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节:(图)经典的银幕情侣

影片中有一场街头激战的戏是黎明遭到葛民辉的追捕,张曼玉见到爱人身陷险境,便从计程车里扑出来,使出她的独门秘密武器“长柄平底锅”,独力大战多名以葛民辉为首的大汉。几经搏斗奔走之后,她终于从虎口中将黎明救出。眼见爱侣舍身相救,黎明对张曼玉的爱意也一发不可收拾,两人深情凝望,劫后余生。深恐痛失对方的后怕之感使得二人突然扑向前狂吻对方,还在车厢中翻来覆去,出演了一场令人喘不过气的激烈热吻。在一旁被二人的激情震得目瞪口呆的导演刘伟强事后高兴地说,幸好他刚刚换上四百尺足本新胶卷,所以此幕长情热吻戏能够全部保留下来。

自从《甜蜜蜜》之后,张曼玉和黎明已相隔四年没合作。这次两人再度携手都非常开心,在拍摄过程中也时常对角色进行探讨,两人都务求做到最好。而此次影片的制作也可谓不惜工本,耗资两千万港币,全程在美国三藩市实景拍摄,有许多美国工作人员加入。国际化的班底使制作过程更加流畅有序,演员的心情也更加愉快,演出分外投入。

但因为多年的拍戏感受,加上有跟好导演合作的经验,张曼玉对于《一见钟情》的要求会比其他人更高一些。在谈到《一见钟情》的拍摄情况时,张曼玉毫不掩饰对导演的不满:“《一见钟情》本来的剧本和想法是好的,但是时间太赶了。有不满意的镜头我要求重新拍,但导演总说可以了,所以我很失望。”
Share |
Share

TOP

尽管张曼玉本人对《一见钟情》颇有遗憾之处,但张曼玉还是以自己的魅力征服了很多影迷。

“看了在美国旧金山全景拍摄的新片《一见钟情》,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故事比《甜蜜蜜》要更具有时代感。不可否认,张曼玉老了,笑容绽放时眼角的皱纹不会说谎。但是,这只增加了她特别的沧桑感,对生活的历炼感,一颦一笑间都充满韵味,谁又能说这样的张曼玉是不迷人的呢?”

“美丽浪漫的三藩市,一个35岁以开计程车为业的独身母亲,难得的爱情与牵挂,丝丝入扣的细腻表演……从片子一开始到结束,我就始终没有离开过张曼玉的每一个动作、眼神、笑容、叹息……真的佩服她在荧幕上如鱼得水的生活化表演。一顶棒球帽、束起的蓬发、墨镜、镂空皮手套、工装裤配白T 恤,潇洒豪放粗线条的计程车女司机,和着三藩市的城市节拍,穿梭于大街小巷……当夜暮降临,放下头发,红色唇膏配红裙,她又作回自己,是都市夜里的追寻者,渴望着真爱……就是这样,张曼玉用近乎不修饰的表演征服了我,令我甘心情愿地把整部片子看完,还意犹未尽。她是那样的自然,演技纯熟得已经回归到最质朴的地步,唤起了人们心中深深的共鸣。”

“说实话,这部片子的构思其实不如《甜蜜蜜》精巧。而且我也不太懂为什么黎明总是会成为张曼玉的合作伙伴,也许是《甜蜜蜜》中的默契吧。现在倒是有一点点明白,也许黎明那带有点儿稚气的眼神,和张曼玉表现出的成熟沧桑不正是都市故事最好的搭配吗?可惜的是,从《甜蜜蜜》到《一见钟情》,我都觉得是张曼玉在带着黎明演,她的风采太过夺目,令人目不转睛。相比之下,黎明的演技就欠火候。”

“我喜爱张曼玉,是因为她的表演能带给我最真实的感动。别忘记在喧嚣的都市浮尘里,为自己找寻能让自己感动的东西,一部影片、一杯咖啡、一个笑容、一个动作,或者,如果命运之神特别迁眷你的话,一段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被誉为新一代“银幕情侣”继成功合作《甜蜜蜜》之后的又一力作,也是新千年电影人首推的经典爱情巨片之一,张曼玉和黎明的两次银幕之恋为她带来一大批年青的观众。

在《一见钟情》问世之时,张曼玉已经结婚。婚姻带给她的幸福和她因自身所显示的成熟魅力透过影片散发出来,不仅艳光不减当年,而且眉宇舒展,双眸清澈,同黎明简直是一对经典的银幕情侣。

TOP

第35节:(图)那一段错爱

在张曼玉所有的电影作品中,《花样年华》应该是她留给内地观众印象最深也是最新的一部电影。

《花样年华》诉说了“过去时代”发生的一段错爱故事:

1962年的香港,报馆编辑周慕云(梁朝伟饰演)和太太搬进一栋唐楼,和苏丽珍(张曼玉饰演)夫妇成为邻居。两人在配偶出门工作时闲聊,竟发现周太太和陈先生已勾搭成奸。

不久,周慕云和苏丽珍这两个受伤害的人开始坐在一起商讨自己究竟该怎么办……时光平平淡淡地过去,两人在交往中逐渐发现了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对方!但是,两人老觉得“我们应该跟他们(周太太和陈先生)不一样”,于是就有了约会、纠缠、克制、躲避、思恋、孤独、痛苦、逃离……

周慕云去了新加坡多年后再回旧居,却听说当年的邻居已不知所踪,房子里住的是一个自己带着儿子过的太太。周慕云带着惆怅离开旧地,却不知道他从此永远错过了心中最爱:那个太太正是属于他心底秘密的那个女人,而女人的儿子则是那个秘密中的秘密。

周慕云把秘密埋藏在吴哥窟的小石洞中,法国总统戴高乐来访后,小石洞中的泥土上新绿萌芽……

TOP

这是王家卫和张曼玉第四次合作的又一部个性独具的电影。电影中的外遇和抓奸,道德与对错,并非王家卫想表达的重点,他想表达的是,人有各种可能性,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从事情的这一边跑到对立的另一边。

《花样年华》故事的精神内核依然与王家卫以往影片中传递出的现代都市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隔阂一脉相承。因为故事挪到了60年代的香港,这份寂寞与无奈就多了一缕岁月久陈的熏香。在轻柔舒缓的慢三步音乐声中,电影就像一部老片子缓缓拉开了大幕,乍入眼帘的是张曼玉玲珑的腰身与千变万化的旗袍,她袅娜行走如彩翼斑斓的蝴蝶,同样的细小脆弱,从头到尾,这位心境复杂的少妇始终保持着她的美丽与从容。

影片中,张曼玉和梁朝伟的演出非常成功。他们所表现的困惑、迷茫、逃避、失落和无奈的精神状态确实让我们领会到了60年代香港的道德传统对于中年一代的束缚和桎梏。这一文化氛围也就注定了张梁二人悲凉、无奈、痛苦的结局。张曼玉的内心世界渴望一份属于自己的真实感情,但是当现实真的降临到她身上的时候,她却显得仓皇失措,六神无主,反而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了。可以说,她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女人,道德、贞操、传统重于她的生命,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我们爱莫能助。

TOP

第36节:(图)丰富的身体语言

王家卫请张曼玉演苏丽珍,是因为张曼玉有很丰富的身体语言。

“十年前我找张曼玉拍戏的时候她是香港小姐。”王家卫说:“她刚刚开始拍戏,而我是第一次当导演。每个人都说她很漂亮,但不会演戏。可我不那么认为。我觉得她作为演员的条件是很突出的。她的身体语言是很丰富的,这就是她最大的长处。所以我就跟她说,你应该发挥你的长处,就这么简单。”

有记者这样问王家卫:“我们在《花样年华》里可以看到张曼玉的台词并不多,而手的出现次数倒很多,手好像成了第三个主演。”

对此王家卫认为,对白对张曼玉和梁朝伟来说是多余的——张曼玉的身体充满了语言,而梁朝伟的眼睛有着万种风情。所以,《花样年华》是一部“看”的电影,他们的眼神和身体可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事实证明这个设想是正确的。”

作为导演,王家卫最大的长处就是擅于发现演员身上的优势和特别的感觉,然后将它表现出来。

对此张曼玉最有体会:“王家卫很会捕捉我身上的东西。几次跟他合作,我感觉都不同,但也有相似的地方。他常说我这个人很复杂,所以他很想找我演一些复杂的角色。虽然我未必认同他口中的我,因为我们相处的时间有限,他根本不能了解我的所有面,但至少他看到的那一小部分是真的张曼玉。我有很脆弱的一面,但其实我也有强的一面,不过暂时在电影里没有浮现出来。到现在,我跟王家卫拍过的几部戏里,他都是捕捉我弱的一面。”

张曼玉在电影中的表现很传神,一举手一投足都韵味非常,对此,张曼玉谦虚地说:“演那个角色本来很难,但王家卫导演给了我很多时间。戏拍了十五个月,我累坏了,又生气、又失落、又伤心,好想念我的朋友,真不想干了。但正因为如此,我才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角色的心情。我想大概过了九个月我才开始完全融入,到影片结束时,我已经变成了角色中的人,所有的感受都是从她的内心生发出来的。感觉到穿着旗袍的紧得令人动弹不得的局限。理解了她们为何会收起自己,而不敢表达出来。”张曼玉说:“是我用我的身体去感受那个女人。可能因为我穿着旗袍,从而使自己说话的声音、手指的活动、坐立的姿势等都跟平常有明显分别,而我可输入的就是这些有形的东西,情感的输入反而不多。这部戏如果是三个月拍完肯定不行,但我们拍了那么长时间,慢工出细活吧。我对自己在《花样年华》中的表现还是满意的。”

TOP

第37节:(图)“问题少女”

对于张曼玉来说,拍摄《花样年华》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适应王家卫的工作方式——毕竟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合作了。因为王家卫拍电影是没有剧本的,张曼玉每天来到片场都不知要拍什么。对此她一开始十分痛苦,每天都要问导演她演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人:“我是谁?我该怎么演?”

王家卫的捉摸不定使张曼玉在掌握导演的拍摄手法方面疑虑重重,每次开工都无法把握导演的戏中取向,所以天天都要问“为什么”,因此被梁朝伟取笑为“问题少女”。后来梁朝伟建议她不要想太多,因为要从导演那儿寻找自己的角色是很困难的事,想得太多只会让自己更加迷惘。张曼玉后来也认识到:王家卫电影的独特之处就是现场即编即演,这也使她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所以她干脆也就不再多问了。

“到后来我就再没有问了,因为问了都是白问。”张曼玉说:“即使王家卫给你一个答案,那也不是真实的,因为连他自己都不能肯定。而且他导戏是很在乎演员本身的,他还会翻看过去拍过的片子,或者去现场看过布景才会被激发。虽然我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但我信任他,相信他会把那片段剪得很好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张曼玉开始自己揣摩人物,并把她对人物的感觉跟王家卫讨论,然后一起塑造出角色来。每天,王家卫和她在现场现编现排,但每天又会把昨天的想法推翻。张曼玉以这种方式参与着《花样年华》的部分编剧工作。

TOP

有记者问张曼玉:“是不是每次到了场地,他要求你怎么做,你都可以达到他的要求?”

张曼玉回答说:“都会做得不理想的。有时会觉得:如果我一早就有心理准备,我的表现会好些。但其实即兴地演反而会更有魔力。作为演员能通过思考把自己的想象加上去,这样算创造性表达。演员能有space去create的话,就是最理想的了。”

《花样年华》前后拍了15个月。那是很长的一段时间。用王家卫自己的比喻来说,这就像吃饭一样,起初只来了两个客人,后来客人越来越多,饭就越吃越久。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反复的过程,这对演员当然是考验,可王家卫却说:“很多演员想跟我合作,其实是他们对我拍片的方法比对我所拍的电影还要有兴趣。”

王家卫在《旺角卡门》中让张曼玉开了窍,十年后再拍王家卫的戏,张曼玉有什么新感觉呢?

“我觉得很有安全感。因为我知道他不会把我拍得差劲的,而且他是惟一能掌握到我最好一面的导演。王家卫是特别敏感的,他能看到其他导演看不到的地方,永远把我最好的一面拍出来。他不怕花钱花时间,总之要找到你最好的一面为止。他重拍又重拍都是为了我,因为我演得不够好,角色不够连贯,所以我没有再怪他。”张曼玉对现在的王家卫已有新感觉:“拍他的戏很无奈,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他下一步会怎样走,根本无法准备。不过,每次看完剪片,我都会有意外惊喜,很开心。”

王家卫的工作方式尽管让张曼玉既受益又受折磨,但他的艺德也让她产生了敬佩之情。

 《花样年华》在曼谷取景时非常辛苦。王家卫病倒了,住院数天,还没完全康复就必须出院复拍。在半边身体不能动的情况下,王家卫仍然全神贯注地拍片,张曼玉看了深受感动。以前她只觉得王家卫是个高大的爱戴墨镜的“酷哥”,拍片永远是在当天化妆时才让你拿到剧本,没想到“酷哥”也有“崩溃”的时候。虽受肉体煎熬,但他的坚强不减。张曼玉坦承:在看过导演王家卫拍片拍到“崩溃”之后,她对他更加敬重,有了自己想当导演的信念。

在15个月的拍摄期间,连王家卫自己都不知道最后一个镜头是什么。他的拍片方式就是边拍边发展,先定下起点,最难的就是找到终点。王家卫经常会问张曼玉:如果你遇到影片中这种情形时,你会怎样表现?张曼玉说:我会哭。王家卫二话不说,就照她的意思去拍一场哭戏,连机器要怎么放他都会问张曼玉。《花样年华》到最后才决定整个故事在张曼玉独自哭泣的镜头中落幕。王家卫要求张曼玉以一个呆滞的表情,眼泪却不断滴下来的方式诠释伤心的感觉。在现实中,她最伤心的时候便是这种样子。结果张曼玉一次便OK,拍出来的效果极为理想。这些让张曼玉觉得王家卫很理解她、认同她,就像好朋友,使她信心倍增。

对于故事的结局,张曼玉认为“不伤感”。但是没有结局的爱是美丽的,它往往是人临终前最留恋的东西。

TOP

第38节:(图)梁朝伟是个好对手

十几年前,梁朝伟和张曼玉因合作拍摄《新扎师兄》而结缘,这次再度聚首《花样年华》后,一人成了戛纳影帝,一位已是柏林影后。在此之前,两人都曾拍过王家卫的戏,但演对手戏还是第一次。这一次,这对老朋友终于有机会可以叙叙旧了。

和以前比较,梁朝伟觉得张曼玉变化最大的地方就是瘦了很多。以前她的脸是圆圆的——有一次,梁朝伟故意拿《新扎师兄》录影带给张曼玉看,吓得她自己叫了起来:那是我吗?

梁朝伟十年前就有预感,认为张曼玉一定会成大器。因为当年拍《新扎师兄》时有场吻戏,张曼玉吻得全身发抖,让他非常有感觉。而张曼玉则笑着说自己发抖是因为害怕,不是因为有感觉。因为梁朝伟当时自我感觉良好,自认演技不怎么样的张曼玉根本不敢和他讲话。

“第一次与张曼玉合作时我已预感到她会是个非常好的演员。”梁朝伟说:“这次在《花样年华》中我发现她越来越专业。她不会为自己想太多,反而尽量为别人着想。当时有些戏我演不好,她不但不觉得会拖累自己,反而在一旁鼓励我。这样很难得,大家合作蛮愉快。我们在工作上是好拍档,但现实当中很难讲。”

“和梁朝伟合作拍片,你会不会对他产生过电的感觉?”香港有记者这样问张曼玉。

张曼玉说:“我和伟仔一起拍戏很多年了,大家之间有了很好的默契,演起戏来不用说会更容易出感觉。但我们只是好朋友。你想想,我在十八九岁就与伟仔合作,那时都感觉没什么,何况到现在这个年纪了。我每次拍片,男主角都不一样,但我每次都能与我的‘对手’合得来。在拍戏过程中我们会聊天、沟通。如果男女主角不合作,这电影怎么拍呀?”

TOP

由于张曼玉和梁朝伟这次在电影里“爱得非常压抑”,因此有记者问两位巨星在现实生活里有没有“爱在心里口难开”的经验?张曼玉说:她是个不会藏感情的人,所以碰到喜欢的人一定会大声说爱。梁朝伟则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小学三年级时,他暗恋班上一个女同学。当时他为了接近这个女生,还会拉妹妹去跳橡皮筋。不过一见到这个女生,他就要回家睡觉,因为光闻到她的气味,他就已经小鹿乱撞地受不了。

有人问张曼玉:你拍过《阮玲玉》和《花样年华》,同样是过去的女子,哪种情怀较难掌握?

她回答:《阮玲玉》和《花样年华》虽然同样演绎过去年代的女子,不过阮玲玉真有其人,不能单靠想像完成,必须有一定规范去演戏。因此,就算能参照以往阮玲玉的影片去模仿人物,其动态神情也会要求神似。《花样年华》的苏丽珍虽不属于这个时代,但可以随意塑造,弹性较大。许多时候演戏,穿起戏服、完成化妆就可以投入一半,而另一半就靠想像和演技发挥了。

那么,苏丽珍的性格与张曼玉是否相似?对此,张曼玉认为:角色总与自己有相似之处,不过只是一部分而已。苏丽珍的内敛与害羞与她最相似。

说到《花样年华》在自己电影生涯中占据的位置,张曼玉说:“它很重要。应该是我戏路的一个转折点。它让我发觉自己原来也可以演这种很有‘内心气’的女性。”

TOP

第39节:(图)旗袍下的心事

花样年华》还有一个好看的大卖点,那就是张曼玉在影片中不断变换的旗袍。

张曼玉的旗袍、卧室的花壁纸、旅馆走廊的艳红窗帘——这一切都让《花样年华》成为一部色彩华丽饱满的电影。可王家卫说他从不关心色彩问题,因为他有一个很棒的美术指导张叔平,这些事情就交给他去发挥。“张叔平弄出衣服、场景,而演员尝试各种表演的可能,每个人都发挥他自己的想法,由我来总结”,这是王家卫对于导演任务的界定。

《花样年华》在服装花色和场景陈设上是不避俗丽的。例如苏丽珍的一件绿叶配蓝红紫色花的旗袍,还有旅馆长廊上的艳红窗幔,简直不能想像放在其他地方或做成另种衣服会有多么骇人的效果,不知道张叔平在使用的时候有没有一点犹豫挣扎,总之他理所当然地用了,居然显得那么醒目却稳妥;甚至摆明了是要“玩”一下,但玩得真好!

相对于梁朝伟在戏里仅有的3套西装,张曼玉的26件旗袍真可谓是满园春色。60年代女子固然不会除了旗袍没有别的选择,像《阿飞正传》的苏丽珍和咪咪,就是洋装、衫裙居家过日子,不过《花样年华》的苏丽珍是已婚的职业妇女,在船务公司担任秘书,穿着既要光鲜亮眼,又要得体大方,旗袍似乎是首选。

加上旗袍纤细合度的剪裁,令张曼玉匀称的身材显得更为玲珑有致,走起路来摇曳生姿。特别是王家卫从她的背部运用慢动作镜头,更展现出女性独有的美感, 每次出现都艳惊四座。像苏丽珍这样一位冷香端凝的女子,从头到尾都被26件花团锦簇的旗袍密密实实地包裹着,却不知道穿在身上的是自己赤裸裸的秘密与深情。美术指导张叔平就如此精准地设计了《花样年华》,设计了周慕云和苏丽珍——与其说是他重现了60年代,不如说是他营造了某种疑似60年代的氛围。让人物置身其间,擦肩而过也好,暧昧试探也好,又或者动情、压抑、挣扎、感伤,都令人死心塌地相信:这些果真就是60年代的人与事。

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以旗袍凸显东方女性美态,令人赞叹不已。张叔平这次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高级布料,再说服一批年逾七十、早已退休的上海老师傅破例出山操刀,才好不容易制作出这些专为张曼玉量身定做、美得令人赞叹的旗袍。天衣无缝的手艺与布料同样珍贵。

为了设计这些旗袍的样式,王家卫和张叔平还特别足足看了7部四五十年代的经典时装电影《春蕾》、《长相思》、《歌女之歌》等片,剪了近三百个片段,都是女星穿旗袍的特写。

回想起拍《花样年华》时,每次上戏都要花5个钟头化妆,张曼玉笑着说,“我最开始时恨死了穿旗袍!”

张曼玉在《花样年华》里的一套套设计别致的贴身旗袍确实美得活像是复古时装表演,可张曼玉也被张叔平整惨了,为美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每天花5小时梳妆,作怀旧造型很辛苦,穿上细高跟鞋尤其痛苦。我一拍戏就想骂王家卫,骂完了又忘了。我起初难以适应片中的发型、化妆和服装。但9个月过去后,我便觉得这很自然。时间帮了我很大的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