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107660
- 威望
- 41024
- 金钱
- 6
- 阅读权限
- 130
- 性别
- 男
- 在线时间
- 3126 小时
|

中国人开始一批批移入德国是在19世纪的下半期。1877年,清廷与普鲁士签订了一项航海贸易协定,中国派遣第一位特使到了柏林,也带来了第一批留德学生和军事进修人员。 1890年前后,也有一些出身低微、受教育不多的华人到德国打工谋生。这些并不被德国社会接纳的华人多半居住在汉堡港区附近,和当地社会很少交往。
4 K% K8 M7 P6 A4 N9 W% t7 o- S2 }人在德国 社区. Y+ t6 @- K5 c, h& p
1926到1927年间,陆续移居德国的华人已经有数千人。当时德国政府对外国人管制日趋严格,甚至先后递解了数百名华人商贩出境。
0 b! u! H( Y3 l; A+ O+ X; o6 @5 O( Z1 z3 ?* B
30年代,许多中国的士绅家庭子弟选择到德国留学深造。当时在德国的华人大约有3700人,其中留学生就有700人。这些清一色是男士的留学生当中,不少经济环境优越,成为德国人羡慕的对象,也有德国女子倾心而论及婚嫁。不过,中德联姻在纳粹当权之后受到非正式的禁止,即使已经结婚的中德夫妻,德国政府仍不予法律上的承认。
( T G4 L; U& }& k7 D人在德国 社区5 T L# }% Y" r2 ^' W0 n' \4 w8 ]
在二次大战之前,华人在德国社会的地位可谓"两极化"--外交人员和留学生予人的印象是中西文化融合的楷模,而另一方面,教育水准偏低的华工又难为德国社会接受。二次大战期间,中德虽然断交,纳粹德国并没有对华人展开大规模迫害,不过,许多华人还是离开了德国。9 I& P. a z0 w+ Y% d2 t
人在德国 社区8 P& K4 b8 k$ w$ o+ L
50年代一些华人又陆续来德,多半经营餐饮业。大战时留在德国的留学生,许多虽然学有专长也精通语言,在百废待兴的战后德国却难有就业机会,经营餐馆成为主要出路。7 i* b7 D$ K; j4 C. Q/ j, K+ |
$ W; G% x6 n% A6 u8 c3 Y 旅德华人职业结构的改变开始在60年代,一些台商和女性护士到德国发展,华人专业人士逐渐打入德国社会。70年代中期,大批东南亚华人难民来到德国,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也来到德国,已经在德国生根立业的老华侨对这些华裔人士发挥的同胞爱,帮助了他们在德国社会立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