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当北方人说南方人的话是鸟语是,北方人忘记普通话其实是满清语言

刚在关天上看到的,貌似有很多很有趣的例子,拿来贴下,很应景啊
不代表本人观点,欢迎砖头,冲帖子来,只要不砸到我就好




当北方人说南方人的话是鸟语是,北方人忘记普通话其实是满清语言 zz




[size=-1]作者:msliver 提交日期:2006-11-13 23:21:00


北方话的代表普通话属于北方方言中的东北方言用偏于一隅的方言做民族共同语是否合适显然值得探讨。首先对推广民族共同语就不利,更重要的是东北方言丢失了大部分汉语方言所具备的特征,还带进来某些外族口音。比如大部分汉语方言能够分尖团音,东北方言就分不了;大部分汉语方言能够区分入声非入声,东北方言就分不了;东北方言的轻声,实际是声调丢失,这种现象是母语无声调的满蒙族人留下的特征,其他方言区都没有轻声现象;东北方言儿化音非常多,也是其他方言所没有的。
    
    阿尔泰语系的特点是语素少、音节多,最极端的例子是日语。东北方言相对于其他方言也有这个特点,这给表达带来很大困难。比如稍微学术一点的普通话演讲,光用口语是不行的,必须辅以文字说明,因为音素少而导致同音词现象太多了。在音译的时候也很麻烦,常常要用两三个音节对应外语一个音节。
    
    南方方言分成两大区:湘吴闽,赣客粤。湘吴闽的特点是有浊辅音、鼻化韵。赣客粤的特点是保留了入声、分尖团,尤其是粤客保留了合口鼻音,这在音译时非常有用。 分尖团
    “酒精”和“久经”在大部分方言中是可以区分的,“酒精”是尖音,“久经”是团音,但在东北方言中混淆了。“酒精”在北方方言、下江官话中一般读舌尖音ziuzing,“久经”读舌面音jiujing,但是zicisi已经被占用,所以尖音保留jiujing的写法,团音改用个giuging,这是标准的客家话发音。对于北方方言来说也不是大问题,北方方言没有giuging的发音,看见这个拼音读成jiujing即可。能分尖音的地方,则把jiujing读成ziuzing就是了。
    
    合口鼻音
    普通话一般把sam译成“山姆”,拼音为shanmu,三个字母变成六个字母,一个音节变成两个音节,信息冗余度翻了一翻,效率低下,如何能体现汉语优越性!粤语一般译成“森”,因为粤语中“森”的读音就是sam。
    
    分入声
    丢失辅音韵尾的方言很多,比如西南方言,但是除东北方言之外的方言,即使没有辅音韵尾,或者喉塞韵尾,入声还是很有规律地分布,有迹可寻。只有东北方言的入声彻底消失在各个声调中,踪影难寻。要恢复入声,最好还是以粤客为参照。
    举几个例子:
    百 bak 窄 zak
    达 dat 扎 zat
    合 hep 执 zep
    上面是粤语读音,只要把韵尾去掉,几乎就是北方方言发音,所以参照粤语发音作拼音,既不妨碍北方人发音,又方便北方人学习南方方言,也方便北方人翻译外来词汇,不至于搞中港台各译各的,没有通用性。
    
    (2)从古诗词的押韵
    南方方言以粤语(Cantonese)为例 北方放眼以北京话(Mandarin)为例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 其名句:
    
    (*每句最后一字注音, 粤语用英文发音规则注音, '满大人'用拼音)
    
    关关雎鸠, (粤语:Kao '满大人':Jiu)
    在河之洲, (粤语:zao '满大人':Zhou *不压韵)
    窈窕淑女, (粤语:neoy '满大人':Nu)
    君子好俅. (粤语:Kao '满大人':Qiu)
    
    杜牧[赠别]之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粤语:Tsing '满大人':Qing)
    唯觉尊前笑不成.(粤语:Sing '满大人':Cheng *不压韵)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粤语:Ming '满大人':Ming)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F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粤语:Sun '满大人':Shen)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粤语:Tsun '满大人':Chen)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粤语:Bun '满大人':Bin *不压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粤语:Sun '满大人':Shen)
    
    
    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粤语:Ho: '满大人':He)
    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粤语:Do: '满大人':Duo)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粤语:Go: '满大人':Ge)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粤语:Bo: '满大人':Buo)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粤语:Ho: '满大人':He)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粤语:Go: '满大人':Guo)
    
    (*每句最后一字注音, 粤语用英文发音规则注音, '满大人'用拼音)
    
    王勃「倬彼我系」
    
    倬彼我系,出自有周。(粤语:Zao: '满大人':Zhou)
    分疆锡社,派别支流。(粤语ao: '满大人'iu *不压韵)
    居卫仕宋,臣嬴相刘。(粤语ao: '满大人'iu)
    乃武乃文,或公或侯。(粤语:Hao: '满大人':Hou *不压韵)
    
    王勃「咏风」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粤语:Tsing: '满大人':Qing)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粤语:Ying: '满大人':Ying)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粤语:Tsing: '满大人':Qing)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粤语:Sing: '满大人':Sheng *不压韵)
    
    「游梵宇三觉寺」王勃
    杏阁披青磴,雕台控紫岑。(粤语:Sum: '满大人':Cen)
    叶齐山路狭,花积野坛深。(粤语:Sum: '满大人':Shen)
    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粤语:Yum: '满大人':Yin *不压韵)
    遽忻陪妙躅,延赏涤烦襟。(粤语:Kum: '满大人':Jin)
    
    由此可见, 粤语发音与古汉语更为相近
    众所周知,现在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实际上现在的北京话却是一种被摧残过的汉语,即满式汉语,其前身是满清官话,其重要特征就是没有入声发音.也就是说现在的北京话并非满清以前的北京话,而满清入关前,北京人使用的是古汉语的一种--吴语,也称明朝官话,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访华时曾对此做过记录,他用罗马拼音记录了当时的北京话,此记录至今仍在,后经专家考证为吴语,这是一种具有入声发音的比较完善的汉语方言
    满清在入主中原的初期,曾将保持"国语骑射"作为维护统治的一项基本国策,要求满人说满语写满文,并在北京城内设立学校,意在推广满语满文,但由于满人游牧民族的本性和其短暂的历史文化局限了满语的发展水平,至入关时满语仍旧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语言,它的发音和语法不成熟,词汇量更是少的可怜.对于常年累月生活在深山老林的满人,初入北京时好象刘姥姥进大观园般大开眼界,很多普通平常的东西对他们来说也成了新鲜事物,小到一种普通花卉和日常用具,大到宏伟建筑和旖旎风景,用满语都无法表达.而象汉人的某些高级语言比如医学用语科技用语文化用语等满语更是无法表达,此时,面临着如何统治中国奴役汉人这个大难题的八旗贵族,又遇到了一个比汉人的抵抗更为头痛的问题--语言危机.征服可以使用屠刀,统治就不能只用屠刀了,为了巩固黑暗统治满足其政治需要乃至生活需要,满人迫切的需要一种能够很好的表述自己想法的语言,想在短时间内改良丰富满语显然不现实,至此,学讲汉语成了满人唯一的选择,于是八旗贵族们开始他们邯郸学步的模仿历程.满清这种虚心学习,绝对不是他们所鼓吹的推崇汉文化,实在是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无奈之举,是一种"工作需要",完全属于不得已而为之.
    由于满语较汉语有着先天性的不足,再加上生理上的差异,满人无法很流利的说讲汉语,尤其是对发音短促不能延长的入声字,满人无法真正的掌握它的发音,只能是用满语生搬硬套汉语的发音,这样一来入声字也就消失了,这种情形非常类似日本皇军说汉语:"你滴,良心滴,大大滴坏了",而当时"满清皇军"说的汉语并不比日本皇军强.这种满式汉语首先在八旗贵族中出现,经过数年的使用和发展,使用人口不断壮大,在北京城内逐渐形成了操满式汉语的群体,并且形成了一种新的北京话--满清官话,即普通话的前身.
    从语言的本质上看,尽管入声字消失了,但是满清官话还应该属于汉语方言的一种,它毕竟较大部分保留了古汉语的发音,但这无疑是一种最难听的汉语方言.由于满清官话是八旗贵族的官方语言,自然影响着中国的每一地区,从统治阶层逐步渗透到平民百姓,由北京城推广到周边地区,名正言顺的成为了中国的国语.但是中国幅员辽阔,从地域上来讲,满清官话在北方几乎达到普及的程度.而在南方的部分地区,例如江浙两广福建等地由于地处偏远,则受到影响较少,入声字在这几个地区也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并直至今日,这就是操方言的南方朋友朗读古诗词时顺畅压韵的原因
    满清官话这种蹩脚的新汉语方言产生的同时,汉语的精髓也随之而去,这也是落后文明取代先进文明付出的惨重代价,作为入声字消亡的罪魁祸首,满清的暴殄天物使现代汉语失去了特有的韵律和语音魅力,也使现代汉语失去了正统性,伴随着文字狱和剃发易服的暴行,满清实现了对汉文化从头到脚的抹杀和摧残,使满清成为中国文化的荒漠时代,这也是满清时期中国没有著名诗人和思想家出现的根本原因,故满清时期被鲁迅先生称之为"无声的中国".
    东北话里的满语
    东北(满洲)是满人的“龙兴之地”,北京是满人在“关内”的聚居地,因而在现在的东北和北京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满语词汇,只是大家伙儿没意识到罢了。我听过的最有影响的满语词汇是“萨其马”,这是一种享誉世界的点心。不过中国南方人说的“萨其马”都跟北京话里的音儿差得太远,而普通话里的“萨其马”和北京话的差距则体现在轻声上(北京话里多轻声也是来自满语)。南方人说这三个字的时候跟新闻联播里说的一样,很规矩的将三个字说出来。而北京话里把“萨”的音加重,“其”和“马”都是轻声。现代汉语里的满语词汇消失的很多,如清史小说里面的满语词汇很多都不用了。“军机章京”,“笔帖式”,“达拉密”,“戈什哈”等都已消失,但有些确留下来不单成为东北话和北京话,而且是现代汉语里的标准词汇,如“耷拉
    比如北京话的这样一句:“这小蜜挺棒, 牌儿亮啊,哪儿拍来的?人长的帅,喜欢你的女孩儿就是多。” “小蜜”自然是来自英文的miss,但“挺”,“牌儿亮和“拍”“帅”都是满语词汇的音译。
    还有普通话里的“马马虎虎”来自满语的“lalahuhu。
    东北话的“磨即”、“磨蹭”(北京话里也有“磨蹭”),是来自满语的“moji或moduo
    满语里的“cahu”本是泼妇的意思,到了东北话和北京话里成了诈唬或咋呼,是瞎喊,不礼貌或不文明的意思。比如“你在这瞎咋呼什麽?”。
    东北人和北京人管腋下叫做gazhiwo,开玩笑时挠人家腋下叫“gezhi”或“geji”,这也是满语腋下和挠腋下的音译。
    北京人或赵本山当指责别人胡说的时候一般说“你别跟我瞎勒勒”,满语里“勒勒”是说的意思。[ 转自铁血社区
    汉语里的“巴不得”也是来自满语,只不过稍微变化一下。
    汉语里的央告,央求里的央也是满语,历史上没这麽用的,多用乞求或请求,央来自满语里的“yangge.
    汉语里的邋蹋来自满语的“lete”,比如我小的时候喜欢穿军装和大盖帽,出去玩身上弄的很脏,我妈就说我像lete兵
    “这人办事干净,利索,麻利”中的“利索”和“麻利”来自满语中的“lali”.
    汉语里“裤裆”一词来自满语,也就是东北话的“kabudang”,中国明朝以前的黄色小说里说那个地方都是用“胯下之物”,裤裆的叫法是后来才流行的。
    东北或北京形容人家穷时,说“穷的叮当响”,“叮当”来自满语,也是穷的意思。响则是后加的。
    “那个人脾气可真是个色(gesai),不好打交道”,这里的个色也是来自满语,意思是特殊。
    东北和北京话的打有一种叫法为kei,比如“再不滚蛋我可要kei你了”,kei就是满语打的意思。
    “这人说话怎麽这麽罗嗦”里的罗嗦也是来自满语,与shaodao或絮叨一样。
    “几天不喝酒,我就浑身别扭”,“别扭”来自满语的“ganiu。其在满语中是特殊的意思。台湾管媚日,媚德叫做哈日,哈德,这个用法在台湾BBS或世界日报上很多见。北京话里也有类似的用法,“你可别老让我哈着你”,“你看看,你看看,他见到领导就知道点头哈腰”。这个哈字也来自满语,满语里管拍马屁,献媚叫做“hadaba.
    XXX润肤露细心喝护您的健康”,护字沾汉语的边,可这“喝”是从哪来的?古汉语并无此用法,原来是满语“hekur”,那是照顾,看管的意思。
    北京人管做生意叫“倒腾”(东北话为“倒登”),做生意的人叫“倒爷”。“倒”这个字在这里不是汉语里的本意,应是满语里表示“挪来挪去”的“taodem”。
    东北有一种用羊或猪的骨关节来玩儿的游戏,叫“galeha”,当然也是满语。
    以上是挑了几个影响比较大的词儿,东北话和北京话里的满语词汇还有很多。他们也没有进到普通话的范围内,比如说食物变质后的气味在北京叫做”hala味儿”,白衬衫领子上的黑色痕迹叫做“elin,那是满语里波纹的意思
    汉语方言之满语借词
    很多来源于满语的辞汇仍然存在于北方汉语特别是东北方言和北京方言中。在口语中,末字常改为轻声。
    埋汰(脏)
    嘎哒/疙瘩(地方)
    嘎拉哈(羊拐骨或猪拐骨,用于游戏)
    恩那(是、对、好)
    饽饽(糕点,后亦指饼干)
    个应(g ying)(使反感)
    萨其马:来源于满语sacima,原意为「狗奶子糖蘸(狗奶子为野果名)」
    白(bi):来源于满语baibi,意为「徒然」、「空
    嬷嬷:来源于满语meme,意为「乳」、「奶」,转意为「乳母」
    克扣(k ku):来源于满语keike,意同汉语
    哈喇(h la):来源于满语har,意为「刺鼻」,今意为食用油变质[ 转自铁血社区
    呵斥(h ch):来源于满语hacihiyambi,意为「责备」
    勒勒(l le):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leolembi,意为「谈论」,现转义为「空谈」
    抹擦(m sa):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macimbi,意为「舒展」,今意为将有褶皱的东西抹平
    磨搓(m ceng),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moco,原意为「迟钝」,今意为「繁琐缓慢」
    撞克(zhung ke):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jangkulembi,意为「撞上邪祟」
    咋唿(zh hu):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cahu,意为「泼妇」,现在意为不沉稳,喜欢大唿小叫
    胳肢(g zhi):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gejihesembi,意为「搔腋下使发痒」
    邋遢(北京话发音为l te):来源于满语lekde lakda,原意为「胖人随行」、「衣摆下垂」,形容人穿戴不整齐,不利索南北方言如此不同,究竟谁代表了传统的汉话?这我们不能不回顾到历史事实。远的不说,汉族语言文化中心本在黄河流域,东晋的南渡和南宋的偏安,两度将文化中心迁往南方。头一次东晋继而宋、齐、梁、陈五朝北方完全在鲜卑族北魏,以后是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统治之下。北魏孝文帝曾禁止胡服胡语,可见胡语即鲜卑语在华北必甚普遍。北齐又因鲜卑人反对情绪,反其道而行之,甚至大加提倡。则今山东、河南以北几乎都成了鲜卑语通行的地区。第二次南宋南迁,淮河以北成了金朝女真人的统治区域。据宋人记载当时河南地区,竞到了“庐人尽能女真语”的地步。说白了就是“连饭铺伙计都能说女真话”。
    鲜卑语词在《二十四史》中大量地保存着,仔细对比,和今天蒙古语几乎一模一样。女真语是满洲语的古语,对比女真语词与满洲语词竞“十同六七”。
    ......
    鲜卑语既同于蒙古语,女真语又同于满洲语,而满蒙语言不管从语词、语法或语调方面又非常近似。那么,这两种阿尔泰语系的语言在华北前后竟统治有千年之久。尽管隋唐统一于前、元朝统一于后,隋唐和元都是带有极浓重北方民族色彩的王朝,不但没能完全恢复汉官威仪,所说的汉话也早成了胡人的腔调,与南方截然不同。南方语言中至今保存着的“来哉!来哉!”等极近似古汉语的语言,在北方就没有。北方自《元曲》以来记录的极近似今天白话的语言,南方也没有。总体来说南方语言近似文言,北方语言近似白话。任何文字记录语言都是记录当时说话的实况。因此文言所记当是中国古时的语言。南方语言既近似文言,可见南方语言代表的是传统的汉话。北方语言则是新加入的北语(叫“胡语”也没关系),北人说汉语也是“汉语胡音”,这是早有人说过的。因此北京的语音是“胡音”无疑,决非原来的汉音。北京语音调既是“胡音”,语言也是汉胡语言的“大杂烩”、“大融合”。例如下面这一句话:
    “我带着哇单客了一趟车站旁边的那条胡同,想买点东西”。
    这句话是北京年老的老太太还说的活语言,其中“哇单”(wadnn)乃满语“包袱皮”(兜东西用的),“客”是满语“去”(gene)的筛称,“站”是蒙古语的“站赤”(jam),“胡同”即蒙古语的“浩特”或“河屯”(hoton)。短短的—句话,包含了汉、满、蒙三种语词,语法是汉语法。诏•音和语调却是满蒙的胡音。谁曾料想到一句北京话会这样的复杂,它本身既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又是象征着民族大团结。当然,现在有些少数民族语词在汉语中表面上看不出来了。例如:我在内蒙去过一个村子参观“水土保持”,这个村子名叫“东擀杖”。甚为不解。后来,蒙古族同志告诉我原来叫“东甘珠尔”(“甘珠尔”系藏语),竟讹成了“东擀杖”。“擀杖”者“擀而杖”也。“擀面杖”家家有之,易懂。“甘珠尔”难懂,老百姓且不知其含意,所以按具音近,讹成“擀杖”了。这种情形在语词中不知凡儿?多数已难复原,竞被人认为是汉语词了。其实不是。
    ......
    所以,清代以京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官话,为“胡音”无疑。官话通行的范围,即“汉语胡音”扩展的范围。据语言学家的意见,汉语官话方言可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宫话。而北京官话即为华北官话的根据和基础,它的范围包括今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河南和安徽北部的一角。我上述自己实践所得,正和专家所分华北官话区域特点一致。若是从宏观来看,上述四种汉话中的官话方言,那就除去东南闽、浙、赣、湘、粤少数省份和青、藏外,都属于官话方言区。其面积之大更可以想像。
    说到这里我再举一例:我在内蒙执教20多年,所教蒙古族学生本来不会汉话的,学会汉话之后,一讲即是正确的北京音。此事令我十分奇怪。南方学生就不行,总带乡音。外国学生更不行,四声就弄不好。此决非蒙古学生聪颖过于南方学生和留学生,必有一定的道理。现有的惟一解释就是蒙古语音与北京语音相近。
    ......
    这反过来证明,北京话的语音也就是现在的普通话不是汉族(保留在江南的)传统的语音,而是满蒙语音占主导地位的“胡音”。[ 转自铁血社区
    
    
    哨叨(sho dao):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sodombi,原意为「马步行不稳」,转义为「轻佻、不稳重」
    挺(tng):北方方言,来源于满语ten,意为「很」、「甚」
    克(ki):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koikasambi,原意为「打架」,转义为「批评」
    敞开儿(chng kir):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changkai,意为「尽量」、「任意」、「随意」[ 转自铁血社区
    
    块儿亮(kuir ling):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kuwarling,意为「漂亮」、「美丽」
    摘歪(zi wai):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jailambi,意为「躲」、「避」,转意为「闪身让开」、「歪」、「斜」、「斜靠」。
    该漏(gi lou):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gaimbi,意为「要、取」,转意为「揩油
    得色(d se):东北方言,意思是轻佻,卖弄
    马马虎虎:北方方言,来自满语lalahuhu,意思是办事不认真,毛糙
    磨即:东北,北京方言,即磨蹭,来自满语moji,moduo
    个色(g shi):东北方言,北京亦称glu,来自满语,意思是人(性格)特殊
  ====================
  1某些北方人 请不要看到不合自己意的论点就乱骂
  2某些北方人来到南方请入乡随俗 请天天洗澡
  3请某些北方人公共厕所里 方便时请关门
当你孤单时你会想起谁,会不会找只猪来陪?
Share |
Share

TOP

嗯,的确,我们那里的方言保留了入声字的。
此岸风吹了... 彼岸人说他去了......

TOP

呵,这标题,够重的,这一棒子砸死多少北方人?
还有,第一满清语言的确影响了普通话,但普通话肯定不是满清语言。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我相信多数北方人,尤其东北人,只是说自己说得最接近普通话,还真不敢说东北话就是普通话。
第二,普通话是官方话,是官方订的,这个,不是现在老百姓能说了算的,不是东北人拿大棒子逼你承认的,(不过,可能老清的祖先规定北方方言为官话的基础时拿过大棒子),那老早规定的事多着呢,何止语言一件事呢?现在翻出来,有损风度吧。
第三,不是说语言的发展丢弃了一些东西,就是退步。保留了一些东西就是进步。由四声五调变成三声四调,去了古入声,可能是在腔调上少了些韵味,这也是为什么南方保留了这些的,说出来,腔调较多,听起来象鸟在唱歌,起初的鸟语其实是形容这种美妙腔调的,并无贬意,南北用词不同,所以惹得南方人大怒。就象我刚才在另一个贴子里看到的一个字,“贱”,南方人开始不懂这个字,以为是好的,结果给了我这个北方女子非常好的一段评价后,说了个贱字,唉,搞得我不知道他在夸我还是在损我。。。。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腔调的丢弃,使得普通话易说起来。众所周知,汉语与英语比起来,单音节的东西,念起来多快,且没有七拐八拐的腔调,说起来更快。
所以,古语自然好听,但不一定实用。这话又说回来了,英语是起源于日尔曼语,看看现在发展到这程度,德语英语哪个实用?一种语言的实用性,不在于它本身是否优美,而在于更实用。普通话已经走到现在,起源是什么,在老百姓眼里,应该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用哪种更能让你走遍中国。呵,这一点上来说,因为北方方言更接近普通话,好象使得北方人在外面与别人说话时,至少比只会某些南方方言的人更容易让别人知道他要表达的意思吧,相对来说,实用性也强一些吧。至于北方人话里夹带的个别有历史根源的词不懂,估计也不会太影响一句话的表达吧,跟外语一样,一句话里可能你不懂一个两个词,但意思大概明白就够了,不影响交流。
第四,估计这个贴子是针对什么人来说的吧。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报复性。最后PS的三点与本文探讨的没有任何关系,呵,而且显得这个发贴的南方人有失风度。不会反击,以示自己一样没有风度,只是希望南北双方以和为重,呵,请双方都随乡入俗,既然都是中国人,请说普通话。

TOP

好砖砸在靓头上
8错8错




我想吃火锅了哦!!!!!!!!

[ 本帖最后由 ivydy 于 2006-11-16 16:51 编辑 ]
当你孤单时你会想起谁,会不会找只猪来陪?

TOP

转贴

历史上广大的中国汉族同胞们曾经饱受几个外族的侵略和统治, 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为了躲避战乱和灾荒向南方迁移, 现在广东的客家人和潮汕人就是在历史上三次人口大迁移的中原汉族人士, 其中还有一些古代的贵族和达官, 所以在文字上完好的保留了好多文雅的白话. 我们北方汉族的文化虽然现在已经基本上把外族的文化同化了, 但是无形之中也受到外族(契丹, 突厥, 女真, 蒙古, 满清)等的一些影响导致北方话的"非汉语化"的倾向. 而我们自从建国之后定立北京为首都以来, 大部分中国人民都把普通话(其实就是经过标准化的北京话)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准语言. 并且北方人一直理所应当, 天经地义, 毫无缺憾的推崇北方官话, 纵然北方官话之中不规范的俚语在减少, 可还是不能称做地道标准的汉语, 大家有可能不太清楚在中华民国期间, 广东话(粤语)差一点就成为中国的"国语"啦, 后由于孙中山先生不予赞成, 所以依然延续元, 明, 清, 尤其是满清中期以来奉行的北方官话. 到如今所有北方人除了家乡话之外都会讲普通话了, 可是有不少人讲的是北不北, 南不南, 用家乡话硬是套用普通话, 听起来真是韵味全无! 反观广东话, 客家话, 潮汕话倒是很有意趣, 很有风韵, 比现代北方白话更加有味道, 其实客家人就是古代的中原人, 客家话也是正宗中原的语言, 大家不要从心眼里看不起南方的东西, 其实那里有些东西比北方更加"中国化"一些.

TOP

既然普通话推广了那么长时间了,大家如果不是老乡,就说普通话好了,难道碰到一个上海人要我说上海话,遇到一个沈阳的要我说沈阳话

TOP

老广为何要死守着自己的方言?

搜到一篇蛮好玩的文章


中原人在岭南定居后,他们带来的文化,便一如水银泻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处于弱势地位的土著语言——古百越语,很快被逐入深山老林、穷崖绝谷之中。客家人有一警句:“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祖宗的语言,是他们在远离故乡,不得不挣扎求存于“瘴疠之地”时,仍然抱着庙宫未改,城社尚存的心态,坚守强势文化优越感的精神支柱,成为维系一个族群世代相传的重要纽带。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位广东人,在广东出生,吃广东米,饮广东水长大,从小到大你填写简历时,籍贯一栏都是填广东。但有一天,冷不防有人问你:“你有什么证据证明你是广东人呢?”你脱口而出的回答是什么?因为我在广东出生?因为我父母是广东人?还是因为我的户口在广东?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在广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民系中作过一个调查,到底广东人是根据什么认定自己是广东人的?结果,在被访对象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根据方言,其次是血缘关系,第三才是地缘关系。也就是说,人们是根据乡音,从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同乡的。就算你生活在梅州,但不会说客家话,你也不算客家人;就算你的户籍是潮州,但你不会说潮州话,走到街上也不会有人当你是潮州人。在广东人心目中,方言的位置就是这么高。方言的功用,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而且是重要的感情交流工具。

  以前,北方人把广东话一律称之为“禽声鸟语”。大清皇帝召见广东地方官员时,被他们一口一个“我哋、佢哋”搞得头大如斗,一怒之下,诏令闽粤两地都要设立正音蒙馆、正音书院,以驻防旗人为正音教师,全力推广普及官话。可惜驻防旗人本来就懒,又碰上广东这样的方言死硬派,推广了半天,广东人的舌头没有卷起来,正音书院却荒废倒闭了不少。

  五岭之外,依然是一片鸟语花香。

  今天,“推广普通话,迈向现代化”这个口号,喊得震天响。似乎方言成了现代化的障碍。其实,欧盟15个国家,统一了货币,统一了经济政策,也没统一语言,不是一样可以现代化吗?香港人在回归前也没有推广普通话,大家都说粤语,并不妨碍她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事实上,广东话与现代化并不矛盾,说到底,普通话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无须提升到道德与素质的高度,甚至与国家前途、民族兴衰挂上钩。

  广东人都是很讲实际的,只要生活确实有讲普通话的需要,根本不用政府采取行政手段,他自然会去学、去讲。只要有助于他“揾食”,别说是普通话,就是非洲土话他也肯学。学普通话就等于学英语一样,多掌握一种交流工具,绝对有赚不赔,但不能为了鼓励学习普通话,就去践踏自己的母语。广东人并不拒绝学习普通话,而且他们的“推普”是不遗余力的, “煲冬瓜”的水平,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中青年一辈基本上都能听能说了。只要尊重事实,就不会否认这个巨大的进步。

  今天北方人到广州的商店购物,大部分售货员都会主动和他说普通话;公务员也都会讲普通话了;城市的大部分学校都用普通话教学了。据调查,银行、邮局、公园、商店、的士等行业的普通话也都全部过关。这还不够吗?难道非要广东人在家里也说普通话不可?非要粤剧也用普通话来演唱不可吗?

  在全国七大方言中,粤方言是最古色古香的,大量原汁原味的古汉语词汇和用法,像“企”(站)、“食”(吃)、“行”(走)、“颈”(脖子)、“渠”(他、她)、 “晏”(晚)、“悭”(节省)、“无”(没有)、“银子”(钱币)、“卒之”(最后)、“姑勿论”(且不说)、“于是乎”(于是)等等,读起来儒雅之至,白话文早就没人这样用了,可在粤方言里,还大行其道,成为市井坊间的日常口语,甚至连“嗟”、“噫”这些古汉语中的感叹词,广州的小孩子也常冲口而出—— “嗟,怕乜?”(“嗟”白话读作“车”,含否定之意,“怕乜”即“怕什么”。)“噫,好肉酸!”(人们通常误把“噫”写作“咦”,其实在粤语中,两个字是不同的。“肉酸”意即“难看”。)使人不禁拍案惊奇。
广东人里有不少中原世家,古风余韵,虽废犹存。在台山人的家庭里,媳妇把家婆称作“安人”。安人,从宋代开始就是正从六品官诰命夫人的封号。除了台山,据说在花都、从化一带,也有称家婆为安人的。听起来颇有点官宦人家的派头,也许,这就是“祖上也曾风光过”的遗痕吧。

  有人认为,粤语形成于晋代,所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西晋时发生八王之乱”,继而出现“五胡乱华”的局面,这是一个北人南迁的高潮。故广东人“至今能晋语”,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但清代广东著名学者陈沣认为,广州音最切合隋唐音,最方便阅读古文。他写过一本《广州音说》,专门解释其原因,“盖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徙居广中,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

  人们所说的“粤语”,主要是指广府话,尤其是指以广州西关(上下九、第十甫一带)口音为本的白话。如果你想验证自己的粤语说得准不准,有一个办法,念念这首歌谣吧:“阿四阿四,攞条锁匙,开个夹万,攞两毫子,买斤荔枝,唔爱黑叶,要爱槐枝。”这首歌谣取衣韵,必须上下齿咬合,舌面向上,才发得出衣音。如果你能咬字清晰准确,就算会说正宗的白话了。

  在粤语词汇中,据说有三分之一以上是方言。广州人日常口语中,方言出现的频率,竟高达五六成。最令北方人头痛的,也许是广州话中大量的倒装句。北方人说“你先走”,广州人说 “你行先”;北方人说“很感谢”,广州人说“多谢晒”;北方人说“太饱了”,广州人说“饱得滞”;北方人说“给你一块钱”,广州人说“畀一文过你”;北方人说“找不到你”,广州人说“揾你唔到”。如此等等,真是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啊。

  在粤语文化圈里,常听到人们谈论起辛亥革命后的一段掌故。当年,帝制倾覆,共和初肇,在中华民国国会里,要求奉粤语为中国“国语”的呼声很高,支持的票数,已然过半。但孙中山逐一去说服粤籍议员,劝他们放弃粤语,改投北京话一票。最后,凭着孙中山的人望,粤语仅以3票之差,败给了北京话。

  揣测孙中山的用意,当时南北双方仍处于对立状态,既然清朝把北京话作为官话已经两百多年了,继续沿用下去,可以避免节外生枝,减少南北统一的障碍。这恰恰表现了南方人胸襟开阔,相让为国的精神。南腔北调,乃地理自然形成,本无所谓优劣,既然我可以奉你的语言为国语,你又何必非把我的语言斥为“鸟语”不可呢。

  广东人始终坚持认为,白话是广府人的母语,福佬话是潮汕人的母语,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方言是一个族群的身份认同,是一种凝聚力。方言蕴含了丰富的地方人文内涵,一种方言的消失,势必会使它所传达的那种地方文化也随之萎缩和贫乏化。正如美国一位语言学家所说:“一种语言从地球上消失,就等于失去一座卢浮宫。”所以从文化的角度看,普通话固然应该推广,但方言也不应听凭它消亡。

  在广东这个移民大省里,各种方言错综复杂,四乡八镇,各有不同,甚至村头村尾亦相迥异。没有哪一种方言,能够把三州六府的乡音统一起来。即使人们力图从语言学上把它们分类,也往往予人绠短汲深的感觉。广东真是一座语言的大宝库。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调查显示,有82.86%的广府人、39.18%的客家人和38.18%的潮汕人认为自己的方言比其他方言好听。同时也有 37.06%的客家人和37.27%的潮汕人认为广府白话比其他方言好听,而广府人对潮汕话和客家话的“好听度”,评分却很低。由此可见,在广东地区,白话占了绝对的优势。

  广东人的兼容并蓄,同样反映在语言上。近20年,大量华洋杂陈的港式粤语长驱直入,对粤方言所作的深耕改土,是历史上两百年都难以达到的。其结果,粤方言在最古色古香的美名之外,又增添了一个最多创新词汇的特点。“炒更”、“揾食”、“搞掂”、“无厘头”、“士多”、 “T恤”、“的士”、“擦鞋”、“人气”、“案底”、“做骚”、“草根阶层”、“夹心阶层”、“人间蒸发”等等新词,以及“他很阳光的样子”、“她苍白着脸”这些词法乱用的港式粤语,复畅行内地。

TOP

TOP

这文章作者是谁?连标题都不会取啊??
   文章内容明显是在比较东北三省和南方方言的差异,怎么把所有北方人都扯进去了?
   语言也会随着时间的迁移发展,如果如作者所说"广东话最接近古汉语"就是比北方语言好的地方,那我不如建议他去学猩猩叫了,那更古老.语言的产生首先是从方言开始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化的多元化,语言也自然受到了外族语言的影响.为什么广东话最接近古汉语呢?在古代航海技术并不发达的时候,广东人是几乎不可能和异族接触的,这是地理位置所限的,所以这个语种自然收到的影响比较小,相同的还有其他南方语种.而北方人由于长期和外族打交道,通商等等,语言自然会慢慢发生变化.
   随着通讯和交通的发达,尤其是上上个世纪海运的兴起,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和外国人接触的就比内地人要多了,所以他们的语言中就会带有一些外来词汇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香港,看看他们现在说话动不动就说一个英文词,还有比如"酷"这个词,本来是英文词,但是现在全中国人都应该知道它的意思了吧,如果不客气的评价,这些是不是应该叫做不土不洋了?当然我不会这么评价,因为这就是语言发展的趋势,地球村的形成注定了语言的大融合.

  所以对于到底那种语言好的讨论其实根本就是脱了裤子放屁-----关人鸟事.今后语言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才是值得讨论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