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现象:走不出自我封闭的怪圈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学术也要讲融入



最新调查报告表明:每两名来德国留学的外国学生当中就有一个败走麦城,为什么会这样呢?
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委托,德国高校信息系统(HIS)面向亚琛工大和慕尼黑大学的2000名外国学生做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象牙塔里的外来户患有严重的水土不服,中途退学率高达50%,剩下的一半学子当中,很多人须咬紧牙关才能捱到终点。

长期以来,高等学府的学术融入问题没有得到教育界和高校管理层的充分重视。相较于那些从中学开始就对德国教育体系有所了解的移民家庭的子女,理想折翼的悲剧更多地发生在那些拎着行李、告别父老,孤注一掷地赴外求学的学子身上。然而,令他们大失所望的是,大洋的彼岸没有师长的教诲,没有班级的温暖,没有朋友的关怀。很多人因此而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困境,更为糟糕的是,一部分人因此而患上了文化失语症,生活越来越封闭,性格越来越孤僻。

HIS的这份调查报告揭示出一个令人悲哀的现象:留学群体中与德国同学建立日常交往的仅占三分之一。更加让人难解的是:近40%的人跟本国老乡一个星期也说不上一句话。而成功的留学经历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良好的"学术融入"息息相关。负责此次问卷调查的Ulrich Heublein表示:"很多留学生到了毕业时分才猛然发现自己的德语水平反而退步了,因为他们太少和德国人交往,语言能力也得不到相应的提高。"据调查,不能和德国同学打成一片的学生当中,积极在研讨会上发言的比例仅有四分之一,如果融入状况良好,课堂气氛要热烈三倍。

Heublein认为,为了增进学术融入,除了外国学生的本人努力之外,德国高校也应尽到指导之责。但鲜有德国大学对入校外国新生进行系统培训,帮助他们度过难关。除了融入问题和语言障碍,不同的教育理念也往往是阻碍留学生顺利进阶的拦路虎。汉堡大学国际部的Jochen Hellmann表示,"即便是最优秀最勤奋的外国学生也可能因为方法不当而停步不前。"尤其是素有尊师传统的亚洲学生,因为不敢打断教授的讲话,而将没有弄懂的问题强咽下去。

现在,一些德国大学逐渐意识到了外来者的困境,尝试开创一些促进融入的项目。例如,汉堡大学开办了为期一个学期的预修班,帮助留学生适应德国教育体系的特点。科隆大学则试着增进外籍与本地学生之间的交往,尤其鼓励那些也有出国计划的德国人主动接触来自目标国的同学。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的工作人员Stefan Bildhauer介绍说,"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帮外国学生找到当地的伙伴,又能拓宽德国学生的视野。"

不过,这样的要求对于生性保守的德国人来说可谓是一个挑战。据调查,与外国同学保持经常来往的德国学生只占五分之一。虽然他们并非故意不理外国人,但似乎觉得没有主动靠近的必要。与此同时,超过一半的德国学生要求增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Heublein指出,这不可谓不是一种矛盾现象。不过,假如能够正视目前的问题,"促进德国高校的学术融入很可能做到一石二鸟。"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