, 我却无力加以制止一般。”

她有哭泣吗? “我当然有。 特别是我从亲友收到许多慰问卡, 我每读一张便禁不住哭起来。 这帮助我应付一天余下的时光。 但是别人屡次问我有什么感觉, 就没有什么能帮助我了。 显然我感到非常痛苦。”

什么事帮助尤妮斯渡过这段忧伤的时期呢? 她说: “虽然我自己不察觉, 我潜意识地决定要继续照常活下去。 可是, 每逢我想起, 我那热爱生命的丈夫已不再跟我一起享受生活的乐趣了, 这仍然使我感到伤痛。”

“不要让别人指挥你……

《道别——何时及如何说再见》一书的作者提出劝告说: “不要让别人指挥你应当怎样行事或应当有什么感觉。 每个人感受悲痛的过程各有不同。 别人也许认为——并且让你知道他们认为——你悲伤过度或不够悲伤。 要原谅他们, 恝然置之。 如果你试图强迫自己适合别人或社会为你定出的模子, 你就会妨碍自己恢复感情健康的进度了。”

当然, 不同的人会以不同方式应付他们的伤痛。 我们并非暗示一种方式必然好过另一种。 可是, 如果哀伤的人开始感到心灰意冷, 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那就有危险了。 在这样的时候, 他们可能需要富于同情心的朋友的帮助。 圣经说: “朋友乃时常亲爱, 弟兄为患难而生。” 因此, 不要害怕向别人求助和抒发自己的感受, 甚至乎痛哭一场。——箴言17:17。

悲痛是对亲者去世的正常反应, 因此, 让别人看见你伤心并没有什么不对。 但是还有些其他问题也需要解答: ‘我可以怎样在生活上适应悲痛呢? 感觉愤怒和罪咎是正常的吗? 我可以怎样应付这些反应? 什么可以帮助我忍受亲者去世的伤痛?’ 接着的资料会回答这些以及其他问题。

[脚注]

例如, 尼日利亚的约鲁巴人根据传统相信灵魂会转世投生。 因此每逢母亲有一个孩子夭折, 当事人只会在一段短时期表现极度的哀伤。 正如一句约鲁巴的俗谚说: “溢出的只是水, 葫芦并没有打破。” 在约鲁巴人看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 盛水的葫芦(母亲)可以另生一个孩子——也许就是亡儿转世投胎。 耶和华见证人绝不跟从任何基于迷信的传统。 有许多迷信来自认为人有个不死灵魂而会转世投胎的谬误主张; 这样的主张是毫无圣经根据的。——传道书9:5,10; 以西结书18:4,20。

[ 本帖最后由 qquchn 于 2008-7-10 09:09 编辑 ]
末世征象:地震 粮荒 战争 瘟疫 世界四分五裂

TOP

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亲者去世的自然反应是什么?
耶稣为拿因的寡妇做了些什么事?
关于死者, 耶稣作了什么应许?
彼得和保罗何以能够确信必然会有一场复活发生?
有些什么问题是值得我们找出答案的?
末世征象:地震 粮荒 战争 瘟疫 世界四分五裂

TOP

“这件事不可能发生!”

纽约(美国)一位男子回忆说: “我的儿子乔纳森正在探访几哩外的一些朋友。 我的妻子华伦天娜并不喜欢他到那里去。 华伦天娜一向都担心交通不安全。 但乔纳森很喜欢电子学, 而他的朋友有一间工作坊, 可以给他一些实际经验。 当时我身在纽约曼哈顿西区的家里, 妻子则在波多黎各探视她的家人。 ‘乔纳森快回来了,’ 我这样想。 接着门铃响起。 ‘这一定是他了。’ 其实不是。 原来是警察和救伤人员。 ‘你知道这张驾驶执照是谁的吗?’ 警察问道。 ‘我知道, 是我儿子乔纳森的。’ ‘我们带来了坏消息。 路上发生了交通意外,……你的儿子,……你的儿子在意外中身亡。’ 我最初的反应是, ‘这件事不可能发生!’ 这个炸弹在我们心里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直至许多年后还未复原。”

巴塞罗那(西班牙)的一位父亲写道: “在1960年代, 我们是西班牙一个快乐的家庭。 家里有我的妻子玛利亚, 我们的三个儿女, 大卫、 帕基托和伊莎贝尔。 他们三人的年龄分别是13岁、 11岁和9岁。

“1963年3月的一日, 帕基托从学校回来, 说头痛得很厉害。 我们对于他头痛的成因茫无头绪——但不久就知道了。 三小时之后他断了气。 脑出血夺去了他的小生命。

“帕基托的夭折发生在30多年前。 即使是这样, 直至今日我们还感到伤痛。 父母若失去一个儿女, 就无法不感觉他们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无论过了多少时间, 或他们有多少别的儿女, 都于事无补。”

以上两个关于父母痛失儿女的经验足以说明, 孩子夭折可以造成多么深长的创伤。 一位哲学博士说得不错: “孩子去世通常比一个较年长的人去世造成更大的伤痛, 因为家人绝没有想到孩子会死去。……任何孩子的去世都意味着, 不少未来的梦想、 关系[儿子、 媳妇、 孙儿孙女],……和许多尚未享有过的经验, 已就此消逝了。” 由于流产而失去胎儿的女子也可能经历到这种重大的失落之感。

一位悲痛的妻子解释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我的丈夫拉塞尔在太平洋区作医疗助手。 他曾目击一些十分惨烈的战役。 他返回美国之后, 转而过一种较平静的生活。 他后来成为上帝话语的传道员。 他满60岁之后不久便有心脏病的症状出现。 他设法过一种活跃的生活。 后来, 在1988年7月的一天, 他心脏病发去世。 他的去世对我打击很大。 我甚至没有机会跟他说再见。 他不仅是我的丈夫, 也是我最好的朋友。 我们一同生活了40年之久。 现在看来我不得不忍受一种特别的寂寞感觉了。”

在普世各地, 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悲剧打击许多家庭, 上述只是其中几个而已。 正如大部分痛失亲者的人会告诉你, 每逢你的孩子、 丈夫、 妻子、 父母、 朋友被死亡攫去, 你无疑会同意, 死亡真的像基督教执笔者保罗所说一般是‘最后的仇敌’。 人初次听到亲者去世的噩耗, 首先的自然反应时常是加以否认。 “这件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我实在无法相信。” 正如我们在稍后会读到, 很多时还有其他反应接踵出现。——哥林多前书15:25,26,《新译》。

可是, 在我们考虑悲痛这种感觉之前, 让我们先回答一些重要的问题。 死亡是否意味到死者就此一了百了呢? 我们终有一天能够跟死去的亲者重聚吗?

的确有希望

圣经的执笔者保罗向人指出, 我们有希望摆脱‘最后的仇敌’——死亡——而获得舒解。 他写道: “尽末了所毁灭的仇敌就是死。” “他所要毁灭的最后仇敌就是死亡。”(哥林多前书15:26,《现译》) 为什么保罗能够这么肯定呢? 因为他受过本身便曾从死里复活的耶稣基督所教导。(使徒行传9:3-19) 由于这缘故, 保罗能够写道: “死既是因一人[亚当]而来, 死人复活也是因一人[耶稣基督]而来。 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 照样, 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哥林多前书15:21,22。

有一次耶稣在拿因遇到一位寡妇, 见到她的儿子刚去世, 不禁大为难过。 圣经的记载告诉我们: “[耶稣]将近[拿因]城门, 有一个死人被抬出来。 这人是他母亲独生的儿子; 他母亲又是寡妇。 有城里的许多人同着寡妇送殡。 主看见那寡妇, 就怜悯她, 对她说: ‘不要哭!’ 于是进前按着杠, 抬的人就站住了。 耶稣说: ‘少年人, 我吩咐你, 起来!’ 那死人就坐起, 并且说话。 耶稣便把他交给他母亲。 众人都惊奇, 归荣耀与上帝, 说: ‘有大先知在我们中间兴起来了!’ 又说: ‘上帝眷顾了他的百姓!’” 请留意耶稣怎样深受怜悯之心所感动, 于是使寡妇的儿子复活过来! 请想想这意味到将来会有什么事发生!——路加福音7:12-16。

当时耶稣在许多见证人面前施行了一宗令人难忘的复活奇迹。 这件事预示未来的一场复活。 耶稣在施行这个奇迹之前已预言到, 人将来会在“新天”统治之下在地上复活过来。 当时他说: “你们不要把这事看作希奇。 时候要到, 凡在坟墓里的, 都要听见他的声音, 就出来: 行善的, 复活得生; 作恶的, 复活定罪。”——启示录21:1,3,4; 约翰福音5:28,29; 彼得后书3:13。

还有其他的见证人也曾目击复活发生, 这包括彼得和当时伴随耶稣的12使徒的其他几位。 他们在加利利海曾实际听见耶稣在复活后对他们说话。 圣经的记载告诉我们, “耶稣说: ‘你们来吃早饭。’ 门徒中没有一个敢问他: ‘你是谁?’ 因为知道是主。 耶稣就来拿饼和鱼给他们。 耶稣从死里复活以后, 向门徒显现, 这是第三次。”——约翰福音21:12-14。

因此, 彼得能够怀着十足的信念写道: “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 他曾照自己的大怜悯, 借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 重生了我们, 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彼得前书1:3。

使徒保罗表示他对这个希望也坚信不疑, 说: “一切律法和先知所记的, 我都相信。 我靠著上帝所存的盼望, 也是他们自己所期待的, 就是义人和不义的人都要复活。”——使徒行传24:14,15,《新译》。

因此, 千百万人怀有稳确的希望, 他们会在地上再次与死去的亲者重聚, 但却在与现今截然不同的环境见到这个希望实现。 届时的环境会怎样? 我们会在这本册子以“死者的稳确希望”为题的最后一章进一步详细讨论与死去的亲者重聚这个基于圣经的希望。

但是, 首先让我们考虑一下几个问题。 你若正由于痛失亲者而哀伤, 就很可能也怀有这些问题: 为死者悲痛是正常的吗? 我怎样才能在生活上适应悲痛? 别人可以怎样帮助我应付这个难题? 我可以怎样帮助其他痛失亲者的人? 而最主要的问题是: 关于死者所怀的稳确希望, 圣经究竟有什么主张? 我会跟亲者重聚吗? 在什么地方?

[ 本帖最后由 qquchn 于 2008-7-10 09:11 编辑 ]
末世征象:地震 粮荒 战争 瘟疫 世界四分五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