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的区域地缘政治战略

> 标 题: ***《21世纪,中国的区域地缘政治战略》***      

   
Author  Comment  
laoabia
Registered User
(2/4/02 2:07 am)
Reply  标 题: ***《21世纪,中国的区域地缘政治战略》***
--------------------------------------------------------------------------------
发信人: henryor (bbc), 信区: WorldNews
标 题: ***《21世纪,中国的区域地缘政治战略》***
发信站: The unknown SPACE (Sun Feb 3 21:10:40 2002) WWW-POST

标题:***三略破解《21世纪,美国政府全球战略前瞻》***
作者:henry6 发表日期:2001-12-24 下午 02:25:49
我在《21世纪,美国政府全球战略前瞻》,已经充分考虑了美国及西方同盟的协调问题,
以及中俄等联合顽强抵抗的种种因素,所以给出了较为宽幅的时间范围。
本人最担心的是:政府无为,坐等危险来临,那时除了开门纳降外,没有其它更好的应对
办法。
***三略破解《21世纪,美国政府全球战略前瞻》***
1. 伐谋:(见附录一,2001-12-13,***《21世纪,美国政府全球战略前瞻》***)
2. 外交与用兵:本人不日推出。
(见附录三,2001.12.28)***《21世纪前20年,中国国际外交、对外用兵方略》***
3. 国内政治与经济增益:(见附录一,2001-12-13)

附录二:***《21世纪,中国的区域地缘政治战略》***
附录四:疑难问题解答
附录五:目前,最大的危机

------------------------------------------------------------------------------
---------------------
附录一
标题: ****** 21世纪,美国政府全球战略前瞻 ******
作者:henry6 发表日期:2001-12-13 上午 11:04:49

20世纪后期,里根、老布什、克林顿,三位总统殚精竭虑花费20年心血,使得美国在经济
称雄于世,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搜刮"了大量的财富,充分储备了战略资源。

21世纪,美国政府全球战略如下:
战略目标:以超级强大的军事力量征服全世界战略阶段:
1. 用时5-10年,以反恐怖名义修理阿拉伯国家,标志是如果伊朗臣服,便可大功告成;
目前,在阿富汗战场,美军卓有成效的行动成果,即是良好的开端,亦强化了美国政府征
服全世界的战略雄心。
2. 用时5-15年,以民主、人权、自由的名义,先将古巴、北朝鲜收服,后围困中国,标
志是使中国四分五裂,就可成就百年之功;无论从何种角度分析,新世纪,中国的和平时
期不超过20年。
3. 用时5-15年,与俄罗斯决胜疆场,标志是对俄国分疆裂土,后一统全球,建万世之功

4. 军事用兵及巩固战果,总用时约40-50年;21世纪50年代后,美国将致力于政治上统治
全世界。
5. 战略工具:宗教、文化上的渗透、政治上的分化、国际舆论上的操纵、经济上的封锁
、外交上的孤立、军事上的围剿,总共6大手段兼施,不达目的决不作罢。

战略结局:如果不是上帝阻拦,未来美国取胜的结局将不可逆转。

本人先公布研究的结论,以后再逐步列出分析的依据。
------------------------------------------------------------------------------
-----------
军事是政治的工具,即:21世纪50年代后,美国将致力于“政治”上统治全世界。
(阻止或推迟美国战略的强大力量,来自其内部。美国国内民众要和平、反战力量之崛起
;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其它不可预见的突发因素;美国与欧盟、日本,在经济、政治、
军事等方面的矛盾。)
美国对付中国的军事手段,将会更加高科技化,新武器是我们现在想不到的、讲不清的,
包括使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激光武器、纳米武器、太空武器等等。
美军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对中国来讲,犹如芒刺在背;对俄国来讲,如同鱼鲠在喉;对于
巴基斯坦来讲,犹如刀架脖颈;对于伊朗来讲,如同腹背受敌。
本人2001-12-13上午11:04:49,先公布研究的结论***《21世纪,美国政府全球战略前瞻
》***;分析的依据,可部分参见2002-1-30,《布什国情咨文》。
从《布什国情咨文》分析,世界恐怖主义邪恶轴心的几个国家,其中心支撑点------乃中
国(包括俄国);虽然布什总统没明说,但寓意已十分明确。
中国的生存战略,八字方针:联俄、靖边、挺阿(阿拉伯)、抗美

------------------------------------------------------------------------------
--------------------------
附录二
***《21世纪,中国的区域地缘政治战略》***
2002.02.03

一.当前国际战略的态势(International strategy situation)
1.索马里:美军下一个“剿匪”目标? 新华网2002-01-11 10:07:42
2.布什告诫伊朗不要为“基地”组织成员提供庇护 ,新华网2002-01-11 03:07:22
3.伊朗驳斥布什要其不为恐怖分子提供庇护的告诫,新华网2002-01-11 05:39:29
4.伊朗称红海武器走私事件是以色列制造的一出闹剧,2002.01.14,06:20 新华网
5.美国下一打击对象定格伊拉克 要推翻萨达姆,2001.12.25,17:17 新华网
6.美国为打伊拉克做舆论 称伊敢死队密谋袭美,2001.12.23,17:13 广州日报大洋网
7.美国正研究打击伊拉克方案 计划书下月出炉2001年12月23日17:50 中国日报网站
8.朝鲜指责美国企图将朝鲜半岛变成第二个阿富汗2001年12月10日00:36 中国新闻网
9.奥尔布赖特严厉批评布什把朝鲜列入“邪恶轴心”2002年02月03日08:54 中国新闻网
10.试探美军顾问团返菲的战略意义 作者:刘伯松 2002-1-31 23:17:23 士柏咨询网
11.鲍威尔称美目前不准备直接出兵清剿哥伦比亚游击队2002年02月03日09:18 新华网
12.美高官鼓吹"中国威胁论" 外交部发言人严词批驳,2002.01.17,00:12 中国新闻网
13.巴基斯坦媒体称美国拟在阿富汗建立NMD制衡中国2001年12月12日09:19 人民网
14.美军正为长期驻扎中亚做准备 悄悄部署加油机战机,2002.01.05,07:47中国新闻网
15.军事网主页,蒙古国——美国在亚洲潜在的战略同盟
16.日本媒体放言:常规战争中国不是对手,北大新青年 (Mon Dec 31 09:08:26 2001)
17.《布什国情咨文》,国内媒体删除了近三分之一
作者:overthere 2002-1-31 8:43:35 士柏咨询网
18.北约:美国证据不足 没必要袭击“邪恶轴心”国家 新华网 (2002-02-01
10:11:59)

[小结]:
1.从《布什国情咨文》分析,世界恐怖主义邪恶轴心的几个国家,其中心支撑点------
乃中国(包括俄国);虽然布什总统没明说,但寓意十分明确。
2.目前,日益恶化的周边环境,将迫使中国采取积极进取、务实的外交、军事策略;警
钟已鸣,再不有所作为,将来必会扼腕叹息、后悔不迭。


二.美国的全球地缘政治战略

美国的战略目标,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单级霸权体系;它决不能容忍在
欧亚大陆,出现任何大国对美国的领导地位构成威胁。
从全球战略态势而言,美国地位遥遥领先,欧、俄、中、日、印互不相让,你追我赶。
美国是一个世界级的霸主,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
从经济上分析,美国经济是拉动全球经济的火车头,据联合国统计,美国的GDP占世界经
济的30%,其经济影响力已辐射到全球市场的每一个角落。
从文化上来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美国文化的全球化也日益明显,其文化的超强渗透力
侵染着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国文化之正在逐渐称霸世界。
从政治上来说,美国在全球众多的国际组织中起着主导作用,她操纵着联合国的重要行为
,它拥有遍布全球的政治盟友。
从军事上来说,美国拥有无人企及的全球快速投送能力,具备超级强大的可摧毁一切的高
科技武器,是唯一的、能有效地进行全球干预的国家。
美国政府希望通过“全球主义”的地缘政治战略,维持各个地区的地缘政治态势均衡,并
进而主导某一地区的某一大国的作为。这种全球地缘政治的战略,对于每一个超级世界霸
主都是必然的选择;但是时至今日,美国才真正具有世界范围内的可操作性。

三.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分析

从军事上说,中国可能有资格成为一个全球性大国,因为中国经济的规模及其高增长速度
,可使政府把国内生产总值相当大的部分,转用于支持中国武装力量的扩充和现代化,包
括进一步发展战略核武库。但人们不要忽视这样一个事实,除了核力量,中国在今后一段
时间内,无力向其它地区投送军事力量。
从中国的周边地缘政治分析,我们非常清晰的认识到,中国还停留在地区性大国的阶段(
而不是全球性的大国),甚至连这个位置也充满了挑战。《新日美防卫合作协约》,旨在
遏制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因此,由于美国的地位以及她在亚洲的存在;毫无疑问,
美国是中国的强劲对手,而非中国的盟友。
中国是一个日益崛起的大国,她有潜力成为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之一;但是,要在众多的竞
争者中脱颖而出,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具有绝对权威,能够团结、协调周边各国的地区性强
国。作为中国政府的领导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地区性强国应是我国外交、军事的最高
准则。
  正因为如此,中国崛起与美国的关系极为密切。单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讲,中国早
就感受了美国的全方位的压力。美国在亚洲的驻军,以及和东南亚、东亚、中亚、南亚,
一些国家的同盟关系,都被视为制约中国主导亚洲地区事务的力量。
在这一地区,各国力量的分布也不均衡。中国拥有核武库和一支人数众多的武装部队。它
显然是主导该地区的军事大国。对中国构成最严重威胁的只有美国和日本,中国将根据与
这两个国家的相互作用,来最大限度地界定自己的地区作用和全球战略。
中国应该把外交重点从第三世界转到周边地区,把对全球事务的普遍参与转到对周边事务
的重点参与;把和美国的全面性对抗转为,一方面尽可能和美国进行全球性合作,另一方
面在周边事务上进行区域对抗;在该区域,中国要积极削弱并打击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竞
争对手。
总之,即使到2020年,中国在竞争全球性大国方面,同美国相比也不具备真正的竞争
力。尽管如此,中国正在成为在东亚的、占有优势的地区性大国,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亚
洲大陆,中国已经在地缘政治方面占有主导地位;除了俄国、印度以外,中国的军事和经
济力量使其邻国相形见绌。因此,十分自然,中国在该地区越来越自信;她有权力要求与
其历史、地理和经济的内在的、优质的禀赋相一致的国家利益。

四.中国地缘政治态势的边际利益分析

北方:
冷战后,中俄利益比较一致。1996年,双方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4月,
中俄两国一起谴责“世界霸权主义”,并宣称北约的东扩是“不能容忍的”。在反对美国
建立导弹防御系统方面,中俄可以说有着共同的利益。
中俄结盟,是该地区和平乃至世界和平的基石,这一地缘政治战略,应当成为双方政府全
面合作的轴心。
我们应该利用地缘政治中睦邻互利的条件,深化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增强我国国防实力;
中国应当认真考虑同俄罗斯结成长期、全面的联盟来对抗美国。尽管那样会导致美日联盟
的深化和扩大;还会受到美国、日本、欧盟的压迫,削减中国极为重要的现代技术和国际
资本的来源。

中亚:
“9.11”恐怖事件,为美国出兵中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多年来,中、俄没有意识到
的不利局面出现了。强大的美军高科技武器,短时期内将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彻底摧垮,
美军在中亚屯兵已经成为既定事实。
美军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对中国来讲,犹如芒刺在背;对俄国来讲,如同鱼鲠在喉;对于
巴基斯坦来讲,犹如刀架脖颈;对于伊朗来讲,如同腹背受敌。
当初,这些国家的政府没有头脑地、毫无保留地参加美国的“国际反恐统一战线”,实乃
遗患无穷;这些国家的政府,真到了必须反省的时候了,下一步该如何维护国家的主权和
利益?

南亚:
地缘政治驱使中国有兴趣与巴基斯坦结盟,并在缅甸建立军事存在。这两个举措都把印度
作为南亚地缘战略的目标。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密切军事合作,将增加印度的安全困境,并
限制印度在南亚建立地区级霸权,推迟它成为中国的地缘政治对手的能力。
在保持与巴基斯坦及缅甸密切的军事合作之同时,中国也应避免同印度发生直接的物质冲
突。如果中国实施一种公开的敌视政策,将会带来消极的后果,这不仅会使中国与俄国的
协同战略更加复杂化,而且会把印度推向与美国建立更为广泛合作的局面。鉴于,印度针
对全球“霸主”,也暗中怀有某种反意;所以,减少中印之间的紧张对峙,也是符合中国
全球地缘战略利益的要求。
中印关系,近来有所缓和,但双方之间难以摆脱边界争端的阴影,而印度要建立南亚地区
霸权的野心也是不符合中国利益的。美国最近和印度关系的走进,无疑是想借印度遏制中
国的崛起。

台湾问题:
由于中华文明的历史和地缘政治因素,将使中国人民从强烈的民族感情出发,认为台湾最
终必须与大陆重新统一。但前提条件是,在中国今后数年内要成功地保持经济的持续进步
,并进行重大的民主化改革,在此之后和平统一才具有可行性。否则,即便中国在该地区
中起主导作用,仍然可能因为缺乏强有力的军事手段,不能武力解放台湾;特别是,当中
国面对美国、日本极力反对的时候。
台湾问题之所以重要,首先它位于日本到新加坡的中点,也是美国环中国海军事同盟的中
点。其次,它直接面对大陆的腹地。再者,台湾海峡是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交通的必经之
地,绝大部分的石油都由此运输。最后,台湾岛本身是一个有山脉贯穿的岛屿,有一定的
战略纵深,可以储备相当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东亚:
日本不是一个地区性的国家,而是一个全球性的国家。日本是一个富裕的、有朝气的、经
济上强大的国家,但同时在本地区又是孤立的。
中日两国历史关系复杂,他们既是近邻,也是近一个世纪的主要敌手,又在现实利益中有
着直接的冲突。
就日本的军备质量而言,这一地区没有一个国家能与日本相匹敌。由于二战失利,目前日
本的武装部队,并非是其外交政策的工具;而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政治、军事存在的延伸,
是美国最重要的全球盟国之一。
由于受控于强大的美国军力,肘挚了日本的政治辐射力;美国把日本当作亚洲地区的支柱
盟友,通过所谓安全保障条约来制约中国的崛起。

东北亚:
因历史因素和更为有力的地缘政治因素,决定了中国对朝鲜的国家利益。一个重新统一的
朝鲜,要成为美国(以及间接成为日本)影响的延伸,这是中国决不能容忍的。中国必然
坚持一个统一的朝鲜,最起码会成为中国和日本之间一个不结盟的缓冲地带。因对日本的
历史积怨,中国希望把朝鲜半岛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中韩关系的相互协调、媾和本身,就有助于削减日本在这一地区的潜在作用,同时也为中
国和朝韩之间重新建立传统关系奠定了基础。因此,目前一个分裂的朝鲜半岛对中国最为
有利。

------------------------------------------------------------------------------
--------------------------
附录三:
***《21世纪前20年,中国国际外交、对外用兵方略》***
2001.12.28(略有修改)

一.战略动因(Strategy Conditions and Opportunities)
1.美国已经全面开始采取行动,危机正步步逼近;阿富汗、中亚,巴基斯坦、伊拉克、
伊朗、索马里、菲律宾、台湾、北朝鲜、古巴(关塔那摩军事基地----塔利班战俘)……
2.美国要杀到中国家门口还有一段时间;现在,美国的阴谋还未彻底暴露,还有不少国
家不认同其所作所为,包括西方盟国……
3.《布什国情咨文》,发表日期:2002-1-30

二.战略使命(Strategy Mission)
1.中国政府与人民热爱和平,是战争的威胁逼近了中国,而不是中国放弃了一贯奉行的
和平政策;是美国政府要围困中国,而不是中国人民要与美国人民对垒。
2.造就中国周边稳定的睦邻关系、争取和平建设的宝贵时间。
3.采取积极的国家周边战略防御规划。

三.战略总目标(Strategy Goal)
1.在亚太地区,积极发挥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外交犀利的综合能力;
2.中国应取得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中国是维护亚洲和平稳定与经济繁荣的内在动心。

四.战略具体策略(Strategy Tactics)
八字方针:联俄、靖边、挺阿(阿拉伯)、抗美

五.战略工具(Strategy Tools)
宗教、文化之影响、外交和纵之能力、经济基础之助力、军事战略之进取。

六.战略控制与行为 (Strategy Controls and Actions)

(一)北方战略:

俄国--方向:
联俄,是中国和平乃至世界和平的基石,要尽力消弥双方的隔阂;但是,关乎生死存亡的
大计,两国政府却时常三心二意,危险至极!
蒙古--方向:
中国与俄国默契合作,密切审视蒙古,全力消除蒙古联盟美国的一切杂念;部署常规机械
化部队:东线2万(黑龙江)+南线3万(内蒙古)

(二)西方(中亚)战略:

塔吉克斯坦:
尊重俄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加强经济、外交、文化的交往;
阿富汗--方向:
抓住千载难逢的时机,即利用其内战、经济援助、反恐怖、防“疆独”等锲机,出兵占领
“瓦罕走廊”(“瓦罕走廊”,全长300多公里,最窄处仅宽11公里)。在走廊底部陈兵5
000,我方境内屯特种部队、战略导弹部队7万,(南线,兼援巴基斯坦)4万+3万(北线
);外交上,作好借道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准备,以利未来之需,钳击敢于来犯之敌


(三)西南(南亚)战略:

南亚是指阿富汗、中国以南,缅甸以西的亚洲地区。由于多种因素,这一地区一直存在严
重的不稳定性,南亚的不稳定性也始终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存在着威胁;中国的战略专家们
,应对该地区的不稳定性因素密切关注。
南亚是中国的全方位战略的重要的一环,中国的国力虽然现在还不能在南亚建立明显的影
响力;下个世纪,世界各国将会由于经济发展与人口增加,而发生更加激烈的生存竞争;
中国在南亚与印度洋的开拓,将会对中国的西部战略、乃至中国的整个战略形势有着重大
影响。
中国一直是维护南亚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国为制止印度霸权主义,西联巴基斯坦,东合缅
甸、尼泊尔、孟加拉,对保证这一地区国家的建设与人民的正常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巴基斯坦--方向:
部署合成诸兵种、战略导弹部队:25万,部署(南线)15万+(中线)10万
中、巴两国的合作,乃是本地区和平稳定的关键;对美、印妄图离间中、巴两国,制造地
区不稳,进一步混水模鱼的阴谋,中国要有清醒的认识。中国必须加强中、巴合作,使印
度“北进”无门、转而南下印度洋。
中巴国际公路,大大增强了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的有效控制能力,印度视中巴合作为其“
霸业”的唯一障碍,必破坏之方后快。
印度--方向:
中国在西藏南端陈兵4万常规部队,即东线2万+西线2万。
在南亚地区,印度具有绝对的影响力。
中国和印度之间有三大矛盾:一是领土争端,二是西藏问题,三是对巴援助。第三个问题
,使中印之间不可能成为合作伙伴。所以,投入小规模的部队予以牵制。
尼泊尔--方向:
军事顾问、工程部队,5千(钳制印度,不在乎量);经济、外交、文化交往。
尼泊尔久居印度的傲慢无礼之下,她对印度十分不满;印度吞并锡金、控制不丹,已使尼
国自身感到巨大威胁,所以急欲与中国合作以抵抗印度的扩张。
对尼泊尔,现在除加强两国贸易及其它领域的合作,还要防止尼泊尔国内的小股亲印度势
力掌权,要对尼泊尔各种政治势力进行深入分析。
缅甸--方向:
军事顾问,工程部队,3千(钳制印度,不在乎量);经济、外交、文化交往。
缅甸现在的政权与中国的合作较顺,中、缅合作对中国现在建立对东南亚、将来建立对南
亚的影响力至关重要;同时又为中国西南贸易找到了最近的出海口,对繁荣中、缅两国经
济,保证东南亚、南亚稳定、和平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考虑到南亚、东南亚的大战略,必须尽早和缅甸结成联盟,这个国家急需经济和文化援助
,容易取得信任。一个亲中的缅甸政府,将成为阻止印度势力扩张的最佳屏障。
孟加拉--方向:
军事顾问,工程部队,2千(钳制印度,不在乎量,主要是军事存在);经济、外交、文
化交往。
[云南境内]:中国要部署20万,快速反应部队,策应联盟国家。

(四)东南亚:

泰国--方向:
军事顾问,工程部队,1千(不在乎量),(加强两国间的经济、外交、文化交往。
泰国经济发达,有美国驻军,但和中、南亚比起来,影响有限。泰国历史上和中国交往频
繁,和越南有很多矛盾,一直将中国视为钳制越南的力量,对美国压制中国的环太平洋军
事同盟并不热心。
柬埔寨--方向:
军事顾问,工程部队,200名,经济、外交、文化交往。
老挝--方向:
军事顾问,工程部队,300名,经济、外交、文化交往。
越南--方向:
尊重两国的传统友谊,加强经济、外交、文化的交往,促使她尽快强大,越南曾经是抗美
的主力军;劝说越南同意俄国,免费使用金兰湾,增强南中国海的抗美力量;
越南是一个民族性很强的国家,历史上和中国曾经长期结盟,但也反复交恶;东南亚所有
国家中,除了新加坡外,越南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是最高的,儒家文化在越南具有统治地
位。
南中国海:在无强大的制空权、制海权的前提下,外交努力,和平解决争端,是明智之选


(五)东南--方向:福建地区,部署常规部队10万(以炮兵为核心,100门远程火炮)

台湾--方向: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基本上不用兵;
军事与外交:在没有制空权、制海权的情况下,底线是换取台湾同胞,拒绝美国驻军,远
离日本。
政治上:对台独势力,要分解、分解、再分解,孤立极少数人;

策略之一:延续毛泽东时代的既定方针,炮击金门,并扩大至澎湖列群岛;
炮击战略意图:巩固一个中国的理念,促成两岸做在谈判桌上;也许是无限期的和谈,但
要维持一个中国的局面;
炮击目标选定:空旷海面,岛屿无人区域;
炮击力度:每天8:00,发炮十枚左右;特殊情况需要,12:00,16:00也可尝试;
炮击时机:最迟也要选择在,台湾新的领导层,打算公开宣布独立之前夕。

台湾问题的性质其实不仅仅是领土完整,民族统一大业的问题。台湾问题的背后隐藏了众
多的战略利益。首先,它将直接决定中国和日本的强弱对比,其次,直接影响到美国,在
亚洲的军事存在,第三,间接影响到中国今后,在东南亚的存在。
所以,对台湾问题不能操之过急;除了耐心以外,对台湾的政策必须有相当的灵活性。对
台政策的核心并不是主权控制形式,而是将美国的军事和政治存在赶出台湾岛,使得其环
中国海的压制线被拦腰截断。
由此可见,台湾相对独立的存在方式,对中国大陆最为有利。

(六)东北(近东):部署军队35万,合成诸兵种、战略导弹部队。

北朝鲜--方向: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全方位支持;
她通过黑市,从前苏联购买散落的导弹、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等。
朝鲜半岛的局势现在之所以这么复杂,是因为这个半岛是美国唯一可以接壤中国大陆的地
方。可以预见,朝鲜半岛和平统一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美国驻军的去留和中韩关系的亲密
度。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在历史上,朝鲜一直是作为日本对手的角色出现的,一直
试图摆脱日本的任何影响。

(七)远东(东部沿海)、中国正面:日本+美国
中国的海军基本上是近海防卫,个别舰艇有一定远洋做战能力,但与美日相比,整体上差
得太远。
美国兰德研究机构估计,由于日本获得美国的先进武器、情报、科技等,中国在常规武器
方面没有优势,双方一旦开战,日本自卫队可以在数天内歼灭中国的海军力量,但中国部
暑的导弹将使日本难以抵抗。
日本--方向:
中国对日本,要在经济上抑制、政治上限制、外交上孤立、军事上监控;
日本是一个在经济上异常强大的国家,但在中美两个(北方还有俄国)强国的挤压下,很
难有其他作为。它面对是一个国土和人口都十倍于它的中国,所以,在日本自身实力不够
和中国对抗时,会长时间地联合美国对中国进行肘挚。

(八)中东:

伊拉克--方向:
全方位援助伊拉克,时间上来不及,美、英盯得太紧;
我们认为他会积极改善与伊朗的关系;
通过黑市,从前苏联购买散落的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等。

伊朗--方向:经济、军事、外交全力支持
我们认为他会积极改善与伊朗的关系;
通过黑市,从前苏联购买散落的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等。

(九)北美

古巴--方向:经济、军事、外交全力支持
我们认为他会通过黑市,从前苏联购买散落的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等。

------------------------------------------------------------------------------
----------
附录四:疑难问题解答
标题:aaa
作者:henry6 发表日期:01-12-13 下午 12:48:50
回复
应当讲,2001.9月底,即9.11后三个星期内,美国政府已谋后而定。 现在,中、俄已经
有所察觉,能否与阿拉伯世界联手、协调行动,以图自保,才能有效抵抗以美国为首的西
方阵营的战略攻势。

标题:re:d
作者:henry6 发表日期:01-12-24 下午 03:35:49
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没有透露,那就是:现在,美国在全球用兵的对象,应当是不同宗教
、不同政体(社会主义)的国家。美国基本不会采用军队长期占领的方式,也决不会象当
年英国那样,殖民地化其它国家。
21世纪,美国致力于:将“民主、自由、人权”的理念,推广到全世界,使她成为“敌对
”国家的宪法。
军事是政治的工具,即:21世纪50年代后,美国将致力于“政治”上统治全世界。

标题:ddddddd
作者:henry6 发表日期:01-12-24 下午 04:02:05
对中国、俄国这样的重量级对手,不论你采用那种政体,美国都不会放过,不将你四分五
裂,美国决不罢休。所以,中俄政府要不打算投降的话,就别抱幻想了,联合抗战是唯一
的对策。

标题:bbc
作者:henry6 发表日期:01-12-18 下午 03:13:50
一位先哲曾讲:和平是两次战争间的休息,是下一次战争的准备。虽然有些悲观,但有相
当的道理。人类因战争而亡,也会因战争而生。用战争的手段,才能制止战争,才会有和
平的局面。试问,哪个国家可以放弃国防?哪个国家,都会将最先进的技术投入到军备上


标题:ed
作者:henry6 发表日期:01-12-14 上午 10:46:14
近两年来,有不少文章讲:21世纪属于中国,东方文明在新的世纪中将要真正崛起;或者
,提及印度、俄国在未来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影响力。
本人认为,上面的观点有可能性,但不是21世纪的主流;一个掌控NMD的美国,其在全球
的主导地位会日渐稳固,世界霸主的地位稳如磐石,本国政府最清楚这一点。

标题:美国,21世纪的霸主
作者:henry6 发表日期:01-12-14 下午 02:51:16
美国为什么在太空宇航投入巨资,干什么?决不是打水漂。
美国,其抱负决不限于地球,所以讲,美国谋求21世纪的霸主之位,是非常现实的需要。

标题:bbbb
作者:henry6 发表日期:01-12-18 下午 04:23:50
《21世纪,美国政府全球战略前瞻》,本人力求破解美国的国策。无论是战是和,从历史
发展的角度看,本人可以肯定地讲:未来世界会更奇妙!!!

标题:re:
作者:henry6 发表日期:01-12-24 下午 02:39:44
2002年或后一个阶段,伊拉克将是重灾区,估计:美国5个月内,可一鼓而定;剩下的伊
朗独木难支;其他的阿拉伯国家,我看不出还有哪个对手存在。阿拉伯世界不是美国的对
手。

------------------------------------------------------------------------------
-----------------
附录五:目前,最大的危机
目前,最大的危机是:

1.沿袭传统的历史观念,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人海战术、游击战、小米加步枪.......,
高科技的充分发展,基本抑制了传统的战略、战术。
2.用冷战的思维考虑问题,即国际均势的平衡,区域内的战争......,现在,全球化
是考虑所有问题的出发点。核威慑,可最大限度地保护本国的和平与稳定;枪杆子里面出
强国,不如,核弹里面出和平,更精制。
3.美国对付中国的军事手段,将会更加高科技化,新武器是我们现在想不到的、讲不
清的,包括使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激光武器、纳米武器、太空武器等等。
4.麻木不仁,即所谓的养光韬晦。闷头建设只是一厢情愿,因为在全球范围内,经济
活动本身就充满了竞争性;经济竞争是对各种资源的争夺和利用,其中也不乏野蛮的军事
征服;封闭的、自顾自的和平发展道路是走不通的;美国焉能坐视中国日益强大,笑话。
5. 现在,中俄联手已恐不及;更何况,犹豫加彷徨,贻误战机。



--
※ 来源:.The unknown SPACE bbs.mit.edu.[FROM: 202.38.]
[fly] 想我前世,采芍待月桥,你教箫在哪里?[/fly] [fly]想我前世,勒马横舟渡,你葬花在哪里?[/fly]
Share |
Share

中国外交与地缘政治环境ZT

研讨课程-302  中国外交与地缘政治环境


中国外交与地缘政治环境

一.新中国外交与地缘政治环境
(一)新中国外交概况
    1.1949年-1959年
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苏两国摩擦不断,盟友逐渐变成了对手。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通过双边或多边条约、协定,结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北大西洋公约等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东西方两大对立阵营进行着激烈的“冷战”,国际上反共反苏势力猖獗,这种国际形势使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外交选择余地很小。中国共产党是在反帝旗帜下夺取政权的,国际国内形势促使社会主义中国选择“一边倒”——联苏抗美战略。1950年初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事实上与苏联结成了政治军事同盟关系。1950~1953年在朝鲜半岛上携手合作,抗美援朝。倒向苏联这一边,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得到苏联老大哥的支援,中国收回了满洲铁路和旅顺军港(其装备无偿移交给中国),获得了3亿美元的长期低息贷款及大量的其它经济、技术援助,数以千计的苏联专家先后来华帮助我国建设。这些支援对新生的共和国是非常重要的。

建国后,我国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不承认旧中国与外国签订的一切卖国条约及其相关权益。与此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政策。1950年,美国出兵干涉朝鲜内战,把战火烧到我国边境附近。我国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并出兵抗美援朝,与美国为首的十几个西方国家对抗。由于法、美等国侵略中国南部近邻越南,中国还深深卷入了越南的抗美、抗法战争。因此,20世纪50年代我国面临的国际政治、军事形势极为紧张,外交上较为孤立。

建国至50年代中期,我国外交的重点是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中国独立自主地开创外交局面,努力在亚非地区寻找新朋友。例如:大力支援越南人民抗法救国战争,1954年亚非万隆会议上以“求同存异”原则与许多亚非国家和解,与印度、印尼、缅甸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等。1959年以前,我国与33个周边国家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出兵匈牙利,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要求在中国建立军事基地,中苏关系出现裂痕。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维持着合作关系,但争吵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中国开始走出“一边倒”的局面,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积极推进世界革命。

共和国初期的联苏抗美外交战略,有利于新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得也有失,由于“一边倒”,引起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以及亚太地区几乎所有国家的恐慌和敌视,给国际反动势力掀起反共、反华浪潮提供了更多的藉口,使中国成为东西方对抗的前线,对抗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日本、韩国等趁机崛起。

    2.1960年-1970年
1960年苏联单方面采取撤专家、毁合同、逼还债等行动,中苏彻底决裂,边界冲突连连。另一方面,美国继续敌视中国,支持台湾蒋介石集团,支持印度的反华活动,发动侵越战争。印度也挑起边界冲突。这一时期,我们既要反美(帝国主义),又要反苏(“修正主义”),外交局势特别严峻。同时,中国把支持和联合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革命力量作为国际战略,不惜一切代价支援越南抗美救国战争。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我们还大力推动日本、东南亚等地的革命运动(“革命外交”),甚至还曾发生“三砸一烧”(即砸印度、缅甸、印尼驻华使馆和火烧英国驻华代办处)的严重违反外交公法的事件。另一方面,我国也积极推行睦邻政策,与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解决了边界问题,发展了友好关系。

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不再依附于苏联的地缘战略,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首次有了完全独立自主的外交。在获得和维护这一地位的过程中,中国与外部势力的斗争是难免的。但我们外交的意识形态色彩太浓,对地缘战略关系及自身的相关利益重视不够,造成战术上虽胜而战略上失利,一些邻国怕中国的革命烈火烧到本国而与我国对抗,中苏两国则几乎陷于战争状态。

       表9—101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对外援助额的变化[1]


  • 项               年                1967     1969     1971     1975     1979
  • 外援额(亿元人民币) 19.94     20.1     69.77
  • 在财政支出中的比率     4.5%     3.8%    6%        2.5%    0.82%





    3.1971年—1981年
  20世纪60、70年代,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巨大的变化,诸多变化因素就成了70年代我国新的外交战略形成的背景。主要变化因素有:

  第一,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败局已定,不得不开始全面收缩其在亚洲(包括台湾)的政治军事势力。

  第二,西太平洋国家和地区(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等)趁中美对抗之机实现了经济起飞,使中国面临新的、不利的地缘战略形势,而且在这一地区已看不到近期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迹象。

  第三,中苏边境地区发生几次武装冲突,两国关系严重恶化,甚至有战争的危险,中国军事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第四,国内的“文化大革命”动乱使我国政治、经济形势极其严峻,国家和人民需要安定和休养生息。

  第五,在亚、非、拉友好国家的支持下,1971年10月,我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得到恢复,美、日等西方国家不得不主动谋求缓和与中国的关系。

在上列背景下,我国的外交政策逐步倾向现实主义,外交战略由积极推动世界革命的进攻性战略转向注重国家实利的防御性战略,由反美反苏转向和美反苏。1972年,我国与美国结束对抗关系,1979年元旦与美国正式建交。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与日本的关系迅速正常化(1972年建交),与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整个70年代,我国先后与近7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到1979年底,共有120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中国的外交局面有了根本变化,形成了力量不平衡的美、中、苏准三角关系。但是,我国与苏联、越南、印度的关系仍很紧张。

    4.1981-1989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对战争与和平的估计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政策,积极推行和平外交。这一时期我国外交有三大特征。

首先,积极与美、日、英等发达国家发展和平友好与互利合作关系,成功地维持了一个较为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为我们大量吸纳海外资本、技术和拓展海外市场创造了条件。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与和平谈判方式,于1984年和1987年分别与英国、葡萄牙达成了中国恢复行使香港、澳门主权的条约。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我国胜利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其次,积极与苏联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20世纪80年代,我国与苏联多次谈判,逐步消除了两国关系中的主要障碍,1989年中苏实现了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使我国北方的军事安全形势有了根本好转,大大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建设。

再次,大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优化国际(特别是周边)环境。我们积极谋求与印尼等国恢复正常的邦交关系,努力与新加坡等国家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与东南亚国家发展和平与互利合作的关系,逐步与越南、蒙古、印度等国实现和解。

这一时期,我国逐步推行现实的和平外交战略,国家利益逐渐摆到了中心位置。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单方面宣布裁军100万,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5.1989年以来

20世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1989年以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曾利用西藏问题、1989年政治风波、香港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等频频挑起冲突,遏制中国发展。中国与这些西方国家的关系发展出现过许多曲折,双方进行了许多惊心动魂的较量。中国充分运用中国的地缘、民族优势,以日益扩大的市场为武器,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外交斗争原则,既积极反击西方势力、维护国家统一与国家安定团结的局面,又努力维持和发展与他们的和平与互利合作关系,努力避免与美、日等世界强国对抗(中日、中美关系见另节和第八章)。整个90年代,我国与美国出现多次冲突,双方多次达成妥协。

1992年我国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并积极谋求加入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1999年,中国终于与美国达成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这是中国继续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努力发展互利合作对外关系的表现。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与俄罗斯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并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通力合作,解决了两国边界划界的问题。中俄合作的加强和战略协作关系的建立,有力地牵制了西方对我国的遏制行动。

我国与印度尼西亚恢复了中断23年的外交关系,与纳米比亚、沙特阿拉伯、新加坡、以色列、韩国、南非、文莱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到1998年,中国已与世界162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参加了400多个国际组织、100多项国际公约。我国与东盟积极发展睦邻伙伴关系,与韩国发展合作伙伴关系,与越南达成建立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的睦邻友好与全面合作关系的共识。我们以“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原则努力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不断拓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范围和领域。

近年来,国际霸权主义势力对中国的威胁不断增强,中国公开反对霸权主义,积极推动世界的多极化进程,倡导建立公正、民主的国际政治与经济新秩序。

       (二)中苏关系概况
    1.北洋政府与苏俄(苏联)的关系(1917-1927)
1917年的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苏维埃俄国曾表示:愿与中国谈判有关苏俄放弃帝俄时代从中国获得的领土和各种权益的问题。当时中国北洋政府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不承认苏维埃俄国政权,不与苏俄谈判,在帝国主义干涉苏俄的战争中还站在西方一边。苏俄积极支持中国的反帝反北洋军阀的斗争,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促进国共合作,为广东革命政府训练军官,大力支援中国的国民革命,为推翻北洋军阀政权出了大力;同时,苏联又向中国边疆地区扩张势力,承认和支持外蒙古的分离活动,还曾向我新疆强行派驻所谓“通商代表”和“卫队”。

    2.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的关系(1927-1949)
  1927年春,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在苏联帮助下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占领上海。这时,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势力抛弃了苏联,实行驱苏亲美、反共反人民的政策。1927-1932年,国民党中国与苏联关系很冷淡。在蒋介石指使下,1929年东北军制造中苏边境武装冲突事件,却吃了败仗。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同样面临日本军事威胁的中、苏两国关系迅速缓和。从1932年12月中苏复交至1949年秋,苏联对华外交基本上遵循现实主义原则,完全以国家利益为目标,以华制日,在与中国维持和平大局的前提下,利用一切机会向中国扩张势力。主要表现有:

  第一,支持中国抗日。20世纪30年代苏联支援中国东北抗日武装。在抗日战争前期,苏联派了3000多名军事顾问帮助蒋介石政府抗日,1940年在中国作战的苏联志愿飞行员就达700多名。[2]

  第二,一直与新疆地方当局保持着使领关系和贸易关系甚至政治关系,支持新疆地方的分离势力。1934年,苏联派兵支持盛世才在新疆建立反帝亲苏政权(1942年国民党政府策动下盛世才又反苏)。1944年苏联策动和支持我国新疆少数民族暴动,占领伊犁、塔城等地,成立所谓“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1945年张治中将军重新控制新疆)。

  第三,1945年8月14日与蒋介石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支持中国统一为诱饵,换取国民党政府同意外蒙古“自决”独立与否。后来外蒙古在苏联支持下宣布独立为蒙古国,1946年1月国民党政府承认蒙古独立(后来又否认)。

  第四,在不与国民党政府翻脸的前提下暗中对中国共产党作极有限的支持。

    3.新中国与苏联的关系(1949-1991)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跌宕起伏、曲折复杂。

  第一:友好时期(1949-1956)。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使苏联惊喜万分,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天内,苏联便与我国建交。1950年2月中苏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文件,两国成了事实上的政治、军事盟国,苏联同意从旅顺撤军。朝鲜战争爆发后,苏联以贷款方式向中国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并秘密派兵支援中国抗美援朝。1952年,苏联同意给中国装备60个师的军事贷款。1953-1954年,苏联同意开始对中国156个建设项目进行经济与技术上的援助。1955年,中苏贸易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1.9%。20世纪50年代,每年有数以千计的苏联专家或技术人员来华指导,大批中国学生、专业人员被派往苏联学习,中国则向苏联提供橡胶、钨、锡等。

  第二:合作的继续和裂痕的产生(1956-1960)。1957-1958年中苏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技术援华协议”,苏联开始在华援建47个工业企业,还曾送给中国一枚无燃料的导弹。但是,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中苏出现重大政治分歧。1958年苏联要求在中国建立由苏联控制的共同舰队和长波电台,遭到中国拒绝,就对我国封锁原子弹等技术。

  第三:争吵与决裂(1960-1965)。1960年夏,社会主义国家和工人党会议在罗马尼亚召开,赫鲁晓夫组织并带头攻击中国共产党,我国代表团奋起反击,苏联立即撕毁与中国的600个合同,撤走全部1390名在华专家,带走所有图纸、资料,停止向中国提供设备,使中国建设遭受严重损失。这几年中苏之间就社会主义运动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个人崇拜问题等展开大论战,两国极少合作,同盟名存实亡。

  第四:全面对抗(1965-1982)。1965年3月中国等7个国家的共产党拒绝参加莫斯科会议,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1966年苏联驱走所有中国留学生。中苏双方在边境地区陈兵百万,边界冲突频起,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就是其中一次较严重的边界武装冲突。中苏关系极端恶化,双方围绕越南问题、美国问题、印巴问题、柬埔寨问题、阿富汗问题等进行对抗,一度陷于战争边缘。

  第五:国家关系的缓和并走向正常化(1982年以后)。由于国际上出现和平发展的趋势,中苏日益关注国内发展,都不希望冲突。这样,中苏关系趋于缓和,双方逐步进行了各方面的交流,开始边界谈判和广泛接触,1989年春戈尔巴乔夫访华,标志着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苏联解体后,俄国一度向西方“一边倒”,但在美国的霸权主义面前,中俄关系很快恢复正常,逐渐发展起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三)中国长期处于严峻的地缘政治环境中
    一个国家地缘政治环境的优劣,取决于该国的地理位置、相对国力的大小以及它与世界强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国地处东亚太平洋西部沿海,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古代历史上,这里强盛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国家强大,政治、经济、文化影响遍及朝鲜半岛、日本及东南亚等地。在中国强盛而周边国家弱小的古代,中国基本没有侵犯邻国。而到近代,在欧美国家的“坚船利炮”面前,中国与朝鲜、越南及东南亚各国一样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瓜分的目标。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并加入到侵略者的行列中。

    远在万里之外的英、法等国一方面直接侵入中国腹地,另一方面以印度、越南等殖民地为基地,在我边疆地区扩张势力。俄国利用与我国接壤的有利条件,侵吞了我国15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还使外蒙古逐渐脱离中国。日本则以朝鲜为跳板,长期侵占我国东北,割占我台湾。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敌视和压制中国。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先后与美国、印度、苏联、越南等国发生严重冲突。因此,在建国后的相当长时期里,中国面临严峻的地缘政治形势。下面三幅图是三个不同时期中国地缘政治的严峻形势的直观反映。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敌视和压制中国。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先后与美国、印度、苏联、越南等国发生严重冲突。因此,在建国后的相当长时期里,中国面临严峻的地缘政治形势。下面三幅图是三个不同时期中国地缘政治的严峻形势的直观反映。
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国力的大小,颜色越深的国家, 与当时的中国的关系越差,重叠则表示双方有某种事实上的联盟关系。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的地缘战略区位的国力结构示意图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的地缘战略区位的国力结构示意图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地缘战略区位的国力结构示意图




 


--------------------------------------------------------------------------------

[1] 叶自成:《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第331-332页,1998年北京出版社。

[2] 向青等:《苏联与中国革命》第430页,1994年中央编译出版社。
                               读一读

  20世纪60年代中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曾说:“让美帝国主义从地上来、海上来、空中来,让现代修正主义、日本反动派、印度反动派配合他们,中国人民都不怕。”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政治、军事威胁主要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60年代至70年代初,我们既反“美帝”,又反“苏修”,地缘政治形势相当严峻,1972年中国与美国结束对抗关系并与日本建交后,形势略好一些,但不久中国与越南又出现了军事冲突。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的四分之一世纪时间里,苏联对我国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中国对内对外政策的头等大事是如何防范和消除苏联的威胁。建国以后的30多年里,我国的地缘政治形势一直比较严峻,难于安心搞好经济建设。

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威胁
   (一)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由来
  社会主义国家是在反帝和反西方的斗争中诞生的,所以西方势力特别仇视它,恨不得把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开始,西方国家总想用武装干涉来达到目的,如1918年英、美、法、日等14国武装干涉苏维埃俄国,1950年针对苏联、中国、朝鲜的朝鲜战争,1961年美国侵越战争等。同时,西方还想从经济上扼杀社会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大搞“冷战”(采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来“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在实施这一遏制政策时,西方国家突出使用军事手段(成立北约、建立军事基地网、给反共势力以经济或军事援助,甚至发动侵略战争)。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国务卿艾奇逊先后提出了用长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影响的办法推动苏联、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政权瓦解的新战略思想,这就是“和平演变”战略。1953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上任时,正式把“和平演变”作为战略性政策来推行。其后,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和平演变”战略,还不断加以发展,如美国总统肯尼迪提出“通过援助、贸易、旅行、新闻事业、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以及我们的资金和技术”,实现和平演变的战略目标。不过,直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还是以军事手段为主,兼施经济、文化等“和平演变”之术。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相继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并逐步对西方世界开放。80年代,改革旧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迅速成为一种浪潮。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加之缺乏经验,改革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挫折和失误,西方国家幸灾乐祸,认为“等待已久的历史性机会已经到来”,开始全面推行“和平演变”政策。

   (二)“和平演变”的主要手段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实施“和平演变”战略,颠覆社会主义政权,采用了种种手段。

  第一,利用经济力量,左右改革方向,诱迫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向西方靠拢。

1949年11月,美国倡议和压力下,西方15国建立了秘密的国际性禁运组织——“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总部设在巴黎美国驻法使馆内,简称“巴统”,1994年4月解散),目的是通过经济封锁和禁运来扼杀社会主义政权。西方认为,拒绝贸易(制裁等)或鼓励贸易(贸易优惠、转让技术、投资、贷款等)都是削弱社会主义的手段。1990年西方成立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专门资助反社会主义势力。此外,西方还以鼓动放开价格、下放经济权、高消费促进经济理论等,误导社会主义经济陷入崩溃境地,以至不得不仰赖西方救援。

1975年美国为“鼓励罗马尼亚对莫斯科的独立性”,给罗马尼亚以“最惠国待遇”;苏联进行经济、政治改革后,1988年美国又以罗马尼亚“不搞改革”和“违反人权”为由,终止给罗马尼亚以“最惠国待遇”。

1984年尼克松在《真正的和平》一书中写道:“我们必须把工业化民主国家的经济力量联合起来,以便我们能够从东方集团取得政治上的让步,作为我们提供经济合作的交换条件。”

  第二,以维护“人权”为名,煽动东方国家人民起来“争人权、求解放”,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培植、支持和收买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民主势力”、持不同政见者。美国不断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中国内政,对中国清除精神污染、计划生育政策等大肆攻击。在1989年我国平息政治动乱后,西方国家联手对华“制裁”,掩护方励之等反共反社会主义分子逃跑,给“中国民主阵线”等非法组织提供经费和设备。

                         读一读

    美国前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大失败》一书中称:“倡导尊重人权影响巨大,意义深远,可以加速共产主义衰亡的进程。人权是现今时代最有吸引力的政治观念,西方大声疾呼尊重人权,已使所有共产党国家处于守势。”“人权运动的最终目标是试图鼓励社会主义国家的持不同政见者。”


诺贝尔和平奖也被西方作为“和平演变”的武器来使用。1975年诺贝尔委员会授予在苏联组织“人权委员会”的持不同政见者萨哈罗夫“和平奖”。1980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是波兰反政府的“团结工会”的领袖瓦文萨,1989年的得主是达赖喇嘛。

                    读一读,想一想

1983年出版的《美国法典》第18章第115节第2385条规定:对下列罪行之一的罪犯应判处最高2万美元罚款或最多20年有期徒刑,或两者并罚。刑满后五年内不得被美国政府或其任何部门或代理机构录用。

(1)蓄意或故意鼓吹、煽动、劝说或讲授理应、必须、值得或宣传以武力或暴乱或通过暗杀政府官员,推翻或摧毁美国政府或任何州、领地、特区或占领地政府,或任何下级政治机构和政府;

(2)企图导致推翻或摧毁任何上述政府而印刷、出版、编辑、发表、传递、出售、分发或公开展出任何书写或印刷品以鼓吹、劝说或讲授理应、必须、值得或宣传以武力或暴乱推翻或摧毁美国境内任何政府或图谋如此行事;

(3)组织、协助或图谋组织一切讲授、鼓吹、鼓励以武力或暴乱推翻或摧毁任何上述政府者组成社团、小组或举行集会,或其本身就是此类由具有上述明确目的分子组成的社团、小组、集会的成员或分会会员。

  
试想:为什么美国不允许有人图谋颠覆本国政府,却鼓励和支持一些人图谋颠覆别国政府?

  第三,推行文化帝国主义,利用多种渠道大搞思想文化渗透,向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和青年灌输西方思想意识,培养亲西方的下一代。

  汉斯·摩根索认为:帝国主义包括政治帝国主义、经济帝国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就是通过自身的优越文化和更具吸引力的政治哲学的劝导和引诱来征服和控制人们的心灵,从而改变两国之间权力关系,实现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目标,这是最成功的帝国主义政策。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文化渗透,实质就是推行文化帝国主义政策。

  西方的思想文化渗透,内容上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渲染夸大社会主义的困难和曲折,煽动对社会主义的失望感和对共产党的不满情绪;二是鼓吹“经济自由化”、“政治多元化”、“民族自治化”。为此西方国家采用了种种宣传渗透手段:

●利用现代化新闻传播媒介。“美国之音”、英国的“BBC”、日本的“NHK”等电台均是西方国家设立的、有强大发射功率的电台,它们在推销西方思想与价值观、抵毁社会主义方面不遗余力。此外,美国组建的“自由欧洲之声”广播电台是专门对东欧国家广播的,在80年代反社会主义的运动中,它起到明显的煽风点火作用,波兰非法组织“团结工会”就曾利用它来发出罢工等号召。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期间,“美国之音”增加对华广播时间,常以“一些中国人说”、“学生们说”、“北京盛传”等制造大量耸人听闻的谣言,煽风点火。1995年,美国又设立了一个主要针对中国、越南、朝鲜的“自由亚洲之声”广播电台,企图故技重演,毒害亚洲青年,为颠覆社会主义政权造谣。

                       读一读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说过:“在宣传上花1个美元,等于在国防上花5个美元。”里根说:“美国之音”是巨大的非军事力量,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黑暗中点火的力量。

  ●倾销西方极端个人主义的书刊、报纸、影视片,腐蚀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杜勒斯说过: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青年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会教会他们用我们所需要的方法来思考问题。

●利用学术交流和人员往来进行思想渗透。美国陆续向我国派出教士,以教师、商人、医生和技术人员身份来华,秘密从事宗教活动。讲学也可能是“和平演变”的手法。美国新闻署每年都从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中挑选600名左右的国际知名人士、学者到指定的国家和地区去演讲。1983年以来到中国演讲的美国学者每年大约20多人,他们利用传授知识之机,灌输美国价值观念。西方国家进行思想渗透的重点对象,是可能成为未来各级领导人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身上。80年代后期,美国每年邀请我国近百人访美,吸引的留学生就更多。

                       读一读

    (1)1987年美国参议员赫尔姆斯在国会中说:“我们这儿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花钱培养外国留学生,这不是因为我们有慈善心,而是因为我们怀有明确的外交政策目标。我们就是要让在美留学的外国留学生接受作为美国立国之本的自由民主原则熏陶,等到他们将来成为社会栋梁时,就可以通过他们使国家向资本主义转化。”   
   (2)1991年曾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工作、当过驻华大使的美国国防部助理部长李洁明也公开表示:“我们提供奖金给中国学生,邀请政府官员来美访问的作法,就是要‘和平演变’中国大陆”。[1]  



  第四,策反.这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势力渗透的重要方法。它们以威逼、利诱、色相、思想腐蚀等为主要手段,策动我们的军官、高级经济师、高级技术人员、留学生、访问学者等出卖自己的社会主义祖国。

  第五,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公开的和秘密的经济技术战,根据1994年美国披露的秘密材料,美国为搞垮苏联,曾使用多种经济技术战手段,给经济不景气、正在改革的苏联造成惨重损失,把苏联经济进一步推到了崩溃边缘。

  1982年美国对苏联实行经济制裁,从经济上、技术上阻止苏联的新天然气管道计划和能源开发计划。当时苏联硬通货收入的80%靠能源输出,美国这一招使苏联损失近200亿美元。

  1983年美国实施“星球大战”计划,其绝密的计划指令中,明确指出要把国防建设作为对苏“经济和技术战争”的一种形式,引诱苏联与美国进行经济消耗战。

  1985年,美国诱迫欧佩克的主要成员沙特阿拉伯大规模生产和抛售石油,使国际石油5个月内从每桶30美元跌至12美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美国大占便宜,而原油输出大国苏联则因此损失数百亿美元。

此外,西方国家还通过挑动民族矛盾、派遣间谍进行秘密活动等方式进行“和平演变”社会主义政权的活动。

                       读一读

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政权迅速瓦解时,邓小平断言:“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2]
1989年至1991年,西方终于用“和平演变”手段先后颠覆了东欧和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权。1989年以后,西方国家把中国视为是社会主义的“最后一个堡垒”,列为“和平演变”的重点和难点,西方许多国家协调一致,对中国实行“制裁”。由于中国不屈服,国内政治稳定、经济进一步发展,西方国家才又逐渐事实上放弃制裁中国。接着,西方国家制定了未来15年到20年对中国实施循序渐进的和平演变计划,采取“全面接触”、“诱压兼施”和“以商养政、商政互动”的策略,以组织出国考察、经济合作等合法方式掩盖各种渗透、颠覆活动。总之,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中国的迷梦一天也没有中断,我们特别是干部、学者、青年必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千万不要成为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牺牲品。

                      读一读

1993年初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说:“我们的政策将谋求促使中国和平演变,从共产主义变为民主制。”


三.不断优化的周边政治环境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0年来,我国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势蒸蒸日上。中国的发展和强大需要利用外国的资本、市场和先进的技术,如果中国的崛起遭到超级大国和周边国家的普遍遏制,中国就难于获得这些发展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如果与超级大国或周边国家严重冲突的话,还可能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搞战备,这将会给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我们在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的同时,必须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不断优化我们的周边政治环境。

日本是世界上实力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其外汇储备达2000多亿美元,对外纯资产近万亿美元。中、日两国既是近邻,又是重要的贸易伙伴。20年来,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和贷款额达数百亿美元,这些资本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而日本也从生机勃勃的中国市场中得到了大量实惠,中日经济合作对双方都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日本与中国同处东亚,两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势力的辐射区难免相重叠,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是不符合日本的战略利益的。但是,中国在政治上、文化上、地理上有着优势,日本在经济上对海外资源和市场依赖严重,必须以中国市场为依托,与中国对抗不可能有好结果。特殊的地缘关系使中日双方有远见的政治家对两国关系慎之又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优待日本战俘,放弃战争赔款,积极发展和平友好的中日关系。这种背景下,日本在对华态度上比较克制,注意避免与中国公开对抗。


  

    中日和平友好是亚太乃至世界稳定的基础,尽管中日存在战略利益矛盾,双方也不能因此而敌对。中日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日本在经济上必须以中国市场为依托,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需要日本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支持,中日友好合作有着良好的基础。中日应当继续发展民间的友好关系,维持国家间的和平合作关系,努力避免对抗。上必须以中国市场为依托,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需要日本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支持,中日友好合作有着良好的基础。中日应当继续发展民间的友好关系,维持国家间的和平合作关系,努力避免对抗
经过多年的努力,两国的和平合作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1978年8月,中日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此后中日基本上保持合作的关系。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日本对华投资总额较大,双方贸易额稳步增加。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日贸易总额已超过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日本还定期给中国提供低息贷款。中日经济已基本形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合作与协调对双方都具有重要意义。1991年,海部首相访华,率先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制裁;1997年桥本首相访华时参观沈阳“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并发表“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台湾重返联合国、不支持一中一台”的讲话。1998年中日发表联合宣言,表明双方将致力于建立“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然而,日本一部分人对待日本侵华的历史长期持暧昧态度,对中国的发展不够友善,日本政府积极强化日美军事联盟,扩大政治和军事势力,姑息有军国主义倾向的右翼势力,对此,我们不能不保持应有的警惕。

                议一议:你赞同下列说法吗?

    (1)日本在亚洲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不论是否愿意,日本经济终将融入中国大市场中。

    (2)日本与中国有钓鱼岛诸岛争端,中日始终要兵戎相见,中国应尽快大力加强军备,与日本坚决对抗,只有这样,才能抑制日本军国主义残余势力。

    (3)日本是东亚地区的世界级强国,中日对抗双方不可能有胜者,只有“渔翁”会得利。中国应努力和日本和睦相处,避免对抗。

    (4)与日本对抗可能使日本军国主义残余势力壮大。

对中国的崛起影响较大的另一个重要国家是俄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逐步走向缓和。1989年5月,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军事安全形势有所好转。1991年苏联解体分裂成15个国家,其中最大的俄罗斯又处于国内政治混乱、经济衰退的困境之中,军事力量也大大削弱,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军事安全形势进一步好转。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积极扩大北约,对俄国步步紧逼,企图从根本上消除俄国在东欧、中亚等地的影响,彻底摧垮俄国仍然较强大的军事力量。这种形势下,俄国希望与中国发展战略合作关系。1992年,中俄正式声明互称为“友好国家”;1994年中俄达成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的共识;1996年4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华期间,与江泽民主席达成了建立两国“战略性协作伙伴关系”的共识。这是两国进入战略性合作时代的标志。1997年以来,中俄形成了国家首脑定期会晤的机制,加强了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合作。在20世纪90年代,中俄达成了两国边界划界的协议,解决了两国冲突的一大隐患。中俄在许多国际事务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俄国先后向中国出售较先进的苏—27和苏—30战斗机生产许可证。中俄的经贸合作关系也稳步发展,双方达成了铺设向中国输送天然气的管道、向中国出口电能等合作协议。中俄保持友好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对双方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

1998年11月,中俄发表联合声明,表明了共同反对霸权主义行径和集团政治的立场,反对以其它组织取代联合国安理会的地位,主张建立多极化的、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

                        读一读

1999年6月初,中俄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共同谴责北约对南斯拉夫的侵略和对中国驻南大使馆的袭击,反对强权政治和扩大、强化地区军事联盟的倾向。同时,中俄重申要致力于建立多极化和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

此外,我国积极与其它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建国初期,我国就提出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逐渐打破了西方对我国的封锁和包围。1960年,我国与缅甸先后签订了《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中缅边界条约》,2000多公里的中缅边界成为和平的边界。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还与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达成了边界协议,开展了友好往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推行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大为好转。中国与越南、蒙古、印度等国家修复了外交关系,与印尼恢复了外交关系,与沙特阿拉伯、新加坡、以色列、韩国、南非、文莱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与东盟建立了“睦邻伙伴关系”,与韩国确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五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就边境地区军事安全进行了有益的合作。90年代以来,中越两国高层领导人频频往来。1999年初,中越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双方表示要共同努力,建立和发展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的睦邻友好与全面合作关系。1999年初,我国与泰国签署了旨在加强两国在安全、贸易、投资、文化和科技方面合作的《21世纪行动计划》。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等国首脑还定期晤,共谋发展伙伴协作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进行着友好的合作。不少周边国家与中国一样,是亚洲价值观的支持者,都反对完全按西方模式建设国家,积极抵制西方霸权势力的控制企图。加强与这些周边国家的合作,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

另一方面,不少周边国家与中国存在领土或海洋权益归属的争议,一些周边国家明里暗里与我国台湾保持密切的半官方关系。这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的一个隐患。

友好的邻邦能使我们获利倍增,不友好或敌对的邻邦会使我们的损失惨重。如何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周边地缘政治环境,是我们的一个重大外交课题。

   
                   想一想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


思考讨论题:
  1、中国援助越南抗法、抗美救国战争有何得失?

  2、如果中国出现全面内乱和割据局面,中国的新疆、西藏、南海诸岛可能出现怎样的情况?

3、1990年4月18日美国总统布什对《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发表谈话说:美国的目标是“在全球实现民主人权的梦想”。请问:布什所说的是真的吗?为什么?



--------------------------------------------------------------------------------

[1] 《真理的追求》1995年11期,第22页。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44页。
[fly] 想我前世,采芍待月桥,你教箫在哪里?[/fly] [fly]想我前世,勒马横舟渡,你葬花在哪里?[/fly]

TOP

新世纪中国对外战略的背景与思考 ZT

新世纪中国对外战略的背景与思考

一种理论与现实分析

郭学堂*


内容提要:由于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大国关系加速调整和国家实力的兴衰等原因,新世纪中国对外战略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战略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和讨论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避免混淆长期战略的转变与短期政策的调整至关重要。结合理论与现实对中国对外战略的背景及其内容进行解析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

关键词:对外战略 大国关系 地缘政治

20多年前,中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开始了历史性转变。冷战结束至今,国际形势变得极端不稳定,地缘政治的发展充满变数,大国关系仍在重组。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使国内政治经济形势面临着重大挑战,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和严峻的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中国的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国内外政治安全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也促使我们认真思考21世纪的对外战略。本文将结合对外战略理论与现实分析,试图阐述新世纪中国对外战略环境的变化和选择。

一、什么是国家对外战略?

国家对外战略是一个国家长期和总体发展战略(或称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与对内战略相对而言的。当然,对内和对外战略之间不是相互对立或各自独立的,而是密不可分的。张季良认为,国家对外战略也可叫做国际战略或全球战略,“从国际和我国的实践来看,国际战略指的是一国对较长一个时期整个国际格局、本国国际地位、国家利益和目标、以及相应的外交和军事政策等总的认识和谋划。”[1]关于对外战略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这里不一一列举。简而言之,对外战略是一个国家制定的既符合国内外形势又有利于自身利益的长期对外政策思路和策划。

从理论上讲,国家对外战略具有以下五种要素:

1,对外战略具有长期性,有的10年左右,有的可以长达30年到50年,甚至更长。这种划分固然不十分确切,还需要更加严密的历史和理论分析,但是,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目的,在于提示我们不要把某种暂时的政策性调整误认为战略性调整。例如,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总体上的遏制与反遏制战略执行了40余年,期间,两国各自提出的军事战略新概念和地缘战略调整并没有改变两国对外战略的对抗特征。1972年,尼克松访华没有改变美苏冷战格局,但却实现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战略性调整,这种对华接触与合作战略历经了30年的风风雨雨,美国历届政府的对华政策调整并没有改变对华接触与合作的总体战略格局。对外战略一旦制定出来,一般情况下不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改变,否则就是失去政策上的连续性,导致外交上的挫折和失误。

2,对整个国际格局、国际形势的发展方向要有总体上的判断,这是制定对外战略的出发点。有了这种总体判断,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不作判断或做出错误的判断,都会导致外交混乱和甚至出台危险的政策,最终是对外战略的失败。相反,如果总体判断准确,外交政策就会取得成功。所谓“着眼于大局”就强调了总体判断的重要性。例如,中国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判断就属于对整个国际局势发展方向的总体判断;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针对对方的任何一些政策都可以说是着眼于对抗和遏制的战略形势。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判断的改变就意味着对外战略的转变。因此,我们不能轻言“战争”已经取代“和平”、“大国对抗”已经取代“大国合作”。

3,对自身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估,这是制定对外战略的根本。只有彻底分析和认识自己的实力、和国际上其它进行力量对比,才能做到“知彼知己”。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国际定位”。给自己的国家实力打分和给自己的国际角色定位最忌走两方面的极端,一是高估自己的实力和优势,有意无意地强调别国的不利因素,二是低估自己的实力和优势,自觉不自觉地鼓吹投降和失败论。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冷战史,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而结果都是令人非常遗憾的。

4,要结合自身的国家利益制定出符合国际形势和自身实力判断的具体国家对外战略重心和目标。实际上,制定战略重心和目标是实现某些国家利益的方向,它们要求一个政府在外交上必须有所作为。缺少正确的目标,也就失去了国家发展的动力,其产生的最好结果可能是维持保守的“维持现状”政策,而最坏的结果是被动挨打,丧失国家利益。当然,制定这些目标不是“纸上谈兵”,它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生变化。就冷战后的中美关系来说,美国的对华战略目标从拉拢中国共同对抗苏联转变成为促进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和防止中国成为美国的敌人。

5,制定出对外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一系列基本方针和政策。具体来说,对外战略又可以划分为对外政治战略、对外经济战略和对外军事战略及相应的政策。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某个领域的战略或政策调整在国际政治中是经常的事,有时虽然对整体对外战略影响很大,但却改变不了总体战略。当然,一个领域的战略和政策调整可能会引起其它领域的连锁调整,最终导致质变,在这种情况下,对外战略也就到了转变的时候了。

给“对外战略”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非常难的,因为它的转变可能是一个较长一段时间的过渡期,人们可以对这一过渡期的性质和过渡期内某个领域的战略和政策调整提出置疑。不过,根据对外战略的五种要素分析,本文认为,只要对外部形势的判断没有出现根本性的转变,某些具体政策的变化仍旧属于对外战略中的局部调整。

二、中国对外战略转变的特点和作用

中国的对外战略调整发端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对国内外形势给予重新认识和判断的前提下,中国领导人开始对对外战略做出重大和有序的调整。这次战略调整形成于80年代中期,完善于90年代初,前后10年左右时间。这种调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特点:

1,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形势整体判断的转变。这种转变前后经历了大约10年时间,期间,中国政府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做出了全局性和战略性判断。第一个判断是可以避免世界战争,这为我国把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提供了战略性依据。第二个判断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既然世界战争可以避免,那就要适时提出发展问题,为经济建设进一步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这就是中国政府在调整对外战略时的全局性和战略性思考。

2,对外战略和政策的转变。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两国关系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为契机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建立起共同对抗苏联的战略伙伴关系。进入80年代,鉴于对苏联威胁的重新认识和防止在“战略大三角”中被美国利用,中国政府适时提出改变“一条线”战略,转而坚持睦邻友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与任何大国结盟,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实现这次对外战略转变标志着中国外交的走向成熟。80年代末,由于苏东巨变,中国政府又为我国对外战略增加了新的内容和原则。适时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使我国对外战略的调整得到了完善。

对外战略和政策的根本转变逐渐为中国外交打开了局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第一,顺应了冷战后期大国关系缓和的趋势,先后与美苏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第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积极改善周边国家如印度、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稳定了周边安全角势。第三,积极参与国际性组织和多边合作。第四,裁军百万,以实际行动表达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诚意。第五,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为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多年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成就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对外战略调整的正确性。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国对外战略和政策于20多年前开始的根本性转变一直围绕着一个重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国家实力。为此,中国外交致力于发展睦邻外交,创造和平的外部环境。不过,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际格局和国家安全态势的变化,有些人认为,中国坚持了20多年的对外战略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调整压力。那么,现实情况究竟如何呢?

三、新世纪中国对外战略背景分析

与过去20年相比,新世纪初的中国对外战略的背景在不变中酝酿着巨大的变化,总结起来有“五变”和“五不变”。认识和分析这些情况,对于我们考虑是否调整对外战略有着重大的参考意义。

具体来说,“五变”指的是:

1,中国的综合国力已非昔日可比,并不可避免地对现存的国际政治、军事、经济格局带来一定的冲击。20多年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最显着的标志就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第7大经济体。得益于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中国每年的国防实际支出还是有10%以上的涨幅。在其它诸如教育和科技水平等“软实力”方面,中国都实现了明显的提升。

“9·11事件”以来,在人们普遍预期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走向衰退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领跑”作用已经出现。中国军事现代化也刺激国际社会尤其是其它世界大国对中国崛起的敏感和怀疑,“中国威胁论”因此也经久不衰。可以肯定的说,中国崛起对国际政治、军事、经济格局的变化具有深远和长期的意义。

2,大国实力对比明显,大国关系的调整走向深化。与20年前相比,人们明显地感到大国实力“天平”发生了倾斜。其它大国与美国之间的实力差距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很多大国是美国的盟友。不过,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也受到了包括其盟友在内的国家的质疑和挑战。大国关系的调整在内容上更加复杂,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有进一步深化的趋势。新世纪初出现的国际反恐、对伊武器核查危机和朝鲜核危机都充分表明了大国利益的重迭和分野,也说明了大国关系调整的难度和广度。21世纪的大国关系正在重新定位。

3,中美战略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家实力的消长已经大大改变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战略基础,合作与竞争并存是中美战略关系的主要特点。一方面,在中国加入WTO之后,逐步深化的中美经贸关系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中美政治和军事关系的战略性“稳定器”。中美两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和多边安全领域仍有扩大合作的潜力,双方都有合作的愿望。另一方面,经济相互依存和反恐合作,并不像冷战时期为共同对付苏联威胁而建立的“准军事同盟关系”那样,成为中美之间维持稳定关系的“牢不可破”的战略基础。有人甚至认为,如果不能减缓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美国到时是难以对付来自中国的挑战和威胁。[2]美国政府在与大陆的军事交流和合作中多了几分警惕和戒备,而对台湾却多了几分支持和纵容。中美关系进入了“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定”的“三不”复杂时期。

4,亚太地缘政治形势发生变化。经过20年来的调整,亚太地区地缘政治关系已初见轮廓。大陆国家日益面临来自海洋国家主要是美国的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从而使中国、俄罗斯和其它一些陆地国家越来越相互靠近,而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却加强了军事合作。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提出,“考虑中国问题时”要牢记在西太平洋地区巩固类似北约那样的战略基石,特别是与日本的牢固关系。[3]国防部2001年公布的《四年一度国防评估报告》认为,亚洲也可能出现一个以强大资源为后盾的军事竞争者,美国必须在军事上有所准备。[4]“9·11事件”后,美国正在利用多边合作加强其单边行动,把势力逐渐渗透到中亚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地缘政治的竞争有从亚太地区进一步向外扩大的趋势,围绕伊拉克问题所出现的欧美矛盾就暴露出大国争夺地缘战略优势的意图。尽管大国间的合作仍在这种地缘政治变化中存在,但这种合作关系很不牢固,随时会有中断的可能。这种情况使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更趋复杂。长远来看,我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地缘政治的挑战,而且这种挑战是持久和深远的。

5,国际政治中恐怖主义与霸权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加剧。冷战体制的结束加强了美国及其西方盟国推行“民主和自由”法则的信心,与此同时,由美苏对抗所掩盖起来的民族矛盾和文化冲突逐渐显露,这种情况逐渐演变成为恐怖主义与霸权主义之间的斗争。“9·11事件”表明,恐怖主义分子及组织可以采取非对称袭击手段实现主权国家之间冲突时达到的对称效果。这是国际政治格局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5]在大国合作局面仍将维持的情况下,国际政治中的新变数正在形成。[6]对于崛起的中国来说,这种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巨大的历史机遇。

“五不变”指的是:

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化,发生世界战争的可能性极小,这种判断至今仍是符合国际政治军事和经济的现实。 [7]冷战结束以来,大国缓和与合作仍是主流。尽管“9·11事件”给了美国加强单边主义政策的机会,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危机充分证明了获得多边支持对美国维持霸权稳定局面的重要性,也反映出世界范围内的多边主义理念对美国的制约作用。世界各国都认识到缩小国家间经济差距、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文化和外交工作的重要性。同时,恐怖事件在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带来的非传统后果也促使大国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中国国家实力的壮大也使和平力量大大增加。这种战略性判断对于我们分析自身的国家安全环境至关重要。

2,“以综合实力论成败”的原则没有改变。苏联解体的教训深刻,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意义深远。实力大小决定外交的强弱和国家的兴衰。新世纪开始,我国成功申办奥运会、成功举办APEC会议以及加入WTO的背后,无不包涵了“以综合实力论成败”的战略意义。我们要长期坚持这一现实主义基本原则。

3,经济全球化和地区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未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复杂和激烈。同时,随着贸易和资本在全世界范围的流动,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经济发展的联动性和经贸合作的重要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国际政治领域,虽然“一超多强”格局仍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在地区政治和安全事务中,多极化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尤其表现在欧洲地区和东亚地区。

4,大国合作的趋势未变。毫无疑问,90年代以来,大国合作在总体上要远远大于它们之间的摩擦和对抗。世纪之交,正当许多人在为大国间日益增多的冲突感到忧虑时,“9·11事件”的发生为大国合作提供了新的领域和机会,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打击恐怖主义问题上的合作程度是联合国历史上少见的。[8]虽然有人担心大国战略关系中仍然一些不确定和危险的因素(如中美战略矛盾、俄法德与美在对伊手段上存在分歧),但由于合作领域也非常广泛,通过战略对话和增强互信,这些大国矛盾具有很强的可控性。大国关系的主流合作趋势没有改变。

5,中国周边形势持续稳定的趋势未变。“睦邻友好、和平共处”一直是我国开展周边外交的根本指导方针。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与俄罗斯倡导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稳定了西疆边陲。阿富汗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呼吁印度和巴基斯坦保持克制,进行对话,基本上稳定了南亚局势。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在近年来突飞猛进,双方计划在2010年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已经顺利展开。在东北亚地区,中国与邻国一样主张朝鲜半岛的无核化,并致力于通过政治对话和平解决朝鲜核危机,为保证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创造了条件。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周边形势还是稳定的。

上述“五变”和“五不变”构成了透析新世纪中国对外战略的背景和条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夸大其中某些不利因素,也不能忽视我们的优势。尤其在中美关系和大国合作反恐等问题上,我们的战略和政策要谨慎,局部的调整是必要的,但前提是要服从我国对外战略的重点和目标。

四、对新世纪中国对外战略的思考

新世纪我国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形势的总体判断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对外战略也没有作出重大调整的必要。但是,由于自身实力的增强、国际安全态势发生巨大变化和大国关系的变迁,重新思考对外战略的重点和目标是有益无害的。

鉴于国际安全因素的变化,新世纪的对外战略重点应该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实现祖国统一。前者没有改变,仍然要求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继续改革开放政策,后者要求实行以和平统一为目标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多管齐下的政策。目前出现的变数在于后者,也就是说存在着和平统一越来越困难的事实。很显然,我们首先不是要全面调整对外战略,而是对局部战略和政策做出调整。这种调整应该是依据国家利益的重心发生变化而适时做出的。

进入21世纪以来,维持或调整不同领域的对外政策是必要的,也就是要在不变中有所创新。“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并行不悖的。深化改革开放,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仍然是本世纪不变的战略目标;同时,创造有利于祖国统一的国际环境是新世纪的另一个战略目标。由于整个国际环境已经彻底摆脱了20年前的对抗型国际格局,创造有利于和平统一的国际环境还是可以实现的战略目标。即使被迫使用武力完成统一,也要争取最好的国际安全环境,尽量减少和化解国际压力。

首先,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外交,争取周边国家对我国发展战略的理解和支持。“中国威胁论”之所以得不到有力的国际响应,得益于我国长期推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如果未征得中国的邻国的支持,一些国家对中国崛起采取的预防性政策是没有效果的,睦邻友好外交在化解了外部压力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只要我们继续睦邻友好外交政策,坚持撚肓谖
[fly] 想我前世,采芍待月桥,你教箫在哪里?[/fly] [fly]想我前世,勒马横舟渡,你葬花在哪里?[/fly]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