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张冠李戴的故事,故事里的磨坊就是波茨坦莫愁宫后面的大风车,应该不少人去过,也看见过,但这个风车并不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七十年代(177几年),历史上叫做Mueller-Arnold-Fall,起诉的对象也不是国王,而是他的领主,当地的一个伯爵(Graf),案子最后在普鲁士国王Friedrich II干预下解决,但这个案子也确实标志着德国司法独立的开始.
至于莫愁宫后面的风车就稀里糊涂的被卷了进来.
有的驴生来是为了拉磨的,有的牛生来是为了耕田的,而有的虾,生来是为了扯蛋的。
Ceramic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You never know when it's gonna break.
Share |
Share

TOP

就算是真的又咋样儿,皇帝的特权多了去了,作秀顶多
(*)&(*)
有一次做梦梦见我在考试,吓的我心惊肉跳,醒过来发现自己果然在考试

TOP

原帖由 柳漫2 于 2007-3-23 13:31 发表
無憂宮旁邊的確有個風車磨坊。去過波茨坦的應該都知道。


无忧宫首先不是威廉一世建的.洛可可风格的建筑不太可能出现那个时期,无忧宫里还有个房间是当年给伏尔泰住的.本来还以为是作者不了解德国历史背景弄错了,后来稍加考证发现这个故事不算子虚乌有,但是张冠李戴.年代,背景,人物全错了,但有点没错就是德国司法独立开始的标志和磨坊有关.而且这个错误不是中国人整出来的.
有的驴生来是为了拉磨的,有的牛生来是为了耕田的,而有的虾,生来是为了扯蛋的。
Ceramic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You never know when it's gonna break.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原帖由 柳漫2 于 2007-3-23 15:01 发表
查了一下資料,無憂宮是菲德烈大帝1773年始建,1840年腓特烈·威廉四世擴建。威廉一世1861年成為普魯士國王,1871年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的確差了近100年。


你也整点有技术含量的.
比如把Müller-Arnold-Fall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给讲清楚,怎么就成为德国司法独立的象征,又怎么会跟无忧宫后面的大风车搅和起来.
貌似网上还没有相关中文内容,能把这段故事历史讲清楚,你也算为开启民智作贡献,功德无量啊!
有的驴生来是为了拉磨的,有的牛生来是为了耕田的,而有的虾,生来是为了扯蛋的。
Ceramic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You never know when it's gonna break.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你们自己要的砖头啊~~~别怪我不客气。

当初在csuchen上就有人做过调查,发表评论如下:

看过之后我就奇怪:
怎么这等趣事我老人家竟然还不知道? 波茨坦这么近,已经去过n次了,不记得有这么一个小小破烂、能挡住视线的磨坊阿?

仔细想了一下,难道会是那个突兀的、硕大无朋、蔚为壮观的大风车?
果不其然,一查就查到了,文中的磨坊的确就是今天那个大风车。这个风车就在无忧宫旁边、一路之隔,只不过并非很小,而是很大的那种,颇有皇家风范,完全不像普通百姓所能造得起的样子,我还一直以为是皇家公园的一部分呢(估计那个磨坊主人并非贫苦百姓而是一个财主)。而且其位置也谈不上“挡住了全城的视线”,因为另一侧完全是郊外。

看过之后需要指出的是:事实上这个事件并不是像他写得那样风趣幽默。
为此特意查找了一下,http://www.legal-history.net/art ... id=110&c_page=1
发现如下:

这件事情发生在1866年10月13日,故事的主人公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后来的德国皇帝威廉一世;而波茨坦协定是1945年签署的,其间相隔89年,而不是100多年;而且签署地点并不是在这座无忧宫,而是在离这里很远的、1912年才建造西西里豪宫,2002年江泽民还特意去了那里,说了句“当年波茨坦协定当中就明确规定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这座无忧宫也不是德皇威廉一世本人建造的,而是他的祖上腓特烈大帝(弗里德里希二世)于1744年建造的;这个德皇威廉一世也不是那个“军人国王”威廉一世,那个“军人国王”是他的祖上、腓特烈大帝的父亲、1713至1740年间在位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此“威廉一世”非彼“威廉一世”也。(德国历史上有N个威廉、弗里德里希,还分为勃兰登堡选帝侯、普鲁士国王或者是德意志皇帝,也难怪国人常搞不清、总是弄混,,,,参见维基百科全书条目“霍亨索伦王朝”http://zh.wikipedia.org/wiki/%E9 ... 6%E7%8E%8B%E6%9C%9D)

还有,磨坊主人也不是拆房子的时候还很有绅士风度,唧唧咕咕的念念有词,而是在众人的声援下才告状的,有种说法是这样的:
“大家看啦!我们的国王竟如此胡作非为,还有没有国法?”磨坊主人蹲在被夷为平地的磨坊旧址一边流泪,一边向人们控诉。引得过往行人议论纷纷:“是呀!这样蛮不讲理完全是违犯宪法的!”“可他是国王呀!”“国王就可以不遵守宪法,哪国家的法律还有什么用处?”“告他去!”“对!控告国王!” 在波茨坦市民的支持下,磨坊主人来到首都柏林,向普鲁士最高法院呈递了一份古往今来第一份特殊诉讼状子--控告国王威廉一世利用职权擅拆民房侵犯国民的神圣权益。
整个普鲁士注视着这件特别案子。迫于人民压力,最高法院三位法官一致判定:“威廉一世擅用王权,拆毁由私人拥用的房屋,违犯了帝国宪法第七十九条第六款,应立即重建一座磨房,并赔偿损失费一百五十塔勒。”骄横的威廉一世接到判决书后,害怕激起民变,只好完全照办。

但要说威廉一世害怕民众愤怒我觉得好像有些夸张,实际上他是一个相当开明的君主,心胸开阔;他对权倾朝野的重臣俾斯麦用人不疑,才得以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二者关系有点像赢政与李斯。据说他看了判决书后苦笑着说:“我做国王有时也会不冷静,幸亏我国有这样的好法官,如此公正办案,乃吾国可喜之事也!”于是令人又将磨房在原地重新建了起来。 可见其开明之处,堪比于一代明主唐太宗李世民之于魏征也。
反倒是他的孙子威廉二世名声不佳,在父亲腓特烈三世继承皇位仅91天就驾崩之后,威廉二世继位。他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而又志大才疏且嫉妒心极强,罢免俾斯麦、率八国联军入北京、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逃到荷兰去养老。与其完成统一大业的祖父相比,恰恰就是隋炀帝和隋文帝的西洋翻版!

TOP

德国皇帝与磨坊并非史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 07:02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徐德芳
      
        近日,一篇高校讲座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则来自武汉大学法学院的消息称,在一场名为“德国皇帝与磨坊”的讲座中,该院教授张里安指出,北大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在多篇论著中使用的历史故事“德国皇帝与磨坊”只是故事,而不是历史事实。贺将该故事作为真实的历史事件加以引用,有违背学术规范之嫌。
        德国皇帝与磨坊主
      
        在贺/卫/方1998年发表于《南方周末》的文章《法院的位置》,以及他2002年发表在《中国律师》杂志的演讲记录稿《法官的法袍代表什么》中,都提到了这个“德国皇帝与磨坊”的故事。故事大意是,德国威廉皇帝建造了一个行宫,但是有一个磨坊影响了该行宫的环境,于是皇帝派人去说服磨坊主出卖该磨坊。磨坊主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坚决不肯卖。于是皇帝就派兵强行拆迁。一怒之下磨坊主提起诉讼,法院按照司法独立原则判决皇帝重建磨坊,并赔偿磨坊主的一切损失。
        这个故事经过贺/卫/方的介绍,被法学、经济学界接受,成为讨论法治建设与房地产开发活动的重要例证。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叶/中,即曾以《珠泉商贸城故事与波茨坦磨坊故事比较》为标题发表过学术论文。同时,大众媒体对这个故事的使用也非常普遍,在网络搜索引擎google中,搜索“德国皇帝、磨坊”可以得到将近2万条结果。
        张里安:这是旧事重提
      
        据了解,这次讲座举行于2004年底,最初仅在武汉大学校园内传播。近日才被转载到一些学术论坛上,并引发争论。
        张里安称,德国皇帝与磨坊的故事,是一个名叫JohannPeterHebel的人在约1813年之前创作的故事,并于1813年被编入一本故事集。故事提及的国王并非威廉,而是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即威廉一世的爷爷的舅舅)。
        张里安介绍说,在德国的波茨坦确实有一座“历史磨坊”。1787年该磨坊因为太过残破而被拆除。不久,因为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个人喜好,他下令重新建这个磨坊。不论是原作,还是后人的改写,都没有后来派兵强行拆迁又被法院判决赔偿一节。
        贺/卫/方:感谢张里安教授
        记者就此采访了北大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在电话中,贺/卫/方介绍了自己接触这个故事,并将其写入文章的过程。
        贺/卫/方说,自己对这个故事的了解来自前辈学者杨昌济的论著。杨昌济是杨开慧的父亲,年轻时曾游历欧洲。在其《静观室札记》中提到了此事。贺/卫/方在《中国哲学》(第三辑)上读到这个故事后觉得很有意思。随后,在1992年11月发表于《经济日报》的文章《钉子户与拔钉子》中,他第一次引用了这则故事。
        “这个故事是对我们的一个比照。”贺/卫/方说,通过这样的事例说明某些问题,非常有效。同时在演讲中使用这样的故事,也更容易让听众产生共鸣,因此他没有过多考虑这一故事的真实性,就将它写进了自己的文章与演讲稿里。同时,他也强调将重视张里安对自己的批评,并在以后的学术工作中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最后,贺/卫/方表示,张里安如此认真地对待这些缺陷,让自己十分感激。他也希望通过本报,向张里安教授表示感谢。

TOP

原帖由 柳漫2 于 2007-3-23 16:19 发表
主貼和我無關。
你盯着我亂咬干啥?





是不是大家认为你太有才了?
“For a sailor, home again, prison again.”





TOP

口胡!!!根本是编造的一个故事,被拿来蒙骗广大中国无知青少年!
  下文中的注脚所引多数为德文,先说声抱歉。
  一、那篇故事的中文版较之德文版颇有差异,且错得离谱。
  1、德文原版故事的作者名叫Johann Peter Hebel,此人生于1760年,卒于1826年。(http://gutenberg.spiegel.de/autoren/hebel.htm)他的那篇故事创作的具体年月日已经无考,但肯定在1813年之前,因为那一年该故事被汇编入一个故事集出版。德国威廉一世皇帝则生于1797年,卒于1888年,继位为普鲁士国王的时间是1861年,加冕为德国皇帝是在1871年。(http://www.preussen-chronik.de/stammbaum/)很明显,中文版中的威廉皇帝当为德文版中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即威廉一世的爷爷的舅舅)之误。
  2、人名错了本不稀罕,稀罕的是中文版故事的叙述者不动脑子:轮到威廉一世登上皇位时,蒸汽机早已普遍采用,那时又没现代环保观念,谁还会经营一座风磨磨坊去同蒸汽机磨坊竞争?就算是祖产又如何?事实是到十九世纪的四十年代,波茨坦地方曾经存在过的40余座磨坊全部被废弃,唯有这座磨坊留了下了。(http://www.kleiekotzer.com/html/sanssouci_3.html)原因请容我稍后再述。
  3、那座磨坊被德国人称为历史磨坊,自然有一些建筑资料可查。查阅的结果,该磨坊的确被国王拆过然后又重建过一次,但时间是在1787年,也就是磨坊兴建并运营后约50年。为什么拆?因为磨坊快要倒塌了!为什么建?因为国王喜欢那个磨坊的存在,所以用的是王室的钱!(同上注)把这个史实和中文版的故事相比,差得也太远了吧?那位郑城宽不是去过行宫现场两次还听过不同版本的上述故事吗?难道不记得德文版故事,不论是Hebel的原作,(http://gutenberg.spiegel.de/hebel/hausfreu/nachbar.htm)还是后人的改写,都到磨坊主说出那句名言时为止,并无后来派兵强行拆迁又被法院判决赔偿一节,这个是谁加上的?敢问贺卫方出自何典?
  二、Johann Peter Hebel的德文原版故事同历史事实也不吻合,也是编造。
  1、还是建筑资料:该磨坊是在1736年获得许可兴建的,而无忧宫是在1740年开始兴建的。磨坊主和弗里德里希二世国王之间的确有过法律纠纷,但纠纷的起因却不是因为Johann Peter Hebel故事中说的,即不是因为国王想拆掉磨坊,恰好相反,弗里德里希二世很喜欢那座磨坊,把它看作是无忧宫的装饰。纠纷的起因是无忧宫的院墙太高挡住了磨坊的风,因而磨坊主要求国王批准他到另一个地方兴建一座新磨坊,当然要求国王出钱。由于弗里德里希二世喜欢那座磨坊,所以最后他虽然批准了磨坊主另外兴建一座磨坊,却不允许原来的磨坊停止运营,为此他还减了磨坊的租税。磨坊后来的一系列修缮几乎全都由普鲁士王室出钱,包括前面提到的拆除并重建,全都源于此。(顺便提一句,即使在Hebel原版故事中,国王的理由也不过是嫌磨坊太吵闹。我怀疑,“有碍观瞻”这种典型中国式借口,多半也是知晓环境保护的现代中国人才想得出!)
  2、我还得感谢杨-支柱,原来贺卫方还曾在一次访谈中说过“至少有一些历史记载表明它是真的”这样的话。哪些历史记载呢?就我所知,“历史”记载(而非故事)中唯一支持这个故事的仅仅是普鲁士国王曾和一位磨坊主有过冲突。仅仅这个支持就把那故事说成是“德国司法史上”著名的“案件”是不是太夸张了点?更何况中文版还错成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呢?关公战秦琼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