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玉画传

新鲜上市的 《张曼玉画传》会 让读者与张曼玉亲密接触,体会一位尊贵影后的成长蜕变,感受一位美丽女人的爱恨交织。书中首次披露称,张曼玉和许多香港演员一样是通过香港小姐选美而踏入影坛的,但是20年后只有她以影后的高贵身份走在戛纳的红地毯上。该书对张曼玉作为一个演员的成长历程的描述,脉络清晰,读后对张曼玉40年来褪蛹化蝶的过程会有一个详尽了解。

第1节:(图)序 一个美丽的女人

之所以写张曼玉,是因为爱张曼玉。这种爱的产生是缘于一个电影研究者对一位优秀电影人的欣赏,也是缘于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同龄女人的理解。

初识张曼玉是在1995年的夏天,她在北影一条街拍摄电影《宋家王朝》。我带着摄影师去采访她。那时我是《中国银幕》杂志社的记者兼编辑部主任。在摄制组的休息室,我们聊天,张曼玉的普通话带着浓浓的广东味。那天她穿的是有褐色花纹的长袖衬衣,外套一件黑色马夹,修长的腿上裹着蓝色牛仔裤,脚穿棕色皮鞋,脖子上戴着银项圈,胸口上挂着墨镜。头发长长的、黑黑的,皮肤很白很干净。整个人给我的感觉是清爽、雅致。

那次,我们聊的多是一些有关《宋家王朝》的拍摄及她对电影表演的认识。很谦和、很可爱的一个女人,这是她给我的感觉,和她在银幕上的千种面貌、万种风情是不一样的。但我明白:坐在我面前的是生活中真实的张曼玉,而活在电影中的是虚构的、艺术的张曼玉。

在张曼玉40岁的人生之旅中,从气质到容貌都有很大的变化。二十岁时的张曼玉像个漂亮的洋娃娃,如今的张曼玉已脱颖为一个高贵、高雅的贵夫人。

在2000年威尼斯电影节上,张曼玉被人称为“最美丽的评审”。蓬松且刻意染黑的头发、古铜色皮肤,桃红裙子配白色凉鞋还有纯银脚链、男用劳力士运动表、乳白色针织手提包……她的全身弥漫着流行和时尚的气息,牵动着全球的摄影镜头。意大利共和报的记者说,张曼玉使画面亮丽了许多。电影节主席艾伯托.巴贝拉由此盛赞她是“香港最亮眼、最有才华的明星”。

尽管她身材修长,笑容纯真、娇憨可爱,但如果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去评价张曼玉,她的相貌算不上最漂亮,不该受到这样的注目。在张曼玉从事表演以前,没有人相信她能成为演员;在她成为演员之后,也没有人相信她会得奖。但她都做到了。或许,张曼玉最大的乐趣就是去实现别人加在她身上的“不可能”。 静静地审视张曼玉,你会发现在她身上有着一股难以抗拒的魅力。不是漂亮,不是修长,似乎也不是娇憨,当你贴近她,感受她时,你便会真切地看到一个美丽而迷人的张曼玉。真正的美是从生命内部射出的光芒,张曼玉正是如此。

而如今的张曼玉不仅仅是美丽。她完成了从美丽到魅力的蜕变。有文章就这样赞张曼玉:“是什么在这个美丽的女人26岁的时候镌刻在了她的肉体与灵魂里?那时是不是她的花样年华?她好像就是从那时开始真正地灿烂起来。有时妖娆多姿;有时端庄含蓄;有时天真多情;有时激烈迷狂;她不再只是个明星,她成了一个真正的演员。我相信是人生际遇中的某种痛苦催逼出了张曼玉的光芒,这是种实在的光芒。所以我们会说:‘她真美。像阳光一样。’”

从美丽升华到魅力,要经过多少时间的磨炼和洗礼呢?是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完成这种蜕变呢?当然不是,于是有人说:在演艺圈,青春就是本钱。但张曼玉却给了很多成熟的女演员一个启示、一种希望。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西方电影界一种让人鼓舞的现象——年龄不会成为明星受欢迎的障碍!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从影20年了,观众对越来越有魅力的她越来越热爱。

TOP

第2节:(图)从片场里泡出的魅力

张曼玉的魅力,是从片场里泡出来的。最初她一年接演十几部电影,在许多并不算优质的电影中磨炼演技,一直到王家卫的处女作《旺角卡门》,张曼玉的演技才出现了转折点。在接下来的《客途秋恨》、《双城故事》、《新龙门客栈》、《青蛇》等作品中,她开始累积出了个人的口碑,也渐渐走向国际舞台。这是时间打磨的结果,更离不开她的勤奋和悟性。当然,还有一批优秀的电影导演对她的点拨和启发。当张曼玉的青春、美貌和孩童式的浪漫随着岁月流逝时,是王家卫、关锦鹏、严浩、徐克、杨凡、许鞍华等一批极具才华、独具风格的导演发现并锻造了另一个她。多少女明星梦寐以求的从“花瓶”到一个真正的演员的转变,张曼玉很从容地走过来了,尽管这一过程并不轻松。

在当今华人电影圈,像张曼玉这样演技出色,为人真诚且气质高雅的女演员并不多见。

“《阮玲玉》的恍如隔世的造诣让她成为中国女演员中的枭雄。而她的演艺魅力在于灵性。从《阿飞正传》到《新龙门客栈》,那些角色好像‘呼’地被她吸了去,化在她身体里,变作她的模样和你说话。那气氛好像水晶磨石,用她的灵性去与平凡真实的东西碰撞出火花;又似鱼儿潜底,瞬间钻到你心里跳舞。”一位评论者这样赞扬说。

“香港女影星中我最中意张曼玉。对她有种解释不清的喜爱。最早看《东方三侠》,被她扮演的女飞侠的娇俏任性仗义所吸引;接着看关锦鹏的《阮玲玉》,被她悲怆却又冷幽默的美深深打动;后来又看王家卫的《阿飞正传》,被她肢体语言流露出的不经意的憔悴而折服;到了看陈可辛《甜蜜蜜》的时候,那个势利却又不失善良的广州姑娘被她刻画的是如此的自然和逼真。她扮演充满浓重市井味道的小人物的功夫可数上乘,是让人看到笑里有泪的表演。”一位观众这样赞叹道。

TOP

作为一位拥有一座戛纳电影节影后奖、一座柏林电影节影后金奖、四座香港电影金像奖、五座台湾电影金马奖、并被世界最具权威的电影杂志——法国《电影手册》称作“香港公主”的女演员,张曼玉不但在获奖数量上足以傲视华人女星,而且其夺奖频率之高在世界影坛也并不多见。她纯熟的表演功底令所有的角色在她的手中都不会有闪失。对于华人影坛,张曼玉真的是不可多得的上等水晶,放在哪里,哪里就发亮。到了20世纪末,张曼玉凭着在《花样年华》中出神入化的表演第五次领取金马奖时,“90年代最出色的华人女演员”非她莫属。

张曼玉的魅力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电影于她不再是挣钱的手段,而是生命和事业。只要是好电影,她可以减低片酬来演出。更为难得的是,她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自己、对待别人,以一个普通人自居,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中去感受、去寻找快乐。她带着东方的素静神韵和西方的明艳光彩,不虚饰,不矫情,自然流露着清澈而深沉的内在美感。那份气定神闲、那份雍荣华贵、那份平淡自然都在显示着: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

假如您喜欢她,就请读下去,静静进入这个美丽女人的世界吧!


李尔葳

2004年8月于北京

TOP

第3节:(图)爱电影的小玛姬

张曼玉1964年9月20日出生于香港,并在香港的Paul Convert School 读小学。

八岁时,她还没读完小学,就随全家移民到了英国,在英格兰东南部的肯特城落了脚。 她的父亲在英国经营港货进出口生意,家里很富裕。张曼玉从小就受着严格的家教,对父母又敬又畏,做人规规矩矩。后因父母婚姻破裂,她便与母亲、姐姐三人相依为命。

在英国,张曼玉给自己起了个英文名字,叫“玛姬”(Maggie)。与英国的生活相比较,她讨厌香港的那种被严格管理的学校生活。13岁那年,张曼玉在Kent Spring park接收中学教育,她染了发,以西方穿衣模式为主,读书成绩也不怎么好,调皮捣蛋的性格使她在学校出了名!从艺术家少年即露天赋的角度来看,那时还看不出她将来会有什么成就。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少年时代,张曼玉说:“我从小并不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女孩,也许是性格有些孤僻吧。我是当地学校里惟一的中国小孩,经常被人戏弄。我和母亲一起在英国居住,上学,一起似乎都很平淡。那时的我并没有发现自己有演艺方面的天赋,我也没有梦想自己能成为一名艺员。”

在英国受完小学和中学教育后,迫于家中的生计,张曼玉没有继续升学,而是跑到伦敦的一家书店当了收银员。她在这家书店打工的短短的时间里,就意识到作为有色人种,她永远是最佳人选的“第二选择”,心里就有些不平。她在书店只工作了一年。

TOP

1980年,年仅17岁的张曼玉随母亲回香港探亲,却在这里找到了一份美容化妆师的工作。1981年,有一天她在大街上闲逛时,极其偶然地被一家广告公司的星探发现,认为她俏丽淘气的外形、稚气未脱的娃娃脸,是难得寻觅的广告人才;而她那一头乌黑飘逸的长发、明亮慧黠的双眸、窈窕动人的标准体形和老是笑盈盈的模样,也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家广告公司想请张曼玉当广告片模特儿,邀请她拍一则推销维他命汽水的广告。张曼玉觉得很好玩,便答应了。经过试镜之后,她不但拍了这个广告,后来还成了专职模特儿,经常拍一些汽水、洗发水、电器和百货公司的广告,出镜的机率很高。她还受香港一家大公司之聘,当了服装模特儿。

在大做广告模特的同时,张曼玉还成了一名出色的封面女郎。但这跟做电影演员、跃登大银幕相比,前面那些都不过是小试牛刀。

张曼玉从小就喜欢电影,但没敢做明星梦。当上广告模特儿后才知道这是一条通向影坛的道路,便决定不再回英国,索性留在香港求发展。由于广告片并不是天天都拍,而她又不愿闲着,便到连卡佛百货公司当兼职营业员。这家公司每星期上五天班,但假期可以灵活调换,所以并不妨碍她拍广告片。

张曼玉那时也曾想进入演艺圈,但并没有制片人发现她,或者说没有制片人欣赏她。导演王晶在筹拍影片《出古惑》时,从玉泉汽水的广告中看到了张曼玉的形象,曾有心想起用她当女主角。但由于制片公司选定了另一位女演员,难得的一次机会也失去了。

认真研究一下香港女星成长的历史就会发现:她们所走的其实是两条极为相似的路,一条是进入无线或者亚视的艺员培训班,结业后与这两大演艺公司签约,并且逐步在一些电视剧中担当角色,渐渐走红。另一条路则是参加港姐亚姐的角逐,一朝胜出,立即就会与无线或者亚视签约,成为其艺员,同样会得到一些上镜的机会。至于日后是否能够成为大牌明星,那就要看各人的造化了。

张曼玉知道:如果想到演艺圈发展,就得自己去争取机会。

TOP

第4节:(图)最上镜的香港小姐

如果说1981年那次与广告星探的街头奇遇触发了张曼玉的演艺梦的话,那么两年后参加无线电视台举办的“香港小姐”竞选就是张曼玉实现梦想的转折点。

1983年,18岁的张曼玉决定走一条通往梦想的路——实际上这也是众多香港美女所走的路:参加选美。当时,香港无线电视台的港姐竞选正在接受报名,广告片铺天盖地,张曼玉将自己想参加选美的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在英国生活了很长时间,自然比一般的香港人开明,她全力支持女儿的选择。

或许是在英国的生活经历使她显得与众不同,或许是她清纯的气质让人着迷,在初选结束时,张曼玉并没有被淘汰。她与另外49名佳丽一起参加选美前的训练,并参加一些慈善活动。在准决赛中,她以清纯的形象和大方的仪容荣获“最上镜小姐”称号,而在决赛中,她又获得“港姐亚军”的荣誉。当时冠军是杨雪仪,季军是李月芙,友谊小姐是钟子纶,青春小姐是谭锦芳。

在准决赛中当选“最上镜小姐”后,张曼玉对港姐凤冠志在必得,她的青春活力、修长的双腿,还有那极富有气质的兔齿大门牙确实格外引人注目。后来凤冠被别人夺走,她有些不服气,但能够当选亚军,她觉得也还算是一种安慰。

TOP

回忆起这段经历,张曼玉曾经这样说:“参加香港小姐竞选是我生平作出的第一次最有勇气的决定。我最怕与人竞争和比较,因为我怕输。念书时,我拒绝参加一切竞赛活动,什么田径、赛跑、跳高、跳远、游泳等等,我都害怕参加。但这一次我下了决心,因为参加港姐竞选是我进入娱乐圈的重要机遇。就算落选,我还会有机会当艺员,因为演戏实在太吸引我了!”

成为港姐“亚军”后,张曼玉又被“无线”电视派到英国参加“环球小姐”比赛。张曼玉击败许多对手,连过两关,挤进了前15名决赛者的行列,最后虽被淘汰,但已成为香港有史以来参加世界性选美获得最好成绩的美女。回到香港后,她身价倍增,成为演艺界受人瞩目的人物。

后来有一次,张曼玉在接受一个电视访问时曾被问及为何当年参选香港小姐,当时她率直的回答是:“因为贪慕虚荣。那时我梦想做明星但并没有周详的计划,只是想利用港姐这条最容易的捷径。但我也并非要不择手段做成明星。我那时打算,如果选不上的话,我便返回英国。我作好了心理准备,要忍受外间的一切批评。尽管是这样,我还是没想到这种滋味是那样难受。赞美与谣言纷纷接踵而来,使得自己一时欣喜一时难过。我被宣传媒介捧为大热门,这增添了我自己的信心,同时又加重了我的心理压力。那些恶意的批评常常使我泄气万分……尝过这种滋味,我想我再也没有胆量参加第二次了。”

TOP

第5节:(图)花瓶时代的电影明星

香港“无线”电视很器重张曼玉,与她签订了两年的艺员合约。最初张曼玉是到电视台主持节目。接下来的时间里,她相继拍摄了大量的广告和香港最大的电视网TVB的几部电视剧。

张曼玉拍摄的第一部电视剧名叫《画出彩虹》。那是一部爱情片,由张曼玉、黄造时、关礼杰、詹秉熙四人主演。张曼玉此时演技虽嫩,但挟选美获胜之余威,一上荧屏就获得了可观的收视率。成龙的父亲陈志能当时曾大胆预言:“此人终有一天会成为影后!”

1984年,张曼玉越来越走红。无线电视岂能坐失良机,立即推出她和梁朝伟、任达华、曾华倩等一流演员同拍的电视剧《新扎师兄》。该剧题材新颖、故事离奇,在香港获得极高的收视率。美国、加拿大和东南亚各国都争相到香港购买播放权。经过几个回合,张曼玉开始大红大紫了,又接连主演了《豪门恩怨》、《武林世家》等电视剧。在此期间,她的演技虽尚显稚嫩和缺乏深度,却独有一股清纯爽朗、娇憨可爱的气质,颇为不同年龄和职业的观众所喜爱。

张曼玉通过拍电视剧走红了,但这并不是她最想要的。她想去做一些更有挑战意义的事情。那,就是拍电影。

TOP

张曼玉主演的电视剧《新扎师兄》收视率很高,但在那个阶段,她所演的角色集中于搞笑和淑女两种角色,因此即使知名度不断攀升,仍落了个“花瓶”的封号。为改变自己的形象,她决定将主力放到大银幕上。

张曼玉很幸运。电视剧《画出彩虹》播出后,香港有名的邵氏影片公司导演王晶决定起用她拍电影。

王晶是香港无根文化土壤中最成功的商业电影导演,代表作有《赌神》、《鹿鼎记》、《新少林五祖》。王晶电影以喜剧搞笑见长。他的影片内容无非就是黑社会、搞笑、色情、恐怖、赌博几种题材,但却牢牢地抓住了大众的胃口。他认为电影要关注市场,而且要适应市场。王晶在从影二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近百部电影,创下数亿港币的票房。这在华语影坛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虽然其作品一直与艺术无缘,“滥俗痞”是其代名词,但在香港电影低谷的时期,只有王晶的电影能收回投资却是不争的事实。

  1984年,王晶执导的电影《青蛙王子》选用了张曼玉,同时参加该片演出的还有林子祥、钟镇涛、钟楚红、关之琳等人。林子祥、钟镇涛、钟楚红当时早已经名扬港台。关之琳比张曼玉大两岁,进入影视圈也比张曼玉早两年,两人都是以拍广告片开始,而关之琳却因一两部广告片而迅速走红。当他们一起合拍《青蛙王子》时,关之琳已经拍过好几部影片,星相已露。但张曼玉有着自己的优势,她的扮相甜美活泼,生动可爱。 

“王晶给我很深的印象。我拍第一部戏《青蛙王子》时,有一点相信没有人会猜到:我在他面前会很放胆地说出心里话。虽然他拍的戏比较粗俗,但他的分析能力相当强,而且很多时候都正确。”

 《青蛙王子》群星联袂,帅哥美女云集,花枝蝶影,上映后获得好评,票房收入达1500万港币,被评为香港十大最卖座影片。张曼玉第一炮打响了。

同一年,她又接着拍摄了《缘分》。

由导演黄秦泰执导的《缘分》描写的是一名农村姑娘进城寻找负心的未婚夫时,与一个汽车司机产生恋情的故事。在影片中,张曼玉跟张国荣搭档,把少女的焦虑、喜悦和无奈的复杂感情刻画得真实可信,她也因此被誉为“最有前途的女星”。由于该片故事引人入胜,导演水准也高,因此上映后很叫座,票房收入又获得1500万元。

当时的张曼玉虽然还谈不上有什么演技,但她凭着自己在《缘分》中毫不矫揉造作的表演荣获了颇有预见性的第三届香港金像奖“最有前途新人奖”。

很难讲张曼玉是不是缪斯女神钟爱的幼女,但与众多跌爬滚打上来的艺人相比,她从影的经历的确平坦幸运。“大概是时代的关系,我入电影圈的时候还是流行许冠文的大片,什么‘人打人’、‘鬼打鬼’等类型的戏。对我来说,当时拍电影只是个游戏,我对它一无所知。我的机遇在于我出现在人们正寻找新面孔的特别时刻,在行业正繁荣时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