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哲学的个人解构方法

这两天看了不少哲学爱好者对后现代思想家哲学家的解读。我觉得有时候我们不能被那些看上去很深奥的东西吓着,也学着那些学者,从概念到概念上去想,很多时候,这样想来想去是很难突破,想出什么来的。
  
  我总结了一下我理解哲学文本的一点个人解构方法,希望对广大哲学爱好者有所启示。
  
  
  在此,小结一下我的一些基本观点,也就是一些,对于我来说最基本的认识范畴。我认为,其他的一切社会认识都是围绕着这几个基本点而展开。
  
  头脑里没有这样属于自己的认识范畴,会极易迷失在世间繁杂的社会现象和抽象概念中,获得不到一个明确的认识方向。就像康德认识论中说的那样,人们必须通过一些最基本的综合性概念,知性才能理解直观杂多中的某物,也就是说,才能思想直观的世界。
  
  
  这个解构方法就是说,对于哲学文本,尤其是对那些属于现代和后现代的思想家,都可以通过不断的回溯对应以下几点进行思考,来理解他们的思想脉络。
  
  1. 一切社会问题,无论如何错综复杂,均是来源于个人杂乱无序的行为和社会化分工合作的矛盾。
  
  2. 哲学之所以是哲学,一定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这不同于智慧,因为智慧具有不被时间轴捆绑的普遍意义。
  一个哲学家的思想能脱颖而出,一定是紧密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一种必须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冲动,激发了其哲学反思,同时又正好符合了当时的社会需要。
  
  3. 所有这些思想家的思想之所以成为那个时代的代表作,必然是要解决以下这个问题:由于新的经济结构的产生,需要新的社会或者政治意识形态与之相匹配,以解放新的生产力,形成一种自发的新的社会分工局面。
  
  
  另外,对于后现代思想家,他们基本上都是从以下这个角度出发构造他们的理论,或者进行他们思想的阐述的。
  
  4'. 人首先是具有生物性,再是具有社会性。人的生物性具有繁殖现象,人的社会性也具有繁殖现象。这个繁殖现象是由人的生物性繁殖所决定的。
  
  所以鲁曼发明了自组织的社会学系统理论,福柯发明了微观权力概念(类比于物理中的力的概念),至于德勒兹虽然不具系统性,但是他的那本《重复与差异》就已经揭晓了他的主要思想。

 我这个方法,可能有人看出来了,源于马克思的历史辨证思想。马克思的思路曾经在学术界一路并非主流,不是学术主流的畅销和流行,往往是因为他代表了某种更为现实性的东西,因此迎得得是人民的支持和理解。因此虽然马克思不是西方主流,但他却成为了西方后来几乎所有最具影响的哲学家的鼻祖。
  
  我的这个方法,算是我在积累了比较长的学习实践中的经验之谈吧,通过它,几乎所有哲学文本难题都能迎刃而解,一路畅通。所以我觉得,对思想的理解,一定不能仅从概念上去着手,一定要从思想的历史背景去思考,把自己置换成那个思想家,如果我当时在那样的环境下,面临那样的社会问题,是何种冲动时刻冲上心头,督促我去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我之所以把这个贴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因为我们这里大多数人可能是学理科出身,因此对问题的观察会更接近于现实,而不是仅是抽象乏力的概念。
  
  希望对哲学爱好者,和热爱思考的筒子童鞋们有帮助。